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素問識
  • 佚名
  • 4682字
  • 2015-12-26 17:41:35

九針之論不必存也 馬云。九針之論。涉于形跡。特魚兔之筌蹄也。烏足存哉。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馬云。內言經脈合于宿度經水。及末有真氣邪氣等義。故名篇。吳云。外邪入于正氣。名曰合。刺之瀉去其邪。名曰離。高同。

經水 簡按王解經字??址?。蓋經。是經緯之經。王注涇水。靈經水篇。甲乙。并作清水。新校正引甲乙。亦作涇水者。何。

隴起 馬吳張并云。隴。隆同。簡按隴。壟同。劉向傳。丘隴。項羽紀。隴畝。俱可證。通雅云。

內經言。夜半陰隴。而日中陽隴。而脈應之。猶言擁起為隴。而過此漸平迤也。

經之動脈 志云。虛風。虛鄉之邪風也。經之動脈。謂經血之動于脈也。言虛風之邪。因而入客于經。亦如經水之得風。其至于所在之處。亦波涌而隴起。循循。次序貌。言邪在于經。雖有時隴起。而次序循行。無有常處。

其行于脈中循循然 甲乙。無其行二字。高云。其不因于邪。則血氣之行于脈中循循然。簡按此虛邪入而客者。高為不因于邪。恐非。循循。吳從王所引一本作 。馬云。似有次序之意。不必 。(音椿。

考字書。義難葉。)論語。循循然善誘人。何注。次序貌。

時大時小 張云。邪氣隨脈。必至寸口。有邪則隴起而大。無邪則平和而小。隨其所在。而為形見。

故行無常處。

在陰與陽不可為度 馬云?;蛟陉柦??;蛟陉幗洝歉呐c作在。志云。止可分其在陰與陽。而不可為度數。

從而察之 從。甲乙作循。

轉針 張云。搓轉其針。如搓線之狀。慢慢轉之。勿令太緊。瀉左則左轉。瀉右則右轉。故曰捻針。

為故 吳云。故。常法也。高云。欲以得氣。為復其故。今從吳義。

大氣皆出 高云。大氣。針下所聚之氣也。簡按王注。大邪之氣。注下文則云。大經之氣。何其言之不一。當從高注。

捫而循之 通雅云。捫摸一字。古無摸字。即捫也。

切而散之 馬云。謂以指切捫其穴。使氣之布散也。

推而按之 張云。再以指揉按其肌膚。欲針道之流利也。高云。分擘其穴。不使傾移。

彈而怒之 馬云。以指屢屢彈之。使病者覺有怒意。使之脈氣填滿也。張云。以指彈其穴。欲其意有所注。則氣必隨之。故脈絡 滿如怒起也。簡按七十八難。怒。作努。怒努通用。莊子逍遙游。怒而飛。外物篇。草木怒生。后漢第五倫傳。鮮車怒馬。皆努同。

抓而下之 馬云。謂以左手之爪甲。 其正穴。而右手方下針也。七十八難。抓。作爪。張云。抓。

爪同。簡按后后趙壹傳。針石運乎手爪。太子賢注云。古者以砭石為針。凡針之法。右手象天。左手法地。彈而怒之。搔而下之。此運手爪也。蓋取此篇。但抓作搔。高云。抓。猶引也。未知何據。

通而取之 甲乙。取。作散。吳云。通達其處。然后取定其穴。張云。下針之后。必候氣以取其疾。

外引其門 簡按王引調經論文。乃靈官能篇文。

其氣以至 甲乙。以。作已。馬云。以。已同。

令神氣存 甲乙。神。作真。

其寒溫未相得 馬云。舍于經脈之中。寒則血凝泣。與血之溫。尚未相得。暑則氣淖澤。與血之寒。

尚未相得。張云。邪氣寒正氣溫。故不相得。高云。未為寒病。未為溫病。其寒溫未相得。時如涌波之初起也。

志云。寒溫欲相得者。真邪未合也。故邪氣波隴而起。來去于經脈之中。而無有常處。徐永時云。真邪已合。

如真氣虛寒。則化而為寒。真氣盛熱。則化而為熱。邪隨正氣所化。故曰寒溫未相得。

逢其沖 志云。逢。迎也。沖者。邪盛而隆起之時也。高云。邪氣沖突。宜避其銳。逢。甲乙。作迎。

邪氣復至 復。甲乙。作益。

其來不可逢 吳云。其邪之來不可逢。其虛而取之。蓋恐更傷其經氣也。正此云無逢其沖之謂。張云。真氣不實。迎而瀉之。邪氣雖去。真氣必太虛矣。故曰。其來不可逢也。按小針解曰。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彼言補。此言瀉。文若相反。各有深義。當兩察之。

大氣已過 吳云。大氣。人氣也。人氣應乎水刻。異在靈樞。志云。大氣。風邪之氣也。高云。針下所聚之大氣已過。而復瀉之。則真氣外脫。簡按上文云。大氣皆出。又云。大氣留止。高注為是。

其往不可追 張云。小針解曰。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掛以發 小針解云。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有易失也。吳云。此上必有闕文。此兩釋其義耳。取邪之時。不可毫發間差。張云。欲瀉其邪。在氣至之頃。不可掛以發者。言絲毫之不可失也。志云。掛。 同。

發針 吳云。施針也。

若先若后 吳云。若先之則邪未至。后之則虛其真。

病不可下 張云。下者。降服之謂。高云。下。猶退也。

如扣椎 吳云。椎。木瘤也。張云。椎。木椎也。頑鈍難入。如扣椎之難也。簡按木瘤。未有所考。

溶溶 釋音。溶。音容。張云。流動貌。簡按說文。水盛也。

逆而刺之溫血也 吳云。溫血。毒血也。張云。凡取絡者。必取其血。刺出溫血。邪必隨之而去矣。

故病可立已。溫血。熱血也。簡按王注。刺之下句??址且?。志云。若逆而刺之。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三句。出十二原篇。)高云。溫。通調也。略同王義。不可從。

中腑 吳云。中腑。胃也。土主中宮。故曰中腑。調之中腑者。言三部九候。皆以沖和胃氣調息之。

張云。中腑。臟氣也。凡三部九候脈證。皆以臟氣為主。氣順則吉。氣逆則兇。故調之中腑。志高仍吳注。

大過且至 吳云。大邪為過也。高云。大過。死期也。今從吳。

大經 舉痛論云。血泣不得注大經。

內著 馬云。著。著同。

不能久長 張云。殺人冥冥之中。莫此為甚。欲遺陰德于子孫者。當以此為切戒。高云。不能使人久長于人世也。

因不知 因。甲乙。作固。

因加相勝 志云。不知六氣之加臨。五運之相勝。高同。簡按蓋謂不知五勝之理反補之。此則加相勝者。乃釋邪攻正也。與運氣之義迥別。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馬云。評。論也。內論病有虛實之義。故名篇。吳云。通。普也。高云。猶言統論虛實也。

邪氣盛則實精氣守則虛 張云。邪氣有微甚。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奪。失也。二句為病治之大綱。其辭似顯。其義甚微。最當詳辨。(此以下。論說精確。醫家所宜識。以文繁今省之。)李云。盛則實者。邪氣方張。名為實證。奪則虛者。亡精失血。用力勞神。名為內奪。汗之下之。吐之清之。名為外奪。氣怯神疲。名為虛證。簡按邪氣之客于人身。其始必乘精氣之虛而入。已入而精氣旺。與邪氣俱盛則為實。如傷寒胃家實證。是也。若夫及邪入而客。精氣不能與之相抗。為邪氣所奪則為虛。如傷寒直中證。是也。馬云。邪氣盛者。外感也。正氣虛者。內傷也。此說不可從。

氣逆者足寒也 張云。氣逆不行。則無以及于四肢。陽虛于下。故足寒也。

余臟皆如此 馬云。此肺虛。而非相克之時則生。如春秋冬。是也。如遇相克之時則死。如夏時之火。

是也。余臟虛者。其生死亦如此而已。夫帝問虛實。而伯先以虛為對。未及于實也。張云。一曰。肺王于秋。

當秋而氣虛。金衰甚也。故死。于義亦通。

寸脈急而尺緩 簡按王云。脈急。謂脈口也。而不解尺緩之義。諸家俱為尺中之脈。非也。論疾診尺篇云。審尺之緩急小大滑澀。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尺緩。即尺膚緩縱之謂。此節以脈口診經。以尺膚診絡。蓋經為陰為里。乃脈道也。故以脈口診之。絡為陽為浮而淺。故以尺膚診之。義為明晰。

馬以經與寸為陽。以絡與尺為陰。此本于后世寸陽尺陰之說者。與經旨相畔。張則云。本節之義。重在經絡。

不在尺寸。俱不知尺是尺膚之謂也。下文脈口寒而尺寒。尺熱滿。脈口寒澀。義并同。吳。尺緩。改作尺脈緊。尤誤。

故曰 吳刪二字。簡按以下止可以長久也三十一字。疑是錯簡。若移于下文滑則生澀則死也之下。則文理順接焉。

脈口熱而尺寒也 志云。寒熱者。尺寸之膚寒熱。而應于經絡也。絡脈外連皮膚。為陽主外。經脈內連臟腑。為陰主內。經云。榮出中焦。衛出下焦。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衛氣已平。營氣內滿。

而經脈大盛。經脈之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故以尺膚候絡。而以寸候經。高云。經氣有余。則脈口膚熱。絡氣不足。而尺膚寒也。以寸膚候經。以尺膚候絡。簡按脈口熱。根據下文寒澀而推之。謂脈滑也。志高以尺為尺膚。極是。然以脈口為寸膚者。

經文中無明證。

秋冬為逆 張云。陽虛者。畏陰勝之時。馬云。秋冬屬陰。合絡與尺。簡按馬注誤。

尺熱滿 志本。熱。作脈。誤。

春夏死秋冬生也 張云。陰虛者。畏陽勝之時。按王氏曰。春夏陽氣高。故脈口熱尺中寒為順。秋冬陽氣下。故尺中熱脈口寒為順。此說若為近理。而觀內經論脈諸篇。則但言陰陽浮沉隨氣候。初未聞有以尺寸盛衰分四時也。學人于此不辨??址促Y多歧之惑。馬云。春夏應經與寸。簡按馬注亦誤。

灸陰刺陽刺陰灸陽 張云。此正以絡主陽。經主陰。灸所以補。刺所以瀉也。簡按王注陰陽經絡?;フ`。吳馬遂為灸瀉刺補之解。太誤。志高皆仍張義。今從之。高云。此以灸刺。通于上文。則上文治主病者。

亦當通于此矣。

脈氣上虛尺虛 簡按當從新校正。下文歷舉脈虛氣虛尺虛之狀。明是脫誤。張志高仍舊文釋之。義卻晦矣。

言無常 張云。脈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志云。宗氣虛。而語言無接續也。

簡按志本于楊上善。

尺虛 簡按謂尺膚脆弱。論疾診尺篇云。尺肉弱者。解 安臥。乃與步行 然同義。諸家以尺為寸關尺之尺。誤。

然 張云。 。音匡。 然。怯弱也。說文。 。怯也。

不象陰也 吳云。脈者。血之府。脈虛者。亡血可知。故云不象陰也。張云。脈虛者。陰虧之象。高云。若脈虛者。

浮泛于上。有陽無陰。不能效于陰也。

寒氣暴上 張云。此指傷寒之屬也。

實而逆則死 張云。邪盛者脈當實。實而兼滑。得陽脈也。故生。若見陰脈為逆。故死。按玉機真臟論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張云。脈之實滿。邪有余也。手足寒者。陰逆在下。頭熱者。陽邪在上。陰陽乖離。故為上實下虛之病。春秋為陰陽和平之候。得其和氣。故可以生。冬夏乃陰陽偏勝之時。陽劇于夏。陰劇于冬。故死。

浮而澀 吳云。澀為無血。浮而身熱。為邪盛。為孤陽。此不必問其四時而皆死也。馬云。此前后無問答之語。疑為錯簡歟。簡按據新校正注。其為錯簡無疑焉。

其形盡滿 志云。形。謂皮膚肌腠。蓋經脈之內。有有形之血。是以無形之氣乘之。肌腠之間。主無形之氣。是以有形之水乘之。而為腫脹也。高云。形。身也。滿。猶實也。簡按王吳以形為頭角耳目口齒胸中之形藏。非也。

不應也 簡按尺膚澀。與脈急大堅。不相應也。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

從者手足溫也 張云。四肢為諸陽之本。故陽邪盛者。手足當溫為順。若手足寒冷。則以邪盛于外。

氣虛于內。正不勝邪。所以為逆。

乳子而病熱 吳云。乳下嬰兒也。張云。此統言小兒之內外證也。病熱脈懸小者。陽證陰脈。本為大禁。

寒則死 簡按論疾診尺篇云。嬰兒病。頭毛皆逆上者必死。大便赤飧泄。脈小手足寒者。難已。溫易已。

乳子中風 張云。此言小兒之外感也。風熱中于陽分。為喘鳴肩息者。脈當實大。但大而緩。則胃氣存。邪漸退。

故生。實而急。則真臟見。病曰進。故死。志云。肩息者。呼吸搖肩也。風熱之邪。始傷皮毛。喘鳴肩息。是風熱盛。而內干肺氣宗氣。故脈實大也。簡按此后世所謂馬脾風之屬。衛生寶鑒云。風熱喘促。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腸 便血 吳云。腸 。滯下也。利而不利之謂。便血。赤利也。馬云。腸 者。大小腸有所辟積。

而生諸證。故腸 為總名。有等。俗名腸風下血。有糞前來者。為近血。糞后來者。為遠血。今茲腸 便血。

凡下血皆是。志云。腸 者。邪僻積于腸間。而為便利也。經言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便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合并凝聚。而積成矣。是以腸便血者。陰絡之血溢也。腸 下白沫者。腸外之寒汁沫也。腸 下膿血者。汁沫與血相搏。并合而下者也。

夫便血。陰泄于內也。發熱。陽脫于外也。本經曰。陰陽虛腸 死。此陰陽血氣之相離也。張云。腸 一證。即今之所謂痢疾也。自仲景而后。又謂之滯下。(按滯下之稱。范汪諸方己載之。見于外臺秘要。仲景書無考。張言恐杜撰。)身熱則死寒則生 簡按病源候論血痢門。舉此二句。知巢氏以腸 便血。為血痢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三门峡市| 蓬溪县| 定州市| 大荔县| 嫩江县| 观塘区| 剑阁县| 定边县| 城市| 五原县| 金门县| 新郑市| 安阳市| 阿巴嘎旗| 都匀市| 乌拉特前旗| 长葛市| 巨鹿县| 贵德县| 梅州市| 瑞安市| 安多县| 巴彦县| 盐边县| 威海市| 深泽县| 罗甸县| 尤溪县| 平武县| 通河县| 团风县| 开化县| 循化| 沈丘县| 崇仁县| 顺义区| 韶山市| 湖南省| 上林县| 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