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54字
  • 2015-12-26 17:56:09

瘟疫

(附:大頭天行病 蝦蟆瘟)論《內經》曰: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又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瘟。是以多感于房勞辛苦之人,安樂者未之有也。俗名瘟病,醫書曰疫癘,曰黃病,嶺南閩廣等處曰瘴氣,蓋指山嵐霧露煙瘴濕熱惡氣而名之也,一皆觸冒四時不正之氣而為病焉。《傷寒論》曰:春應溫而反清,夏應熱而反寒,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龐安常曰:疫氣之發,大則流行天下,次則一方,次則一鄉,次則偏著一家,悉由氣運郁發、有勝有伏、遷正退位之所致也。視斯疾者,其可不推運氣而治之乎。陶氏曰:夫疫氣之中人,輕重不一,仲景無治法,后人用敗毒散治,甚得理,然亦有愈不愈者,蓋疫氣有淺深,資稟有壯怯。怯而受癘氣之深者,雖智者尚不能治,況庸劣之士乎。

若資稟壯實,所感又淺,則庶幾可愈。切不可作傷寒正治而大汗大下也,但當從乎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藥(少陽,小柴胡湯;陽明,升麻葛根湯也),看所中陰陽經絡脈證,而以二方加減和治之,殊為切當。學人宜詳察之,毋忽。

脈法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

溫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八日死。

溫病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弦,十二日死。

溫病八、九日,頭身不疼,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澀澀,按之不鼓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脈堅強急者生,虛軟者死。

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方法丹溪曰:眾人病一般者,此天行時疫也,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用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蒼術、防風、滑石、香附、人中黃為末,神曲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氣虛,以四君子湯下。血虛,以四物湯下。痰多,以二陳湯下。熱甚者,加童便(謂人中黃者,人糞也。今人多有以糞缸中清汁,頓飲一、二碗,病隨愈。然但恐畏其臭穢,不能下咽耳。故丹溪所取人中黃法,于冬月以竹截筒,削去青,兩頭留節,一頭打通一竅,以大甘草納入筒內,以竹釘塞其竅,投糞缸中,二、三個月取出,曬干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陶尚文治瘟疫法:若病只在少陽經者,小柴胡加防風、羌活微發之而愈。若病兼陽明經者,柴、葛二方合服之(小柴胡對升麻葛根湯也)。

若見太陽證,大便泄者,以本方(小柴胡也)去黃芩對五苓散,尤當看脈寒熱,若無寒去桂留芩。

若小便不利,是膀胱本病,本方加去桂五苓散。

若入太陰經,無熱證見者,用理中湯,此證必須腹痛而瀉。明日瀉止痛止,仍用小柴胡和之。

若入少陰經及厥陰經,用陰證傷寒傳經法治之。

若初看未端的,且先以敗毒散治之,看歸在何經,再隨經施治,無不效者。

若發黃,小柴胡合去桂五苓散。未退,茯苓滲濕湯。

瘟疫作渴,本方加石膏、知母。濕溫渴,蒼術白虎湯。

瘟疫發狂不識人,大柴胡湯加當歸。如大便泄者,三黃石膏湯、柴苓湯。

瘟疫胸膈滿悶,本方中加枳殼、橘紅、黃連。若大便不通,大柴胡湯微利之。

三黃石膏湯石膏(三錢)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錢五分) 豆豉(半合) 麻黃(一錢) 梔子(五枚)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三分,連進三、五劑愈。

敗毒散 治瘟疫。(四時通用。)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白茯苓 人參(各等分) 甘草(減半)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加生姜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或沸湯點服亦可。此藥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不問老人、小兒皆可服。或嶺南煙瘴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之地,香港腳痿弱,此藥不可缺也。日三、五服,以知為度。一方加薄荷少許,每服五錢,加姜,水煎服。

九味羌活湯(方見傷寒門。) 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間服之,取汗而愈,其效如神。

黑奴丸 治瘟毒發斑,煩躁大渴,及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而數,面赤目眩,身痛大熱,狂言欲走,渴甚。又云: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治,棄為死人,精魄已竭,心下尚溫,斡開其口灌藥,下咽則活。

黃芩 釜底煤 芒硝 麻黃 梁上塵 小麥奴 灶突墨(各一兩) 大黃(一兩三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新汲水化服,飲水盡足當發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時頃不汗,再服一丸,須見微利。若不渴,不可與此藥。

神術散(太無) 治四時瘟疫,頭痛項強,憎寒壯熱,身痛,專主山嵐瘴氣之妙劑也。

陳皮(二錢) 蒼術 濃樸(各一錢) 甘草 藿香 石菖蒲(各一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加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一方無菖蒲,有香附一錢,名神術散氣散。

附:大頭天行病丹溪曰:大頭病,乃濕熱在高巔之上,用羌活及酒炒黃芩、酒蒸大黃,隨病加減,切不可用降藥。

東垣曰:陽明邪熱太甚,實資少陽相火而為之也。濕熱為腫,火盛為痛,此邪見于頭,多在兩耳前后先出,皆主其病也。治法大不宜速藥,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必傷人命。宜用緩藥緩服,徐徐少與,當視其腫勢在何部分,隨經處治之。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為邪出于耳項前后也。

二黃湯(東垣) 治大頭天行疫病。

黃芩(酒制炒) 黃連(酒制炒) 生甘草(各等分)上細切,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徐徐呷之。如未退,用鼠粘子不拘多少,水煎,入芒硝等分,亦時時少與,毋令飲食在后。如未已,只服前藥,取大便利、邪氣已則止。

前方宜各少加引經藥,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栝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甘草、荊芥、防風,并與上藥相合用之。或云:頭痛酒芩,口渴干葛,身痛羌活、桂枝、防風、芍藥,俱宜加之。

普濟消毒飲子(東垣)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雜治,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于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耳。須用下項藥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活者甚眾。時人皆曰天方,謂天仙所制也。遂刻諸石,以傳永久。

黃芩(五錢,酒制炒) 黃連(五錢,酒制炒) 人參(三錢) 陳皮(去白,二錢) 甘草(二錢) 連翹(一錢) 玄參(二錢) 白僵蠶(七分,炒) 升麻(七分) 柴胡(五分) 桔梗(三分) 板藍根(一錢) 馬勃(一錢) 鼠粘子(一錢)上為末,服如上法。或加防風、川芎、薄荷、當歸身,細切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時稍熱服之。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者,以砭針刺之。

附:蝦蟆瘟丹溪曰:蝦蟆瘟,屬風熱,防風通圣散加減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側柏葉搗汁,謂火 蚯蚓糞敷之。或用丁香尖、附子尖、南星,醋調敷之。或五葉藤、車前草皆可搗敷之,有效。

甘桔湯 治冬瘟,咽喉腫痛。

甘草 桔梗(各等分。)上細切,水煎,時時頻呷之。

萎蕤散 治冬瘟,頭面腫。

萎蕤(二錢五分) 石膏(一錢五分) 麻黃 白薇 羌活 杏仁 甘草青木香 川芎(各五分) 干菊花(一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日三服。

(祖傳方)人黃散 治四時疫癘,大頭天行等病。

甘草(三錢) 辰砂 雄黃(各一錢五分) 糞缸岸(置風露中年遠者佳,水飛細研,一兩重)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薄荷桔梗湯送下,日三、五服。煎藥:甘草、桔梗、茯苓、 本、白術各五分,水煎服。

疫癘,夏感寒,伏于少陰,咽痛,次必下利,名曰腎傷寒,宜用半夏、桔梗、甘草各一錢,加姜五片,煎服。大頭天行病,從 頷腫熱者,又名顱 瘟,東垣有方用羌活、酒炒黃芩、酒蒸大黃加減,水煎服。十五、六日,服小柴胡湯不愈者,仍用陳皮、紫蘇發散而愈。又法:灑炒黃芩、黃連為君,炙甘草為佐,水煎,細細呷之。再加鼠粘子、酒蒸大黃煎,入芒硝,亦細細頻與服之,微利為度。腫減后,去后三味,只服前藥。如渴,屬陽明,加石膏;屬少陽,加栝蔞根。

若陽明行經,加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加羌活、荊芥、防風。如頭痛,加黃芩;渴,加葛根;身痛,加羌活、防風、荊芥、桂枝、芍藥,隨宜用之,入上藥相合煎服。或時疫腫毒疙瘩,或臟腑積熱,發于頭項,咽嗌堵塞,水漿不下,或面赤,脈浮洪,熱甚,漏蘆湯治之。升麻、黃芩、大黃各一兩,藍葉(即大青葉)、玄參各二兩,煎服。

(丹溪活套)云:眾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時疫。蓋冬月閉藏之時,反行春令,溫勝于寒,而發泄真陰,土勝水虧矣。

所勝者妄行,土有余也。所生者受病,所勝者侮之,火土相合,濕熱相聚。故春來木長之時,無水滋生化源,故人病瘟。

治有三法,見前。春感清氣,無汗惡寒,為疫癘,通用升麻葛根湯。春感清氣,發熱而渴,不惡寒,宜解肌湯,葛根、黃芩、芍藥各一錢,麻黃一錢半,甘草、桂枝各七分半,大棗一枚,水煎服。春溫,發熱咳嗽,身疼口燥渴,脈浮洪熱甚,宜小柴胡湯加桂枝治之。咳嗽,加五味子。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人參。脈實渴,宜大柴胡湯下之。渴,加知母、石膏。凡溫病,脈尺寸俱浮,素傷于風,因而傷熱,風熱相搏。其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痛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昧無睛光。病在少陰厥、陰二經,宜萎蕤湯、人參敗毒散、葛根龍膽湯、小柴胡湯。甚者,栝蔞葛根湯。脈浮身腫汗出,漢防己湯。誤汗者,防己黃 湯。四時傷寒疫癘,或傷風有汗,或風濕,身腫體痛,惡風口干,日晡潮熱,脈實,并用人參敗毒散。夏應熱而反寒,夏及秋初而為暴寒,折于盛暑,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或寒傷于胃,下利膿血或水瀉,脈實者宜下之安。調中湯加:大黃三錢,葛根、黃芩等藥各二錢。

(醫案)東陽李文會內子陳氏,年二十九,三月間得瘟疫證,病三日經水適來,發熱愈甚,至七、八日病劇,胸中氣筑作痛,莫能臥。眾醫技窮辭去,黑夜來迎予延醫。病者以綿花袋盛托背而坐于床,令婢磨胸不息,手六脈俱微,數極而無倫次,又若蝦游狀。予問曰:恐下早成結胸耳?主人曰:未曾下。予再思之,三日而經水適來,致中氣虛,與下同。用黃龍湯、四物湯、小陷胸湯共合一劑,加姜、棗煎服。主人曰:此藥何名?予曰:三合湯也。一服而諸病悉減,遂能臥。再服,熱退而病全安。愈后,又因食粥太多而病復熱,又作內傷處治,而用補中益氣湯出入加減調理而愈。

斑疹

(附:冷丹)論《內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夫少陰所至者,言君火有余,熱令大行,戊子戊午之歲也。在人則心主之心火太過,則制己所勝而燒爍肺金。蓋肺主皮毛,故紅點如蚤之狀,見于皮膚之間,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名曰癮疹;或傷寒溫熱病而發斑斑如錦文者,名曰發斑,皆熱毒之所致也。其證有陽毒,有陰毒,是皆冬應寒而反溫,人受不正之氣,故至春夏而發為斑爛,夫陽脈浮數而陰脈實大者,名為溫毒。或為內外結熱極深,舌卷焦黑,鼻若煙煤,狂言見鬼,面赤而斑爛者,名為陽毒。如溫病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或下之太遲,熱病郁積胃中,或醫者誤用熱藥過多,胃氣熱甚,及內傷熱病,虛火燔灼肺之間,皆能成發斑也。是故發赤斑者半生半死,發黑斑者九死一生。治法用化斑湯(即人參白虎湯)、升麻葛根湯、玄參升麻湯、黑膏、黑奴丸之類,是皆正治之法也,學人宜詳察而用之。

脈法脈陽浮而數,陰實而大。(火盛在表,故陽脈浮數。下焦實熱,故陰脈實大。)脈多沉伏,或細而散,或絕無。(滑伯仁曰:脈者,血之波瀾。故發斑者,血散于肌膚,故脈伏。)方法丹溪曰:發斑屬氣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于外,通圣散中消息用,當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

戴氏曰:有色點而無顆粒者,曰斑。一云:發斑似傷寒,痰熱之病發于外也。

有屬里者,因胃熱助手少陰火,入手太陰肺也,故紅點如斑,生于皮毛間耳,白虎、瀉心、調味承氣從長選用之。

內傷發斑者,胃氣極虛,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補以降之。

疹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戴氏曰:疹,浮小有顆粒者是也,隨出即沒,沒而又出,主乎解散,汗之即愈,通圣散中消息用之。

丹疹皆是惡毒熱血蘊蓄于命門,遇君相二火合起即發也。如遇熱時,以通圣等辛涼之劑解之;寒月,以升麻葛根等辛溫之劑解之。

凡丹疹,先從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有乳孩因胎毒兩腋生癤,后腹脹發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杵汁,調原蠶沙敷之而愈。

冷丹屬血風血熱,用通圣散。有痰血相搏,用蟬蛻、僵蠶、荊芥、南星治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條)消風散荊芥穗 甘草(炙) 陳皮(去白) 濃樸 白僵蠶(炒) 蟬蛻(去土,炒) 人參 茯苓 防風 川芎 藿香 羌活(各等分)上細切,每服二錢,煎荊芥湯或茶清調下。

葛根橘皮湯(元戎) 治肌膚斑駁,冬溫治發,咳而心悶,但嘔清汁。

葛根 橘紅 杏仁 知母 黃芩 麻黃 甘草(各等分)上細切,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平县| 绍兴市| 灯塔市| 扎兰屯市| 开江县| 洛扎县| 卓尼县| 诸暨市| 商丘市| 建昌县| 磐安县| 大庆市| 石河子市| 西充县| 乌海市| 上饶市| 北碚区| 石狮市| 额敏县| 桐庐县| 卢龙县| 汝阳县| 湟中县| 沙河市| 贵溪市| 百色市| 宁明县| 天祝| 布尔津县| 烟台市| 清丰县| 望城县| 林西县| 理塘县| 伊金霍洛旗| 凌源市| 泗水县| 萨迦县| 南宫市| 奉节县| 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