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寒,無毒。主五臟邪氣,厭(于協切)伏也谷胃痹,腸 ,渴熱中疾,惡瘡。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耐饑寒,高氣不老。名荼草,名選,名游冬。
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陰干。
陶隱居云∶疑此即是今茗。茗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嫌其只生益州。益州乃有苦菜,正是苦 (音式)爾。上卷上品白英下已注之。《桐君錄》云∶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從葉出,莖直黃,八月實黑;實落根復生,冬不枯。今茗極似此,西陽、武昌及廬江、晉熙皆好,東人正作青茗。茗皆有 ,飲之宜人。凡所飲物,有茗及木葉、天門冬苗,并菝,皆益人,余物并冷利。又巴東間別有真茶,火 作卷結,為飲亦令人不眠,恐或者此。俗中多煮檀葉及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苦澀。取其葉作屑,煮飲汁,即通夜不睡。煮鹽人唯資此飲,而交、廣最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 (音耄)輩。
唐誰謂荼苦。又云∶堇荼如飴,皆苦菜異名也。陶謂之茗,茗乃木類,殊非菜流。茗,春采為苦荼。音遲遐反,非途音也。按∶《爾雅》釋草云∶荼,苦菜。
釋木云∶ 、苦荼,二物全別,不得為例。又《顏氏家訓》按《易通卦驗玄圖》曰∶苦菜,生乃成。名游冬。葉似苦苣而細,斷之有白汁,花黃似菊。此則與桐君略同,今所在有之。苦 乃龍葵爾,俗亦名苦菜,非荼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春花夏實,至秋復生,花而不實,經冬不凋。陳藏器云∶苦 ,味苦,寒,有小毒。搗葉敷小兒閃癖,煮汁服,去暴熱目黃,秘塞。葉極似龍葵,但龍葵子無殼,苦 子有殼,蘇云是龍葵,誤也。人亦呼為小苦耽。崔豹《古今注》云∶苦 ,名 子,有實形如皮弁,子圓如珠。
月令王瓜生,苦菜秀。
衍義曰∶苦菜,四方∶皆有,在北道則冬方∶雕斃,生南方∶則冬夏常青。此《月令》小滿節后,所謂苦菜秀者是此。葉如苦苣,更狹,其綠色差淡,折之白乳汁出,常常點瘊子,自落。味苦,花與野菊相似,春、夏、秋皆旋開花。去中熱,安心神。
荏子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
葉 主調中,去臭氣。九月采,陰干。
陶隱居云∶荏狀如蘇,高碩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雜米作糜,甚肥美,下氣,補益。
東人呼為 (音魚),以其似蘇字,但除禾邊故也。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斷谷亦用之,名為重油。唐本注云∶《別錄》荏葉,人常生食,其子故不及蘇也。
今按陳藏本草云∶荏葉,搗敷蟲咬及男子陰腫。江東以荏子為油,北土以大麻為油,此二油俱堪油物,若其和漆,荏者為強爾。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荏子,其葉性溫。用時搗之。
治男子陰腫,生搗和醋封之。女人綿裹內,三、四易。蕭炳云∶又有大荏,形似野荏高碩,葉大小荏倍,不堪食。人收其子,以充油絹帛,與大麻子同。其小荏子欲熟,人采其角食之,甚香美。大荏葉不堪食。日華子云∶荏,調氣,潤心肺,長肌膚,益顏色,消宿食,止上氣咳嗽,去狐臭,敷蛇咬。子,下氣,止嗽,補中,填精髓。
食療∶主咳逆下氣。其葉杵之,治男子陰腫。謹按子,壓作油用,亦少破氣,多食發心悶。
溫。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可蒸令熟,烈曬干之,當口開。春取米食之,亦可休糧。
生食,止渴潤肺。梅師方∶治虺中人。以荏葉爛杵,豬脂和,薄敷上。
黃蜀葵花
黃蜀葵花治小便淋及催生。又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作末敷之即愈。近道處處有之。
春生苗葉,與蜀葵頗相似,葉尖狹,多刻缺,夏末開花,淺黃色,六、七月采之,陰干用。
(新定)圖經文具冬葵條下經驗后方∶治臨產催產。以黃蜀葵子焙干為末,井華水下三錢匕。如無子,以根細切,煎汁令濃滑,待冷服。
衍義曰∶黃蜀葵花,與蜀葵別種,非為蜀葵中黃者也。葉心下有紫檀色,摘之,剔為數處,就曬干之;不爾,即 爛,瘡家為要藥。子,臨產時,取四十九粒,研爛,用溫水調服,良久
蜀葵
蜀葵味甘,寒,無毒。久食鈍人性靈。根及莖并主客熱,利小便,散膿血惡汁。葉燒為末,敷金瘡。煮食,主丹石發,熱結。搗碎,敷火瘡。又葉炙煮,與小兒食,治熱毒下痢及大人丹痢。搗汁服亦可,恐腹痛,即暖飲之。
花 冷,無毒。治小兒風疹。子,冷,無毒。治淋澀,通小腸,催生落胎,療水腫,治切葵,名《爾雅》云∶ ,戎葵。釋曰∶ 囗名戎葵。郭曰∶蜀葵也,似葵,華如槿華。戎、蜀蓋其所自也,因以名之。[(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圖經文具冬葵條下。
圣惠方∶治婦人白帶下,臍腹冷痛,面色痿黃,日漸虛困。以白葵花兩,陰干為末,空心溫酒下二錢匕。如赤帶下,用赤花。千金方∶治橫生倒產。末葵花,酒服方寸匕。經驗后敷之。孫真人∶食之,狗咬瘡不差。又能鈍人情性。
衍義曰∶蜀葵,四時取紅單葉者,根陰干。治帶下,排膿血惡物,極驗。
龍葵
龍葵味苦,寒,無毒。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其子,療疔腫,所在有之。
唐本注云∶即關、河間謂之苦菜者,葉圓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龍葵,臣。能明目,輕身。子甚良。其赤珠者名龍珠,服之變白令黑,耐老。若能生食得苦者,不食它菜,十日后側有靈異,不與蔥、薤同啖去汁食之。
圖經曰∶龍葵,舊云所在有之,今近處亦稀,唯北方∶有之,北人謂之苦葵。葉圓似排風而無毛,花白,實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風子,但堪煮食,不任生啖。其實赤者名赤珠,服薤同食,根亦入藥用。今醫以治發背癰疽成瘡者。其方∶龍葵根兩,銼,麝香分,研。先搗龍葵根,羅為末,入麝香,研令勻,涂于瘡上,甚善。
食療∶主疔腫。患火丹瘡,和土杵,敷之尤良。經驗方∶治癰無頭,搗龍葵敷之。食醫心鏡∶主解勞少睡,去熱腫。龍葵菜煮作羹粥,食之并得。
苦耽
苗、子,味苦,寒,小毒。主傳尸伏連,鬼氣疰忤邪氣,腹內熱結,目黃不下食,大小便澀,骨熱咳嗽,多睡勞乏,嘔逆痰壅, 癖痞滿。小兒無辜 子,寒熱,大腹,殺蟲,落胎,去蠱毒。并煮汁服,亦生搗絞汁服,亦研敷小兒閃癖。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
人有骨蒸多服之。關中人謂之洛神珠,名王母珠,名皮弁草。又有種小者,名苦 。
(新補)
苦苣
味苦,平云寒。除面目及舌下黃,強力不睡。折取莖中白汁,敷疔腫,出根。又取汁滴癰上,立潰。碎莖、葉敷蛇咬。根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今人種為菜,生食之。久食輕身,少睡,調十二經脈,利五臟,霍亂后胃氣逆煩。生搗汁飲之,雖冷,甚益人。不可同血食(本作蜜),食作痔疾,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又名 苣。今人家常食為白苣。江外、嶺南、吳人無白苣,嘗植野苣,以供廚饌。(新補)衍義曰∶苦苣,搗汁敷疔瘡,殊驗。青苗陰干,以備冬月,為末,水調敷。
苜蓿
味苦,平,無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陶隱居云∶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以無味故也。外國復別有苜蓿草,以療目,非此類也。唐本注云∶苜蓿莖、葉平,根寒。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升,令人吐利,即愈。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患疸黃人,取根生搗,絞汁服之,良。又,利五臟,輕身;洗去脾胃間邪氣,諸惡熱毒。少食好,多食當冷氣入健人,更無諸益。日華子云∶涼,去腹臟邪氣,脾胃間熱氣,通小腸。
食療∶彼處人采根,作土黃 也。又,安中,利五臟,煮和醬食之,作羹亦得。
衍義曰∶苜蓿,唐·李白詩云∶天馬常銜苜蓿花,是此。陜西甚多,飼牛、馬。嫩時,人兼食之,微甘淡,不可多食,利大小腸。有宿根,刈訖又生。
薺
味甘,溫,無毒。主利肝氣,和中。其實,主明目,目痛。
陶隱居云∶薺類又多,此是今人可食者,葉作菹羹亦佳。《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是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薺子,味甘,平。患氣人食之,動冷疾,主青盲病不見物,補五臟不足。其根、葉燒灰,能治赤白痢,極效。孟詵云∶薺子,入治眼方∶中用。不與面同不可食。陳士良云∶實,亦呼菥 子。主壅,去風毒邪氣,明目,去視物鮮明。四月八日收實,良。其花捋去席下辟蟲。日華子云∶薺菜,利五臟。根,療目疼。
圣惠方∶治暴赤眼,疼能磣澀。薺菜根汁點目中。
三種陳藏器余
蕨葉
似老蕨,根如紫草。按蕨,味甘,寒,滑。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弱陽。小兒食之,腳弱不行。生山間,人作茹食之。四皓食之而壽,夷、齊食蕨而夭,固非良物。《搜神記》曰∶郗鑒鎮丹徒,二月出獵。有甲士折枝,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疾。后吐小蛇,懸屋前,漸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之也。
食療∶寒。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瓦斯。令人腳弱不能行。消陽事,令眼暗,鼻中塞,發落,不可食。又,冷氣人食之,多腹脹。毛詩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又曰∶言采其薇。
齊采薇而食,恐蕨非薇也。今永康道江居民,多以醋腌而食之。
翹搖
味辛,平,無毒。主破血,止血,生肌。亦充生菜食之。又生五種黃病,絞汁服之。
生平澤,紫花,蔓生,如勞豆。《詩義疏》云∶苕饒,幽州人謂之翹饒。《爾雅》云∶柱天,搖車也。
食療∶療五種黃病。生搗汁,服升,日二,瘥。甚益人,利五臟,明耳目,去熱風,令人輕健。長食不厭,煮熟吃,佳。若生吃,令人吐水。
甘藍
平,補骨髓,利五臟六腑,利關節,通經絡中結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此者是西土藍,闊葉,可食。治黃毒者作菹,經宿漬色黃,和鹽食之,去心下結伏氣。
食醫心鏡∶甘藍菜作齏菹,煮食并得。壺居士隴西多種食之,漢地少有,多食令人少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