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一分) 黃柏(三分) 柴胡(去蘆) 本 澤瀉 白術 升麻(各五分) 羌活(一錢) 蒼術(四兩)上細切,先以蒼術一味,用水三大盞,煎至二盞,去渣入前藥,復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稍熱服,取微汗為效,忌酒及濕面。
一粒金丹(河間) 治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咬之,狀不可忍者。
草烏頭(炮制) 五靈脂(各四兩) 木鱉子(一兩,去殼) 白膠香(二兩) 乳香(二錢五分) 當歸(五錢)京墨(二錢五分) 沒藥(五錢) 麝香(二分半) 地龍(去泥土凈,一兩)上為細末,再研千余下,糯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多至三丸,溫酒下。服藥后微汗,神驗。
加味四物湯(元戎) 治瘀血腰痛。
本方加桃仁泥、酒紅花二味,煎服。
安腎丸(三因) 治腎虛腰痛。
破故紙(炒) 胡蘆芭(炒) 茴香(炒) 川苦楝(炒) 續斷(炒,各三兩) 桃仁(炒) 杏仁(炒) 山藥茯苓(各二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如神散(三因) 治挫閃腰痛,甚者不過三服平安。
川歸 肉桂 玄胡索(各等分,杵碎,炒)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或細切,酒煎亦可。
獨活寄生湯(三因) 治因腎虛,坐臥冷濕,當風所得。
獨活(一錢) 桑寄生 杜仲(炒) 細辛 牛膝 秦艽 茯苓 白芍藥 桂心 川芎 防風 甘草(炙) 人參 熟地黃 當歸(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五積散(局方) 治寒濕及清痰流注經絡,腰膝背脅疼痛。
白芷 川芎 桔梗 芍藥 陳皮 濃樸(姜制,炒) 茯苓(去皮) 甘草 麻黃 干姜(炮) 官桂 川歸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 蒼術(米泔浸五、七日) 枳殼(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丹溪活套)云:凡因房勞辛苦而腰痛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杜仲之類,吞補腎丸或大補陰丸。因風寒濕流注經絡而作痛者,二陳湯加麻黃、蒼術、川芎、白芷、防風、羌活、獨活之類。因挫閃跌撲,致死血流于本經而作痛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蘇木之類。脈實人壯盛者,大承氣湯加桂下之安。有因醉飽入房太甚,而酒食之積乘虛流入于本經,致腰痛難以俯仰,四物湯合二陳湯加麥 、神曲、杜仲、黃柏、官桂、砂仁、葛花、桔梗之類。
脅痛
論《內經》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蓋心生血,肝納血,因大怒而血不歸經,或隨氣而上出于口鼻,或留于本經而為脅痛。又或歲木太過而木氣自甚,或歲金有余而木氣被郁,皆能令人脅痛。經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病名曰息積。是亦肝木有余之證也。外有傷寒發寒熱而脅痛者,足少陽膽、足厥陰肝二經病也,治以小柴胡湯,無有不效者。或有清痰食積,流注脅下而為痛者。或有登高墜仆,死血阻滯而為痛者。又有飲食失節,勞役過度,以致脾土虛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為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膈噎不通、食飲不下之證。醫者宜于各類推而治之。毋認假以為真也。
脈法《脈經》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若軟而散( 、 、濡、軟古通用),其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暴渴多飲,而溢入于肌膚腸胃之外也。
《脈經》曰: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逆寒,時癃,婦人月水不來,時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墜墮。
脈雙弦者,肝氣有余,兩脅作痛。
方法丹溪曰:脅痛屬肝,木氣實(因怒氣大逆,肝氣郁甚,謀慮不決,風中于肝,皆使木氣大實,故火盛肝氣急也),有死血(因惡血停留于肝,搏于脅下而作痛,病則咳嗽氣急引脅痛),痰流注(因痰積流。注于厥陰之經,亦能使脅下痛,病則咳嗽氣急引脅痛)。
當歸龍薈丸 瀉肝火大盛之要藥,因內有濕熱,兩脅痛甚,伐肝木之氣,肝實宜之。
當歸 龍膽草 梔子仁 黃連 黃芩 大黃(酒濕 火煨)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一方,加柴胡五錢,青皮一兩,熱甚者烘熱服。
一方 木氣實者,用川芎、蒼術、青皮、芍藥、柴胡、甘草、龍膽草,各等分,水煎服。
左金丸 瀉肝火行濕,為熱甚之反佐。
黃連(六錢) 吳茱萸(一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淡姜湯下。
一方 破血行氣,治死血作痛之證。
桃仁(去皮留尖,另研) 紅花(酒拌焙干) 川芎 香附(童便浸) 青皮(各等分)上細切,水煎服。
加味二陳湯 治濕痰流注,脅內作痛。
本方加泡南星、蒼術、川芎、姜,水煎服。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撫芎、蒼術。或用小柴胡湯,蓋本方為脅痛發寒熱者必用之要藥也。
左脅痛,以柴胡為君,加佐使藥川芎、青皮、龍膽草之類。
兩脅走痛,或用控涎丹(因清痰流注作痛者可用,蓋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方見痰門)。
治咳嗽脅痛者,二陳湯加南星、青皮、香附、青黛、姜汁。一云,四物湯加青皮等藥,以疏肝氣。
氣弱之人,脅下痛,脈細緊或弦,多從勞役怒氣得之,八物湯加木香、青皮,或加桂心,水煎服之。
去滯氣用青皮,蓋青皮乃肝膽二經藥,人多怒,脅下有郁積,固宜以解二經之實者。若二經氣血不足,先當補血氣,少加青皮可也(此承上條意思言也)。
肥白人氣虛,發寒熱而脅下痛,用參、 補氣,柴胡、黃芩退熱,木香、青皮調氣。瘦黑人寒熱脅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紅花、柴胡、青皮、大黃之類行之。
發寒熱脅痛,似覺有積塊,必是飲食太飽勞力所致,必用龍薈丸治之。
解痛治標藥,外用琥珀膏貼之。又方,用芥菜子,水研敷。又方,以吳茱萸醋研,水調敷。又方,以韭菜葉搗細,炒熱貼而以熨斗盛火熨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五條)推氣散(局方) 治右脅痛甚,脹滿不食。
片姜黃 枳殼(麩炒) 桂心(各五錢) 甘草(炙,三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湯調下,水煎亦可。
枳芎散(東垣) 治右脅疼痛不可忍。
枳實(麩炒) 川芎(各五錢) 甘草(炙,一錢五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棗湯或酒調下。
異香散(東垣) 治腹脅膨脹,痞悶噎塞,腹脅 痛。
蓬莪術(煨) 益智仁 甘草 京三棱(各一錢) 青皮 陳皮(各五分) 石蓮肉(三分) 濃樸(姜制,三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白鹽少許,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分氣紫蘇飲(河間) 治腹脅疼痛,氣促喘急。
五味子 桔梗(去蘆) 紫蘇葉 桑白皮(蜜炙黃色) 草果仁 陳皮(去白) 大腹皮(酒洗凈) 茯苓 甘草(炙,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白鹽少許,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溫服。
芎葛湯(河間) 治脅下疼痛不可忍者。
桂枝 川芎 細辛 干葛 防風(去蘆,各八分) 芍藥 枳殼 麻黃 人參 甘草(炙,各四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丹溪活套)云:凡脅痛者,多是肝木有余也,宜用小柴胡加青皮、川芎、芍藥、龍膽草,甚者煎成正藥,入青黛、麝香。痰流注者,本方倍半夏,加橘紅、南星、蒼白術、茯苓、川芎之類。瘀血作痛者,小柴胡合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或乳香、沒藥煎服。痛甚而元氣壯實者,桃仁承氣湯下之而愈。性急多怒之人,時常腹脅作痛者,小紫胡加川芎、芍藥、青皮之類煎服。甚者以煎藥送下當歸龍薈丸,其效甚速。
(醫案)金氏子,年四十余,因騎馬跌撲,次年左脅脹痛。醫與小柴胡湯加草龍膽、青皮等藥,不效。來求治,診其脈左手寸尺皆弦數而澀,關脈芤而急數,右三部惟數而虛。予曰:明是死血證。用抵當丸一劑,下黑血二升許,后以四物湯加減調理而安。
諸氣
論《內經》曰:百病皆生于氣也,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夫人身之正氣,與血為配,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氣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百骸之內,循環無端,運氣不悖,而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經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若內無七情之所傷,外無六淫之所感,何氣病之有哉。其不善攝生者,五志之火無時不起,五味之偏無日不傷,是以釀成膠痰固積,留滯于六腑,郁火邪氣,充塞乎三焦,使氣血失其常候,腑臟不能傳導,是故外邪得以乘虛而湊襲矣。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諸般氣痛,朝輟暮作,而為膠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若夫為脅痛,為心腹痛,為周身刺痛,甚則為反胃,為膈噎等證,即此之由也。大抵男子屬陽,得氣易散,女人屬陰,遇氣多郁,是以男子之氣病者常少,女人之氣病者常多。故治法曰婦人宜調其血以耗其氣,男子宜調其氣以養其血,此之謂也。學人宜致思焉。
脈法《脈經》曰: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大者血氣俱多。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小者血氣俱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代者氣衰。細者氣少。浮而絕者氣欲絕。弦大而滑中有短氣。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尺脈細而微,血氣俱不足也。
劉立之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愈。其或沉滑,氣兼痰飲病也。
方法丹溪曰:周流乎一身以為生者,氣也。茍內無所傷,外無所感,何氣病之有。今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轉成劇病。局方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咎將誰歸。又曰:氣無補法,世俗之論也,以其為病痞滿壅塞,似難于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營運,邪滯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茍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又曰:冷生氣者,出于高陽生之謬言也。病患自覺冷氣從下而上者,非真冷也,蓋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其熱為甚,火極似水,陽亢陰微。又曰:凡氣有余便是火,是皆為治之正論也,可不究歟。
調氣用木香。然木香味辛,氣能上升,如氣郁而不達,固宜用之;若陰火沖上而用之,則反助火邪而病甚矣,故當用黃柏、知母,而少用木香佐之。
稟受素壯而氣刺痛,當用枳殼、烏藥。若因氣不舒而刺痛,當用木香調達之。
若肥白人氣刺痛者,宜與人參、白術,加枳殼、木香。
一方,解五臟結氣,益少陰經血,用梔子炒令將黑為末,以生姜汁入湯同煎飲之,其效甚捷。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條)清膈丸 治因濕熱氣滯。
黃芩 黃連(各五錢,炒) 香附(一兩五錢) 蒼術(二兩)上為細末,新取紅熟栝蔞,去皮搗爛,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正氣天香湯(河間) 治婦人一切諸氣作痛,或上湊心胸,或攻筑脅肋,腹中結塊,發渴刺痛,月水因之而不調,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無問胎前產后,一切氣候普皆治之。
烏藥(一錢五分) 香附(六錢) 陳皮 紫蘇 干姜(各六分半)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木香檳榔丸(子和) 此藥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治男子婦人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昏眩,并一切酒毒食積,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膿血,大便秘塞,風壅積熱,口苦煩渴,涕唾稠粘,膨脹氣滿等證。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穣) 陳皮(去白) 黃柏 莪術(煨) 枳殼(麩炒) 黃連(去毛) 大黃(酒拌,濕紙包煨) 黑丑(取頭末) 香附(各一兩,童便浸) 當歸(一兩五錢)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以利為度。
蘇合香丸(局方) 大能順氣化痰,并治傳尸骨蒸勞瘵,卒暴心痛,小兒驚搐,大人中風卒死等證。
沉香 麝香(另研) 訶子(煨去核) 木香 丁香 蓽茇 安息香(另研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煮為膏) 白術 白檀香(各一兩) 薰陸香(另研) 蘇合油(加入安息膏內) 龍腦(另研,各一兩) 朱砂(另研飛,用為衣) 烏犀角屑(各五錢) 香附子(另末,一兩)上為細末,研極勻,入安息膏及煉蜜和勻,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酒化下四丸,白湯亦可。
蘇子降氣湯(局方) 治氣不升降,痰涎壅塞,氣滿氣痛等證。
川歸(去頭,酒浸) 甘草(炙) 前胡(去蘆) 濃樸(姜制,各五分) 肉桂(去粗皮) 陳皮(去白,各七分半) 半夏(泡) 紫蘇子(另研,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不拘時服。
異香散(局方) 治胃氣不和,飲食不化,腹脅膨脹,一切冷氣結聚作痛等證。(方見脅痛門。)沉香降氣湯(局方)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悶,噫醋吞酸。
沉香(四錢) 砂仁(五錢) 甘草(炙,一兩二錢) 香附(童便浸一宿,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白湯調下。
復元通氣散(局方) 治跌撲損傷,或負重挫閃,致氣滯于血分作痛,并一切氣不宣通,瘀血凝滯,周身走痛等證。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 火煨) 木香(各一兩半) 玄胡索(碎炒) 白丑(取頭末) 甘草(炙) 陳皮(去白各一兩) 當歸(一兩五錢)今加乳香 沒藥(各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不飲酒人白湯下,病在上食后,病在下食前服。
木香流氣飲 治諸氣痞塞不通,胸膈膨脹,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口苦咽干,大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