《嬰童寶鑒》∶小兒瘕者,在腹中疼痛 ,不痛定一處者,瘕也。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結 成塊者為何?答曰∶小兒不慎 味,嘗吃粘滑、膩肥、腥 、瓜果,胃口不和,結實難化, 痞于胸膈之間,攻沖榮衛,則嘔逆頻頻,喘粗眼澀,更加頻渴。或歸于下部則泄瀉頻并,兩脅虛脹,便只和脾胃,或更疏瀉。或則飲食不化,漸次成 。大約諸般,皆婦人體息,須憑救療,使早暮痊除。
不尋根源,久而為薨。
《五關貫珍珠囊》小兒 瘕候∶凡應 瘕癖結,并是撫養乖理,哺喂不時,致乳食結聚而不化,故成此疾。
《惠眼觀證》∶凡小兒生下有瘕癖氣;有疳蟲攢心氣;有胎驚疝氣;有抱心吊氣。瘕氣者,發時橫來左右,脅下筑痛,或多吐逆,急下 湯丸通利,(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后以勻氣散服之(見胃氣不和門中。)疳蟲攢心氣者,其候伏面,服蟲藥。如渴水未住,便下塌氣散(方見腫滿門中)夾黃連飲子服之(方見本門)。胎驚疳氣者,生下多夜啼,或吊上腎,乃以寬氣藥參苓散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又用蔥涎膏貼外腎。(方見初生不大小便門中。)醒后汗出,又渴水無時,乃以槐角丸(方見腹痛門中)及寬氣藥調理二、三日,亦已通利與勻氣。生下未周歲至兩歲,一見陰腫者,此胎中大受極熱,或父之傳受。
先用牛黃丸療之,(方見風熱門中。)后勻氣。始用蕓苔子為末,冷水調貼之。如未退,卻用寒水石、白繕土、酸醋調涂。
乃常吃郁金、甘草、牙硝,三味為末,蜂糖熟水調下。
《嬰童寶鑒》小兒 瘕歌∶三焦不調順,胸中寒氣極。痞滿喘還粗,噫出酸氣息。乳哺不能消,結聚成 癖。有形名曰 ,浮動當為積。弦強癖之源,分明記胸臆。
《外臺》∶《廣濟》療少小及大人腹中宿食,積成 癖,兩脅妨滿,氣息喘急,不能食,面黃,日漸瘦,腹大脹硬,除百病。紫雙丸方。《圣惠》名代赭丸代赭 丹砂(各研) 大黃(各八分) 青木香(五分。《圣惠》用二兩) 當歸(五分。《圣惠》用一兩) 桂心(四分。《圣惠》用二兩) 犀角屑(三分。《圣惠》用二兩) 巴豆(六分,去心皮,別搗。《圣惠》用半兩)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桐子。大人小兒量之,十歲兒服大豆許二丸;六歲者小豆許二丸。以下臨時斟酌,要瀉病出為度。久疾日一丸,以溏瀉而已,不在猛瀉。忌如常法。
姚和眾方 治小兒 瘕。
上用煮老鼠肉汁,煮粥為食。
《圣惠》治小兒 瘕,壯熱頭痛,嘔逆腹痛,寒熱,頭發作穗,及食癖、乳癖氣。鱉甲散方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 )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木香 川大黃(銼,微炒) 京三棱(微煨,銼) 檳榔(各半兩) 人參(去蘆頭) 赤茯苓 柴胡(去苗。各三分) 桂心(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 瘕羸瘦鼠肉煎方鼠肉(五兩,生用) 鱉甲(三分,生用) 甘遂(一分、末)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除甘遂末外并銼,以水二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下甘遂末勻攪。一、二百日兒奶癖,一日與服之盡半合;二、三歲兒,一日服盡一合;四、五歲兒,一日服盡二合。如利多即少服,看兒虛實與服之。如是利不止,煮大麥面湯解;煮鼠肉汁作粥服之亦佳。
《圣惠》治小兒 瘕,脅下堅硬如石,四肢黃瘦,不欲乳食。甘遂丸方甘遂(煨令微黃) 蕤仁(湯浸去皮,研入。各一分) 雄黃(細研) 丹砂 石膏(各細研,水飛) 牡蠣(燒為粉。各半兩) 麝香(半分,細研) 巴豆(半分,去皮、心,絹囊盛,于淳酒中煮半日,取出焙干)上件藥搗,羅為末,與巴豆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飲下一丸,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 瘕羸弱,不能乳食。鱉甲丸方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京三棱(微煨,銼) 川大黃(銼碎,微炒) 檳榔郁李仁(各半兩,湯浸,去皮,微炒) 木香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肉桂(去皴皮) 柴胡(去苗) 人參 桔梗(各去蘆頭) 防葵(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五、六歲兒,空心以粥飲下七丸,晚后再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 瘕、腹痛、黃瘦。大黃丸方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 知母 牡蠣(燒為粉)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當歸(各半兩。銼,微炒) 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四歲兒,每服空心以粥飲下五丸,晚后再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 瘕百病,疳痼,腹脹,黃瘦,發歇不常,客忤疳痢,及吐逆不定,心腹多痛,及驚風天 等。
牛黃丸方牛黃(細研) 犀角(屑) 木香 當歸(各微炒。各半兩) 人參(去蘆頭) 川大黃(銼碎,微炒) 光明砂(細研,水飛過) 檳榔(各三分) 麝香(細研,一分) 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 ) 巴豆(以淡漿水一碗大煮,盡去皮,出油,別研。各一分) 代赭(二分) 肉豆蔻(二枚,去殼) 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百日以下兒,乳汁下一丸、二、三歲兒,空心粥飲下二丸。胸膈有病,吐出;在臟腑有病,即利出惡物為驗。后又得吃漿水粥一日,其利自止。五日至十日吃一服,永無滯結。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朱砂(細研) 杏仁(各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 巴豆霜(半分)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犀角(屑,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杏仁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黃米大。百日兒乳汁下一丸;三、四歲兒薄荷湯下三丸。隨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食 ,或時寒熱,四肢黃瘦,不欲飲食。礞石丸方礞石 干姜(炮裂,為末)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巴豆(去心、皮,紙裹,壓去油) 砂(各半兩)以上五味,研令細,以米醋一茶碗,煎如膏,次用∶京三棱(微煨,銼) 皂莢(去皮,涂酥炙令黃,去子) 蓬莪術(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所煎膏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以茶清下一丸;兒稍大,臨時以意加之。(張渙方三棱煎,同治脾虛挾積。
《圣惠》治小兒食 ,寒熱羸瘦,不能飲食。宜服防葵丸方防葵 京三棱(微煨,銼。各半兩) 肉豆蔻(去殼) 木香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麝香(各一分,細研) 川大黃(銼碎,微炒) 鱉甲(各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二、三服。更量兒大小以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食 久不消代赭丸方代赭(細研) 巴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丁香(各半兩) 黃連(去須) 五靈脂桂心(各一分) 麝香(細研) 膩粉(各一錢) 蘆薈(二錢,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空心以粥飲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當取下一切惡物為效。
《圣惠》治小兒食 ,吃食不得,四肢消瘦。宜服木香丸方木香 檳榔 京三棱(微煨,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當歸(銼,微炒) 犀角(屑。各一分)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朱砂(細研,水飛過) 代赭(各半兩,細研) 巴豆(半分,去心,研,紙裹壓去油)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三歲兒空心以暖水下三丸,晚再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食 ,大腸澀,心腹妨悶。大黃丸方川大黃(銼碎,微炒) 赤芍藥 大麻仁 鱉甲(各三分。涂醋炙令黃,去裙 ) 防葵 法曲(炒微黃) 白術 青橘皮(各一分,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早晨以溫水下五丸。晚后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京三棱(煨,銼為末) 五靈脂(各半兩) 巴豆霜(半分)上件藥都研令勻,以醋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茶清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菖蒲(末,半兩) 巴豆(二十枚,去皮研爛,以頭醋一中盞熬成膏)上件藥入巴豆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以茶清下一丸。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又方膩粉(一錢) 干胭脂(一分) 巴豆霜(半分)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上件藥都研令勻,以醋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煎橘皮湯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積年厭食,并治血氣及 塊。 砂丸方砂(半兩,細研) 青礞石(細研) 穿山甲(炙令黃焦) 磁石(燒,醋淬七遍,搗碎研如粉) 京三棱(微煨,銼) 干漆(搗碎,炒令煙出 赤石脂(細研。各一分) 虻蟲(炒微黃,去翅足) 水蛭(炒令微黃。各五十枚) 巴豆(十五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件搗,羅為末,入巴豆都研令勻,用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小兒一丸。以燒蒸餅灰湯下,一復時后,取下惡物。若是血氣塊,當歸酒下,不過五服瘥。
《博濟方》∶消 瘕積聚,血結刺痛。木香 砂煎丸木香 大黃(炮) 荊三棱(生用) 巴豆(去皮膜,不出油用,細研之) 官桂(去皮) 筒子漆(炒) 青橘皮(去白) 蓬莪術(炮)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各一分) 香墨(一指節大,細研) 砂(半兩,以好醋一盞浸一宿,去砂石)上將大黃末、荊三棱末、巴豆等三味,同于銀石器內,以好醋一升,煎一、兩沸;次入 砂同熬成膏,次入諸藥末和勻,再入臼,杵千百下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傷冷食、冷酒、冷水,結聚腹內,氣塊痛,用干姜湯或橘皮湯下;夾食傷寒,白湯下亦得;粘食不消成氣塊,即用煮面湯下;食牛、羊、魚、鱉肉成氣塊不散,用所傷汁下;宿酒不消,酒下;血氣,當歸酒下;妊娠不服要轉,淡茶下;加至七丸。小兒三丸,常服一、兩丸。
張渙大腹子湯 治癥癖腹滿,小便不利方。
大腹皮(一兩,銼) 檳榔 枳殼(麩炒,去瓤)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知母陳橘皮(湯浸,去白。各半兩) 甘遂(一分,慢火煨令黃)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圣效丹 治癖結、諸病久不瘥方。
當歸(洗、焙干) 木香 好朱砂(細研,水飛) 桂心(各一兩) 甘遂(慢火煨令黃) 京三棱(炮,乘熱銼) 鱉甲(各半兩。涂酥炙黃,去裙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 麝香 蕤仁(各一分,湯浸,去皮,別研) 巴豆(三七個,去皮心、膜,絹袋盛,用好酒煮一宿,取出別研)上件都拌勻,都研細,用黃蠟六兩慢火熔,同諸藥攪成膏,如黍米大。每服,未周 小兒一粒;二、三歲二粒;四、五歲三粒;六、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溫米飲下,乳食后。量兒大小加減。
《惠眼觀證》雙參飲子(本名胡黃連飲子)人參 胡黃連 枇杷葉(拭去毛) 干葛 甘草 元參 麥門冬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兩、三沸,去滓,旋旋與吃。
癖氣第三
《圣惠》論∶夫絕乳小兒,五臟調和,榮衛氣理,則津液流通,雖復多飲水漿,不能為病。若調養乖方,三焦痞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因飲水漿,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相搏,結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兩脅之間有時痛也。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數類。在右脅下痛者為癖氣,下蓬莪術散(方見 氣門中)夾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錢乙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故引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谷。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
錢乙論癖為潮熱云∶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寒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眾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渴干葛散服之,反吐。錢乙曰∶當下白餅子主之(方見搐搦門中),后補脾,乃以消積丸磨之(方見積聚門中),此乃癖也,后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于管內不能消,至令發寒。服止渴藥吐者,藥沖脾故也,下之即愈。
《嬰童寶鑒》∶小兒食癖者,是小時失乳,或母無乳暴將食哺之,或動或不動,食在于脾,兒不能消化,結聚成塊。其腹內左右不定,或如梨栗,覆杯之狀是也。
《嬰童寶鑒》∶滯寒不流,又夾痰涎成癖,自然有聲。
《嬰童寶鑒》∶小兒癖者,于腹中來往不常者是也。
《千金》牛黃鱉甲丸 治少小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方牛黃 濃樸(姜制) 茯苓 桂心 芍藥 干姜(炮。各半兩) 鱉甲(醋炙香熟) 麥面 柴胡大黃 枳實(麩炒) 芎 (各一兩)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以意量之。
《千金》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芒硝紫丸方芒硝 大黃(各四兩) 半夏(湯浸七遍) 甘遂(各二兩) 代赭(一兩) 巴豆(二百枚,去皮膜) 杏仁(湯去皮尖,一百二十枚)上七味末之,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內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內少蜜。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度。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王氏名保童丸,治伏積,寒熱,吐瀉,大便久不調,諸驚疳,伏涎,溫壯等皆療之。龐醫云∶人家有此藥者,可保小兒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