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咳嗽證治(7)

  • 幼幼集成
  • 佚名
  • 3336字
  • 2015-12-26 18:09:11

凡瘧藥必露者,瘧乃暑邪之因,露為肅殺之氣。《性理大全》謂霧屬陽,露屬陰,霧生物,露殺物,則知暑邪逢露即解矣。

凡瘧疾口渴,切不可飲冷水冷茶,并生冷之物,犯之其病益甚,惟以姜湯乘熱飲之。此良法也。

凡瘧疾熱未全退,切不可令其飲食,必俟其熱已退盡,方可食之。不然,終成癖積。

凡服止截之藥,必須餓過發時,不發,方可吃粥,食早瘧必再作,下次截藥無靈矣。

清邪止瘧方(李士材制) 升麻、柴胡各二錢,提陽氣上升,使遠于陰而寒可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引陰氣下降,使遠于陽而熱自已。生姜三錢,卻邪歸正;甘草五分,和其陰陽,二三劑自止。

四神酒 治久瘧不止,一服即住,永不再發。用常山一錢五分、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個,好酒大半碗,略煎,露一宿。發日空心冷服。

無痰不成瘧,所以瘧家多蓄痰涎溢飲。常山能破涎逐飲,故有截瘧之功,然須用于發散表邪之后,及提出陽分之時,則發無不中矣。凡服常山,切勿熱服,須露一宿為妙。熱服則吐,生用亦吐,與甘草同服亦吐。凡大虛之體,切宜斟酌,未可遽投。

小兒邪瘧,其發無時,日期不定,乍早乍晚,或有或無者,名為邪瘧。以麝香五厘,同好京墨同研,書”去邪辟魔”四字于額上,效。

小兒熱瘧不寒者,用穿山甲一兩、大紅棗十個,同燒存性為末。每用一錢,發日五更,白湯調服。

小兒久瘧不止,用大鱉甲,小者不用,以醋炙枯研末。每一錢或錢五,隔夜一服,清晨一服,將發時一服,無不斷者。

瘧來寒多熱少,飲食不思,用良姜一兩麻油炒,炮姜一兩,共為末,每二錢,用豬膽汁調成膏,臨發時熱酒調服;或以豬膽汁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七丸,酒送亦佳。膽屬甲木,取其引入少陽也。

消渴證治

經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又曰∶二陽結,謂之消。夫消渴者,枯燥之病也。凡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膏濁不禁為下消,腎熱也。雖為火盛水衰之證,然由虛熱者多,實熱者少。若作有余治之,誤之甚矣。

始而心肺消渴,脾胃消中,或腎虛消濁;傳染日久,即腸胃合消,五臟干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將為不起之候。初起治之得法,必不至是。

一、消渴,由心火動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熱于肺,渴飲茶水,飲水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飲水無厭。若飲一溲一者,可治;飲一溲二者,不可治。宜蓮花飲為主,次以生津四物湯滋其陰,庶幾有濟。

一、消肌,脾火動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熱于胃,喜多食,食無足時,小便色黃,各曰中消。宜人參白虎,清胃保中。

一、消濁,乃上消之傳變。肺胃之熱久不清,乃致動而消腎,移熱于膀胱,小便混濁,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加味地黃湯,滋其真陰,久服可愈。

以上渴證,初起者,宜用前法。倘日久不愈,津液枯焦,其渴愈甚。若仍用黃連、花粉苦寒之類,未有不致危殆者,惟七味白術散對證之藥,放膽用之,非此不愈。

消渴證治

入方

蓮花飲 治上消口渴,飲水不休。

白蓮須 粉干葛 白云苓 大生地(以上各一錢) 真雅連 天花粉 官揀參 北五味 凈知母 炙甘草淡竹葉(以上各五分)燈心十莖,水煎,熱服。

生津四物湯 治上消,已服蓮花飲后,用此。

白歸身 大生地 杭白芍 凈知母 大麥冬 官揀參(以上各一錢) 正川芎 正雅連 天花粉 川黃柏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肥烏梅(一粒)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人參白虎湯 治中消,消谷易饑,食無厭足。

官揀參(一錢) 熟石膏(二錢) 凈知母(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加晚粳米一兩為引,水煎,以米熟為度,澄清熱服。

加味地黃湯 治下消,小便混濁,色如膏脂。

大懷地(二錢) 正懷山(一錢五分) 山茱肉(一錢二分) 宣澤瀉(六分) 粉丹皮(一錢) 白云苓(一錢二分) 建蓮肉(七分) 凈知母(五分) 芡實米(一錢) 大麥冬(一錢) 北五味(十四粒)凈水濃煎,清晨空心服。

七味白術散 治小兒久病消渴,口干不止,惟此最神,放膽用之。方見泄瀉門。

消渴證治

消渴簡便方

蠶繭湯通治三消之證。用蠶繭殼,或取絲綿結塊者,取來煎湯,時時當茶飲,飲至二七,無不愈者。蓋此物與馬同氣,皆屬午火,在人為少陰君火,善伏膀胱之火,引陰液上潮于口,而渴自止。昧者以為膀胱之火作祟,不知膀胱之火,不能收攝,已隨小便而去,惟其不能上潮,所以津液不生而口作渴。不觀仙家運用三昧真火,以心為君火,命門相火,膀胱民火;起火必自膀胱始,而后相火、君火,三火齊發; 煉陰魔,真火熏蒸,甘露自降,何渴之有?消渴日夜飲水無度,用豬肚一個,洗極凈,入淡豆豉五錢在內,以線縫之,煮極爛,取汁飲之。肚亦可食。

又方 煮豬血清湯,不入油鹽,多飲極效。此物善能滋陰降火,專走血分。脾氣虛者,間日飲之,恐防作泄故也。

諸血證治

經曰∶營者,水谷之精也,調和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生化于脾,總統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濡潤宣通,靡不由此。凡吐血者,榮衛之氣逆也。蓋心者血之主;肺者氣之主。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營養百骸,溉灌筋脈,升降有常,自然順適。或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氣留不行,血壅不濡,是以熱極涌泄,不無妄動之患。且氣有余便是火,火乘于血,得熱妄行,上奔而為吐血也。故小兒吐血,因傷食者最多,蓋陽明多氣多血。若郁熱內逼,必致榮血妄行,所以小兒吐血,屬胃者十之七八。更有尚在襁褓而吐血者,多由重帷暖閣,火氣熏逼,或過啖辛辣,流于乳房,兒飲之后,積溫成熱,熱極上崩,或吐血、或衄血、或尿血、或便血者有之矣。若久嗽血者,是又肺虛所致,宜保肺滋陰。

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脾胃有傷,榮衛虛損,故血失常道而妄行,倘氣虛神倦,唇無紅色者,切勿寒涼,宜四君子湯先救其脾,脾實則血止矣。

血虛者,精神如舊,唇舌如常。以四物湯加參、術,補氣即所以生血也。

吐血者,胃中積熱,火逼其血而妄行,故從口吐出。宜清其胃火,使血歸經,蓋血屬陰,陰主降,凡血證從下出者順,從上出者皆逆也,清胃散。

鼻血者,脾熱傳肺,虛火上炎,血行清道,故血從鼻出。宜加味四君子湯。

有咳嗽而吐血者,此心腎水火不升降,火炎無制,肺胃枯燥。宜滋陰降火湯。切不可作童子癆治。

有大便下血者,糞前見血者為近血,蓋自大腸來也,黃連解毒湯;糞后見血者為遠血,從胃脘小腸來也,清胃散止之。久不止者,補中益氣湯加胡連。

諸血證治

入方

四君子湯 方見瘧疾門。

四物湯 方見瘧疾門。此加人參、白術(各一錢)。

清胃湯 治吐血,并糞后血。

黑梔仁 懷生地 粉丹皮 大當歸(以上四味各一錢) 雅川連(五分)凈水濃煎滾,熱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脾傳肺,血從鼻出。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一錢) 白云苓(一錢) 粉甘草(八分) 芽桔梗(一錢) 大麥冬(二錢)黑梔仁(一錢) 片黃芩(一錢五分)燈芯十莖,竹葉七片,水煎,熱服。

滋陰降火湯 治小兒咳嗽見血,升水降火。

大生地 當歸身 杭白芍 凈知母 建蓮肉 潤玄參 大杭冬(以上七味各一錢) 真雅連 天花粉 炙甘草(以上三味各五分)凈水濃煎,清晨空心服。

黃連解毒湯 治吐血,并便前下血。

正雅連(五分) 川黃柏(一錢) 小條芩(一錢) 黑梔仁(一錢)燈芯十莖,水煎,滾熱服。

補中益氣湯 方見保產門。

諸血證治

諸血簡便方

凡吐血、鼻血,低頭掬損肺臟而吐血,以及上下一切血證,用百草霜掃下,研為細末,以糯米煎湯,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每服一錢,米飲調服,三服立愈。百草霜須鄉間燒茅草鍋底取之,燒柴炭者不用。

凡鼻血如注,頃刻流至數升,無藥可解,急將患者頭發解開,將發梢浸新水盆內,良久,血即止,止后仍服涼血清火之藥。至浸發亦不可太久,只問病者心內覺有涼氣即止,久則涼冷入心,恐生別證。至神至奇!此可治稍大之兒,乳子無發可浸。

又方 治鼻血不止,用大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餅子如錢大。左鼻出,貼左足心;右鼻出,貼右足心;兩鼻俱出,貼兩足心。立時即止,即以溫水洗去之。

又方 以亂發燒灰吹鼻,以線扎中手指根,左鼻出扎左,右鼻出扎右。又以梔子燒灰,研末吹鼻內。

又方 治鼻血,以韭菜搗汁一杯,童子小便一杯和勻,溫暖服之,血散火降,立時即止。蓋韭菜散血,童便降火故也。

大便瀉血,用亂油發、雞冠花、側柏葉俱燒灰,三味等分,研極細末。每服一錢,水酒調服。

又方 用霜后干絲瓜燒灰存性,研為細末。每服一錢,酒調空心服。

下血危篤不可救者,用干絲瓜一條,燒灰存性,研末聽用;槐花燒灰存性,研末聽用。

每以絲瓜末一錢、槐花末五分,共研勻,米飲調,空心服。

小兒小便血淋,用雞白屎白如粉者,炒極焦,研末。每五分,酒調,空心服。

小兒尿血,烏梅燒灰存性,研為細末。每次一錢,米飲調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松滋市| 丁青县| 淮北市| 团风县| 浦北县| 马关县| 子洲县| 桦甸市| 响水县| 清原| 阿克| 玛纳斯县| 达州市| 涟源市| 平谷区| 金昌市| 深圳市| 达拉特旗| 新巴尔虎右旗| 武陟县| 福州市| 外汇| 汨罗市| 六枝特区| 文成县| 上思县| 游戏| 岳西县| 临湘市| 隆昌县| 峨眉山市| 清水河县| 增城市| 德保县| 崇左市| 祥云县| 米脂县| 乌鲁木齐县| 乌兰浩特市| 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