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望診遵經
  • 汪宏
  • 4940字
  • 2015-12-26 17:51:56

其時申酉。腎日壬癸。其時亥子。脾日戊己。其時辰戌丑未。以五臟之日時。合五臟之病色。其生克之理。間甚之候。死生之期。胥于是乎推。亦于是乎斷矣。然而一日之內。一時之間。寒暄不齊。雨 靡定。則又各有所勝。各有所不勝矣。若夫宮室有冷暖之殊。衣服有寒溫之異。病或因之而重輕。色或因之而損益。雖不當以晝夜論。亦皆可作陰晴觀。觸目關心。存乎人矣。

五方望法相參

夫人之有是身也。資始于天。資生于地。稟精氣以成形。藉陰陽而賦命。顧天地有五方之殊。斯氣化有五行之異。風土于焉而變。氣色由是而分矣。經曰。東方之人多青。南方之人多赤。西方之人多白。北方之人多黑。中央之人多黃。此相應之謂也。然相應者色之常。不相應者色之變。或常或變。而無過不及者。平色也。或常或變。而有過不及者。病色也。要之天包地外。地在天中。天氣勝地氣為順。地氣勝天氣為逆。五色之見。或不合乎五方之正色。而合乎四時之平色者。常也。承天而時行地道也。不合乎四時。而與聲音脈癥相生者。病之順者也。不合乎四時。而與聲音脈癥相克者。病之逆者也。五色之變。可比例而參觀也。析而言之。一方之間。一邑之內。地形有高下。則風氣有寒溫。地形有燥濕。則風氣有剛柔。風氣既感于中。形色必應于外。是故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 土之人丑。山林之民毛而方。得木氣多也。川澤之民黑而津。得水氣多也。丘陵之民專而長。得火氣多也。墳衍之民皙而瘠。

得金氣多也。原隰之民。豐肉而痹。得土氣多也。望其容貌。瞻其顏色。近者小異。遠者大異。皆可以風氣之寒溫。而知其色脈之常變焉。以色脈之生克。而知其病癥之順逆焉。凡四海之大。十室之小。茍有諸中。必形諸外。準其情。察其理。相其勢。度其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風土雖變。氣色雖異。豈能外乎五行哉。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矣。

氣質望法相參

夫色之同于眾人者。氣候之常。而不同于眾人者。賦稟之變。故夫氣質不齊。形色亦異。經曰。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黃。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蓋其賦稟獨盛。故其氣色獨著也。然五形之人。其臟腑之盛衰。骨節之大小。筋之粗細。肉之堅脆。皮之濃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營衛之度。又各不齊。擴而充之。則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豈僅陰陽五人。五五二十五人而已哉。變化蓋無窮矣。是故圣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參之四時。合之五行。可以推其生克。斷其吉兇矣。四診心法云。五臟之色。隨五形發見。百歲不變者。主色也。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者。客色也。主色人氣之所生。客色歲氣之所化。歲氣勝人氣為順。人氣勝歲氣為逆。所謂逆者。春當青而反白。秋當白而反赤。夏當赤而反黑。冬當黑而反黃。長夏當黃而反青。可隨時而觀也。夫色之生于心也。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豈特一端而已哉。夫各有所當也。

老少望法相參

夫色之不能一致者。氣質之變也。而亦有老少之殊。方其少也。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速。及其老也。血氣衰。肌肉枯。氣道澀。營衛之行遲。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少者之色多潤澤也。經曰。人生十歲。

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

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已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

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魂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蓋五十以前。五臟相生而日長。五十而后。五臟相減而日消。此天年之常也。然有年已老而體未衰者。有年方壯而形先槁者。雖強弱之不齊。亦盛衰之各異爾。要之盛于中者。必著于外。衰于里者。必形于表。故望其形色之盛衰。即可知其臟腑之盛衰。臟腑形色。猶根本之與枝葉也。此老少之同異。可一隅而反三也。

居養望法相參

形志苦樂不同。氣體居養各異。老少強弱既講。富貴貧賤須詳。藜藿之家。原難例于肉食。文繡之體。豈可比之布衣。貧賤者。形容枯槁。面貌黧黑。因受酷熱嚴寒之困。富貴者。身體柔脆。肌膚肥白。緣處深閨廣廈之間。此居養之不齊。而氣色所由異者也。或謂富貴多虛。其治宜補。貧賤多實。其治宜攻。殊不知道貴融通。虛實勿拘于黑白。法嫌執滯。補瀉宜察其淺深。況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貧賤恒多空乏。食必大牢。出必乘車。富貴豈少強盛哉。是故治療之則。必審其因。診視之方。當觀其證。五官面貌。無不變色易容。二便均調。要皆舍標從本。見于面。盎于背。生色根心。察其理。聆其音。誠中形外。用是見微知著。因此識彼。證治本于岐黃。針灸循其規矩。湯遵仲景。博采眾方。藥效神農。參觀本草。此圣人之遺范。實醫士之格言也。

變色望法相參

望診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變。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變。欲知常色之變。必先知常色變中之變。何則。飲酒者脈滿絡充。故目紅息粗而色赤。肝浮膽橫。故趾高氣揚而色青。

食入于陰。氣長于陽。故飽食者。血華色而益澤。饑則氣衰。甚則氣少。故腹餒者。色澤減而少氣。奔走于風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閉塞。奔走于暑日中者。熱襲皮膚。故色赤而浮散。房勞者。精氣下泄。故目下色青。用力者。血氣上趨。故面上色赤。久臥傷氣。面則壅滯。未睡傷血。色或浮赤。怒則肝氣逆。故悻悻然目張毛起而面蒼。愧則心氣怯。故赧赧然顏慚汗出而面赤。思則氣結于脾。故瞼定而色黃以澀。喜則氣發于外。故頤解而色紅且散。悲則氣消于內。故五臟皆搖。色澤減而聲 以殺。憂則氣并于中。故兩眉雙鎖。

色沉滯而氣郁以塞。恐懼者。精神蕩憚而不收。故色脫而面白。驚怖者。血氣分離而乖亂。故氣促而面青。

此皆常色變中之變。固可因其氣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其氣色已定而診之。知其常色變中之變。可診其病色變中之變矣。

望色先知平人

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蓋平人之色。不浮不沉。不清不濁。不微不甚。不散不摶。光明潤澤。血華其色也。

五臟生成篇曰。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栝蔞實。

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夫縞者。白絹也。絹之白。猶膚之白也。絹之光明潤澤。猶膚之光明潤澤也。光明者。神氣之著。潤澤者。精血之充。其曰朱。謂其色之正赤也。曰紅。謂其白之間赤也。曰紺。

謂其青之間赤也。曰栝蔞實。謂其黃之間赤也。曰紫。謂其黑之間赤也。赤者。血色也。縞者。膚色也。其青赤黃白黑雖不同。要皆有血色之赤。以間乎其中焉。膚色之白。以包乎其外焉。惟此朱紅紺紫者。隱于膚之內。而光明潤澤者。顯于膚之外。故曰。如以縞裹。蓋五色之著。欲其間見。不欲其獨呈。欲其合于中。不欲其露于外也。五臟之所生也。四時之所成也。氣血華其色。精神彰于面焉。此所謂平人也。平人者何。無病者也。知其平之為無病。可知其不平之為病矣。

色以潤澤為本

蓋聞博以窮理。約以知要。色脈之變。雖有萬殊。理義之旨。初無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無紀矣。何則。靈素論脈。以胃氣為本。望色。以潤澤為本。凡診脈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凡望色潤澤者生。沉夭者死。然則色之潤澤。豈非猶脈之胃氣乎。經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以其血色雖變。而猶有潤澤也。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以其血色已變。而更無潤澤也。夫潤澤之有無。猶胃氣之有無也。蓋脈之胃氣。脈之神也。色之潤澤。色之神也。脈貴有神。色亦貴有神也。色脈雖殊。其源無二。實決死生之大要。察病癥之先務。因舉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潤澤為本。蓋潤澤者。血氣之榮光明者。潤澤之著。有血氣即有潤澤。有潤澤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潤澤者。氣也。青赤黃白黑者。色也。有氣不患無色。

有色不可無氣也。合言之。而氣色之見不可離。分論之。而氣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脈以胃氣為本。色以潤澤為本。法異而理同也。

五色交錯合參

竊謂五色交錯。有分見者焉。有間見者焉。生克于是乎推。吉兇以此而斷。所謂分見者。六部之色。彼此不同也。如青赤分見。赤黃分見。黃白分見。白黑分見。黑青分見。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黃分見。黃黑分見。黑赤分見。赤白分見。白青分見。此色之相克者也。所謂間見者。五色之著。彼此相乘也。如青赤間見。赤黃間見黃白間見。白黑間見。黑青間見。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黃間見。黃黑間見。黑赤間見。赤白間見。白青間見。此色之相克者也。凡相生者順。相克者逆。然皆各有淺深。則亦各有虛實。是必察其澤夭。而后決其成敗。倘色夭不澤。雖相生亦難調治。色澤不夭。雖相克亦可救療。要在合乎四時。參以十法而明辨之。毋致按圖索驥也可。

五色十法合參

望診之法。五色交錯。已述于前。十法合參。當講于后。蓋察其氣色。分其生克。固知其病之順逆。癥之從違矣。由是參以浮沉之法。則知其病之表里。參以清濁之法。則知其病之陰陽。參以微甚之法。則知其病之虛實。參以散摶之法。則知其病之遠近。參以澤夭之法。則知其病之成敗。而又合氣色言之。如色赤者。熱也。赤而微者。虛熱也。赤而甚者。實熱也。微赤而浮者。虛熱在表也。微赤而沉者。虛熱在里也。甚赤而浮者。

實熱在表也。甚赤而沉者。實熱在里也。若更合清濁而言。則知其病之臟腑矣。合散摶而言。則知其病之輕重矣。合澤夭而言。則知其病之吉兇矣。而凡五官六部。與夫四時五色。皆可錯綜參觀。夫如是。病之傳變。不亦昭然乎。雖然。病情深奧。望法精微。間有隱于此而顯于彼者。其病蓋又有遁情焉。故必參伍于脈癥。錯綜于聲音。察之至精。問之至確。然后決其病焉可也。

五色六部合參

明堂望法。五色既可互參。六部亦當合論。試舉陰陽相乘之診為例。而凡五色六部。仿此類推。假如上部。

陽位也。黑色。陰色也。黑色見于上部。陰乘陽也。下部。陰位也。赤色。陽色也。赤色見于下部。陽乘陰也。陰乘陽位。為陰盛陽虛。陽乘陰位。為陽盛陰虛。若陽色見于陽位。為重陽。陰色見于陰位。為重陰。中藏經曰。熱發于上。陽中之陽邪也。熱發于下。陰中之陽邪也。寒起于上。陽中之陰邪也。寒起于下。陰中之陰邪也。脈經云。陽乘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梔子豉湯吐以升之。陰氣上爭。心腹滿者死。陰乘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導之。陽氣上爭。得汗者生。此相乘之旨也。然病有表里。色有浮沉。病有虛實。色有淺深。又當參伍十法。以通其變焉。舉一反三。庶乎可矣。

氣色部位合參

嘗謂診視明堂。察其氣色。分其部位。則臟腑之病著。癥候之變明。蓋部位者。體也。氣色者。用也。氣色見于臟部者。病在臟。見于腑部者。病在腑。見于枝節之部者。病在枝節。由是而觀。有相應者焉。有相乘者焉。合五行而推之。變在其中矣。所謂相應者。如青為風。青見肺部者。風中肺也。青見心部者。風中心也。青見脾部者。風中脾也。青見腎部者。風中腎也。氣色部位。皆當相應也。所謂相乘者。如青屬肝。青見肺部者。肝乘肺也。青見心部者。肝乘心也。青見脾部者。肝乘脾也。青見腎部者。肝乘腎也。氣色部位。皆可相乘也。抑又聞之。本部見本色。淺淡為不及。深濃為太過。不得其平。則皆病也。假如鼻者脾之部。黃者脾之色。脾部見黃色。則本經自病。正邪也。若見白色。則子盜母氣。虛邪也。若見赤色。則母助子氣。實邪也。若見青色。則彼能克我。賊邪也。若見黑色。則我能克彼。微邪也。太過者屬乎腑。不及者屬乎臟。臟腑相乘。可由是而推矣。

第氣色有散摶。則病癥有輕重。氣色有澤夭。則病癥有生死。氣色有清濁。則病癥有陰陽。浮沉之表里不同。微甚之虛實亦異。合之四時。參之四診。變在其中矣。吾故曰。察其氣色。分其部位。則臟腑之病著。癥候之變明。明堂如此。面貌亦然。面貌如此。五官亦然。后之學人。仿此而推之可也。

氣色門戶合參

望色之法。部位既已參觀。門戶亦當合論。蓋明堂察色。以入門戶為兇。所謂門戶者。闕庭肺門戶。目肝門戶。耳腎門戶。口心脾門戶。若有氣色入者皆死。白色見沖眉上。肺有病。入闕庭夏死。黃色見鼻上。脾有病。

入口者春死。青色見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見顴上。腎有病。入耳者。六日死。赤色見頤上。心有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宝应县| 汾阳市| 泗洪县| 孙吴县| 太湖县| 正蓝旗| 皮山县| 祥云县| 彭州市| 乐清市| 乌兰县| 安龙县| 淮阳县| 封开县| 卫辉市| 林西县| 海原县| 周宁县| 葵青区| 贵定县| 莱州市| 海兴县| 阿拉尔市| 大冶市| 靖边县| 怀宁县| 平乐县| 漾濞| 濉溪县| 谢通门县| 宁波市| 枣庄市| 来凤县| 高要市| 驻马店市| 青神县| 锦屏县| 杭锦后旗| 齐河县|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