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有毒。止渴,除煩熱,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病,發虛熱,破腹。又令人 弱,腳手無力。少食即止渴,利小便,通三焦間擁塞氣,兼主口鼻瘡。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無毒。
葉 治人無發,搗汁涂之,即生。
圖經文具瓜蒂條下。
陳藏器序云∶甘瓜子,止月經太過,為末去油,水調服。千金方∶治口臭。杵干甜瓜子作末,蜜和丸,每旦洗凈漱,含丸如棗核大。亦用敷齒。孫真人食忌∶患香港腳人勿食甜瓜,其患永沉水者殺人。又,多食發黃膽病,動冷疾,令人虛羸,解藥力。兩蒂者殺熱,去煩渴。甜瓜去皮,食后吃之,煮皮作羹亦佳。
衍義曰∶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氣,多食未有不下利者。貧下多食,至深秋作痢為難治,為其消損陽氣故也。亦可以如白甜瓜煎漬收。
胡瓜葉
味苦,平,小毒。主小兒閃癖,歲服葉以上,斟酌與之。生挪絞汁服,得吐下。根搗敷胡刺毒腫。其實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少氣,發百病及瘡疥,損陰血脈氣,發香港腳。天行后不可食,小兒切忌,滑中,生疳蟲。不與醋同餐。北人亦呼為黃瓜,為石勒諱,因而不改。以上二種(新補) 見《千金方》及孟詵、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文具瓜蒂條下。
千金∶髓水病肚脹至四肢腫。胡瓜個破作兩片,不出子,以醋煮半,水煮半俱爛,空
越瓜
味甘,寒。利腸胃,止煩渴。不可多食,動氣,發諸瘡,令人虛弱不能行,不益小兒,天行病后不可餐。又不得與牛乳、酪及 同餐,及空心食,令人心痛。(今附)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越瓜,大者色正白,越人當果食之。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宣泄熱氣。小者糟藏之,為灰,敷口吻瘡及陰莖熱瘡。
圖經文具瓜蒂條下。
食療∶小兒夏月不可與食。又,發諸瘡。令人虛弱,冷中。常令人臍下為癥,痛不止。
又,
白芥
味辛,溫,無毒。主冷氣。色白,甚辛美,從西戎來。子,主射工及疰氣,上氣發汗,胸膈痰冷,面黃。生河東。(今附)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白芥,生太原。如芥而葉白,為茹食之,甚美。日華子云∶白芥,能安五臟,功用與芥頗同。子,燒及服,可辟邪魅。
圖經文具芥條下。
陳藏器云∶主冷氣。子主上氣,發汗,胸膈痰冷,面目黃赤,亦入鎮宅用之。外臺秘要∶治反胃,吐食上氣。小芥子曬干為末,酒服方寸匕。又方∶三種射工即水弩子。以芥子杵令熟,苦酒和,濃敷上。半日痛即便止。又方∶治游腫諸癰。以芥子末、豬膽,和如泥敷上,日三易之。肘后方∶治中風,卒不得語。以苦酒煮芥子,敷頸周,以帛苞之,日夕乃瘥。
芥
芥味辛,溫,無毒。歸鼻。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食溫中。
陶隱居云∶似菘而有毛,味辣,好作菹,亦生食。其子可藏冬瓜。又有莨(音郎),以作菹,甚辣快。唐本注云∶此芥有三種∶葉大粗者,葉堪食,子入藥用,熨惡疰至良;葉小子細者,葉不堪食,其子但堪為齏爾;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戎中來,《別錄》云∶子主射工及疰氣發無當常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醋和涂之,隨手有驗。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種葉大,子白且粗,名曰胡芥。啖之及藥用最佳,而人間未多用之孟詵云∶芥,煮食之亦動氣,生食發丹石,不可多食。日華子云∶除邪氣,止咳嗽上氣,冷氣疾。子,治風毒腫及麻痹,醋研敷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貼。心痛,酒、醋服之。
圖經曰∶芥,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似菘而有毛,味極辛辣,此所謂青芥也。
芥之種亦多,有紫芥,莖、葉純紫,多作齏者,食之最美;有白芥,子粗大色白,如粱米,此入藥又云生河東,今近處亦有。其余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類,皆菜茹之美者,非藥品所須,不復悉錄。大抵南土多芥,亦如菘類。相傳嶺南無蕪菁,有人攜種至彼,種之皆變作芥,言地氣暖使然耳。《續傳信方》∶主腹冷夜起,以白芥子升,炒熟,勿令焦,細研,以湯浸蒸餅,丸如赤小豆,姜湯吞七丸,甚效。
食療∶主咳逆下氣,明目,去頭面風。大葉者良。煮食之動氣,猶勝諸菜。生食發丹石,其子,微熬研之,作醬香美,有辛氣,能通利五臟。其葉不可多食。又,細葉有毛者殺人。圣惠小芥子末,和雞子白,調敷之。又方∶婦人中風,口噤,舌本縮。用芥子升,細研,以醋三升,煎取升。用敷頷頰下,立效。外臺秘要∶治聾。芥子搗碎,以耳,瘥。孫真人芥菜合兔肉食之成惡瘡。廣濟方∶治 有九種,不過此方水及蜜和滓,敷喉上下,干易之。子母秘錄∶小兒緊唇。搗馬芥子汁,令先揩左傳季氏與 氏斗雞,季氏金其距, 氏芥其羽。注衍義曰∶芥,似蕪菁,葉上紋皺起,色尤深綠為異。子與苗皆辛,子尤甚,多食動風。
品入藥用
萊菔(音卜)根
萊菔(音卜)根味辛、甘,溫,無毒。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氣,消谷,去痰癖,肥健人。
生搗汁服,主消渴,試大有驗。
唐本注云∶陶謂溫菘是也。其嫩葉為生菜食之。大葉熟啖,消食和中。根效在蕪菁之右。
今注俗呼為蘿卜。(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名蘆卜,生江北,秦、晉最多。爾雅云∶ ,蘆 ,釋曰∶紫花菘也。俗呼溫菘,似蕪菁,大根,名 ,俗呼雹 ,名蘆菔云∶蘿卜根,消食,利關節,理顏色,練五臟惡氣,制面毒。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研如泥制面,作 佳,飽食亦不發熱。亦主肺嗽吐血。酥煎食,下氣。孟詵云∶蘿卜,性冷。利五臟,輕身。根,服之令人白凈肌細。日華子云∶蘿卜,平,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溫中,補不足,治勞瘦,咳嗽,和羊肉、鯽魚煮食之。
子,水研服,吐風痰。醋研消腫毒。不可以地黃同食。
圖經文具蕪菁條下。
孫真人∶久服澀營衛,令人發早白。食醫心鏡∶治消渴口干。蘿卜絞汁升,飲之則定。
又方∶主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唾膿血。以子合,研煎湯,食上服之。又方∶下氣,消谷,去痰癖,肥健,作羹食之。生絞汁服,理消渴。簡要濟眾治∶消渴獨勝散∶出子了蘿卜三枚,凈洗薄切,曬干為末。每服二錢,煎豬肉汁澄清調下,食后并夜臥,日三服。勝金方∶治風痰以蘿卜子為末,溫水調匙頭,良久吐出涎沫。如是攤緩風,以此吐后,用緊疏藥服,疏后服肺疾咳嗽。以子半升,淘擇洗,焙干,于銚子內,炒令黃熟,為末。以沙糖丸如彈,綿裹含之。洞微志蘿卜解面毒。楊文公談苑∶江東居民,歲課種藝,初年種芋次年種蘿卜三十畝,計益米三十斛。可知蘿卜消食也。《爾雅》∶蕪菁屬,紫花大根,俗呼雹。更始敗掖庭中宮女數百人,幽閉殿門內,掘庭中蘆菔根食之。今蘿卜是也。偏頭疼用生蘿卜汁蜆殼,仰臥注之鼻,左痛注左,右痛注右,左右俱注亦得,神效。
衍義曰∶萊菔根,即前條所謂蘆菔,今人只謂之蘿卜,河北甚多,登、萊亦好。服地黃、何子又菔。
菘(音嵩)
菘(音蒿)味甘,溫,無毒。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
陶隱居云∶菜中有菘,最為常食,性和利人,無余逆忤,今人多食。如似小冷,而又耐霜雪。其子可作油,敷頭長發;涂刀劍,令不銹(音秀)。其有數種,猶是類,正論其美與不美爾。服藥有甘草而食菘,即令病不除。唐本注云∶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將子北種,初年半為蕪菁,二年菘種都絕,將蕪菁子南種,亦二年都變。土地所宜,頗有此例。其子亦隨色變,但粗細無異爾。菘子黑,蔓荊子紫赤,大小相似。唯蘆菔子黃赤色,大數倍,復不圓也。
其菘有三種∶有牛肚菘,葉最大濃,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少苦;白菘似蔓荊也。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去魚腥,動氣發病,姜能制其毒。葉大多毛者是。蕭炳云∶北人居南方,不勝土地之宜,遂病足,尤宜忌菘菜。又云∶消食下氣,治瘴氣,止熱氣嗽,冬汁尤佳。日華子云∶涼,微毒。多食發皮膚風瘙癢。梗長,葉瘦,高者為菘,葉闊濃短肥而痹及梗細者,為蕪菁菜也。陳士良云∶紫花菘,平,無毒。行風氣,去邪熱氣。花可以糟下酒藏,甚美。爾雅云∶苞 菜,吳人呼楚菘,廣南人呼秦菘,此菘苔不毒,宜食之。
圖經曰∶菘,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與蕪菁相類,梗長葉不光者為蕪菁;梗短葉闊濃而肥痹者為菘。舊說菘不生北土,人有將子北土種之,初年半為蕪菁,二年菘種都絕,種菘,都類南種,但肥濃差不及耳。揚州種菘,葉圓而大,或若,啖之無滓,絕勝他土者,此所謂白菘也。又有牛肚菘,葉最大濃,味甘,疑今揚州菘。
近之紫菘,葉薄細,味小苦。北土無有菘,比蕪菁有小毒,不宜多食,然能殺魚腥,最相宜也。多食過度,唯生姜可解其性。
食療∶溫。治消渴。又發諸風冷。有熱人食之亦不發病,即明其性冷。本草云溫,未解。
又,消食,亦少下氣。九英菘,出河西,葉極大,根亦粗長。和羊肉甚美。常食之,都不見發病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諸家商略,性冷,非溫,恐誤也。又,北無菘菜,南無蕪菁。其蔓荊子細,菜子粗也。圣惠方∶治酒醉不醒。用菘菜子二合,細研,井華水盞調,為二服。食醫心鏡∶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熱,解酒渴。菘菜二斤,煮作羹亦得。傷寒類要∶辟溫病。菘菜如粟米,酒服方寸匕,日三,辟五年杵地菘汁升,日再服,以瘥止。子母秘錄∶主小兒赤游,行于上下,至衍義曰∶菘菜,張仲景《傷寒論》,凡用甘草皆禁菘菜者,是此菘菜也。葉如蕪菁,綠色,差淡,其味微苦,葉嫩、稍闊,不益中,虛人食之覺冷。
苦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