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38字
  • 2015-12-26 17:56:09

川芎 川烏(如上同制法) 白芷 南星(炮) 麻黃(各一錢,去節) 甘草(五分,炙)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食后溫服。

芎辛散(三因) 治傷風寒生冷,及氣虛痰厥,頭痛如破,兼眩運嘔吐。

附子(去皮臍,生用) 烏頭(去皮,生用) 南星 干姜 甘草(炙) 川芎 細辛(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許,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小芎辛湯(嚴氏)治風寒在腦,或感邪濕,頭重而疼,眩運嘔吐。

川芎(二錢) 細辛 白術(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許,水煎服。

石膏散(寶鑒) 治陽明經頭痛大效。

川芎 石膏 白芷(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四錢,茶清調下。

三生丸(嚴氏)治痰厥頭痛。

半夏 白附子 南星(各等分)上為細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后姜湯送下。

茯苓半夏湯 治風熱痰逆,嘔吐頭痛。

半夏(二錢) 赤茯苓(一錢) 片黃芩 甘草 橘紅(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祖傳方)治頭風熱,痛不可忍者。

小川芎(一兩) 白芷(五錢) 細茶芽(三錢) 荊芥穗(四錢) 片黃芩(二兩,酒拌濕炒,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不可令焦) 薄荷葉(二錢五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或茶清調下。

又經驗敷貼頭風熱痛。

樸硝 大黃(各等分)上為細末,用深井底泥和,捏作餅子,貼兩太陽穴,神驗。

(丹溪活套)云:凡治頭風,必以二陳湯加川芎、白芷為主。如太陽經頭痛,加羌活。少陽經,加柴胡、黃芩。陽明經,加石膏、白芷。太陰經,加蒼術。少陰經,加細辛。厥陰經,加吳茱萸。如肥人頭痛,必是濕痰,加半夏,蒼白術。如瘦人頭痛,是熱上壅,多加酒洗片黃芩。如因感冒而頭痛者,宜加防風、羌活、 本、升麻、柴胡、葛根之類。

如氣虛而頭痛者,宜加黃 、人參、東垣安神湯之類。如風熱在上而頭痛者,加天麻、蔓荊子、臺芎、酒片芩之類。如苦頭痛者,宜用細辛。如形瘦色弊而頭痛者,是血虛,宜用歸、芎、芍藥、酒黃柏之類。如頂巔痛者,宜 本、酒炒升、柴。

胃脘痛

(俗呼為心痛)論《內經》曰: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痛,膈噎不通,食飲不下。蓋木氣被郁,發則太過,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也。夫胃為脾之腑,陽先于陰,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至于脅下如刀 之痛者,已連及于臟矣,古方名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今俗呼為心痛者,未達此又耳。雖曰運氣之勝復,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郁于中、七情九氣觸于內之所致焉。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 ,復 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惡心,皆噎膈反胃之漸者也。俗醫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以火濟火,遂成危劇,良可痛哉。古方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來去痛。夫所謂冷者唯一耳,豈可例以熱藥治之乎。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觸犯心君,又曰污血沖心,手足青過節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醫者宜區別諸證而治之,無有不安之理也。

脈法《脈經》曰:陽微陰弦,則胸痹而痛,責其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脈陰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而數。

心脈微急為痛,微大為心痹引背痛。

脈短而數者心痛。澀者心痛。

脈浮大弦長者死。

方法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須分久新。若明知身犯寒氣、口得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時,當用溫散溫利之藥。若病久則成郁矣,郁則成熱,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由是古方多用山梔子為君,熱藥為之響導,則邪易伏,病易退。病安之后,若縱恣不改前非,病必再作難治矣。此病雖日久不食,不死。又曰:中宮有食積與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便虛,雖日數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即吃物,病必復作,勿歸咎于醫也。必須再服三、五服藥后,以漸而少食,方可獲全安。

心膈大痛,攻走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積碗許而痛即止。

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亦可。

一方 用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服(一云,上可治心痛,下可治白濁)。

又方 用藍葉擂細取汁,合姜汁服。

又方 用青黛,以姜汁入湯調服。

又方 用海粉,佐以香附末,以川芎、山梔子煎湯,入姜汁調服。

又方 無藥處,以鹽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之,吐痰而愈。此法治絞腸痧大痛幾死者,立效。

又方 治心痛,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散之,或以韭汁開提之,重者加石 。

又方 痛甚者脈必伏,宜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人參、白術,蓋諸痛不可補氣故也。

又方 治氣實者,用牡蠣粉一、二錢,溫酒調下。

又方 治濕痰作痛,用白螺螄殼,去泥沙,火 為細末,每服方寸匕,溫酒調下,立止。

又方 以物輕按而痛定者,屬虛,以二陳湯加炒干姜末和之而愈。

又方 山梔大者七枚或九枚,炒焦黃,用水一盞,煎七分,入生姜自然汁二、三匙,令辣熱,飲之立止。

又方 山梔子劫止之后復發者,前藥必不效,用玄明粉一錢匕,白湯送下立止。

又方 治平日喜好熱物、致死血流于胃口而作痛者,以桃仁承氣湯下之安。

又方 治死血作痛證,用玄胡索一兩半,桂心、紅花、滑石、紅曲各五錢,桃仁三十個,蒸餅丸服效。

又方 治蟲痛者,必面上有白斑,唇紅能食,時作時止,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

又方 治痰積胃脘作痛,白螺殼丸。

白螺螄殼(火 ) 滑石(炒) 山梔子 香附(童便浸) 南星(煨裂各一兩) 枳殼(麩炒黃色) 青皮 木香半夏 砂仁(各五錢) 莪術(一兩)上為末,春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冬加吳茱萸,用生姜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黃連六一湯 治多食煎炒或燒餅米胖等物,致熱郁胃口而痛者,甚效。(方見嘔吐門。)連附六一湯 治胃脘痛甚,諸藥不效者,寒因熱用方也。

黃連(六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一條)草豆蔻丸(東垣) 治客寒犯胃作痛,或因濕熱郁結作痛,亦可劫而止之,又治氣弱心痛亦妙。

草豆蔻(一兩,裹煨) 橘紅 吳茱萸(湯泡焙干) 人參 白僵蠶 黃 益智仁(各八錢) 生甘草 炙甘草 當歸身 青皮(各六錢) 澤瀉(小便多者減半) 半夏(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七十個) 麥 面(一兩半,炒)神曲(炒微黃) 柴胡(脅不痛減半) 姜黃(各四錢)上為細末,桃仁另研如泥,入諸藥中和勻再研,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食遠。

麻黃豆蔻丸(東垣) 治客寒犯胃,心頭大痛不可忍。

木香 青皮 紅花 濃樸(姜制,各二錢) 蘇木(三分) 蓽澄茄(四分) 升麻 半夏(湯泡七次) 麥 面 砂仁黃 白術 陳皮(去白) 柴胡 炙甘草 吳茱萸 當歸身(各五分) 益智仁(六分) 神曲(炒,一錢)麻黃(不去節,二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或細嚼白湯送下亦可。

木香化滯湯(東垣)治因憂食濕面,結于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不安。(方見痞滿門)倉卒散(三因) 治氣自腰腹間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攣急厥冷。

山梔子(大者四十九枚,連皮捶碎炒焦)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上為末,每服二錢,酒一盞,煎八分,溫服。

金鈴子散(河間) 治熱厥心痛。

金鈴子 玄胡索(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白湯亦可。

神圣代針散(河間) 治心腹諸痛。

乳香 沒藥 當歸 白芷 川芎(各五錢) 芫蜻(一兩,去翅足,炒)上為細末,每服一分,病甚者五分,先點好茶一盞,次摻藥末在茶上,不得吹攪,立地細細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腸氣,搐如角弓,膀胱腫硬,一切氣刺虛痛,并婦人血癖、血迷、血運、血刺痛沖心,胎衣不下,難產,但是一切因血作痛之疾,服之大有神效。

術附湯(活人) 治寒厥暴痛,脈微氣弱。

附子(泡,五分) 白術(二錢) 甘草(一錢,炙)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大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此藥又治風濕相搏,身重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喝,大便堅實,小便自利,及風虛頭目眩運,不知食味。暖饑補中,助陽氣、止有汗之圣藥也。

(丹溪活套)云:草豆蔻一味,性溫能散滯氣,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應桴。若濕痰郁結成痛者,服之多效。若因熱、郁而痛者,理固不當用此,但宜以涼藥監制,如芩、連、梔子之屬,其功尤速。東垣草豆蔻丸,寒熱心痛,俱獲奇功。但因熱者不可多服,久服恐有積溫成熱之患耳。若久病郁熱已膠固者,斷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若有流飲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聲,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脅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 丸或控涎丹漸漸服之,能徹去病根即止。

(祖傳方)加味枳術丸 治清痰、食積、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當心而痛,及痞滿惡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疼等證,其效如神。

白術(三兩) 枳實(麩炒黃色) 蒼術(米泔浸二宿,焙) 豬苓(去黑皮) 麥 面(炒黃色) 神曲(微炒黃色) 半夏(湯泡透,各一兩) 澤瀉(去毛) 赤茯苓(去皮) 川芎 黃連(陳壁土炒,去土) 白螺螄殼(各七錢) 縮砂仁 草豆蔻 黃芩(陳壁土同炒) 青皮(去白) 萊菔子(炒) 干生姜(各五錢) 陳皮(去白) 香附米(童便浸) 栝蔞子 濃樸(姜汁制炒) 檳榔(各三錢) 木香 甘草(各二錢)吞酸,加吳茱萸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半。久病挾虛,加人參、白扁豆、石蓮肉各五錢。時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上為細末,用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一百丸,清米飲送下。

(醫案)一男子,年三十五,胃脘作痛久矣,人形黃瘦,食少而胸中常若食飽。來求治,與加味枳術丸,服不效,而日漸大痛,叫號聲聞四鄰,別父母妻子,囑付后事,欲自殺。予以桃仁承氣湯作大劑與之,連二服,大下瘀血四、五碗許,困倦不能言語者三日,教以稀粥少食,漸漸將理,病全安,復壯如舊。

腹痛

論《內經》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與澀通)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云云。按《內經》舉痛論言寒邪外客而為痛者,甚為詳悉,但未能盡述,學人自宜檢閱。外有因虛、因實、因傷寒、因痰火、因食積、因死血者,種種不同,亦當表而出之,庶使學人易為參考焉。東垣曰:腹中諸痛,皆由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云得炅則止。《此事難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太陰連少陰痛甚者,當變為下利不止。若夫雜病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數,屬手太陰、足陽明,黃芩芍藥湯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惡寒,脈沉疾,屬足太陰、足少陰,桂枝芍藥湯主之。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主之。原病式曰:熱郁于內,則腹滿堅結而痛,不可例言為寒也。成無己曰: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 痛,太陰證也。發汗不解,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陽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而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又曰:邪氣聚于下焦,則津液不得宣通,血氣不得流行,或溺或血,流滯于下,而生脹滿硬痛也。若從心下至小腹皆硬滿而痛者,是邪實也,須以大陷胸湯下之。若但小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蓄血之證;小便不利者,則為溺澀之證也。其有血虛瘦弱之人,津液枯涸,傳送失常,郁火燥熱煎成結糞,滯于大小腸之間,阻氣不運而作痛者,宜以枳實導滯丸、備急大黃丸之類,先通其滯、止其痛,然后用四物等生血潤燥之劑以治其本。外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唇青厥逆,死在須臾,此內因食積,外感寒邪,是名干霍亂之候也,宜急以鹽湯灌之,而以鵝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滯于胸腹之間,食積郁結于腸胃之內,皆能令人腹痛。

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類。食積為患者,保和丸、枳術丸之類消之,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之類下之。濁氣在上者涌之,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學人詳之。

脈法《脈經》曰: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腹中刺病。陰弦,則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尺脈伏,小腹痛,癥疝。尺脈實,小腹痛,當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脈堅大疾者死。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泉州市| 阳谷县| 渝中区| 运城市| 开化县| 高邑县| 聂荣县| 海原县| 乌兰浩特市| 神池县| 轮台县| 正安县| 潮安县| 黑山县| 米泉市| 莲花县| 濉溪县| 津南区| 化隆| 抚顺市| 黄大仙区| 新安县| 南和县| 河池市| 东乌珠穆沁旗| 永昌县| 灵宝市| 林西县| 原阳县| 阿拉尔市| 博罗县| 轮台县| 新巴尔虎右旗| 灵川县| 泾阳县| 秦安县| 灵宝市| 新田县| 紫阳县|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