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3709字
  • 2015-12-26 17:56:09

解利兩感神方大羌活湯(易老方)防風 羌活 獨活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術 白術 甘草(炙) 細辛(各三分) 知母 川芎 地黃(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渣熱飲之。未解,再服三、四劑,病愈則止。若有余證,并根據仲景法如證治。

六神通解散(張子和) 治夏月傷寒,得太陽、陽明二經病,汗不出,頭項痛,腰脊強,目疼鼻干不得臥,代麻黃、葛根等湯發表藥也。

蒼術(三錢) 石膏 滑石 黃芩(各一錢五分) 麻黃(七分半) 甘草(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服。春,加防風一錢。

劉河間守真治傷寒直格要訣:傷寒前三日在表,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

雙解散(以下皆河間方,即后二方。)防風通圣散(方見中風門。)益元散 又名六一散,又名天水散。(方見痢門。)二藥合而服之,當得汗而解。若不解者,病已傳變。

傷寒后三日在里,法當下。若下之太早,則表邪乘虛入里,遂成結胸、虛痞、懊 、斑疹、發黃之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但當以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勢或有汗,或無汗,發熱未愈,當用小柴胡、涼膈、天水,合而服之。

病若半在表半在里,法亦當和解,小柴胡、涼膈主之。

若里微熱者,則當微下,大柴胡合解毒湯主之。若熱勢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承氣下之。

三一承氣湯大黃 芒硝 濃樸 枳實(各五分) 甘草(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大盞,姜三片,煎七分,熱服。

其病胸膈滿悶、或喘或嘔、陽脈緊盛者,宜瓜蒂散吐之。

汗吐下三法之后、別無異證者,涼膈散調之。

病大熱已去、微熱未盡除者,以益元散服之,無令再病。此傷寒治法之大要也。

或傷風自汗、脈浮緩者,雙解散去麻黃以解利之。

其病半表半里,白虎湯和解之。

其病在里、脈沉細者,無問風寒暑濕,或表里證俱不見,或內外諸邪所傷,有汗無汗,心腹痛滿,譫語煩躁,蓄熱內盛,俱是脈沉者,并用承氣合解毒下之。

或中暑自汗,以白虎湯解之。白虎解后,以五苓合天水調之,多進數服無妨。

或腹脹滿脈沉者,亦當以承氣合解毒微下之。

或發汗之后,熱不解、脈尚浮者,白虎加蒼術再解之。

或里熱內盛,陽厥極深,皆因失下而成此證,以致身冷脈微,昏懵將死,切不得以寒藥下之,誤下即死。有一輩庸醫,妄言是陰厥,便欲投玄武、四逆溫熱之劑,下咽必死。殊不知此證乃陰耗陽竭,陰氣極弱謂之耗,陽厥極深謂之竭。

蓄熱怫郁將欲絕者。當此之際,寒劑熱劑俱不可投,但進涼膈解毒,以養陰退陽,宜散蓄熱,脈氣漸生,得大汗而愈,亦有無汗氣和而愈者。未愈卻用解毒合承氣下之,次以解毒、涼膈、天水三藥合而為一,調和陰陽,洗滌臟腑,則其余別證自不生矣。有大下之后熱不退,再三下之熱愈盛,若下之不愈,脈微氣虛,力弱不加,以法則無可生之理,若輟而不下,則邪熱極盛,陰氣極衰,脈息漸絕,必不可救。似此之證,是下之亦死,不下亦死,醫者到此,殺人活人一彈指間,其不至手足失措者幾希。(訣云:傷寒汗后,汗出不解,或反不汗,脈尚浮,白虎加蒼術湯再解之。又按余論云:傷寒下后,自汗虛熱不已,白虎加蒼術、人參,一服如神,汗止身涼,此通仙妙法也。如此則汗下之后熱不退,不問有汗無汗,并宜白虎加蒼術解之,又加人參亦炒,仍服涼膈、解毒調之。)經云:三下而熱不退者即死。后人有四、五次下而生,及十數次下而生者,此偶然誤中耳,活者得一二,死者已千百。后學切不可以此為法,但當根據前法用解毒合涼膈調之,使陽熱除退,陰脈漸生,庶不夭人命也。

若傷飲不解散,成結胸之證,臨時擇用大小陷胸湯丸累下之。若脈浮者不可下,是表證未出,小柴胡合小陷胸湯投之。脈雖浮而熱大極者,承氣徐徐疏利之。

或有留飲過度,濕熱內生,自利不止,其熱未退,解毒湯治之。陽毒生斑,涼膈散加當歸。怫郁熱盛在表,燥而無汗,濕熱在里,不能發于外,相搏遂成發黃,茵 湯調五苓散。甚者,茵 合承氣下之。

一、心煩不得臥,梔子豉湯。

茵 蒿湯山茵 (一兩) 大黃(五錢) 梔子(十枚)上細切,水二盞,煎一盞,溫和服,以利為度。

梔子豉湯 (方見前。)一、誤下太早,遂成結胸虛痞,涼膈散加枳殼、桔梗。

一、剛柔二 ,譫語發狂,逾垣赴井,皆陽熱極盛而然,承氣合解毒下之。

一、汗下之后,煩渴飲水,涼膈散及減桂五苓、甘露、益元,選而用之。

甘露飲茯苓 澤瀉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白術 桂枝 豬苓(各五錢) 滑石(四兩)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或新汲水調,姜湯尤妙。

一、小便不通,五苓泄之。大便閉結,承氣下之。更有外證,加減防風通圣散方內隨證用藥處治,萬無一失也。

一、婦人證治皆然,惟孕婦三、四月并七、八月不用硝黃,其余月分,用之無妨。

一、小兒減劑服之。

此中有古人治傷寒不傳之妙,后之學人,宜慎寶之。

愚按:河間以上治傷寒法,宜用于春三月及夏至前后溫病及中暑熱傳經之證,能按法施治,無有不安。

(丹溪活套)凡傷寒傳經之證,初得太陽經病,惡寒發熱,頭項強,腰脊痛,無汗,急用東垣九味羌活湯表之而愈。或諸痛悉除,亦不惡寒,但發熱不解,或微汗 然出,此為挾虛證,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治有汗,加桂枝、芍藥。汗未透,脈尚浮緊,加羌活、蒼術、防風、葛根,倍升麻、柴胡。滿悶者,去黃 、人參。仍頭痛未去,加川芎、白芷、薄荷、荊芥、細辛、葛根。如渴,加五味子、麥門東、天花粉。三、四日間,不宜前藥,則以小柴胡湯驗證加減。如寒熱脅痛、少陽外證悉具,只以本方服之。若兼腹滿自利、已見太陰證而少陽證猶未除者,本方中加五苓散,名柴苓湯。熱甚者,去桂,倍黃芩。渴甚者,本方去半夏,加五味子、天花粉。五、六日不大便,潮熱引飲,本方中去人參、甘草,加芍藥、枳殼、濃樸、大黃,甚者加芒硝,或用河間三一承氣湯。七、八日過經不解,熱不退,或黃連解毒湯、涼膈散選而用之,或仍以小柴胡看證調治而愈。或愈后因勞役復熱者,仍用補中益氣湯,多服數帖自安。雖因食復病,切不可輕用大黃、芒硝之類下之,蓋病后氣血大虛,若復下之必死,慎之慎之!又傷寒下后譫語,初能認人,三、五日后,妄言不休,此神不守舍,慎勿復下。脈多沉細,足冷氣促,面青褐色,口干燥,宜用補中益氣湯,倍人參,加竹葉二、三十片。內外本弱,得汗下后大虛,脈細數,熱如火炙,氣促,宜用人參、當歸、白術、黃 、甘草、五味子、知母,加竹葉數片,煎用童便,二、三帖而安。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用參 ,多服為佳。傷寒已經發汗吐下誤治后,三焦生熱,脈洪數,譫語罔顧體,晝夜喘息不休,衄血熱不解,身目俱黃,狂叫欲走,三黃石膏湯連進三、四服而愈。如怯弱人,因感寒濕,發熱不食,數日后不省人事,言語亂妄,神思昏迷,面青齒黑,人以為必死之證,脈沉細,先用小柴胡湯等藥不愈,急用四君子湯加附子數片煎,以碗盛放水盆中少時,殺其熱性,稍溫服之,脈與神思即回,然后可用別藥,此謂之陰證傷寒。傷寒怫郁不解,三陽并入三陰,臟腑結燥,面赤口渴,心驚譫語,內熱多而外熱少,宜用二一承氣湯,或以此藥送下木香檳榔丸三、五十粒,下其燥屎而安。如汗下后,熱未能除,用梔子豆豉湯或東垣加減涼膈散煎服,以徹其邪而愈。

凡傷寒身體疼痛,惡風寒,遇暖則喜,脈浮而數,必得大汗而愈,不問日數,皆以六神通解散煎服。如譫語神思不寧,蓋熱邪已入里,不能盡解,本方加人參、黃連即安。服前藥如汗不透,更加紫蘇葉、葛根、白芷等藥助之,當得大汗而病如掃。此張載仁之法,藥雖輕微,不知自有神妙,不可易而忽之。傷寒發斑面赤,昏 譫語,脈洪而虛,按之無力,或絕不見,用人參、生地黃各五錢,炮附子一錢,大黃二錢半,服之,不甚瀉,夏月服亦不妨。傷寒發斑生熱,用黃瓜根杵汁(黃瓜即墻頭生小瓜,黃色累累然,四月黃瓜生,即此瓜也)調伏龍肝服之,去紅點甚妙。發斑似傷寒,乃痰熱之病發于外,微汗以散之,通圣散消息用之。

(醫案)東陽杜世良乃兄,三月間得傷寒證,惡寒發熱,小便淋澀,大便不行。初得病時,莖中出小精血片,如棗核大。由是眾醫皆謂房事所致,遂作虛證治而用補中益氣等藥。七、八日后熱愈甚,大渴引飲,胃中滿悶,語言錯亂。召予診視,六脈俱數甚,右三部長而沉滑,左手略平,亦沉實而長。予曰:此大實大滿證,屬陽明經,宜大承氣湯。眾皆驚愕,曰:先生誤矣。予不聽,作大劑,連進二服,大瀉后熱退氣和。病愈十數日后,因食鴨肉太多,致復熱,來問,予教用鴨肉燒灰存性,生韭汁調下六、七錢,下黑糞一碗許而安。

東陽戚,十八歲,四月間得傷寒證,惡寒發大熱而渴,舌上白胎。三日前,身脊百節俱痛。至第四日,惟脅痛而嘔,自利。六日來召予治,診其脈左右手皆弦長而沉實,且數甚。予曰:此本三陽合病,今太陽已罷,而少陽與陽明仍在。

與小柴胡合黃連解毒,服三服,脅痛嘔逆皆除,惟熱猶甚。九日后,漸加氣筑痰響,聲如拽鋸,出大汗退后而身復熱愈甚,法當死。看其面上有紅色,潔凈而無賊邪之氣,言語清亮,間有譫語而不甚含糊。予故不辭去而復與治,用涼膈散倍大黃,服二服,視其所下仍如前,自利清水,其痰氣亦不息。與大承氣湯合黃連解毒湯,二服,其所下亦如前。予曰:此蓋熱結不開而燥屎不來耳。后以二方相間,日三、四服,每藥又各服至五帖,始得結糞如肥皂子大者十數枚,痰氣漸平,熱漸減,至十五日熱退氣和而愈。一知醫者問曰:傷寒論謂下后不可再下,連日用此峻劑而獲安者,何也?曰:燥屎未下而脈尚實,胡為不可再下。是故為醫者,不可膠柱而調瑟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峰| 鹤庆县| 吕梁市| 错那县| 靖江市| 高邮市| 洛宁县| 广州市| 古丈县| 珠海市| 大悟县| 枝江市| 绩溪县| 扬州市| 白玉县| 内黄县| 腾冲县| 博罗县| 滨海县| 南华县| 靖宇县| 扎囊县| 武陟县| 云南省| 拜泉县| 建始县| 读书| 玉环县| 和田县| 兴城市| 揭东县| 开阳县| 泽普县| 固安县| 五寨县| 卢龙县| 莆田市| 章丘市| 田东县| 龙州县|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