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胎病論(6)

  • 幼幼集成
  • 佚名
  • 4990字
  • 2015-12-26 18:09:11

經曰∶少陽所至為涌嘔。又曰∶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其證先傷乳食,后感風邪,乃致脾胃受傷,吐瀉不止,漸至遍身四肢口鼻俱冷,手足微掣,昏睡露睛。蓋小兒全賴乳食以為命,吐多則乳食不入,瀉多則乳食不藏,吐則傷氣,瀉則傷血,乳食既絕,氣血復傷,速救真元,以免竭脫。

吐瀉

入方

六君子湯 治小兒吐瀉之后,脾胃大傷;或大病之后,不思乳食;一切久病中氣虛寒,并皆治之。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二錢) 白云苓(一錢五分) 法半夏(五分) 真廣皮(五分) 炙甘草(一錢)四肢厥冷,加炮姜,甚者,加附子五分;手足搐掣,加青化桂七分,鉤藤一錢。

上作一劑,煨姜三片,紅棗三枚,早米一撮,水煎,溫服。

理中湯 方見乳子傷寒證治。

大驚卒恐

(幼科以此為急驚,故詳辨明之)張景岳曰,小兒忽被大驚,最傷心膽之氣。《內經·口問篇》曰∶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經脈空虛,血氣不調,乃失其常。此《內經》概言受驚之病有如此,矧小兒氣血尤非大人之比。若受大驚卒恐,則真神氣失散,憒亂不堪,尚何實邪之有?斯時也,收復正氣,猶恐不暇,顧可復為清散耶!即如朱砂、琥珀之類,不過取其鎮墜之意,亦非救本之法。今幼科諸書,皆以大驚之證,例作急驚,誤亦甚矣。不知急驚由于風熱,慢驚由于脾腎之虛,皆不必由驚而得(余之千言萬語辟除驚風,只消景岳二十三字便以道盡。后賢若肯于此數語體認,更不必予之瑣瑣于斯也。)而此以大驚致困者,本乎心膽受傷,神氣陡離之病,當以收復神氣為主。宜秘旨安神丸、團參散、獨參湯之類,加金銀等物煎服之。

大驚卒恐

入方

秘旨安神丸 原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惕,并治大驚卒恐。

官揀參 凈棗仁 白茯神 法半夏(以上各一錢) 大當歸 杭白芍 小橘紅(各七分) 北五味(七粒)炙甘草(五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生姜湯化下。

團參散 治心虛血熱,自汗盜汗,并治大驚卒恐。

官揀參 白當歸(等分)上為細末,用 豬心一個,切作三片,每以藥末一錢,用豬心一片,煎湯調服。

獨參湯 治氣虛氣脫,神散魂離,以此亟救元陽,神草還丹之名,誠不愧也。

官揀參不拘多少,同炒米、煨姜、紅棗濃煎湯,徐徐服之,實有起死回生之力。

或曰∶傷寒病痙與非搐二條,不可用驚風之治,已聞命矣。而類搐十條,既為火熱,何以不用驚風門中,截風定搐,涼瀉鎮墜之法治之,此何意也?曰∶暑、瘧、嗽、痢、痘、霍亂、丹瘡,病雖不一,而搐由病致,第尋其源,治其病,而搐自止,若不去病,而用截風定搐、涼瀉鎮墜之治,作抑遏其病邪,非但搐不能止,必致變生他證。醫者復不察其本病未去,疑為驚風癥重,藥不去病,而用毒劣劫奪之者。每見治驚風,愈治愈危,乃至不救者,皆此弊也。曰∶由談驚風而得治病求源之要,誠至論也。請筆之以為來學式。

以上誤搐類搐非搐證,共一十四條,即幼科之急驚慢驚慢脾者,盡止于此,業已條分縷晰,逐款逐條注明矣。

臨治者,當知各證之病源有別,而治療之攻補自殊,不得復以急驚慢驚慢脾混同立論,而以截風定搐之死法統治之。從前未經剖露,猶謂陷于不知,今已證治判然,惟祈后賢留心討論,神而明之。醫稱仁,于是乎不相遠矣。

附小兒時疫證治

吳又可曰∶凡小兒感冒風寒,瘧痢等證,人所易知,一染時疫,人所難窺,所以耽誤者良多。蓋幼科詳于痘疹吐瀉驚疳,并諸雜證,在傷寒時疫,甚略之,一也。古人稱幼稚為啞科,蓋不能盡罄所苦以告師,師又安能悉夫問切之義,所以但知其身熱,不知其頭疼身痛,但知其不思乳食,心胸膨脹,疑其內傷乳食,安知其疫邪傳胃也,但見嘔吐惡心,口渴下利,以小兒吐瀉為常事,又安知其協熱下利也,又何暇致思為時疫,二也。小兒賦質嬌怯,筋骨柔脆,一染時疫,延挨失治,即便兩目上吊,不時驚搐,肢體發痙,十指勾曲,甚則角弓反張。必延幼科,正合渠平日學習見聞之證,因多誤認為慢驚風,遂投抱龍丸、安神丸,竭盡驚風之劑,轉治轉劇。因見不啼不語,又將神門、眉心亂灸,艾火雖微,內攻甚急,兩陽相搏,如火添油,死者不可勝計,深為痛憫!今凡遇地方疫毒流行,大人可染,小兒獨不可染耶?但所受之邪雖一,因其氣血未足,筋骨柔脆,故所現之證為異耳。務宜求邪以治,故用藥與大人仿佛。凡五六歲以上者,藥當減半;一、二、三、四歲者,四分之一可也。又腸胃柔脆,少有差誤,為禍更速,臨證尤宜加慎。

附小兒時疫證治

入方

太極丸 凡疫癘流行之時,小兒作熱,即是時疫。乍有眼目上竄,角弓反張,手足搐掣,不可誤認驚風,但以時疫之治自愈。

天竺黃(五錢) 膽南星(五錢) 酒大黃(二錢) 直僵蠶(三錢) 真麝香(二分) 梅花片(二分)共為細末,端午日午時修合,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朱砂為衣。凡遇疫證,姜湯化服一丸,神效。

癇證

錢仲陽曰∶小兒發病,因氣血未充,神氣未實,或為風邪所傷,或為驚怪所觸,亦有因妊娠時七情驚怖所致。若眼直目牽,口噤流涎,肚膨發搐,項背反張,腰脊強勁,形如死狀,終日不醒,則為痙矣。

按∶仲陽之說,亦明知有痙病,而謂終日不醒者為痙,不知痙病為三陽表證。據幼科所稱驚癇,為心肝脾肺之里證。今反以表病腑病為重,里病臟病為輕;經脈行于皮膚肌肉者為重,經脈行于五內貫膈者為輕;邪傷傳導之腑為重,邪傷神明之臟為輕。顛倒背謬,令人不解。仲陽尚為此言,又安保后人之不訛傳也!萬密齋曰∶癇者,卒然而倒,四肢強直,目閉,或眼珠翻上不轉,口噤,或有咬其舌者,口中涎出,或無涎者,面色或青或白(面色或青或白,后賢仔細著眼,)或作六畜聲,其狀不一,乃小兒之惡證也。昏暈一時,即醒如常矣。其發也,或以旬日計,或以月計,或以歲計。古人有三癇五癇之名,證治太多,似無一定之說,故后學不知其所從也。凡治癇之法,幼科所載,其方甚多,而無可取者,惟予家秘新方,名斷癇丸,誠治癇之神方也。

予按∶密齋之說,不為無見,乃私心竊喜,賴有斯人為之砥柱。及考其斷癇之方,則皆寒涼攻伐,鎮墜毒劣之藥,予又以為不盡然焉。夫癇者痼疾也,非暴病之謂。亦由于初病時,誤作驚治,輕施鎮墜,以致蔽固其邪,不能外散,所以留連于膈膜之間,一遇風寒冷凍飲料,引動其痰,倏然而起,堵塞脾之大絡,絕其升降之隧,致陰陽不相順接,故卒然而倒。病至于此,其真元之敗,氣血之傷,了然在望,挽之不能,猶認作此中之邪,無異鐵石,非攻堅破壘,不足勝其冥頑。嗚呼,以嬌嫩虧歉之體,而猶入井下石,豈司命慈幼之心哉!因錄原方,以正其惑。

斷癇丸 (此方重墜,寒涼毒劣,用之增困)川黃連 青礞石 石菖蒲 辰朱砂 蚌珍珠 鐵華粉膽南星 白甘遂 上沉香 白茯苓別以人參一錢,白術三錢,煎湯煮糊為丸,豬心湯下。

通心丸 (本非心病,何用通心?伐及無辜,未可為訓)辰朱砂 馬牙硝 明雄黃 真麝香 白附子 陳枳殼 正川芎 白茯苓 揀人參 川黃連 金銀箔蜜丸,麥冬湯下。

此即所謂斷癇丸也。予謂此等之見,似未離乎幼科習氣。夫病至于癇,非稟于先天不足,即由于攻伐過傷。

每見癇兒,無不肌肥面白,神慢氣怯,即萬氏亦謂面色或青或白,豈有青白之兒,能任攻伐者乎?只因中氣素弱,脾不運化,則乳食精微,不化榮衛,而化為痰,偶值寒凝,即倏然而發。豈必心竅有痰而后發哉?若果心竅有痰,則已懵然一物,何以發過清明如故?可知非痰迷心竅之證,誤作痰迷心竅之治,愈攻愈敗,愈發愈勤,不至于廢棄不止也。有識者補救尚虞不暇,猶敢以礞石、朱砂、珍珠、鐵粉之重墜,傷其心氣,以甘遂大毒之物,損其心血,更加黃連之苦寒敗胃,雖有一錢之人參,如紅爐點雪。后方朱砂、牙硝、雄黃、金箔之類,亦猶是也。原其意,不過謂重墜可以鎮心,苦寒可以瀉火,毒劣可以攻痰。此等治癇,無異赧王伐秦救趙,而周趙卒為秦并,雖理或有說,而勢所不能也。故予之治癇,從不用治癇之方,而十全其十。此等之證,非用從治之法,莫能成功。其如幼科諸君,枋榆自足,高遠厭聞,惟知見證治證,不知古哲有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有汗勿止汗,逢熱莫退熱,喘生毋降氣,精遺勿澀泄之訓。此蓋從治之法,而幼科視為泛言,寄司命之責者,固如是乎!有見者毫不治痰而痰自不生,毫不治癇而癇自不作,此其所以為神也。

癇證

入方

消風丸 凡治小兒諸般癇證,先服此丸七服。此非治癇之藥,用以疏散外感,開通經絡,庶后藥得以流通故耳。

南薄荷 川羌活 川獨活 北防風 明天麻 荊芥穗 正川芎 北細辛(以上俱一錢) 膽南星(二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重一錢一顆。每日一丸,薄荷、蘇葉湯化服,服完七丸,方服后藥。

集成定癇丸 治小兒癇證,從前攻伐太過,致中氣虛衰,脾不運化,津液為痰,偶然有觸,則昏暈卒倒,良久方蘇。此不可見證治證。蓋病源深固,但可徐圖,惟以健脾補中為主,久服痰自不生,癇自不作矣。

倘系年深日久者,與河車八味丸間服。無不愈者。

官揀參(一兩切片,焙干) 漂白術(一兩五錢,切片,土炒) 白云苓(一兩,切片,姜汁蒸過,曬干)真廣皮(一兩,酒炒) 法半夏(一兩) 石菖蒲(五錢,取九節者,切片) 白當歸(一兩,酒洗,曬,切)青化桂(五錢,去皮,潯桂不用) 杭白芍(一兩,酒炒) 白蔻仁(一兩,酒炒) 漂蒼術(一兩,用黑芝麻拌炒) 南木香(五錢,忌火) 真龍齒(一兩,火 醋淬,研末,水飛過,曬干,取五錢) 赤金箔(三十張) 鏡面砂(三錢,研末,水飛,曬干聽用)上藥各根據分兩制過,合為一處,焙干,研細末篩過,煉蜜為丸龍眼核大,以朱砂為衣,貼以金箔,曬干,以瓷瓶收貯。每日早午晚各服一丸,姜湯化服。癇證未久者服此,倘年深日久者,早服河車八味丸,午晚服此。無力備參者,不用亦可。

河車八味丸 治小兒癇證,年深日遠,肝腎已虧,脾肺不足,心血耗散,證候不時舉發。此證總歸于虛,不可以為有余而攻逐之,致成不救。但以此丸早服,以救肝腎,前定癇丸午晚服,以寧心健脾生肺,則萬舉萬全,真神治也。

紫河車(一具,頭生男者,用白礬煎湯揉洗極凈,用姜汁同酒煮爛) 大地黃(三兩,姜汁、砂仁同酒煮爛)凈棗皮(一兩,炒干) 粉丹皮(五錢,酒炒) 宣澤瀉(五錢,鹽水炒干) 嫩鹿茸(二兩,切片,炒干)白云苓(一兩五錢,乳汁蒸曬) 懷山藥(一兩五錢,酒炒) 川熟附(七錢五分,切,焙干燥) 青化桂(七錢五分,去粗皮,研) 北五味(一兩,去梗,炒干) 大麥冬(一兩,去心,糯米拌炒)上藥根據法炮制,和為一處,焙極干,研為細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早一丸,用淡鹽湯化服,以飲食壓之。午及臨臥,各用前定癇丸一服。

癇證

幼科預宜修制應用丸粟七方

消風丸 凡疏通腠理,清解表邪,啟發皮毛,流利經絡,病之初起者用之。

方見癇證門。

集成金粟丹 凡開關通竅,下氣利痰,醒昏定痙,一切危急者用之。

方見咳嗽門。

集成沆瀣丹(音亢械) 凡導滯清熱,降火利膈,解胎毒,去積熱,通利二便用之。

方見胎疾門。

瀉青丸 凡退熱平肝,清表里,定痙搐,解煩退熱,表里兩急者用之。

方見啼哭門。

理中丸 凡脾虛中寒,面青腹痛,寒嘔寒瀉,四肢厥冷,一切虛寒者用之。

方見乳子傷寒之理中湯,加增分兩,炒研蜜丸,即理中丸。

三仙丹 凡飲食過多,有形之物填塞中焦,及痢疾大便不通,一切宜攻下者用之。

方見痢疾門。

太極丸 凡遇年歲疫癘流行,小兒發熱昏沉,甚則作搐者,時疫也。宜用此。

方見小兒時疫門。

以上七方,皆宜預為修制,以備急需。凡古方截風定搐之藥,無所用之,不必留意。

乳子傷寒證治

幼科謂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不知此語出于何經?夫寒風暑濕燥火,為六氣政令,乃陰陽代謝之機,豈傷人之物?只因人之臟氣不足者,各從其類而翕受之,因其偏受而致病,所以謂六淫之邪,其來自天,決無擇人而入之理。今謂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不知寒邪不傷八歲以前之幾乎?抑八歲以前之兒不受寒邪之傷乎?若謂八歲以前天癸未足,則八歲以后天癸仍未足,則應云十六歲以前無傷寒,又何獨以八歲為言哉?夫癸腎內藏真陽,與膀胱為表里,今癸水真陽未足,則王水清寒,故寒邪之來,各從其類,竟趨太陽寒水之經,以寒召寒,誠莫能御,所以小兒傷寒為最多。今謂其無傷寒,不幾令小兒之病傷寒者,束手待斃,皆死非命乎!非小兒無傷寒,因其榮血未充,易于生熱,治之不當,即變而為痙。幼科指為驚風者,即此是也。然小兒傷寒,貴于急治,但不宜發表,由其肌膚薄,腠理疏,恐致汗多亡陽。若能于初起之時,即為解肌,祛其表邪從外而出,則必無變痙之虞矣。

或曰∶傷寒同一病耳,而乳子與小兒治各有異,何也?曰∶乳子筋骨柔脆,不耐傷寒,初入太陽,即人事昏沉,渾身壯熱,筋脈牽強。醫不詳辨,誤認驚風,其禍立至。所以乳子傷寒貴于急治,故辨證不繁,用方宜簡,若遷延時日,則無力耐之矣。是以與小兒之傳經論治者,緩急不同。

其證初起,男體重,面黃而帶慘色,女面赤而帶慘色,喘急惡寒,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者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远市| 龙海市| 临猗县| 临桂县| 宁化县| 桐梓县| 文登市| 邳州市| 阿勒泰市| 乐至县| 新田县| 法库县| 南召县| 湟中县| 永城市| 卫辉市| 河池市| 洛扎县| 钟山县| 夹江县| 临潭县| 西乡县| 城市| 铁岭市| 信阳市| 双桥区| 保靖县| 岑溪市| 邹平县| 资兴市| 鹤山市| 通山县| 德化县| 雅安市| 洞头县| 鹿泉市| 台南县| 定日县| 九江市| 军事| 民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