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咳嗽證治(5)

  • 幼幼集成
  • 佚名
  • 4751字
  • 2015-12-26 18:09:11

清里法 小兒發熱至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滯,內成郁熱。其候五心煩熱,睡臥不寧,口渴多啼,胸滿氣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為內熱。以雞蛋一枚,去黃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約與蛋清等,再加雄黃細末一錢,攪極勻;復以婦女亂發一團,蘸染蛋清,于小兒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拍至臍輪止,須拍半時之久,仍以頭發敷于胸口,以布扎之,一炷香久取下不用。一切諸熱皆能退去。蓋蛋清能滋陰退熱,麻油、雄黃拔毒涼肌故也。此身有熱者用之,倘身無熱,惟啼哭焦煩,神志不安者,不必蛋清,專以麻油、雄黃、亂發拍之,仍敷胸口,實時安臥。此法多救危險之證,功難殫述。

解煩法 凡小兒實熱之證,及麻疹毒盛熱極,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煩熱,啼哭焦擾,身熱如火,上氣喘急,揚手擲足。一時藥不能及,用水 一兩,以雞蛋清調勻,略稀,涂兒胃口及兩手掌心;復以釀酒小曲十數枚,研爛,熱酒和作二餅,貼兩足心,布扎之。少頃,其熱散于四肢,心內清涼,不復啼擾。

開閉法 凡小兒風痰閉塞,昏沉不醒,藥不能入,甚至用艾火灸之,亦不知痛者,蓋因痰塞其脾之大絡,截其陰陽升降之隧道也。原非死證,用生菖蒲、生艾葉、生姜、生蔥各一握,共入石臼內搗如泥,以麻油、好醋同前四味炒熱,布包之,從頭項背胸四肢,乘熱往下熨之。其痰一豁,倏然而醒。此方不特小兒,凡閉證皆效。

引痰法 凡小兒痰嗽,上氣喘急,有升無降,喉中牽鋸之聲,須引而下行。用生白礬一兩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蓋生礬見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膠粘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餅,貼兩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

暖痰法 凡小兒胸有寒痰,不時昏絕,醒則吐出如綠豆粉,濃濃而帶青色。此寒極之痰。前法皆不能化,惟以生附子一枚、生姜一兩,同搗爛、炒熱、布包,熨背心及胸前,熨完,將姜、附捻成一餅,貼于胃口。良久,其痰自開。

納氣法 凡小兒虛脫大證,上氣喘急,真氣浮散,不得歸元,諸藥莫效。用吳茱萸五分、胡椒七粒、五倍子一錢,研極細末,酒和作餅,封肚臍,以帶扎之,其氣自順。

通脈法 凡小兒忽爾手足厥冷,此蓋表邪閉其經絡,或風痰阻其榮衛,又或大病之后,陽不布散于四肢。

速用生姜煨熟,搗汁半小杯,略入麻油調勻,以指蘸姜油,摩兒手足,往下搓挪揉捩,以通其經絡,俟其熱回,以紙拭去之。凡小兒指紋滯澀,推之不動,急以此法推豁之。蓋此法不論陰陽虛實,用之皆效。

定痛法 凡小兒胸中飽悶,臍腹疼痛,一時不能得藥,用食鹽一碗,鍋內炒極熱,布包之,向胸腹從上熨下。蓋鹽走血分,最能軟堅,所以止痛,冷則又炒又熨,痛定乃止。男婦氣痛,皆用此法。

以上九法,非古書所有,實予異授心傳,經驗既久,神應無方,筆之于書,以公世用。

治病端本澄源至要口訣

凡臨病家診視小兒,無論病之輕重,證之順逆,稍長者令其本身忌口,乳子即令乳母忌口,嚴禁葷酒油膩,酸咸辛辣,但可香茶白飯,稍用蜜餞糖食而已。蓋乳房為胃經所主,飲食入胃,腐化精微而為榮血,貯于沖脈,沖脈載以上行,遂變赤為白而為乳汁。小兒賴此以為命,與乳母氣候相關,吉兇共際。是以母食熱,子受熱;母食寒,子受寒;母食毒,子中毒。又惟葷酒油膩,甘肥凝滯之物為尤甚,故凡小兒有病,但得乳母忌口,即不藥亦能自愈。不觀窮鄉僻壤,藜藿單寒之家,所育之子,肥實壯健,而且少病,病亦易愈。人但云他人之子,何以易育?不知他家無甘肥凝膩,口腹清淡,所以病少而易育;自家乳母,縱口飲啖,葷酒不忌,醫雖用藥得法,其如乳汁不清,胃口油滯,不能宣布藥力,所以多病難醫也。此至緊至要關頭,醫者不為切戒,其咎在醫,至于病家,每多自誤。凡乳子有病,其母于房勞食飲,寒暑喜怒,一毫不慎,惟責效于醫之草根樹皮,詎知刀頭圭角,能勝其無情之相火,能制其有質之油膩耶?徒令醫者勞心,病兒受苦,深可悲憫!復有婦人姑息之愛,切要提防。昔予一堂弟年八歲,因病傷寒幾死,得遇明者保全,稍能步履,醫囑嚴忌葷腥。予伯母覿面承錯,私以爛蹄花一碗與之。病患見肉,登時食盡,時予目睹其事。夜即變證,四肢厥冷,口吐白沫,喉內痰鳴,兩目直視而絕。予伯與醫者驚惶無措,莫測其由,因詢曾食何物?伯母堅辭無有,微風不露,予亦莫敢直言。醫者無可下手,遂辭去。予取山楂肉,炒研細末,以濃姜湯調灌數次。蓋山楂多服,最能通利,五更大瀉數行,所下油膩膠滯之物,內有精肉猶存,人事倏清。伯見所下之物,始知食肉生變,痛詈其母,幾至反目。幸予在側開解之,令予調理,予為暢脾而安。此等曖昧,茍非予之目擊,伯母必不直告,即至真死,彼亦不言,醫者亦不知其何以變證而死!可見婦女誤事,為禍如此其烈也。凡類此者,以天下之大,又豈特一人而已。故凡遇膏粱宦室,不可不諄切言之,以杜其姑息之害。

小兒在胎之時,沖脈運血以養之;及其產下,沖脈載血以乳之。乳為血化,所以兒之脾胃,獨與此乳汁相吻合,其他則皆非所宜矣。凡小兒一周二歲,止可飲之以乳,切不可 以谷食。蓋谷食有形之物,堅硬難消。

兒之脾氣未強,不能運化,每多因食致病。倘乳少必欲借谷食調養者,須以早米炒熟磨粉,微入白糖,滾湯調服,不致停滯。至于肉食,尤為有害。凡小兒五歲之內,能忌肉食,終身無脾病。無奈愚夫愚婦,莫可理喻,見兒病稍愈,即以肉食飼之,謬云虛補不如實補,謂藥補為虛,肉補為實。不知此語出于何經?妄誕無知,真堪唾罵!及其脾胃凝滯,兒病復作,始為倉惶懊悔,是誰之咎!故小兒病后,必不可妄用葷腥,只可素食調理,或一月半月,待其脾氣已健,始可略與清湯,仍不得過用甘肥。蓋甘肥之物,非但不能益兒,適足以致病。

醫者能知此意,治病必不掣肘;病家能根據禁忌,斷無反復之虞。此非摸擬之辭,實知之深,見之確,端本澄源,莫切乎此。予雖未學,臨證有年,病家之弊,無不周知,故不得不剖心相告,庶后賢知所提備云。

痢疾證治

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癖。夫飧泄者,水谷不化也;腸癖者,下痢是也。小兒之病,傷食最多,內有宿食停積,更受外感,則成痢矣。古今方書,以其閉滯不利,故又謂之滯下,其證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見五色,或多紅紫,或痛或不痛,或嘔或不嘔,或為發熱,或為惡寒。此證之陰陽虛實,最宜詳審,庶不致誤。仍當以脈證辨之∶凡身熱作渴,脈數有力而能食者,為熱;身涼不渴,脈沉無力而不能食者,為寒。

初起腹中苦痛,里急后重者為實,宜急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二藥同服,立應。

如兼外感者,必身有寒熱,不可遽下。凡痢由外感而發者最多,急宜發散。若下之早,必致引邪入里,而為綿延之證,以倉廩散疏解之。

因傷風得之者,則純下清血。蓋風傷其陰絡,致血不循經,所以血妄下,宜胃風湯。

赤白相兼者∶心主血,因傷熱得之,則心移熱于小腸,故赤者從小腸來;肺主氣,因傷熱得之,則肺移熱于大腸,故白者從大腸來。皆以芍藥湯治之,調血則便膿愈,行氣則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又法,以黃連阿膠丸加當歸、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氣;以胃苓丸加當歸、白芍治白痢,于氣中養血。有積者,治痢保和丸。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澀,和中丸最妙。后有集成至圣丹,專治久痢,百不失一。

有泄瀉變痢者,有痢變泄瀉者。先瀉后變痢者,脾傳腎也,為賊邪,難治;先痢后變瀉者,腎傳脾也,為微邪,易治。蓋初瀉變痢者,此氣病傳入血中,宜養血為主,加調氣之藥,不可誤下,以傷胃氣;初痢變瀉者,血病傳入氣中,以調氣為主,加養血之藥,不可收澀,恐毒瓦斯留而不去,復成痢也。瀉變痢者,加味四物湯;痢變瀉者,加味四君子湯。

痢久不止,脾胃受傷,中氣下陷,則為脫肛,熱毒上逆,則食入便吐,不思乳食,謂之噤口;久痢陰傷,腎氣虛敗,則兩膝紅腫,謂之鶴膝。

脫肛者,胃氣下陷,后重不除,努掙太過,故腸頭脫出,宜養血調氣,微加升提之品,則痢止肛自收矣,升麻湯。外用洗法、托法。

噤口者,乃胃虛逆氣上沖而吐也,有不思飲食,皆虛損也,宜參苓白術散米湯調服。凡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兇。

鶴膝者,兩膝紅腫,如鶴之膝。小兒痢后多有此證,乃腎虛之極,宜補腎地黃丸加牛膝、鹿茸。

痢疾腹脹,中氣虛也,胃苓丸調之。倘因毒瓦斯未盡,庸流誤服澀藥而致腹脹者,為實也,不可作虛治,保和丸消導之。

痢疾不治證∶痢見五色,五臟俱敗;痢如煙塵水,如屋漏水;下痢久,肛門如竹筒;如魚腥;久痢唇紅舌胎,氣促心煩,坐臥不安,大渴飲水,面容似朱者。皆死證也。

痢疾證治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見胎疾門。

集成三仙丹 方見類搐門。

倉廩湯 即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 方見小兒傷風門。

治傷風痢疾,及時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即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煎服,即名倉廩湯。)喻嘉言以此方為治痢之圣藥,無論新久,必用此藥升散之,深得逆流挽舟之法也。予每用之,輕者,三四劑即愈矣,不必另方;重者,服藥后外證悉去,惟腹痛、里急后重未除者,以沆瀣丹、三仙丹同服,推去積滯,無不愈者。蓋倉廩湯治痢,與用四逆散治痢同意,后賢宜深究焉。

胃風湯 治風冷客于腸胃,泄下鮮血,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一錢五分) 白云苓(一錢) 白當歸(一錢) 正川芎(五分) 杭白芍(一錢)上桂心(五分) 陳粟米(一撮)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河間芍藥湯 調血便膿愈,行氣后重除,此方是也。

杭白芍(一錢五分) 大當歸(一錢) 雅川連(五分) 實黃芩(八分) 錦莊黃(五分) 尖檳榔(一錢)南木香(三分)凈水濃煎,熱服。

黃連阿膠丸 治血痢,于血中行氣。

正雅連(一錢) 東阿膠(二錢) 白云苓(一錢) 當歸身(一錢) 南木香(一錢)共為細末,水丸。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胃苓丸 方見傷暑門。治白痢,于氣中養血,本方加當歸、白芍、白術。

治痢保和丸 治痢疾積滯未盡,或在先原未得下,今已脾虛不可下者,宜服此。

廣陳皮 法半夏 白云苓 陳枳殼 川濃樸 正雅連 京楂肉 六神曲 老麥芽(以上諸味各一錢) 南木香尖檳榔 炙甘草(各五分)共為細末,另以神曲煮糊為丸。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和中丸 治休息痢及疳痢。

官揀參 炙甘草 當歸身 正川芎 車前子 結豬苓 宣澤瀉 六神曲 老麥芽 建蓮肉(以上各二錢)漂白術 白云苓 真廣皮 杭白芍 南木香 炮姜炭 肉豆蔻(各一錢)共為細末,酒煮面糊丸。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加味四物湯 治先水瀉而變痢者。

當歸身 正川芎 杭白芍 懷生地 白云苓 正雅連 南木香(各等分)水煎,空心熱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先痢而后瀉者。

上官揀 漂白術 白云苓 當歸身 杭白芍 炙甘草(各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溫服。

升麻湯 治虛痢脫肛,仍調氣養血,微帶升提。

綠升麻(一錢五分) 官揀參 漂白術 白云苓 芥穗 真廣皮 當歸身 杭白芍 北防風(以上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肥烏梅(一粒)水煎,食后服。

脫肛洗藥五倍子(五錢) 白芒硝(一錢) 荊芥穗(一錢五分)煎湯熏洗,仍以五倍子研末敷之,方以軟帛托入。

參苓白術散 方見疳證門。

補腎地黃丸 方見哮喘門。此加虎脛、牛膝、鹿茸。

補腎地黃丸 方見傷暑門。

保和丸 方見傷食門。

痢疾證治

痢疾簡便方

治痢疾,用干馬齒莧煮爛,紅痢以蜂蜜拌,白痢以砂糖拌,紅白相兼,蜂蜜、砂糖各半拌食,一日二次,連湯服之,更妙。按馬齒莧名五方草,其葉青、梗赤、根白、花黃、子黑,五行俱備,所以寒熱赤白皆治。

六一散 此方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為北方壬癸之精。以其清暑毒、去濕熱、分陰陽、利小便、瀉丙水,從小便而出,故為治痢妙方。

白滑石研細末,以清水調飛,其重濁滓質不用,待其水清,去水,曬干,每滑石末六兩,加甘草細末一兩,研勻聽用。

白痢用六一散七錢,干姜末七分,紅痢用六一散七錢,紅曲末七分,各用姜汁打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錢,白湯下。

久痢不止,用紅糖、白糖、餳糖各三錢,甘草一錢,陳茶葉二錢,同煎熟,露一宿,次早溫熱服,神效。

噤口痢不思飲食,以臘豬肉去肉取骨,鍋內煎濃湯,徐徐服之,百發百中。

治赤白相兼,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為末,每服一二錢,紅痢蜜拌,白痢紅砂糖拌,紅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勻,白湯調服,空心下,更妙。此藥不分虛實,不分久近,皆效,甚穩甚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丰台区| 平邑县| 芜湖市| 贞丰县| 临清市| 固镇县| 香格里拉县| 博白县| 安徽省| 盐源县| 元氏县| 辽宁省| 湖北省| 星座| 珲春市| 灵山县| 那曲县| 萨嘎县| 新乐市| 柳河县| 姜堰市| 闽侯县| 高青县| 南汇区| 甘洛县| 南岸区| 临澧县| 洛川县| 镇安县| 昂仁县| 嘉鱼县| 驻马店市| 随州市| 偃师市| 绥芬河市| 北辰区| 和政县| 涟源市| 道真| 资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