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3)
- 醫方考
- 吳昆
- 4920字
- 2015-12-26 18:09:06
結胸項強者,胸滿硬痛,能仰而不能俯也。有汗項強為柔痙。此雖有汗,其項強乃胸中滿實而不能俯,非是中風痙急,故曰如柔痙。不用湯液而用丸劑,何也?湯主蕩滌,前用大陷胸湯者,以其從心下至少腹皆硬痛,三焦皆實,故用湯以蕩之。此惟上焦滿實,用湯液恐傷中、下二焦之陰,故用丸劑以攻之。大黃、芒硝之苦寒,所以下熱;葶藶、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滿;甘遂取其直達;白蜜取其潤利。
抵當湯丸
水蛭(三十枚,炒褐色) 虻蟲(去翅足,炒,三十枚)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大黃(傷寒不結胸,發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脈沉結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而有瘀血也,此方主之。
宜結胸而不結胸,故曰不結胸;瘀熱內實,故令發狂,發狂則重于桃仁承氣如狂矣。少腹硬滿者,下焦實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氣不病也;病深入里,故脈沉;內有積瘀,故脈結。
脈行肌下謂之沉,遲時一止謂之結。自經而言,則曰太陽;自腑而言,則曰膀胱。陽邪由經而入,結于膀胱,故曰隨經。瘀熱在里,熱結而燥,是瘀血也。經曰∶苦走血,咸勝血。虻蟲、水蛭之咸苦,所以除蓄血;滑能利腸,苦能瀉熱,桃仁、大黃之苦滑,所以利血熱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炒) 香豉(四合)傷寒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 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之后,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結于胸中,故煩熱懊 ;煩熱者,煩擾而熱;懊者,懊惱 悶也。梔子味苦,能涌吐熱邪;香豉氣腐,能克制熱勢,所謂苦勝熱,腐勝焦也。
是方也,惟吐無形之虛煩則可,若用之以去實,則非梔子所能宣矣。宣實者,以后方瓜蒂散主之。
瓜蒂散
苦瓜蒂(略炒) 赤小豆(各五分)傷寒,胸中多痰,頭痛者,此方吐之。
胸中多痰,便是實證,與虛煩不同;痰熱交淫,故令頭痛。經曰∶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故用之在上則涌胸中實痰。陶隱君曰∶燥可去濕,赤小豆之屬是也。此用之為佐,亦是燥其濕痰之意。是方也,吐痰誠為快利,諸亡血虛象,則又在所禁矣!蓋血亡而復用吐,則氣亦去;虛象而復用吐,則損其陰。
文蛤散
文蛤(為末,方寸匕)病在陽,反 以水,熱攻于內,寒更益堅,欲飲水而不當與水而與飲之,故曰反 以水。熱雖攻于內,因水寒不散,故欲飲而不渴,此其有停水可知矣,故用文蛤之咸以潤下而破水。
五苓散
茯苓 豬苓 白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半兩)傷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為熱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則不能運化津液,故令渴;水無當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豬苓、澤瀉、白術,雖有或潤或燥之殊,然其為淡則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枝辛熱,辛熱則能化氣。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氣之功,故并稱曰五苓。濁陰既出下竅,則清陽自出上竅,又熱隨溺而泄,則渴不治可以自除。雖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內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強以五苓散利之,強利之則重亡津液,益虧其陰,故曰大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師又曰∶太陽隨經之邪,直達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陽之邪不傳他經,自入其腑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陽邪由溺而泄耳。互考見霍亂門。
豬苓湯
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各三錢) 阿膠(蚌粉炒,一錢)傷寒少陰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傷寒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導其陽邪由溺而泄,則津液運化,而渴自愈也。又曰∶豬苓質枯,輕清之象也,能滲上焦之濕;茯苓味甘,中宮之性也,能滲中焦之濕,澤瀉味咸,潤下之性也,能滲下焦之濕;滑以存津液于決瀆爾。
茵陳蒿湯
茵陳蒿(半兩) 梔子(四枚,炒) 大黃(三錢,酒浸)傷寒,頭汗出,渴飲水漿,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此方主之。
頭汗出者,只是頭有汗,躋頸而還皆無汗也。內有實熱,故渴飲水漿,升降不交,故小便不利;濕熱郁于中而不得越,故必發黃。經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故用茵陳;苦入心而寒勝熱,故用梔子;推除邪熱,必假將軍,故用大黃。又曰∶茵陳、梔子能導濕熱由小便而出,故用之。
甘桔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少陰病,咽痛者,此方主之。
口燥舌干而渴,脈來沉者,少陰病也。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病故咽痛。甘草緩邪熱而兼發散,桔梗下膈熱而治咽喉。
小建中湯
桂 甘草 生姜(各三兩) 芍藥(六兩,炒) 膠飴(一升) 大棗(十二枚)傷寒,腹中急痛者,此方主之。
腹中急痛,則陰陽乖于中,而脾氣不建矣,故立建中湯。桂肉與桂枝不同,枝則味薄,故用之以解肌;肉則味濃,故用之以建里。芍藥之酸,收陰氣而健脾;生姜之辛,散寒邪而輔正。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用甘草、大棗、膠飴以緩急痛。又曰∶嘔家不可用建中,為其甘也。則夫腹痛而兼嘔者,又非建中所宜矣。
黃建中湯
黃 桂(各一錢半) 白芍藥(三錢) 甘草(一錢)傷寒汗后身痛,脈遲弱者,此方主之。
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損陰氣,不能榮養筋骨,故令身痛。陽虛,故令脈遲;汗后,故令脈弱。黃 、甘草之甘,補中氣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衛氣而實表;芍藥之酸,收陰氣也,桂中有熱,同用之足以利榮血而補虛,此方以建中名者,創建中氣,使其生育榮衛,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矣。
黃芩湯
黃芩(三兩,炒) 甘草(二兩) 芍藥(二兩,炒) 大棗(十二枚)太陽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者,有太陽證頭痛、身熱、脊強,而又有少陽證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嘔而口苦也。必自下利者,表實里虛,邪熱漸攻于里故也。若太陽與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里,可與承氣湯下之;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師曰∶虛而不實者,苦以堅之,酸以收之;故用黃芩、芍藥以堅斂腸胃;弱而不實者,甘以補之,故用甘草、大棗以補益腸胃。
其
黃連湯
黃連(去毛,炒) 干姜(炒) 桂枝(炒) 甘草(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大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作痛者,與此湯以升降陰陽。
黃連之苦,以泄上熱而降陽;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陰;人參、甘草、大棗之甘,可緩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黃連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則寒者不滯;以姜、桂之熱,君以黃連之苦,則熱者不燥。寒熱之相用,猶奇正之相倚耳。況夫人參、甘草之益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搖矣乎!
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 桂枝(炒) 生姜(各三兩) 生地黃(一斤) 人參 阿膠(各二兩) 麥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此方主之。
結與代,皆止脈也,此由氣血虛衰,真氣不能相續,故有此脈。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參、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姜、桂枝;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茯苓甘草湯
茯苓(去皮) 桂枝(炒,各一兩) 生姜(三兩) 甘草(一兩)傷寒水氣乘心,心動悸者,此方主之。
水氣乘心而悸者,以水者心火之所畏也,故乘之則為動悸,此飲水過多之所致也。淡可以滲水,故用茯苓;辛可以散飲,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故用甘草。又曰∶飲之為悸,甚于他邪,雖有余邪,必先治悸。蓋以水停心下,不早治之,浸于肺則為喘為咳,傳于胃則為噦為噎,溢于皮膚則為腫,漬于腸間則為利下故也。經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后治其厥。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則夫病淺于厥者可知矣。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去皮) 桂枝(四兩,炒)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甘瀾水煎。
傷寒汗后,臍下悸,欲作奔豚者,此方主之。
汗后則心液虛,腎者水臟,欲乘心火之虛而克之,故臍下悸,俗作奔豚而上凌于心也。
茯苓甘淡,可以益土而伐腎邪;桂枝辛熱,可以益火而平腎氣;甘草、大棗之甘,可以益脾,益脾所以制腎也。煎以甘潤水者,揚之無力,取其不助腎氣爾!
真武湯
茯苓(去皮) 芍藥(炒) 生姜(各三兩) 白術(二兩,炒) 附子(一枚,制)傷寒發汗過多,其人心下悸,頭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
汗多而心下悸,此心亡津液,腎氣欲上而凌心也;頭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此汗多亡陽,虛邪內動也。真武,北方之神,司水火者也。今腎氣凌心,虛邪內動,有水火奔騰之象,故名此湯以主之。茯苓、白術,補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腎而療心悸;生姜、附子,益衛回陽之物也,可以壯火而祛虛邪;芍藥之酸,收陰氣也,可以和榮而生津液。
理中湯
人參(去蘆) 白術(炒) 干姜(炮) 甘草(炮)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鴨溏,霍亂,此太陰有真寒也,本方主之。
太陰者,脾也。自利渴者為熱,不渴者為寒。脾喜溫而惡寒,寒多故令嘔;寒者,肅殺之氣,故令腹痛;鴨溏者,后便如鴨之溏,亦是虛寒所致;霍亂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瀉,手足揮霍而目了亂也。霍亂有陰陽二證,此則由寒而致故耳。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白術、甘草之補。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泡過) 人參(三兩,去蘆)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傷寒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此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此非所宜也。少陰犯真寒,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此湯主之。厥陰干嘔吐沫,頭痛者,亦此湯主之。
陽明,胃也。為倉廩之官,主納水谷,有寒,故令食谷欲嘔,吳茱萸湯溫之宜矣。若得湯反劇,便非胃中寒,乃是上焦火,宜用涼劑,而吳茱萸非宜矣。少陰犯真寒者,足少陰腎臟中寒,與傳來陽證不同也。腎間陰寒盛,則上格乎陽而為吐。經曰∶腎主二便。故腎寒則大便不禁而為利,手足得陽而溫,受氣于內者也;內有陰寒,故令手足厥逆而冷。煩躁者,陰盛格陽,陽氣內爭,故令陽煩而陰躁,斯其為證亦危矣,故欲死。厥陰者,肝也,寒氣內格,故干嘔吐沫;厥陰與督脈會于巔,故頭痛。吳茱萸辛熱而味濃,經曰味為陰,味濃為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參、大棗,補中虛也。雖然,張機氏立是方,以治少陰、厥陰之寒也固矣,不又曰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乎?厥冷之與四逆,無相違也。臨病之工,烏可不慎!
白通湯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炮) 附子(一枚,炮)少陰下利者,此方主之。
少陰屬腎,水臟也,得天地閉藏之令,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則病而失其體矣,故下利。蔥白,所以通陽氣也;姜、附,所以散陰寒也。是方也,能散陰而通陽,故即蔥白而名曰白通。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炮) 附子(一枚,炮)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少陰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此方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少陰下利脈微,此少陰有真寒也,故與白通湯散陰復陽。若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乃寒盛格拒乎陽,藥不能達于少陰,而陽逆亂于上故也。加人尿、豬膽者,取其苦寒與陰同類,可以引姜、附入拒格之寒而調其逆。《內經》曰∶必同其氣,可使平也。正此之謂。
入之兵也,惟明者知之。其服湯脈暴出者,正氣因發泄而脫也,故死;脈微續者,陽氣漸復也,故生。
附子湯
附子(二枚,炮) 茯苓(去皮) 芍藥(炒,各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炒)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者,此方主之。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亦此方主之。
傷寒以陽為主,上件病皆陰勝,幾于無陽矣。辛甘皆陽也,故用附、術、參、苓以養陽;辛溫之藥過多,則恐有偏陽之弊,故又用芍藥以扶陰。經曰∶火欲實,水當平之。此用芍藥之意也。
四逆湯
甘草(二兩) 干姜(兩半) 附子(一枚)煎成涼服。
太陰自利不渴,陰證脈沉身痛,與夫厥逆下利,脈不至者,此方皆主之。
論曰∶自利不渴屬太陰。太陰主水谷,病故自利;內有真寒,故不渴。陰證者,舉三陰而言,則又非獨太陰矣。病在里,故脈沉。寒則血脈凝澀,故身痛。四肢受氣于里,里寒則陽寒淫于內,治以甘熱。故用甘草、姜、附大熱之劑;申發陽氣,祛散陰寒,能溫經暖肌而回四逆,因以名湯焉。然必涼服者,經曰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是也。否則戴陽者,反增上燥,耳目口鼻皆血者有矣。藥之難用也有如此。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干姜(炮) 黃連(炮) 黃芩(炮) 人參(去蘆,各三兩)傷寒誤吐下,寒氣內格,食入口即吐者,此方主之。
不當吐下而吐下之,故曰誤吐下。如用梔子、瓜蒂之類以吐,又用承氣之類以下,其性皆寒,誤用之,則損中氣。中氣既虛且寒,便惡谷氣,故食入口即吐。入口即吐者,猶未下咽之謂也。用干姜之辛熱,所以散寒;用人參之甘溫,所以補虛;復用芩、連之寒苦者,所以假之從寒而通格也。經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正此之謂。自非深得經旨,故能通其變耶?
當歸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