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咳嗽致搐,其證嘗少。蓋外感以咳嗽為輕,內傷以咳嗽為重。大凡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四時正病與夫時行疫癘,即至重至危之候,但有咳嗽,便是生機,蓋外感一傳于六經,斷不致死,故謂外感以咳嗽為輕,至于酒色狂蕩之輩,平素嗜欲不節,耗費過傷,但逢咳嗽,即為可慮,倘治不如法,則虛勞肺痿,肢足而待,故謂內傷以咳嗽為重。嬰兒知識未開,內傷何有?所有咳嗽,無非寒熱二者而已矣。寒固傷肺,熱亦傷肺,醫者能的辨其寒熱,對證用方,效無不捷。其如不識陰陽,罔分寒熱,應辛散者而反涼瀉,應滋潤者反用升浮,乃致寒者愈寒,燥者愈燥,欲不聲音不轉,眼翻手搐,其可得乎?治宜集成金粟丹。
咳嗽
入方
集成金粟丹 此丸專能疏風化痰,清火降氣,并治咳嗽上氣,喘急不定,嗽聲不轉,眼翻手搐。凡諸家截風定搐之方,皆不及此方之圣。倘前醫用藥不當,誤而致搐,昏沉不醒,即以全身燈火醒之,用此丸一服即痊。
九制牛膽南星(二兩) 明天麻(一兩,姜汁炒) 節白附(一兩,姜汁炒) 凈全蝎(揀去尾足,以滾湯泡凈,去其鹽泥,曬干,炒,一兩) 明乳香(去油凈,一兩) 代赭石(火 紅,以好醋淬之, 七次,淬七次,研細末,以水飛,曬干,一兩) 直僵蠶(炒,去絲,一兩) 赤金箔(五十張) 真麝香(三分)梅花片(三分)共為細末,煉蜜為丸,皂角子大,貼以金箔。每用一丸,姜湯化服。此方比抱龍、金液、保命、至寶、定命等方,功倍十百,惟虛寒之痰,無根之氣,絕脫之證,不可用之,以其降令重也。
制南昌法 用生南星半斤,研極細末,盛于碗內,取牛膽一枚,傾出膽汁于碗內,將南星末和勻,仍復裝入膽皮之內,懸有風無日之處,俟其陰干。有膽之時,將前膽剖破,取出南星研末,仍以膽汁和勻,裝入懸之,能裝過九膽,誠為至寶。任彼正真牛黃,莫能及此,且今之牛黃,切無真者。若市肆膽星,一膽而已,不可用。
丹毒
《千金》曰∶丹毒一名天火,皆風熱惡毒所為,入腹則殺人。其證由心火熾盛,熱與血搏,或起于手足,或發于頭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熱如火,赤如丹砂,形如錦紋,其痛非常。凡自胸腹而散于四肢者,易治;自四肢而入腹者,難治。
按∶丹毒雖曰風熱,而有胎毒之發者,十之八九,小兒最多,方脈無此。世有丹毒傷生而不知者,蓋此毒每發于隱密之處,倘父母不覺,遂致傷兒。大凡小兒頭面四肢、胸背脅腋,忽有紅暈一點,漸次散開,色如錦紋,外帶黃色,即是火丹。速宜砭去惡血,內服沆瀣丹,庶不致內攻作搐;倘醫者不知針砭,妄用搽敷,逼毒入內,必致作搐而死。每見丹毒之禍兒者,比比矣。
丹毒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見二卷胎病論。
磁鋒砭法 法見四卷丹毒證治。
瘡癰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按∶瘡癤疥癬,小兒獨多。由胎毒淫火使然也。治之者,宜清熱解毒,使之外出可也。倘醫者視為泛常,不先內托解毒,誤用砒、硫毒藥搽之,逼毒內入,以致瘡忽自平,其證腹脹便閉,身無血色,目閉不開,手足動搖。此毒瓦斯內攻也。
此條與方脈之發背癰疽,偶傷風濕,而手足搐搦,角弓反張者,大不相侔。蓋彼因誤傷風濕而病痙,此因誤用搽敷而致搐。病因不同,治宜各別。速服雄黃解毒丸微下之,瘡出則吉,瘡不出如喘者死。
瘡癰
入方
雄黃解毒丸 治瘡瘍毒瓦斯內攻,腹脹便閉,身無血色,目閉不開。并能解一切瘡疥之毒,更可下痰追蟲打積。
明雄黃(一錢) 川郁金(二錢) 巴豆霜(一錢)上為細末,醋打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白湯送下,以利為度。
痘瘡
痘稟先天胎元之毒,遇時行而即發,其證初起,兩眼含淚,珠如水晶,鼻氣出粗,睡中驚惕,兩耳紋現,惡熱不惡寒,痘證也。
按∶初起發熱三四日間,應與疏通腠理,微解表邪,使毒瓦斯易出;若不行疏散,以致腠理固閉,熱盛神昏而搐矣。此常候也。先宜人參敗毒散升散之,次用導赤散加朱砂,以制其猖撅。痘出則吉,屢搐者兇。
收靨后作搐,此痘毒倒陷,雄黃解毒丸紫草湯下。痘復出者吉,搐不止者兇。五六卷痘疹門論證最詳,宜考。
痘瘡
入方
人參敗毒散 治四時感冒,并痘瘡升散之用。
川羌活(七分) 川獨活(五分) 北柴胡(五分) 信前胡(四分) 正川芎(五分) 白云苓(五分)真枳殼(五分) 芽桔梗(五分) 上揀參(三分) 炙甘草(四分)姜一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導赤散 此清心經之熱,從小便而出。
大生地(三錢) 川木通(二錢) 生甘草(一錢)上作一劑,竹葉七片為引,水煎,臨服,加朱砂末一分,調服。
雄黃解毒丸 方見先條瘡瘍門。
痘瘡
附案
陽文庠立天張君,有子三歲,于今春布種神痘,一夕作搐十數次。痘師某者,坐守其家,莫能得定。次早微明,張君來寓叩門,因訴其作搐之由。予念故人之子,往視之,見其昏迷不醒,手足搐掣,各處艾火疤無數,問所服藥,一派涼瀉,予知其誤治。乃以全身燈火醒之,即能開聲,因用人參敗毒散令其母子同服,一劑而搐止痘出。可見理之未明,毫厘千里。蓋痘麻初起,全賴陽和升生之氣,故發熱本為正候,由其不與疏通腠理,毒郁不伸,乃致作搐。此時正宜升散,助其生機,顧乃反用艾火堵截之,用涼藥鎮墜之,欲其搐止,其可得乎?是幼科驚風之說,皆此輩釀成之禍,于患者何有焉!
霍亂
經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其證先傷于食,后感風寒,邪正相爭,心腹絞痛,有上吐下瀉者;有上不得吐,下不得瀉者,所以煩躁悶亂,其證最急,速宜鹽湯探吐之,俟其吐瀉之后,乃用藿香正氣散分理其陰陽可也。但見喘而搐者,不治。
按∶此乃干霍亂也,俗名絞腸痧,由其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所以抽搐昏亂。若上既能吐,下既能瀉,則宿食痰飲俱去,安有昏亂之理。若曰大吐大瀉之后,而見昏憒,此即脫證之例,豈作搐之謂耶?看書若止隨文解義,則執一不化,皓首無成,然此猶為中人言之也;至有全不知書,道聽途說,訛訛相指,以致于誣民惑世者,此類醫中盡多。昔人謂巫者對本宣科,教風掃地,予謂巫者猶能對本宣科,而醫中之不肖者,即欲宣科,更苦干無本可對。然則醫風之掃地,不殆有甚乎?
霍亂
入方
鹽湯探吐法 法見二卷霍亂門。
藿香正氣散 治內傷脾胃,外感風寒,吐瀉霍亂等證。
藿香梗 家蘇葉 大腹皮 真廣皮 芽桔梗 白云苓 法半夏 六神曲 香白芷(以上各一錢) 川濃樸炙甘草(各五分)上作一劑,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溫服。
客忤
小兒客忤,由兒真元不足,神氣未充,故外邪客氣得以乘之。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治其虛,安問其余?忤者,謂外來人畜之氣,忤觸其兒之正氣也,或因生人遠來,或因六畜暴至,或抱兒戲騎牛馬,或父母騎馬遠歸,未及熏衣,即抱其兒,則馬汗不正之氣,從鼻而入。經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則正氣受忤,此外因之客忤也。其證口吐青黃白沫,面色變異,喘急腹痛,反側不安,手足 。第此證神不昏亂為異耳。治宜涂囟法、搐鼻法,內服攝生飲。
復有內因客忤,或兒平日所喜者,乃戲而奪之;平日所畏者,乃戲而恐之。凡親愛之人,喜食之果,玩弄之物,心之所系,口不能言,一時不得,遂逆其心志。其候昏昏喜睡,寤不惺惺,不思乳食,即其證也。宜先順其心意,內服沉香安神丸并惺惺散。
客忤
入方
涂囟法 專治客忤等證。
灶心土(一錢) 明雄黃(五分) 真麝香(半分)共為細末,棗肉和勻,捏作一餅子,照囟門寬窄為樣,以餅貼囟上,取艾絨作豆大一粒,灸三炷即止。
搐鼻法 治傷風傷寒,頭目不清,并治客忤。
正川芎 藿香葉 鮮藜蘆(各三錢) 玄胡索 粉丹皮 鏡辰砂(飛,各二錢)共為極細末,以少許吹鼻中,得嚏則邪氣出矣。
攝生飲 治一切卒中,大小科同。
制南星 南木香 法半夏(各一錢半) 北細辛 漂蒼術 石菖蒲 炙甘草(各一錢)上作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熱服。
沉香安神丸 治內因客忤。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 真廣皮 陳枳殼 芽桔梗 青礞石( ,各五錢) 炙甘草 上沉香(各一錢)鏡辰砂(飛,一錢) 真川連(一錢五分)共為細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二丸,麥冬湯下。
惺惺散 方見乳子傷寒門。
中惡
此證比之客忤為更甚。蓋客忤無非外來人畜不正之氣,中惡則中惡毒之氣。如老柩荒厝,淫祠古樹,冷廟枯井,敗屋陰溝,皆有惡毒之氣存焉。小兒觸之,從鼻而入,肺先受之,閉其清道,填塞胸中,忽然而倒,四肢厥逆,兩手握拳,上氣喘急者是也。
復有中惡毒之物者,亦謂之中惡。如菌草河豚,瘟牛疫馬,自死六畜,并水雞蝦蚌之類。自口而入,則胃腸受之,故心腹刺痛,腹皮青黑,悶亂欲死。前后二證,俱宜霹靂散搐其鼻,令其噴嚏之后,毒瓦斯已出,然后用藥。前證中毒瓦斯死者,用返魂湯;此中毒物死者,用雄黃解毒丸下去之。
中惡
入方
霹靂散 治中惡卒死,并一切卒暴之證。
豬牙皂(三分) 北細辛(五分) 大川芎(五分香) 白芷(五分) 躑躅花(半分) 明雄黃(二分)真麝香(半分)上為極細末,每用少許,以燈芯三寸長,蘸藥點鼻孔內,以得噴嚏為驗。
返魂湯 治中惡卒死,宜此主之,即仲景之麻黃湯也。因其毒瓦斯閉塞肺竅,以此開通之。
凈麻黃(去節,二錢) 光杏仁(去皮,七個) 炙甘草(一錢) 蔥白(三寸)水一盞,煎半盞,分數次服。
雄黃解毒丸 方見類搐瘡瘍門。
一曰非搐,即幼科之慢驚風、慢脾風者是也。
按∶幼科有言曰∶急驚傳慢驚,慢驚成慢脾。慢脾者純陰之證也。然慢驚亦有虛熱,嘗多便秘痰壅氣塞,便誤認為實熱。妄用巴、黃,以下痰行便;或妄投腦、麝,以通竅涼臟。致使陰氣愈張,陽氣愈弱,幸不死而成此證。又有一名虛風,因吐瀉日久,風邪入腸,乃大便不禁,面色虛黃,脾氣已脫,真元已虧,繼此發熱,即是慢脾。此不必皆由急驚傳至,男子以瀉得之為重,女子以吐得之為重。其候面青舌短,頭低眼合,吐舌切牙,聲音沉小,睡中搖頭,四肢微搐,冷而不收。身則有冷有熱,痰涎凝滯,神志昏迷,沉沉喜睡。逐風則無風可逐,療驚則無驚可療,乃至重之候,十難救一二也。治法大要∶生胃養脾,回陽益志,鎮心定魄,化痰順氣。若眼半開半合,手足不冷,二便澀滯,此尚有陽證,須溫和化痰理氣,不可即用回陽,然亦不可因陽證而用清涼之藥。
此僅虛火往來,會成如陽證耳。在幼科所論者如此。
予見此等辨論,娓娓其辭,自相矛盾,乖誤多端,惟有拊膝長噓而已。孰料幼科谫劣,一至此哉!既知慢脾為純陰之證,又誤以慢驚之虛熱作實熱,誤下痰,誤通竅,乃致變為慢脾。又有因吐瀉日久,風入腸胃,大便不禁,面色虛黃,脾氣已脫,真元已虧,繼此發熱,即是慢脾,如此之候,即應急救真元,維持竭絕,何得以眼之半開半合,手足不冷,二便澀滯,為尚有陽證,不可即用回陽?吁,此淺近之理,猶且未明,而尚欲立言傳世乎!蓋眼之半開半合,名為昏睡露睛。此脾胃兩傷,敗極之證,安得目為有余?手足為諸陽之本,四時皆宜溫和,今手足不冷,猶幸有一線微陽,牽引接續,尚未至于厥逆,豈可謂之陽證?二便澀滯,由其氣血傷敗,大腸枯焦,無以滋榮傳送,又豈里實便秘之比哉?此等之證,治之得法,尚可挽回,而乃稱為陽證,為之順氣化痰,豈眼之半開半合,手足不冷,二便澀滯,果為陽熱有余耶?抑由痰凝氣滯耶?不然,化痰順氣,將焉用之?嗚呼,幼科淺陋,莫可挽救!凡小兒有熱,不辨表熱里熱、虛熱實熱,陽浮作熱,陰極發躁,一概稱為陽火。今慢脾之熱,無非純陰之證,真陽被逼,不能保存,浮越肌表,散漫無歸,亡在傾刻,即急為收攝斂納,猶慮不及,而反謂之陽證,必欲其口鼻無氣,兩眼不開,四肢冰雪,二便長流,始可謂之陰證乎!立言者見地如斯,繼述者自可知矣。予故于此等之證,以非搐名之。使知一意挽救,不用猜度,且亦不須細辨。請以幼科夏禹鑄之言,以明斯證之誤,亦可見予言之不虛也。
夏禹鑄曰∶世人動曰慢驚,予獨曰慢證,蓋此證多成于大病之后。庸工一見病愈,遂不防守去路,或初誤汗誤下,吐瀉久而脾胃虛極,故成慢證。慢字緩字,雖對急字而言,然所以成此證者,亦由于父母怠慢之故。或有汗多不止者聽之,吐瀉不止者聽之,以致汗多亡陽,吐久亡胃,瀉久絕脾,成難起之證,故曰慢證。慢證何驚之有?以慢證而云驚,皆屬庸醫見兒眼翻手搐握拳,形狀似驚,故以驚名之,一作驚治,或推或拿或火,是猶兒以下井,而復落之以石也。慢證者,脾虛也。眼皮屬脾,脾敗故眼皮不能緊合,而睡則露睛;虛則脾失元氣,故兩目無神而漂泛;脾敗則枯涎無統,故凝滯咽喉而有牽鋸之聲;手足為脾胃所司,脾胃敗,故四肢厥冷;虛必生寒,寒則大便瀉青而小便清利。便知為慢脾之候。若療驚則無驚可療,祛風則無風可祛,除痰則無痰可除,解熱則無熱可解,惟脾間枯痰虛熱往來耳。治此或以六君子湯加炮姜,或理中湯加附子。
此夏氏之見,超乎流俗。申明慢驚慢脾,一皆竭絕之證,而療驚祛風、除痰解熱之治,毫不可用,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今以夏氏所云吐瀉脾敗之證,列之于前,復以景岳所云大驚卒恐次之,歸于非搐條下,以見此等之證,總非風搐,庶不乞靈顱囟,枉害無辜也。以上治法,悉根據夏氏、張氏原方,予毋容復贅。
吐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