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77字
  • 2015-12-26 17:56:09

麻木

論《內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故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河間曰:留著不去,四肢麻木拘攣也。經又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夫所謂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如繩扎縛初解之狀,古方名為麻痹者是也。

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然則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為二也。雖然,亦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謂之周痹,治法宜光汗而后補也。醫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一見也。

脈法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體;關后得之,麻在下體也。

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

方法丹溪曰: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宜二陳湯加蒼術、白術、桃仁、紅花,少加附子行經。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人參益氣湯(東垣) 治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熱傷元氣也。

黃 (二錢) 炙甘草 升麻(各五分)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生甘草 人參(各一錢二分半) 白芍藥(七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導氣湯(東垣) 治兩腿麻木沉重。

黃 (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升麻 柴胡 當歸梢 澤瀉(各五分) 陳皮(二分半) 紅花(少許) 五味子(三十粒)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天麻黃 湯(東垣) 治素有風證,因連日醉飲,其證復來,右口角并眼牽引側視,及左手腳腿麻木疼痛。

天麻 芍藥 神曲(炒) 羌活(如肢節不痛不用) 茯苓(各三分) 人參 黃連(各四分) 川歸(五分) 黃甘草 升麻 葛根 黃柏 蒼術(各六分) 澤瀉(七分) 柴胡(九分) 或加豬苓(六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補氣升陽和中湯(東垣)一婦人病,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其證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升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目則此證不作,是以不敢合眼,致不得臥,身體皆重,時有痰嗽,覺胸中不利,煩躁氣短喘促,肌膚充盛,飲食不減,大小便如常。此非風邪,乃氣不行也,治宜補益肺氣自愈。如經脈中陰火乘其陽分,火動為麻木者,當兼去其陰火則安矣。

生甘草(去腎熱) 黃柏(酒炒,除濕熱) 白茯苓(除濕導水) 澤瀉(除濕導水) 升麻(行陽助經) 柴胡(以上各二分) 蒼術(除濕補中,三分) 陳皮 當歸身 白術(各四分) 人參 白芍藥(各六分) 佛耳草 炙甘草(各八分) 黃 (一錢) 草豆蔻(益陽辟外寒,三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服。

麻黃桂枝升麻湯(東垣) 治婦人先患渾身麻木,睡覺則少減,開目則已。其證愈后,又因心中煩惱,遍身骨節痛,身體沉重,飲食減少,腹中氣不轉運。

木香 生姜(各二分) 桂枝 半夏 陳皮 草豆蔻 濃樸(姜汁制) 黑附子(炮去皮臍) 黃柏(各三分) 炙甘草 升麻 白術 茯苓 澤瀉(各四分) 黃 麻黃(不去節) 人參(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服。

神效黃 湯(東垣) 治渾身麻木不仁,或頭面手足 背腿腳麻木,并皆治之,及兩目羞明畏日,隱澀難開,視物昏花,睛痛,亦皆治之。

蔓荊子(二分) 陳皮(五分) 人參(八分) 炙甘草(一錢) 白芍藥(一錢) 黃 (二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如麻木不仁,雖有熱,不加黃柏,只加黃 一錢,通三錢。

如麻木甚者,加芍藥一錢,通二錢。如小便淋澀,加澤瀉五分,一服去則止。如有大熱證,加酒洗黃柏三分。

補氣湯 治皮膚麻木,神效。

黃 陳皮 甘草(各一錢二分) 澤瀉(六分) 芍藥(八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沖和補氣湯 治合眼則麻木,開則不麻,四肢無力,痿厥醋心,目昏頭眩,神效。

羌活(七分) 獨活 川歸 黃柏(各三分) 柴胡 神曲 木香 草豆蔻(各二分) 人參 白術 澤瀉 獵苓(各一錢) 甘草 升麻(各五分) 芍藥(一錢) 黃 (二錢) 蒼術 陳皮(各一錢) 黃連(二分) 麻黃(不去節,二分)上細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祖傳方)三妙丸 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

黃柏(四兩,切片,酒拌略炒) 蒼術(六兩,米泔浸一、二宿,細切焙干) 川牛膝(去蘆,二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鹽湯下,忌魚腥、蕎麥、熱面、煎炒等物。

耳病

論《內經》曰: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耳為腎之外候。一曰:腎通竅于耳。一曰:心通竅于耳。夫腎之為臟,水臟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腎而一陰藏焉,而又有相火存乎命門之中也,每挾君火之勢而侮所不勝,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是矣。其或嗜欲無節,勞役過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故耳癢耳鳴,無日而不作也。或如蟬噪之聲,或如鐘鼓之響,甚為可惡,早而不治,漸而至于龍鐘,良可嘆哉!治法宜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無有不安者焉。錢仲陽曰:腎有補而無瀉。厥有旨哉。

脈法兩寸脈浮洪上魚為溢,兩尺脈短而微,或大而數,皆屬陰虛,法當補陰抑陽。

左寸洪數,心火上炎,兩尺脈洪或數者,相火上炎,其人必遺精,夢與鬼交,兩耳蟬鳴或聾。

方法丹溪曰:大病后耳聾,及陰虛火動而聾者,宜補陰降火,四物湯加黃柏主之。

耳鳴,宜當歸龍薈丸;多飲酒人,宜木香檳榔丸。

耳聾,以茱萸、烏頭尖、大黃三味為末,津調貼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又方 治耳痛,以白礬枯吹入耳中,及青礬燒灰吹之,皆效。

又方 治耳痛及 耳,用桑螵蛸炙黃為末,加麝少許,吹入耳中,極效。或用胭脂胚子、蛀竹末,加麝香少許,吹入妙。

又方 治諸蟲入耳,用香油滴入耳中,其蟲即出,或死于耳內。或用驢牛乳或雞冠血滴入皆好。

又方 治諸蟲入耳,用桃葉卷作角子,切齊其頭,納入耳中,其蟲從角中走出。

大補丸 治耳鳴欲聾。

用黃柏一味,不拘多少,細切鹽酒拌,新瓦上炒褐色,為細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如氣虛,以四君子煎湯下;血虛,以四物湯下。

凡耳鳴耳聾,皆是陰虛火動,或補腎丸,或虎潛丸,或滋陰大補丸皆好。

(以上丹溪方法凡九條)滋腎丸(東垣) 治耳鳴耳聾。

黃柏(鹽酒炒,一兩) 知母(去毛,酒浸,一兩) 肉桂(五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湯下。

柴胡聰耳湯(東垣) 治耳中干結,耳鳴而聾。

連翹(四錢) 柴胡(三錢) 炙甘草(少許) 當歸身 人參(各一錢) 水蛭(五分炒另研) 虻蟲(三個,去翅足炒,另研) 麝香(少許,另研)上除后三味別研外,其余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加三味末子,再煎一、二沸,食遠服。

蔓荊子散(東垣) 治上焦熱,耳鳴而聾,及出膿汁。

炙甘草 升麻 木通 赤芍藥 桑白皮(蜜制) 麥門冬 生地黃 前胡 甘菊花 赤茯苓 蔓荊子(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渣食后服。

鼠粘子湯 治耳痛生瘡。

昆布 蘇木 生甘草 蒲黃 草龍膽(各二分) 鼠粘子 連翹 生地黃 當歸梢 黃芩 炙甘草 黃連(各三分)柴胡 黃 (各四分) 桔梗(一錢五分) 桃仁(三個,去皮尖,另研) 紅花(少許)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稍熱食后服。忌寒藥利大便。

(祖傳方)治耳內忽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或有血水流出,或干痛不可忍者,用蛇蛻皮燒存性,細研,以鵝翎管吹入耳中,立愈。

目病

論東垣曰:按陰陽應象論云:諸脈者皆屬于目。又曰:目得血而能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睛,睛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目窠之總絡,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而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故陰陽合德而為睛明也。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稟受于脾土,而上貫于目而為明。故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亂而不守,卒然見非常之怪,若邪中其睛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一物為兩也。因事煩擾,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大旺,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經曰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是也。夫脾者諸陰之首,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藏神明,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乃包絡之火,主百脈皆榮于目。既勞役妄動,又因邪氣所并而損血脈,是故諸病生焉。醫目者若不先理脾胃及養血安神,乃治標不治本,是不明主理者也,學人其可不用心乎。

脈法左寸脈洪數,心火炎也。關弦而洪,肝火盛也。

右寸關俱弦洪,肝木挾相火之勢而來,侮所不勝之金,而制己所勝之土也。

方法丹溪曰:目病屬風熱、血少、神勞、腎虛。

河間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當養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入眼,皆風熱也。一云:斑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子散大,皆里也,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血補水安腎以調之。

瞳子散大,皆辛熱所為也,辛主散,熱乘之,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芩、連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生地黃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溫體浮,收瞳子散大,地骨皮、天門冬瀉熱補氣,或用滋陰地黃丸最妙。

久病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羌活、防風、甘菊花之類佐之。

暴發赤腫,以黃芩、防風為君以瀉火,黃連當歸為臣以養血,羌活、柴胡、升麻、白芷、甘草為使,白睛紅加白豆蔻少許。

又方 治血熱壅痛,四物湯加草龍膽、防己、防風、羌活。一云,實熱上沖眼痛,用黃連瀉火,當歸補血。

勞役,飲食不節,內障昏暗,蔓荊子湯蔓荊子 人參 甘草(炙) 黃 黃柏 白芍藥(酒炒,各一錢)上細切,水煎服。

又方 治眼痛。用生地黃酒浸搗爛 眼上,又用草烏、南星、干姜、桂枝為末,醋調貼兩足心,時用牛膝膏洗眼。

肥人風熱上壅,眼目疼痛。

防風 羌活 荊芥 酒芩(各二錢)水煎服。

瘦人目痛,乃是血少兼熱,須用養血藥,少加風藥。

當歸 生地黃(酒洗) 玄參 防風 荊芥 菊花 川芎(各等分)上細切,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條)滋陰地黃丸(東垣)熟地黃(一兩) 生地黃(一兩五錢) 柴胡(八錢) 天門冬 炙甘草 枳殼 地骨皮 黃連 五味子(各三錢)當歸身(酒浸洗) 黃芩(各五錢) 人參(二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茶清下。

秘傳撥云退翳丸(又名神仙退云丸,秘傳) 治一切內外障膜遮睛昏暗,大效。

栝蔞根 枳實 甘草(炙) 蔓荊子 薄荷(各五錢) 川芎 密蒙花 荊芥穗 地骨皮 甘菊花 白蒺藜 羌活(各一兩) 蛇蛻 蟬蛻 黃連(各三錢) 川椒(七錢五分,去目炒) 當歸(一兩五錢,酒浸焙) 草決明(五錢,炒) 木賊(童便浸一宿,去節,焙干)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分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后臨臥服,日進三服。翳障,米飲下。睛暗,當歸湯下。內障,木香湯下。

退云丸有犀角五錢,干地黃一兩,無蔓荊子、甘草、川椒。婦人,當歸湯下。有氣,木香湯下。

羊肝丸(局方) 治一切目疾,不問內外翳障青盲等證。

白乳羊肝(一具,以竹刀去膜) 黃連(一兩) 甘菊花 防風 薄荷(去梗) 荊芥穗 羌活 當歸 川芎(各三錢)上為細末,將羊肝蒸熟,同藥末杵爛為丸,漿水下。

春雪膏(東垣)點赤眼效。

樸硝(不拘多少),置豆腐上蒸化,待流下以瓷器盛之。

爛翳驗方用茜草根燒灰,以燈心點之,須臾大痛,以百節草刮之。

神效明目湯(東垣) 治眼楞緊急,致倒睫拳毛,及上下瞼皆赤爛,睛疼昏暗,晝則冷淚常流,夜則眼澀難開。

細辛(二分) 蔓荊子(五分) 防風(一錢) 葛根(一錢五分) 甘草(二錢) 一方加黃 (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臨臥溫服。

明目細辛湯 治兩目發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風寒,怕火光,眼睫成紐,眵糊多,隱澀難開,眉攢腫悶,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

川芎(二分) 生地黃(酒浸洗) 蔓荊子(各三分) 當歸身梢 白茯苓 本(各四分) 荊芥穗(五分) 防風麻黃根 羌活(各八分) 細辛(少許) 紅花(少許) 川椒(四粒) 桃仁(七個,去皮尖,細研)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忌酒、醋、濕面。

復明散(東垣) 治內障。

青皮(去穣,三分) 陳皮(去白) 川芎 蒼術(各五分) 炙甘草 生地黃 連翹 柴胡(各一錢) 黃 (一錢五分) 當歸身(二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忌酒、醋、濕面、辛熱、大料物之類。

助陽和血湯(東垣) 治眼發之后,微有上熱,白睛紅,隱澀難開,睡多眵淚。

蔓荊子(一分) 香白芷(三分) 柴胡 黃 炙甘草 當歸身(酒洗) 防風(各五分) 升麻(七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歸葵湯(一名連翹飲子,東垣) 治目中溜火,惡日與火光,隱澀難開,小角緊,視物昏花,迎風有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梁平县| 乾安县| 宁国市| 龙口市| 阿拉尔市| 故城县| 香河县| 香港| 定远县| 兴义市| 泗洪县| 崇义县| 隆化县| 丽江市| 瑞安市| 安新县| 岚皋县| 老河口市| 康定县| 四川省| 青浦区| 治多县| 桃园县| 缙云县| 桐乡市| 灵台县| 湖南省| 伊金霍洛旗| 射洪县| 安阳市| 陆河县| 基隆市| 承德县| 耒阳市| 锡林郭勒盟| 台北县| 嵊州市| 文昌市| 寿宁县| 贞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