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去土) 桂枝 芍藥(炒,各三兩) 細辛(去土) 甘草(炙) 通草(各二兩) 大棗(廿五枚)論曰∶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滑,陽脈也。故其厥為陽厥,乃火極盛,如干之上九,亢龍有悔之象也,故用白虎。白虎考見前。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則非白虎所宜矣。手足厥寒,則陽氣外虛,不溫四末;脈細欲絕,則陰血內弱,脈行不利。陽氣外虛,故用桂枝、細辛以溫其表;陰血內弱,故用當歸、芍藥以調其里;通草通其陰陽;大棗、甘草和其營衛。是證也,自表入里,雖曰傳至厥陰,始終只是陽證,與寒邪直中三陰不同,故不用吳萸、姜、附輩,而用桂枝湯加當歸、細辛、通草爾。明者自得之。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去土) 芍藥(炒) 桂枝(各三兩) 細辛(去土) 甘草(炙) 通草(各二兩) 大棗(廿五枚) 吳茱萸(三錢,泡) 生姜(六錢)論曰∶若其人內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
此承上文言,雖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證候,若其人內有久寒,則加吳茱萸、生姜以散久寒而行陽氣。曰久寒者,陳久之寒,非時下直中之寒也明矣。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兩,凈洗) 芍藥(六兩,炒) 甘草(二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表證未罷,而醫下之,邪乘里虛,當作結胸,今不作結胸,而作腹滿時痛,是屬于太陰。里氣不和,故腹滿時痛耳。時痛者,有時而痛,非大實之痛也,故但與桂枝湯以解表,加芍藥以和里。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大黃(一兩)表證未罷,因誤下而大實痛者,此方主之。
大凡表證未罷,仍當解表,若誤下以虛其里,則余邪乘虛而入,內作大實痛。曰大實痛,則非有時而痛者可例矣;故前方但倍芍藥,而此則加大黃。加大黃者,取其苦寒能蕩實也。
論又曰∶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則夫俗醫不辨虛實,而執方治病者,皆仲景之罪人矣!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附子(三枚)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方主之。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者,亦此方主之。
發汗遂漏不止,則虛其表而亡陽,陽虛則無以衛外,故其人惡風;小便難者,經虛腑亦虛,而膀胱之氣不化,不化則不出,故小便難。汗多,表亡津液,則無以養筋,故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用桂枝湯,所以和在表之營衛;加附子,所以壯在表之元陽。風濕相搏者,風邪與濕邪相搏激也。然何以知之?若風邪為患,必分六經,今身體盡是疼煩,不能轉側,則無六經可辨之證,故知其風濕相搏也。與桂枝湯解在表之風,加附子以溫寒濕。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去節) 細辛(去土,各二兩) 附子(一枚)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此方主之。
病發于陰者,當無熱。今少陰病始得之,何以反發熱也?此乃太陽經表里相傳之證故耳!蓋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相為表里,腎經虛,則太陽之邪由絡直入腎臟。余邪未盡入里,故表有發熱,真寒入腎,故里有脈沉。有太陽之表熱,故用麻黃以發汗;有少陰之里寒,故用辛、附以溫中。
黃連阿膠湯
黃連(去毛,炒,四兩) 黃芩(一兩,炒) 雞子黃(二枚,生用) 芍藥(二兩,炒) 阿膠蚌粉(炒,三兩)少陰病,心煩不得臥者,此方主之。
寒邪徑中三陰者,名曰陰證,始終只是一經,不復再傳。今自三陽經傳來,雖至三陰,猶曰陽證。所以有傳、有不傳者,以陰靜陽動也。少陰病者,有舌干口燥、欲寐諸證也。欲寐而不行寐,故曰心煩不得臥也。少陰者,水臟,水為熱灼,不足以濟火,故心煩。陽有余者,瀉之以苦,故用黃芩、黃連之苦;陰不足者,補之以甘,故用雞黃、阿膠之甘;陰氣耗者斂之以酸,故復佐以芍藥之酸。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此方主之。
此證自三陽傳來者,純是熱證。成無己因其下利而曰協熱,因其用干姜而曰里寒。昆謂不然。蓋少陰腎水也,主禁固二便,腎水為火所灼,不能濟火,火熱克伐大腸金,故下利且便膿血;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澀,寒可以濟熱,澀可以固脫;用干姜者,假其熱以從治,猶之白通湯加人尿、豬膽,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用芩、連,彼假其寒,此假其熱,均之假以從治爾。《內經》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正此之謂。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損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少陰有寒,則干姜一兩之寡,豈足以溫?而石脂一斤之多,適足以濟寒而殺人矣!豈仲景之方乎?噫!以聊攝之明,猶且昧此,則下聊攝者可知矣。
白頭翁湯
白頭翁 黃柏 黃連 秦皮傷寒熱利下重者,此方主之。
熱利者,協熱而利;下重者,下利頻數而重也。藥之為性,寒者能除熱,苦者能濃腸。
四件皆苦寒,故治熱利而療下重也。
四逆散
甘草(炙) 枳實(麩炒) 柴胡(去蘆) 芍藥(炒)少陰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陽邪傳至少陰,里有結熱,則陽氣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溫。用枳實,所以破結氣而除里熱;用柴胡,所以升發真陽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調之氣;芍藥收其失位之陰。
是證也,雖曰陽邪在里,甚不可下。蓋傷寒以陽為主,四逆有陰進之象,若復用苦寒之藥下之,則陽益虧矣,是在所忌。論曰∶諸四逆者,不可下之。蓋謂此也!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 禹余糧(各一斤)傷寒下之利不止,病在下焦者,此方主之。
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虛其里,邪熱乘其虛,故利;虛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無中焦之證,故曰病在下焦。澀可以固脫,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鎮固,故用禹余糧。然惟病在下焦者可以用之。若病在中焦而誤與焉!虛者則二物之寒,益壞中氣;實者固而澀之,則邪無自而泄,必增腹脹且痛矣。慎之!
旋復代赭石湯
旋復花 甘草(各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生姜(五兩) 大棗(十二枚)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而解,則中氣必虛,虛則濁氣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氣上干于心,心不受邪,故噫氣不除,《內經·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是也。旋復之咸,能軟痞硬而下氣;代赭之重,能鎮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參、草、大棗之甘,所以補虛。或曰∶汗、吐中虛,肺金失令,肝氣乘脾而作上逆,逆氣于心,心病為噫。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鎮心,而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論。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半斤) 黃芩(炒) 甘草(各二兩) 黃連(三兩)太陽表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表證尚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則虛其里,陽邪乘虛而入,故協熱而利不止;表有頭疼,發熱惡寒,故曰表證尚在;里有熱邪,故喘而汗出。表證尚在,故用葛根、甘草之辛甘以解表;里有邪熱,故
脾約丸
麻仁(二升,去殼) 芍藥(炒) 枳實(麩炒,各半斤) 濃樸(姜湯炒) 大黃(酒浸) 杏仁(去皮尖,各一斤)傷寒瘥后,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難者,主此方以通腸潤燥。
枳實、大黃、濃樸、承氣物也;麻仁、杏仁,潤腸物也;芍藥之酸,斂津液也。然必胃強者能用之,若非胃強,則承氣之物在所禁矣。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制) 粳米(各半升) 人參(三兩,去蘆) 甘草(一兩,炙)傷寒瘥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此方主之。
傷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虛羸少氣,虛則氣熱而浮,故逆而欲吐。竹葉、石膏、門冬之寒,所以清余熱;人參、甘草之甘,所以補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氣;用粳米者,恐石膏過寒損胃,用之以和中氣也。
烏梅丸
烏梅(三十枚,去核) 人參(去蘆) 細辛(去土) 黃柏(去皮) 附子(炮) 桂枝(凈洗,炮,各六錢) 黃連(一兩六錢,炒) 干姜(一兩,炮) 當歸(洗凈) 蜀椒(去目及閉目者,各四錢)胃虛臟寒,得食而嘔,蛔從上出者,此方主之。
烏梅味酸,蛔得之而軟;連、柏味苦,蛔得之而伏;椒、細味辛,蛔得之而死;干姜、附、桂,溫臟寒也;人參、當歸,補胃虛也。
燒散
襠(取隱處者燒灰,方寸匕, 水和服。男取女者,女取男者)。
傷寒陰陽易者,此方主之。
傷寒男子新瘥,未及平復,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傷寒新瘥,未及平復,男子與之交,得病,名曰陰易。以無病患染著余毒而病,如換易也。取此物者,亦以病因于陰陽感召而得,故亦以陰陽之理治之。又曰∶五味入口,咸入腎,腐入腎,穢入腎,乃濁陰歸地之意也。 襠味咸而腐穢,故能入少陰;燒之則溫,故足以化氣;灰之則濁,故足以溺膀胱。經曰∶濁陰歸六腑,是也。藥物雖陋,而用意至微,不因其陋而忽之,則升仲景之階矣!
枳實梔子豆豉大黃湯
枳實(三枚) 梔子(十四枚) 豆豉(一升) 大黃(一兩)傷寒新瘥后,食復者,此方主之。
傷寒新瘥,胃氣未復,內傷飲食,其熱復至,名曰食復。枳實、大黃,能奪胃中之食;梔子、香豉,能祛胸中之熱。
蜜煎導法
白蜜二合,煎之作挺,長如指許,內便道中,病患以手急抱,欲大便時去之。
自汗,大便秘者,此法治之。
胃家實則自汗,自汗亡其胃液,則便秘。若以下藥與之,則益亡其液矣,故用導法。導法者,迎而奪之之兵也。
豬膽導法
大豬膽一枚,入醋少許,取竹管五寸許,以一頭入膽,一頭內入谷道中, 汁灌入肛內。頃當大便出。
陽明自汗,反小便利,屎雖硬不可攻者,宜行此法。
自汗,則胃亡津液,當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則熱猶未實,屎雖硬,不可攻也,故以此法導之。豬膽能澤大腸,入醋能斂腸液,故便難者得之則易。經曰燥者濡之。此法之謂也。
搐鼻法
苦瓜蒂不拘多少為末,令病患噙水一口,將此藥搐一字入鼻中,出黃水愈。
濕家,鼻塞頭疼,宜行此法。
濕家頭疼,是濁邪乾清陽之分也。鼻者氣竅,上通于腦,下屬于肺,濁邪干之,故清竅不利。瓜蒂苦而善涌瀉,鼻竅受之,則能出濁邪而瀉濕熱。經曰客者除之,此之謂也。
陰毒熏法
大豆二升。炒令極熱,先以凈桶內置熱醋三升,旋扶病患坐桶上蒸少時,卻以熱豆傾桶中,又蒸之,有傾囊下,卻與陰證藥服。
陰毒逆冷囊縮者,此方主之。
陰毒者,徑中三陰之寒毒也。寒主收引,故陰盛則囊縮;熱主施張,故熏蒸則囊縱。豆味甘而醋味酸,甘酸合,則能感召厥陰肝木之氣,而行宣發之令矣。經曰開之發之,適事為故,此之謂也。
蔥熨法
以索纏蔥白如臂大,切去根及青,留白二寸許。先以火炙熱一面,以著病患臍下,上用熨斗貯火熨之,令蔥并熱氣入腹內;更作三四餅,壞則易之;若病患醒,手足溫,有汗則瘥,否陰毒四肢逆冷,腹痛暴絕者,此法主之。
凡人氣之呼出者,心肺主之;氣之吸入者,肝腎主之。陰寒中于肝腎,則不能主吸入之氣。故氣有出而無入,令人逆冷腹痛,暴絕而死。宜外行蔥熨法,內服四逆湯。蔥有通中之妙,火有回陽之功,經曰熱因寒用,此之謂也。
陰毒著艾法
用干艾葉揉熟,去灰作艾炷。取臍下一寸五分名氣海,二寸丹田,三寸關元,灸五十壯至二、三百壯。以手足漸溫,人事稍蘇為可治。
陰毒手足厥冷,不省人事者,此法行之。
手足不自溫也,受氣于中而后溫;里有陰寒,故手足厥冷;陽氣明,陰氣昏,不省人事者,乃陰盛而失神明之官也。《甲乙經》曰∶氣海、丹田,任脈所發;關元,足三陰、任脈之會,是任脈實貫三陰,而三陰之脈皆會于任脈也。故陰毒中于三陰者,取而灸之,有寒谷回春之妙!
水漬法
疊青布數重,新水漬之,稍捩去水,搭于患人胸上,須臾蒸熱,又以別浸冷布易之,頻換新水;熱稍退,可進陽毒藥。
陽毒漸深,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如煙煤者,此法行之。
陽毒者,三陽熱證之毒也。由表入里,故曰漸深;洪大皆陽脈,表邪未去,里熱又甚,故曰內外皆熱,此由失汗之所致也;舌卷者,熱燥華池而筋縮急也;舌焦而黑,鼻如煙煤,此火極而兼水化,亢龍有悔之象也。行此法者,水可以滅火,寒可以卻熱,外可以安內。經曰∶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此之謂也。
灸少陰法
少陰,即太溪穴也,在兩足內踝后跟骨上動脈陷中。灸七壯。
少陰吐利,手足不冷,反發熱,脈不至者,此法行之。
少陰,腎也。寒中少陰,陰寒格陽上逆,故吐;少陰主二便,病寒故利;陰在內,拒陽于外,故手足不冷而反發熱;脈不至者,陰盛于內而脈沉陷也。太溪,腎之俞也,干焉而灸之,所以引外格之陽,使之歸原,如《易》所謂不遠之復也。
接汗法
姜、蔥各半斤,煎湯一斛,傾大盆中,用小板一塊,橫加盆上,令患人坐臥其上蒸之,外以席被圍定,露其口鼻,外可進發汗藥。
朔方嚴寒之地,腠理閉密,汗不易泄,故行此法。
蓋姜、蔥能通腠理,作湯以蒸之,則表疏而汗易泄,乃外合之兵也。
撲粉
龍骨 牡蠣 糯米(各等分,為末)服發汗藥,出汗過多者,以此粉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