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胎病論(7)

  • 幼幼集成
  • 佚名
  • 4998字
  • 2015-12-26 18:09:11

如惡風(fēng)寒,心偎藏其身于母懷者,是藏頭伏面,此謂表證。可與解肌,桂枝防風(fēng)湯。

如惡熱,出頭露面,揚手?jǐn)S足,煩渴便秘,掀衣氣粗,是為里證,略疏通之,小柴胡湯加大黃,中病即止。

如頭額冷,手足冷,口中氣冷,面色暗淡,大便瀉青,此為陰證里虛。當(dāng)救其里,宜理中湯。

如大熱大渴自汗,此表里實熱,宜和解,柴胡白虎湯清之。

又有先傷風(fēng)寒,后傷飲食,或先停飲食,后感風(fēng)寒,名夾食傷寒。其證壯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臭,留連不解,大柴胡湯下之。體素弱者,猩猩散。

乳子傷寒證治

入方

桂枝防風(fēng)湯 治半周一歲以至三五歲幼兒,傷寒初起,惡寒發(fā)熱,體重面黃,或面白喘急,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速以此方解散肌肉之邪。此方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不致過汗亡陽,為幼科解表之第一方。

嫩桂枝(一錢半) 杭白芍(二錢) 北防風(fēng)(一錢半) 老生姜(一錢) 大紅棗(五枚) 炙甘草(一錢)上作一劑,水煎,熱服。有痰,加北芥子一錢;有嘔吐,加陳皮、半夏各一錢;熱多,加柴胡一錢;胸緊氣急,加枳殼、桔梗各一錢。

小柴胡湯加大黃 治小兒里熱惡熱,出頭露面,揚手?jǐn)S足,煩渴燥糞,掀衣氣粗,微利之。

官揀參(七分) 北柴胡(一錢半) 片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炙甘草(五分) 錦莊黃(一錢)生姜三片,紅棗三枚為引,水煎,熱服。

理中湯 治陰證里虛,頭額冷,手足冷,口中氣冷,面色暗淡,大便泄青。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shù)(二錢) 炮姜炭(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大棗三枚為引,水煎濃,涼冷服。

柴胡白虎湯 治表里皆熱,大熱大渴自汗。

官揀參(一錢) 熟石膏(二錢) 凈知母(一錢) 北柴胡(一錢) 炙甘草(一錢)合一劑,用早粳米一撮為引,水煎,熱服。

大柴胡湯 治夾食傷寒,其證壯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臭,延綿不解。

北柴胡(一錢五分) 錦莊黃(一錢) 法半夏(一錢) 赤芍藥(一錢) 小枳實(一錢二分)生姜三片,大棗一枚為引,水煎。熱服。

惺惺散 治小兒真元不足,氣血怯弱,內(nèi)傷外感,熱不能受。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shù)(一錢五分) 白云苓(一錢) 白芍藥(一錢) 芽桔梗(一錢) 天花粉(一錢,酒炒) 北細(xì)辛(五分) 正川芎(一錢) 北防風(fēng)(一錢)生姜三片,紅棗三枚為引,水煎,熱服。

乳子傷寒證治

小兒傷寒類治

(出程鳳雛《慈幼筏》)帝曰∶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小兒八歲以后,氣血充足,經(jīng)脈完固,傷寒與大人同治。仍自表達(dá)里,先皮毛,次肌肉,次筋骨、腸胃,絲毫不爽。

其始也,先從太陽寒水一經(jīng),有惡風(fēng)惡寒,頭痛脊強等證。寒郁皮毛,是為在表。脈浮緊無汗為傷寒,麻黃湯發(fā)之,得汗而解;脈浮緩有汗為傷風(fēng),以桂枝湯散之,汗止而解。

〔疏〕太陽經(jīng)在最外一層,故邪入皮毛,即先傷之。皮毛不能傳變,由太陽之絡(luò)脈傳入本經(jīng),而后內(nèi)入諸經(jīng)也。邪客皮毛,即玄府閉(汗孔也)。人身臟腑之氣,無刻不與外氣通,通故和暢;玄府閉則內(nèi)氣不能發(fā)泄而生熱,非風(fēng)寒能變熱也。此時但發(fā)其皮毛,玄府開而邪隨汗散矣。麻黃、桂枝汗皮毛之方,非解中之藥也。若表不解,熱積而日甚,從本經(jīng)反而之內(nèi),及各經(jīng)之井榮俞合交會之處,則熱傳于他經(jīng),而各經(jīng)并見矣。(經(jīng)脈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入為合,十二經(jīng)脈莫不皆然。)太陽既罷,無頭痛惡寒,脈又不浮,為表證罷而在中,乃陽明少陽之間。脈不浮不沉,而在乎肌肉之間,皮毛之下。然有二焉∶若微洪而長,陽明脈也,外證鼻干不眠,用葛根解肌;脈弦而數(shù),少陽脈也,外證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以小柴胡湯和之。蓋陽明少陽,不從標(biāo)本,從乎中治。若有一毫惡寒,邪尚在表,雖入中,還當(dāng)兼散邪。

〔疏〕肌肉不能傳變,肌肉之中皆經(jīng)絡(luò)也。經(jīng)絡(luò)謂之中,里則臟腑,表則皮毛。臟腑之氣血,惟經(jīng)絡(luò)傳達(dá);外邪之壅熱,亦惟經(jīng)絡(luò)傳變。故陽明少陽皆從中治。中者,經(jīng)病也,非胃與膽病也(陽明屬胃,少陽屬膽,皆外之經(jīng)絡(luò)受病,非內(nèi)之胃與膽病也。)經(jīng)病用和解,必由汗散,然非開發(fā)皮毛之法矣。蓋邪初客表,經(jīng)中陰津受傷,但啟其毛竅而汗自通;及熱傳中經(jīng),血液燔灼,竅雖啟,而汗為熱隔,不能外達(dá)。庸工不知,尚用風(fēng)熱之藥,以發(fā)其表,益助熱而耗陰,汗源干涸,究竟不得汗而斃者多矣。仲景和解只清解熱邪,而津液自存,陰汗既充,涌出肌表,而外邪自然煥散。此養(yǎng)汗以開玄府,與開玄府而出汗者,迥乎不同也。

邪在陽明則解肌,邪在少陽則和解。然病猶未退,既為傳里實熱,脈不浮而沉,按之筋骨之間,所謂陽明胃腑病也,與經(jīng)病不同(陽明經(jīng)病已罷,至此傳入于胸中之胃腑矣。)若脈沉實有力,外證不惡風(fēng)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六七日不大便,皆腸胃燥實致之,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大便通而熱退矣。

〔疏〕熱邪入里,驅(qū)出為難,故就大便通泄,從其近也。得汗而經(jīng)邪從汗解,非汗為害,而欲驅(qū)之也。便矢而腑邪從矢出,非矢為難而欲攻之也(矢與糞同。)醫(yī)不察此,但知消克瀉下之法,始終禁絕飲食,求一便矢為能事,殊可笑矣!寒邪直入三陰之經(jīng),名曰直中。乃三陽主氣衰,無熱拒寒也。故初起即手足厥冷,或戰(zhàn)栗蜷臥,不渴,或腹痛嘔吐泄瀉,或口吐涎沫,面如刀刮,不發(fā)熱而脈沉遲無力。此不從陽經(jīng)傳入同治之例,更當(dāng)外證何如。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湯、四逆湯治之。

〔疏〕傷寒者,由皮毛經(jīng)絡(luò)而后入臟腑。初雖惡寒發(fā)熱,而終為熱證,其人必素有火者;直中臟腑,始終惡寒而并無發(fā)熱等證,其人必素?zé)o火者。一則發(fā)表攻里,一則溫中散寒,兩途判然明白。證有反常者,如發(fā)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飲冷脈大,非陽證乎?然投涼藥而死者,何也?內(nèi)有伏陰也。切其脈,不論浮沉大小,必指下無力,按之筋骨之間皆然,甚者服一切茶湯及藥皆吐,此陰盛格陽,乃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證。仲景將傳經(jīng)、直中并論,正謂有陰證似陽,陽證似陰耳。如太陽證頭疼發(fā)熱,當(dāng)脈浮而反沉,又似少陰矣,故用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少陰證脈沉,應(yīng)無熱而反發(fā)熱,又似太陽矣,須用甘草干姜附子湯。陰證四肢厥逆,而陽證亦有厥逆,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陰證下利,陽證亦有漏底,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

乳子傷寒證治

傷寒總括五法

一曰發(fā)表,其證脈浮發(fā)熱,身痛惡寒,脊項強,氣喘咳嗽,頭痛,四肢拘急,口舌和,脈不沉,口不渴,大小便如常,方主麻黃、桂枝、青龍之屬;一曰解肌,脈尺寸俱長,目痛鼻干,漱水不欲咽,方主葛根湯,升麻、葛根之屬;一曰和解,脈不浮不沉,往來寒熱,嘔吐脅痛,胸前脹滿,耳聾,頭汗盜汗,目眩口苦,方主小柴胡、大柴胡之屬;一曰攻里,脈至沉而有力,潮熱惡熱,腹痛,下利轉(zhuǎn)失氣,手足心腋下有汗出,咽干齒燥,目不明,譫語發(fā)狂,小腹?jié)M,下利清黃水,不得眠,小便多,自汗;外證頭痛發(fā)熱俱罷,方主白虎、小承氣、六一、順氣之屬;一曰救里,脈沉無力,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四肢厥冷,嘔吐清水涎沫,背惡寒,蜷臥多眠,囊縮,爪甲青,吐蛔,干嘔舌卷,手足拘急,身體痛如被杖,方主理中、四逆、真武、白通之類。

乳子傷寒證治

入方

麻黃湯 治太陽經(jīng)寒傷榮,發(fā)熱無汗惡寒。

凈麻黃 嫩桂枝 光杏仁 炙甘草(各等分)水煎,熱服。得汗而解。

桂枝湯 治太陽經(jīng)風(fēng)傷衛(wèi),發(fā)熱自汗惡風(fēng)。

嫩桂枝(一錢五分) 杭白芍(二錢) 老生姜(一錢五分) 大紅棗(五枚) 炙甘草(一錢)水煎,熱服。仍得微汗,不可大汗。

大青龍湯 治太陽證見風(fēng)脈。

凈麻黃 熟石膏(各三錢) 嫩桂枝(一錢) 光杏仁(五枚) 炙甘草(四錢) 老生姜(一片) 大紅棗(一枚)水煎,溫服。惟恐汗多。

太陽證而見風(fēng)脈,是有頭痛身熱,無汗惡寒,但脈不緊而緩,為傷寒兼中風(fēng)之候,故合麻黃、桂枝用之。風(fēng)寒外盛,則人身之陽郁為內(nèi)熱,石膏所以加也。曰大青龍,言其行云致雨之速。然茍不善用,則亡陽之禍,變?yōu)榻钐枞?矣,可不慎哉!小青龍湯 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或咳,或噎,或喘。

凈麻黃 嫩桂枝 白芍藥 制半夏(以上各一錢二分) 炙甘草 白干姜 北細(xì)辛(各五分) 北五味(十二粒)水煎,溫涼得所,徐服。

表不解者,頭痛身熱尚在也。渴時飲水過多,故心下有水氣。咳噎喘者,水寒射肺也。有聲無物曰干嘔。

此方麻、桂、草發(fā)表,夏、辛、姜散水氣,芍藥和陰血,五味收肺氣,所謂青龍者,東方木神,主發(fā)育萬物之義。

葛根湯 治陽明胃經(jīng),目痛鼻干不眠。

粉干葛(一錢五分) 赤芍藥 嫩桂枝 炙甘草(各六分) 凈麻黃(去節(jié),一錢) 鮮蔥白(三莖)老生姜(一片) 大棗(一枚)凈水煎,熱服。如惡寒,加麻黃;惡風(fēng),加桂枝。如正陽明腑病,不惡寒,有汗而渴,當(dāng)用白虎湯。

升麻葛根湯 治邪在陽明經(jīng),無汗惡寒發(fā)熱。

綠升麻 粉干葛 赤芍藥 炙甘草凈水煎,熱服。

此方疏表去寒,和血調(diào)氣,故為痘家之用。

惺惺散 方見前乳子傷寒門。

小柴胡湯 治少陽膽經(jīng),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

北柴胡(三錢) 官揀參 片黃芩 法半夏 炙甘草(各一錢) 生姜(一片) 大棗(一枚為引)水煎服。

按∶此經(jīng)無出入之路,不可汗下,止此湯和解之,如兼陽明證,本方加葛根、芍藥;如尚有惡寒等證,用大柴胡湯。

太陽經(jīng)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陽明經(jīng)表之里也,行身之前;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也,行乎兩脅之旁。過此則少陰、太陰、厥陰,俱入臟為里。

大柴胡湯 治表癥未除,里證又急,汗下兼行。

北柴胡(一錢五分) 片黃芩(一錢) 白芍藥(一錢) 法半夏(八分) 錦莊黃(七分) 小枳實(四分)老生姜(三片) 大紅棗(一枚)水煎,空心熱服。

白虎湯 治身熱大渴而有汗,脈洪大者。無渴者不宜。

熟石膏(三錢) 凈知母(二錢) 炙甘草(一錢) 晚粳米(一撮)凈水煎濃,熱服。

邪入于里,內(nèi)有實熱,故惡熱,熱越故有汗,里燥故有渴,邪盛故脈大,邪在陽明故脈長。白虎者,西方金神也。名此者,欲秋金之令行,而夏火之炎息耳。此暑月熱病發(fā)熱正方。石膏寒中之藥,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其人有大汗而渴,齒燥,脈洪長可用。若無汗,脈虛而不洪長,或重按全無,雖壯熱口渴,象白虎證,此脾胃氣虛,元陽不足,誤服必死。

調(diào)胃承氣湯 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jié)而嘔,日晡潮熱。

錦莊黃(三錢) 白芒硝(二錢) 炙甘草(一錢)生姜五片,水煎,熱服。

大承氣湯 治陽明太陰,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并少陰舌干口燥,日晡發(fā)熱,脈沉實者。

錦莊黃(五錢) 川濃樸(二錢) 小枳實(二錢) 白芒硝(三錢) 老生姜(五片)用水煎滾,熱服。

小承氣湯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太陰;無表證,汗后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者。

錦莊黃(三錢) 川濃樸(二錢) 小枳實(二錢)凈水煎濃滾,熱服。

桃仁承氣湯 治外證已解,大便黑,小便利,為瘀血證。

錦莊黃(二錢五分) 白芒硝(一錢五分) 嫩桂枝(一錢) 光桃仁(十粒) 炙甘草(一錢)水煎滾熱,空心服。

凡用三承氣者,須以手按病患,自胸至小腹,果有硬處,手不可近,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然后分別當(dāng)急下者,宜大承氣湯;可少與者,宜小承氣湯;宜微和胃氣者,調(diào)胃承氣湯。此以仲景圣法用之也。

小建中湯 治傷寒腹中急痛,陰陽相乖。

嫩桂枝(一錢) 白芍藥(二錢) 炙甘草(一錢) 新餳糖(五匙) 老生姜(五片) 大紅棗(三枚)凈水濃煎,半饑服。

陰證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腹痛甚,桂枝大黃湯;腹痛自利,小便清白,宜四逆、理中。

黃 建中湯 治傷寒汗后身痛,脈遲弱者。

炙黃 (一錢五分) 炒白芍(二錢) 青化桂(一錢) 炙甘草(一錢) 老生姜(五片) 大紅棗(五枚)煎好,入餳糖三匙,再煎一沸服。若微溏泄者,或嘔者,皆不用。

汗多耗損陰氣,不能榮養(yǎng)筋骨,故痛,陽虛故脈遲,汗后故脈弱。此乃創(chuàng)建中氣,使生長榮衛(wèi),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

理中湯 治太陰即病,自利不渴,寒多腹痛。

人參片(二錢) 漂白術(shù)(三錢) 炮干姜(一錢) 炙甘草(一錢)凈水濃煎,溫涼徐服。

真武湯 治汗發(fā)過多,心下悸,頭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

熟附片 白芍藥 白云苓(各二錢) 漂白術(shù)(一錢五分) 老生姜(二錢)凈水濃煎,溫涼得中服。

心亡津液,腎氣欲上而凌心,故悸;汗多亡陽,虛邪內(nèi)動,故眩 欲擗地。真武者,北方之神,能司水火,不使蛟龍起陸者也。

白通湯 治少陰下利,無脈。

熟附子(三錢) 白干姜(一錢五分) 鮮蔥白(三莖)凈水濃煎,冷服。

少陰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則失其權(quán)矣,故下利。蔥白所以通陽氣也,姜附所以散陰寒也,能散能通,差足盡少陰之職。服此湯利不止,復(fù)厥逆無脈,干嘔而煩,即加童便半杯,豬膽汁五匙服之。脈微續(xù)者生,脈暴出者死。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發(fā)熱,脈沉。

凈麻黃(三錢) 熟附片(三錢) 北細(xì)辛(一錢)凈水煎濃,溫冷服。

病發(fā)于陰,當(dāng)無熱,有熱者,乃太陽經(jīng)表里相傳之證也。少陰虛,則太陽之邪由絡(luò)直入,其不盡入者,留為表熱,故用麻黃以發(fā)汗,辛、附以溫中,中外互攻,而賊邪自服矣。

四逆湯 治陽氣亢極,血脈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脛之下。若陰證則上過乎肘,下過乎膝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县| 五莲县| 遂昌县| 泰安市| 河北区| 夹江县| 曲阳县| 政和县| 六枝特区| 五常市| 富民县| 竹北市| 肥西县| 临澧县| 锡林浩特市| 奉贤区| 德保县| 札达县| 富裕县| 康平县| 乐亭县| 蛟河市| 阿荣旗| 侯马市| 壶关县| 宁晋县| 韩城市| 西藏| 环江| 西充县| 西昌市| 香格里拉县| 额尔古纳市| 镶黄旗| 邯郸市| 锡林浩特市| 大新县| 武穴市| 礼泉县| 忻州市|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