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咳嗽證治(6)
- 幼幼集成
- 佚名
- 3260字
- 2015-12-26 18:09:11
集成至圣丹(新出) 治冷痢久瀉,百方無驗者,一服即痊。凡痢之初起,實熱實積,易知而易治,惟虛人冷積致痢,醫(yī)多不以為意。蓋實熱之證,外候有身熱煩躁,唇焦口渴,肚疼窘迫,里急后重,舌上黃苔,六脈洪數。證候既急,治者亦急,輕則疏利之,重則寒下之,積去而和其陰陽,無不愈者。至于虛人冷積致痢,外無煩熱躁擾,內無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無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長。此由陰性遲緩,所以外證不急。遇此切不可姑息,但以集成三仙丹下之,以去其積,倘不急下,必致養(yǎng)虎貽患。其積日久,漸次下墜,竟至大腸下口、直腸上口交界處,有小曲折隱匿于此,為腸臟最深之處,藥所不到之地。證則乍輕乍重,或愈或發(fā),便則乍紅乍白,或硬或溏,總無一定,任是神丹,分毫無濟。蓋此積不在腹內,而在大腸之下,諸藥至此,性力已過,盡成糠 ,安能去此沉匿之積?所以冷痢有至三五年、十數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神虛,未敢輕用。今以至捷至穩(wěn)鴉膽子一味治之。此物出閩省、云、貴,雖諸家本章未收,而藥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殼蒼褐色,內肉白而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鐵錘輕敲其殼,殼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專取全仁用之。三五歲兒,二十余粒,十余歲者,三十多粒,大人則四十九粒,取天圓肉包之,小兒一包三粒,大人一包七粒,緊包空腹吞下,以飯食壓之,使其下行,更藉此天圓包裹,可以直至大腸之下也。此藥并不峻厲,復不肚痛。俟大便行時,有白凍如魚腦者,即冷積也。如白凍未見,過一二日再進一服,或微加數粒,此后不須再服。服藥時忌葷,酒三日,戒鴨肉一月,從此除根,永不再發(fā)。倘次日肚中虛痛,用白芍一根、甘草一根,俱重三錢,紙包水濕,火內煨熟,取起捶爛,煎湯服之,立止,不忍隱秘,筆之于書,以公世用。
瘧疾證治
經曰∶ 瘧皆生于風。又曰∶夏傷于暑,秋必 瘧。夫風與暑陽邪也,寒與水陰邪也。然風為陽中之涼氣,暑為熱中之寒邪,合是四者而言,無非皆屬乎寒,故俗號為脾寒,謂病邪客于肌肉之間,而脾應肉也。及瘧之將發(fā),必先手足厥冷,以脾主四肢也。經言暑者,言時氣也;寒者,言病氣也。雖邪氣自淺而深,郁寒成熱,然終不免寒為本,熱為標耳。久而不解,縱實變虛,非大補真氣,大健脾胃,莫能瘳也。
瘧必有寒有熱,蓋外邪伏于半表半里,正在少陽所主之界。出與陽爭,陰勝則寒;入與陰爭,陽勝則熱。
即純熱無寒為溫瘧,純寒無熱為牡瘧,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故補偏救弊,亦必還返少陽之界,使陰陽協(xié)和,而后愈也。謂少陽而兼他經則有之,謂他經而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瘧之不離乎少陽,如咳嗽之不離于肺也。
凡小兒觸冒風寒暑濕,客于皮膚,積于臟腑,邪正相攻,陰陽偏勝,發(fā)為寒熱往來。陽不足則先寒后熱,陰不足則先熱后寒。寒多熱少者,陰勝陽也;熱多寒少者,陽勝陰也;陰陽互攻,則寒熱相半。其初也,必內有痰食,致臟氣不流,故發(fā)而為瘧。
瘧之正發(fā)有定期,其間有一日,間日、二三日者。此臟氣有盛衰,邪之輕重不等也。發(fā)于夏至后處暑前者,三陽受病,傷之淺而暴也;發(fā)于處暑后冬至前者,三陰受病,傷之遠而深也。發(fā)在子后午前者,陽分受病易愈;發(fā)在午后子前者,陰分受病難愈。尤當以寒熱多寡,稟受強弱而參之,則得矣。
瘧疾之證,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戰(zhàn)栗,頭項腰脊俱痛,寒去未已,內外皆熱,頭痛而渴,但欲飲水,嘔惡煩滿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由小兒脾胃素弱,邪氣得以乘之,雖有寒熱虛實之不同,然要不離乎脾胃。其證亦有五,乃風寒暑濕食也。治法之要,宜分國中末而治之。初則截之,謂邪氣國中,正氣未傷,略與疏解,則驅之使去,不可養(yǎng)以為患也;中則和之,謂邪氣漸入,正氣漸傷,或于補中加截藥,或于截中加補藥,務適其中,以平為期;末用補法,謂邪久不去,正氣已衰,當補其脾胃為主,使正氣復強,則邪不攻自退矣。
一、風瘧,因感風得之,惡風自汗,煩渴頭疼。風,陽也,故先熱后寒。初時宜發(fā)散,桂枝白術湯;不退,小柴胡加常山、檳榔、烏梅截之;久而不退,補中益氣湯多服自愈。
一、寒瘧,因感寒得之,無汗惡寒,攣急面慘。寒,陰也,故先寒后熱。宜發(fā)散寒邪,養(yǎng)胃湯加桂心;不止,平胃散加檳榔、草果截之;久不止,六君子湯加姜、桂。
一、暑瘧,因傷暑得之,陰氣獨微,陽氣獨發(fā),但熱不寒,煩渴少睡,嘔惡時見,肌肉消爍。宜解暑毒,柴胡白虎湯;不止,去石膏加貝母、常山、檳榔截之;久不止,補中益氣湯。
一、濕瘧,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坐臥濕地得之。身體重痛,肢節(jié)煩疼,嘔逆脹滿,胃苓湯;不退,平胃散加茯苓、檳榔、常山截之;久不止,參苓白術散。
一、食瘧,一名痰瘧,由飲食不節(jié),饑飽有傷然也。凡食啖生冷魚肉油膩之物,以致中脘停痰,皆為食瘧。
其候饑不欲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宜去其食,四獸飲;不止,以二陳湯送紅丸子;久不止,六君子湯加青皮、姜、桂。
有瘧痢并作者,初用小柴胡加當歸、白芍、檳榔以解表導滯;不已,六君子湯加桂枝。
瘧后腫,此病極多。胃苓丸、五皮湯下;不消,六君子湯加姜、桂、砂仁,四肢冷者,加附子。
瘧后食少黃瘦,不長肌肉者,將欲成疳,但以平瘧?zhàn)B脾丸調之,多服自愈。
有夜瘧,此邪在血分,宜麻黃桂枝湯加地黃、紅花。不止,以四物湯合小柴胡湯加升麻,提出陽分,用四君湯加常山、烏梅、檳榔截之。
瘧疾證治
入方
桂枝白術湯 治感風而發(fā)熱瘧。
嫩桂枝(一錢) 杭青皮(一錢) 真廣皮(一錢) 正川芎(五分) 香白芷(五分) 法半夏(一錢二分)白云苓(一錢) 漂白術(六分) 家蘇葉(七分) 芽桔梗(五分) 尖檳榔(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于未發(fā)前二時服。
小柴胡湯 方見傷寒門。
補中益氣湯 方見保產門。
養(yǎng)胃湯 治感寒發(fā)瘧。
草果仁(姜制,五分) 藿香葉(一錢五分) 真廣皮(姜汁炒,一錢) 上桂心(一錢) 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烏梅一粒,水煎,熱服。
平胃散 治寒瘧不止,以此截之。
漂蒼術(一錢二分) 紫川樸(一錢五分) 真廣皮(一錢二分) 炙甘草(一錢) 尖檳榔(一錢)草果仁(姜汁炒極熟,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清早空心服。
六君子湯 方見類搐門。
柴胡白虎湯 治傷暑發(fā)瘧,但熱不寒。
官揀參(一錢) 北柴胡(一錢二分) 片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熟石膏(一錢五分)凈知母(一錢) 炙甘草(一錢) 晚粳米(一撮)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未發(fā)前服。
胃苓湯 方見傷濕門。
參苓白術散 方見疳證門四獸飲 治食瘧,和胃消痰。
官揀參(一錢) 法半夏(一錢二分) 白茯苓(二錢) 真廣皮(一錢) 漂白術(一錢二分) 老生姜(一錢) 大紅棗(一枚) 肥烏梅(三粒) 炙甘草(五分)凈水濃煎,半饑服。
二陳湯 方見嘔吐門。
紅丸子 治食瘧食積,氣滯腹脹。
京三棱 蓬莪術 杭青皮 真廣皮 真胡椒 白干姜(以上各三錢)共為細末,早米粉煮糊為丸綠豆大,黃丹為衣。每服一二十丸,二陳湯煎送。
五皮湯 方見傷濕門。
平瘧?zhàn)B脾丸 不問遠年近日,此藥不發(fā)不截,誠治瘧之王道,又擅去瘧之良能也。
官揀參(切片,焙干) 漂白術(土炒) 白茯苓(乳蒸) 真廣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法半夏(焙)漂蒼術(焙) 紫川樸(姜制) 北柴胡(酒炒) 嫩黃 (蜜炙) 結豬苓(炒) 宣澤瀉(炒) 嫩桂枝(焙)小常山(焙) 大鱉甲(醋炙) 白當歸(酒炒) 正川芎(酒炒) 粉甘草(炙) 草果仁(姜制各等分)共為細末,酒煮面糊丸米粒大。每服一二錢,米飲下。有痞塊者,加三棱、莪術。久瘧體虛者,非此莫愈。
麻黃桂枝湯 治夜瘧血分有邪,宜用此發(fā)散其血中風寒。
凈麻黃(一錢) 柳桂枝(一錢二分) 片黃芩(一錢) 光桃仁(十五粒) 炙甘草(一錢) 大生地(一錢)鮮紅花(五分) 蔥白(一莖)水煎,熱服。
四物湯合小柴胡湯 治夜瘧,以此提出陽分。
大熟地(二錢) 大當歸(一錢五分) 杭白芍(一錢) 正川芎(一錢) 官揀參(五分) 北柴胡(一錢)片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炙甘草(五分) 綠升麻(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加味四君湯 治夜瘧已出陽分,以此截之。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二錢) 白云苓(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小恒山(一錢) 尖檳榔(一錢)肥烏梅(三粒)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發(fā)日微溫服。
瘧疾證治
瘧疾簡便方
小兒凡發(fā)瘧疾,多有病氣。須常燒檀香,以僻其邪,更常熏其衣褓等物,氣穢去而邪易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