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謂五臟之俞 吳云。此取五臟俞法。與甲乙經不合。蓋古人別為一家者也。張云。此法。與靈樞背篇。及甲乙經。銅人等書。皆不相合。其中未必無誤。或古時亦有此別一家法也。仍當以背 篇。及甲乙等書者為是。
病生于咽嗌 張云。形苦志苦。必多憂思。憂則傷肺。思則傷脾。脾肺氣傷。則虛而不行。氣必滯矣。
脾肺之脈。上循咽嗌。故病生于咽嗌。如人之悲憂過度。則喉嚨哽咽。食飲難進。思慮過度。則上焦痞隔。咽中核塞。即其征也。簡按高云。咽納水谷。嗌司呼吸。是誤矣。咽嗌俱納水谷。太陰陽明論云。喉主天氣。嗌主地氣。可以證也。咽嗌。今本甲乙。作咽喝。注云。一作困竭。據形苦志苦。作困竭者極是。
百藥 馬云。此與靈樞九針論同。但彼曰甘藥者是。而此曰百藥者誤。高云。靈樞終始篇云。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此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即此義也。簡按邪氣臟腑病形篇云。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益知上文咽嗌。為困竭之誤。
形數驚恐 馬云。世有形體勞苦。數受驚恐。則志亦不樂。其經絡不通。而不仁之病生。高云。驚恐。
因驚致恐。志之苦也。經絡不通。勞其經絡。形之苦也。形數驚恐。經絡不通。即上文形苦志苦也。簡按形字可疑。王吳張志并不注及。據馬高注。形下添一苦字。義略通。
經絡不通 九針論。作筋脈不通。
不仁 馬云。謂 重而不知寒熱痛癢也。張云。頑痹軟弱也。簡按不仁。即神農本經死肌。后世所謂木是。 乃頑痹。后世所謂麻是。二證不同。然麻者必木。木者多麻。故王注以下。并以 痹釋之。(當與診要經終篇參看。)醪藥 甲乙。藥。作醴。
寶命全角論第二十五
馬云。篇內首節。有盡欲全角。故名。曰寶命者。以次節有懸命。蓋非寶惜天命。其形難以全耳。
四時之法成 吳云。是以四時之法成也。高云。人之所以成。同于四時之法成。簡按高注誤。
夫鹽之味咸者 馬云。按王注以鹽味津泄者。為喻陰囊濕。弦絕者。為喻肺傷。木敷者。為指肺病。
皆自人身言之。非也。此三者。猶詩經之所謂興也。上三句。興下一句也。唯楊上善之注。獨合經義。余深取之。簡按吳以鹽味津泄。為比腎氣施泄。而遺精寢汗咳血之疾紛然。弦絕者為肺病。木敷者為肝脹。張則以鹽味津泄。為喻腎氣有損。二陰不守。弦絕者。與吳同。木敷者。為肝肺之損。且云。敷。內潰也。
發。飄墮也。木敷于外者。凋殘之兆也。皆不如楊義之為優矣。志高根據楊注。而意少異。滑云。此段有缺誤。
木敷者其葉發。太素。作木陳者其葉落。爭黑。當作爭異。壞府。謂三者之病。猶云崩壞之處也。詳此文義。
若曰夫弦絕者。其音嘶敗。木陳者。其葉落。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液泄。病深者其聲噦。絕皮傷肉。血氣爭異。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蓋以弦絕況聲噦。木落況絕傷。津泄況血氣爭異也。庶通。錢潢傷寒溯源集云。蓋此篇。帝欲盡愈天下最深之病。而伯對以病之深而將敗者。豈能悉愈。若留淫日深。
著于骨髓者。如鹽之味咸。其氣味深入浸潤。雖以瓷器之堅。亦能滲透。而津泄其鹵液。以譬邪氣之浸淫于筋骨臟腑之中。而難于洗拔。且腎為潤下咸水之臟。若下泄不固。則腎之元陽精氣敗絕矣。又如絲弦之將絕。則其音破碎而嘶敗。以譬脈之弦絕急者。為肝氣將絕。豈若木之敷榮者。能生發其枝葉乎。所以病之深而難治者。
胃氣敗而脾絕。聲必噦逆也。謂之壞府者。人身之軀殼。所以藏五臟六腑。如藏器之府。靈樞脹論曰。臟腑之在胸脅腹里也。若匱匣之藏禁器也。若人而有此三臟之敗。是謂壞府。雖毒藥無能治。短針不能取。若徒用之。
適足以絕皮傷肉。而無益也。何也。病情至此。氣乖血死。血氣爭黑。而不可治也。此篇經義。自唐王太仆以來。俱未之能解。豈可引之以作證邪。素問雖上古典墳。義深難解。其旨豈終晦乎。二氏所注。未知于經旨何如。附以存一說。
嘶 熊。音西。馬叫聲。張云。破聲曰嘶。簡按前王莽傳。大聲而嘶。師古注。嘶。聲破也。熊音誤耳。王注嘶。嗄。玉篇。嗄。聲破。當從王張。
是謂壞府 張云。府。猶宮府也。人之傷殘日久。則形體損敗如此。故謂之壞府。簡按王引抱樸子。今本無所考。徐堅初學記。引抱樸子云。文摯愆筋以療危困。仲景穿胸以納赤餅。此但醫家猶能若是。
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 志。心下并句。高同。
不可更代 馬云。病離人身。如更代而去也。吳云。更代。更易時月也。志同。張云。針藥罔效。適甚其病。欲施治無法可更。故百姓聞之。必反謂殘賊而害之也。
十二節 馬云。人有十二經脈之節。吳云。天有六陰六陽。人亦有六陰六陽以應之。張同。志云。邪客篇曰。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生氣通天論曰。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十二節者。手足之十二大節也。蓋天有陰陽寒暑以成歲。人有十二節。以合手足之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也。高云。人身手足十二骨節之氣。開闔營運。一如天晝開夜闔之陰陽也。
經天地陰陽之化 馬云。經理其天地陰陽之化。吳同。當從王。
五勝 漢津歷志。孟康注五勝云。五行相勝。
達虛實之數 吳云。數。微甚之差也。
吟至微 馬云。 吟。至微至細。何其幽也。露齒出氣之謂 。熊音。 。丘加反。張口也。吳云。
雖吟之聲。至微之疾。猶秋毫之在于目。察之無難也。高云。 吟之下。得其至微。秋毫纖悉。畢在于目。
簡按通雅云。吟即噤。閉口也。古吟 噤通用。呂覽重言篇。君 而不 。高誘注。 開 閉。史淮陰侯傳。
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注。吟。巨蔭反。音噤。馬注非是。
日有長短 諸本。作短長。簡按此節押韻。當改。
虛實 吟 志云。以 吟之至微。而知其虛實也。簡按蓋雖萬物并至。不可勝量。然要之不過虛實開閉之理。故問其方。
土得木而達 簡按達。王訓通。然與代滅缺絕。義相乖。諸家不解。可疑。
黔首共余食 吳云。黔首。黑發之民。余食。猶言備食。張云。黔首。黎民也。共。皆也。余食。猶食之棄余。皆不相顧也。志云。共。供同。懸布天下者。先立針經以示人。而百姓止可力田以供租稅。有余粟以供養。其于治針之道。莫之知也。楊慎丹鉛總錄云。李斯刻石頌秦曰。黔首康定。太史公因此語。遂于秦紀。
謂秦更民曰黔首。朱子注孟子亦曰。周言黎民。猶秦言黔首。蓋因太史公之語也。然祭統內經。實先秦出。黔首之稱。恐不自秦始也。(按祭統。當作祭義。)知毒藥為真 張云。治病之道。針藥各有所宜。若真知非藥不可。而妄用針者。必反害之。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志云。毒藥所以攻邪者也。如知之不真。用之不當。則反傷其正氣矣。
末世之刺也 志高。刺。作制。注云。制。制針之小大也。非是。
道無鬼神 吳云。言其道足以補化工。無復鬼神之能事矣。張云。得心應手。取效若神。所謂神者。神在吾道。無謂鬼神。既無鬼神。則其來其往。獨惟我耳。簡按莊子云。獨往獨來。謂之獨有。蓋獨有刺之真者也。
無以形先 汪機云。不可徒觀其外形。而遺其內氣之相得否。吳云。眾脈不見。無真臟死脈也。眾兇弗聞。無五臟絕敗也。外證內脈相得。非徒以察形而已。故曰無以形先。
可玩往來 志云。九針篇曰。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
五虛勿近 五虛五實。見玉機真臟論。勿。志高并作弗。高云。虛則不可針。故曰弗近。實則宜針。
故曰弗遠。
至其當發間不容 張云。發。出針也。 。瞬同。言針發有期。或遲或速。在氣機之頃。不可以瞬息誤也。簡按說文。 。開闔目數搖也。徐鉉曰。今俗別作瞬。非是。舒問切。史扁鵲傳。目眩然而不 。集韻。韻會。并音舜。釋音。 。音寅。可疑。甲乙作 。(說文。大目也。)太素作 。(說文。目動也。)并難通。
針耀而勻 高云。勻。圓活也。手動若務者。以手按穴。似專一而不移。針耀而勻者。行針之時。復光耀而圓活也。
視義 吳云。視針之義。簡按離合真邪云。用針無義。反為氣賊。
觀適之變 吳云。適。針氣所至也。變。形氣改易也。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 張云。此形容用針之象。有如此者。烏烏。言氣至如烏之集也。稷稷。言氣盛如稷之繁也。從見其飛。言氣之或往或來。如鳥之飛也。然此皆無中之有。莫測其孰為之主。故曰不知其誰。
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張云。血氣未應針。則伏如橫弩。欲其強銳也。血氣既應針。則退如發機。欲其迅速也。劉熙釋名云。弩。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廓也。
下曰懸刀。其形然也。合名之曰機。言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古史考云。黃帝作弩。簡按杜思敬拔萃方。引經文作 弩。孫子兵勢篇。勢如 駑。說文。 。弩滿也。知是橫 通用。
吳云。橫。不正也。誤。
遠近若一 馬云。氣來或遠或近。正與病之淺深而合一。吳云。穴在四肢者為遠。穴在腹背者為近。
取氣一也。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馬云。內有八正虛邪之當避。針法神明之當知。此篇大義。出自靈樞官能篇。吳云。神明。謂日之寒溫。
月之虛盈。時之浮沉。皆神明所宰。用針當審趨避也。高云。合人形于天地四時。陰陽虛實。以為用針之法。
神乎神。獨悟獨明。故曰八正神明也。
用針之服 簡按詩大雅。昭哉嗣服。毛傳云。服。事也。王注本此。官能篇云。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避虛邪。而觀百姓。審于虛實。無犯其邪。
八正之氣 馬云。八正者。八節之正氣也。四立二分二至曰八正。史記律書云。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注。八正。謂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
衛氣沉 吳及九達。并此下。補凝則難瀉。沉則難行八字。
血氣始精 張云。精。正也。流利也。月屬陰。水之精也。故潮汐之消長應月。人之形體屬陰。血脈屬水。故其虛實浮沉。亦應于月。志云。精。純至也。靈歲露篇云。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既積。肌肉充。
皮膚致。毛發堅。腠理 。煙垢著。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
腠理開。毛發殘。 理薄。煙垢落。
移光定位 吳云。日移其光。氣易其舍。宜因時定位。張云。日月之光移。則歲時之位定。高云。
移光。去陰晦而光明也。定位。日月中天。而位定也。
故日月生而瀉 張云。日。當作曰。吳。志高。并作曰。
簡按移精變氣王注。引此文。作故曰。知是作日者。傳抄之訛。
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吳云。星。謂二十八宿。辰。躔度之次也。制。裁也。所以裁度日月之行。次于某宿某度也。志云。岐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周天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出衛氣行篇)蓋日月經天。有南陸北陸之行。有朔望虛盈之度。故星辰者。所以紀日月之行。而人之營衛。亦有陰陽虛實之應也。
八風之虛邪 馬云。九宮八風篇云。八風從其虛之邪來。乃病患。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兩實一虛。
則為淋露寒熱。(三虛謂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見歲露篇。)春秋冬夏之氣所在 吳云。所在。如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經中言氣之所在。不能盡同。此其一也。張取王吳兩說。
而避之勿犯也 吳刪而字也字。馬云。當避之而勿犯。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熊本。忌下句。蓋根據王注。諸本無句。
先知針經 馬云。針經者。靈樞也。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中。有先立針經一語。后世皇甫士安。易靈樞以針經之名。此以下歷解針經之辭也。簡按以下歷解官能篇第三節之語。凡九釋。頗似韓非解老篇。蓋古注釋之文如此。
觀其冥冥 官能篇。作窈冥。
簡按說文。作仿佛。曰。仿。相似也。佛。見不審也。
虛逢風 吳。九達。并改逢其風。簡按正邪。王以為不從虛之鄉來。吳因謂八風正氣之邪。若逢虛氣。則與虛邪無別。故改虛作其。今考經文。正邪。即虛邪之微者。
志引刺節真邪論正氣釋之。恐非是。(刺節真邪云。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萌牙 官能篇。作萌芽。馬吳并同。張云。救其萌牙。治之早也。
瀉必用方 官能篇云。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云云。與此相反。馬云。其辭雖不同。大義則兩相通。
補必用員 馬本。員。作圓。注云。圓者。正以物之圓者。可行可移。張云。員。員活也。行者。行其氣。移者。導其滯。凡正氣不足。則營衛不行。血氣留滯。故必用員。以行之補之。簡按官能篇云。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此篇方字在語中。非下針方正之義。乃與圓字用法異。
排針 吳云。排。謂經氣既至。則內其針。如排擁而入也。張云。排。除去也。志云。排。推也。候其吸。而推運其針。高云。排。轉也。
若風吹云 靈九針十二原云。刺之道。氣至而有效。若風吹云。明乎若見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