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 素問識
- 佚名
- 4715字
- 2015-12-26 17:41:35
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高云。泄 下白沫。寒汁下泄。脈沉則血氣內守。故生。脈浮則血氣外馳。故死。簡按病源候論云。痢色白。食不消。謂之寒中也。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知巢氏以下白沫。為寒痢也。
腸 下膿血 吳云。赤白并下也。馬云。邪氣臟腑病形篇。謂之瘕泄。難經謂之大瘕泄。后世曰痢。
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高云。其脈懸絕則內脫。生陽不升。故死。脈滑大則陰陽和合。血氣充盛。故生。簡按病源候論膿血痢門。引此二句。知巢氏以下膿血。為膿血痢也。
身不熱脈不懸絕 高云。上文言身熱則死。又言脈懸絕則死。帝承上文之意。而言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懸澀 高云。懸絕之漸也。簡按病源候論。以身不熱以下二十四字。載水谷痢門。
脈搏大滑 吳云。搏。過于有力也。此為肝實。大為氣有余。滑為血有余。故久自已。簡按吳注似是。
而至下文實則死窮矣。
虛則可治實則死 汪云。愚按上文云。脈搏大滑。久自已。夫搏大滑。似屬實也。下文云。虛則可治。
實則死。上下文義。似相反戾。意恐搏大滑中。兼有虛豁狀耶。徐云。虛則可治。實則死。與搏而滑大相反。
搏而滑。非實也。正滑泛而躍也。故自已。馬云。搏大。滑中帶虛。可治。若帶實則邪氣有余。乃死候也。簡按上文云堅急。乃實之謂。
消癉 張云。消癉者。三消之總稱。謂內熱消中。而肌膚消瘦也。吳云。消癉。消中而熱。善飲善食。
簡按脈要精微論云。癉成為消中。五變篇云。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皆可以證。
脈實大病久可治 滑云。經言實大病久可治。注意謂久病血氣衰。脈不當實。以為不可治。又巢氏曰。
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云。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前后所論。甚相矛盾。可見脈難盡憑。必須參之以癥。方可以決其死生也。徐云。脈當微弱者生。茲為實大者可治。似相反也。愚謂當時傳刻者之誤耳。吳云。
脈實大。則真氣未漓。雖久可治。脈懸小堅。則胃氣已絕。病久則死。志云。消癉。五臟之精液虛于內也。癲。
乃陰實于外。故虛則可治。癉乃精虛于內。故實者可治。簡按徐本于王義。吳志雖似允當。竟不如徐之診病有所征也。
帝曰春亟治經絡 志高并云。帝曰。當作岐伯曰。簡按上文帝曰形度以下十六字。王既謂錯簡也。志高則以春亟以下。為上文答語。故改岐伯曰。不可從。亟。王訓急。音棘。諸家并同。此恐非是。蓋孟子亟問亟饋鼎肉之亟。音 。頻數也。馬云。春時治病。治其各經之絡穴。
經 馬云。夏則治其各經之 穴。
六腑 志云。治六腑者。取之于合也。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蓋五臟內合于六腑。六腑外合于原俞。秋氣降收。漸入于內。故宜取其合。以治六腑也。
少針石也 張云。冬寒陽氣閉塞。脈不易行。故當用藥。而少施針石。此用針之大法也。
不得頃時回 吳云。不得頃時遲回。簡按回。讀猶徘徊低徊之回。(俳回。謂踟 不進也。低徊。
紆衍貌。史記孔子贊。低徊留之不能去。)遲緩之義。吳注為得。甲乙。無時字。
三 馬。 。音賄。張云。刺瘢曰 。三 。三刺也。志云。 者。皮膚腫起之象。針眼微腫如小瘡。故曰 也。簡按說文。 。 也。志說未見所據。
纓脈 馬云。人迎水突氣舍等穴。張同。吳云。不言其經者。約而言之。不必拘其經也。
掖癰 甲乙。掖。作腋。馬云。掖。腋同。簡按癰疽篇。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劉涓子鬼遺方云。內疚疽。發兩腋下及臂。并兩手掌中。后世外科書。謂之腋發。
足少陽五 馬云。淵液穴也。張云。淵腋。輒筋也。吳云。足少陽膽經。行于兩脅。故掖腫刺之。
手心主三 馬云。天地穴也。
大骨之會 簡按馬仍王注。志云。謂臂骨交會之處。尺澤間也。當從王注。
暴癰筋軟 簡按志云。暴癰者。言毒瓦斯更深。為毒兇暴。誤也。今從王注。軟。說文。衣戚也。廣雅。
縮也。熊音。如袞反。縮也。王注軟急。即縮急也。甲乙作濡。馬云。軟同。同吳。云筋柔軟也。并誤。
胞氣不足 吳云。陰汗不盡者。是陰胞之氣不足。太陽失衛。故汗不止也。簡按胞。脬同。所謂陰胞。
蓋指膀胱。高為血海。非也。
治在經輸 張云。如手太陰肺經。太淵為輸之類也。簡按馬以列缺為肺經之輸。誤也。甲乙。經上。
有其字。
腹暴滿 高云。腹中卒暴而滿。太陰脾土病也。按之不下。既滿且硬。不應指而下也。
太陽經絡者 宋本。作手太陽。簡按王注。太陽。謂(原本作為。今改。)手太陽也 知手字是后人所添。志高從宋本。誤。王引中誥圖經。文與甲乙全同。
胃之募也 六十七難云。五臟募皆在陰。滑壽注。在腹為陰。則謂之募。在背為陽。則謂之俞。募。
猶募結之募。言經氣之聚于此也。簡按吳呂廣撰募 經。見甲乙注。李時珍八脈考釋音。募。音暮。與膜同。
(詳義見瘧論募原注。)此四字。甲乙無。蓋是衍文。
少陰俞 馬云。腎俞穴。此本屬足太陽膀胱經。然曰少陰者。以腎為足少陰也。張云。少陰俞。即腎俞也。腎為胃關。故亦當取之。系足太陽經穴。去脊兩旁各一寸五分。共為三寸。
圓利針 高云。九針十二原論曰。針大如 。且圓且銳。
中身微大。以取暴氣。蓋腎俞兩旁。不可深刺。故用 針。泄腎臟之水氣。以治腹滿。
霍亂 志。霍。作藿。未知何據。吳云。手揮霍。而目 亂。名曰霍亂。簡按此屬臆解。病源候論云。
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于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
其有先心痛者先吐。先腹痛者則先痢。心腹并痛者。則吐痢俱發。霍亂。言其病。揮霍之間。便致撩亂也。文選文賦。紛紜揮霍。李善注。揮霍。疾貌。
刺俞旁五 吳云。謂背俞兩旁。去脊中行。三寸之穴。各五 。簡按王諸家。并為少陰俞旁志室。(十四椎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此承上文少陰俞而言。然考之甲乙氣亂于腸胃發霍亂吐下編。首節載霍亂刺俞旁五云云。不知士晏以俞為何俞。可疑。
足陽明及上旁三 簡按足陽明。王為胃俞。(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張仍此。馬則為胃倉。
(即胃俞旁一寸五分。)上旁三。王為腎俞之上。故云胃俞穴。馬張為胃倉之上。故云胃舍穴。(十一椎下。
兩旁相去各三寸。)吳及志高。不指言穴名。未詳孰是。
癇驚 志云。癇 筋攣。或外感六氣。或內傷七情。或飲食生痰。或大驚卒恐。病涉五臟。故當取五脈。簡按此小兒病也。太素作驚癇。甲乙亦作驚癇。載小兒雜病中。王符潛夫論云。哺乳太多。則必掣縱而生癇病。巢源云。癇者。小兒病也。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徐嗣伯云。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又巢源千金小兒門。有三種痢。曰驚癇。食癇。風癇。可以證焉。張曰。癇。音閑。癲病也。高云。癇。癲癇也。驚。
震驚也。并誤。不知癇是后世所謂驚風。圣惠方論辨之詳矣。
脈五 吳云。下文其五也。各家并同。王為陽陵泉。非也。
針手太陰 甲乙。作手足太陰。馬張并云。刺經渠穴。吳志高不指為某穴。下三經同。簡按不指為某穴者。似是。
刺經太陽 馬吳張。經下絕句。吳云。凡言其經。而不及其穴者。本經皆可取。不必拘其穴也。馬云。
刺手太陽小腸經穴。各五 。當是其經穴陽谷也。高據王注。直改經作足。簡按吳近是。然太陽不言手足。當從王義。馬以經為經穴之經。故云陽谷。
刺手少陰經絡旁者 甲乙。作手足少陰。吳云。著某經旁者。非經非穴。取其孫絡也。馬云。刺手少陰心經絡穴通里。然謂之絡旁。則是手太陽小腸經支正穴也。張云。手少陰之經穴靈臺也。在絡穴通里之旁。
故曰絡旁。
上踝五寸 馬云。即足少陰腎經筑賓穴也。簡按張志高并仍王注。此瀉木實也。如刺腎經則乖理。
仆擊 張云。暴仆如擊也。樓氏綱目云。其卒然仆倒。經稱為擊仆。世又稱為卒中風。是也。簡按九宮八風篇云。其有三虛。而偏中于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樓說為長。吳云。暴仆。為物所傷也。志云。癲癇之外實也。俱屬臆解。
氣滿發逆 吳云。氣滿。氣急而粗也。發逆。發為上逆也。志云。濁氣之在中也。
隔塞閉絕 趙府本。塞。作則。熊張同。誤也。風論云。食飲不下。鬲塞不通。本神篇云。愁憂者。
氣閉塞而不行。吳云。若隔而閉絕上下。水谷不得通利。則暴憂之所為也。
暴厥 吳云。暴氣上逆也。
聾偏塞閉不通 吳。偏下絕句。注云。偏。偏枯也。簡按當從王注。
內氣暴薄也 吳云。薄。雷風相薄之薄。擊蕩之稱也。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 滑云。膏粱之疾。暴憂之病。內氣暴薄。此三者。不從內。外中風之病。謂非外傷也。以非外傷。故為病。留瘦住著。不若風家之善行數多也。吳同。張云。有病不從內。而外中風寒。藏蓄不去。則伏而為熱。故致燔爍消瘦。此以表邪留薄。而著于肌肉筋骨之間也。簡按張從王注。為勝。下文云。
跛寒風濕之病也。即外中風之屬。而留著者。則滑注不可從。
瘦留著 滑云。瘦。當作 。如人焉 哉之 。 。匿也。 匿住著。不之去也。吳仍此。簡按改瘦作。似僻。
跛 馬云。 。音只。跖同。孟子。雞鳴而起章盜跖從庶。陳仲子廉士章從石。義同也。楚人謂跳曰。跛。音波。易曰。跛能履。又音避。國語云。丘無跛。吳云。足前點步。謂之 。一足偏引。謂之跛。
張云。足不可行。謂之 。志云。 。足也。跛。行不正。而偏費也。高云。 。踐履也。跛。不正也。簡按跖通。說文。跖。足下也。又作 。 跛。乃漢書 之義。(賈誼傳。病非徒 也。又苦 。注。 。
腳掌也。 。戾也。)故王注云。足跛而不可履也。志仍此。方氏通雅。以 為螈 。太疏。
耳鳴 吳云。陽明胃脈。上耳前循發際。至顳 。故頭痛耳鳴。為腸胃之所生。張同。簡按口問篇云。
胃中空。宗脈虛。而下溜。脈有所竭。故耳鳴。決氣篇云。液脫者耳數鳴。據此數義。王注為得矣。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更逆更從 張云。病者為逆。不病者為從。簡按當從楊義。
陽道實陰道虛 張云。陽剛陰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陽道實。內傷多不足。故陰道虛。一曰。陰道實則陽道虛矣。所謂更虛更實者。亦通。志云。陽剛陰柔。故陽道常實。陰道常虛。系辭曰。陰陽之義配日月。白虎通曰。日之為言。實也。常滿有節。月之為言。闕也。有滿有闕也。所以有闕。何。歸功于日也。簡按吳此下。補陰道實陽道虛一句。張引一曰。蓋指吳注。然考上文云。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
主內。則陽剛陰柔之解。于文意較順。
陽受之則入六腑 徐云。此言賊風虛邪。陽受之入六腑。飲食起居。陰受之入五臟。與陰陽應象論。
天之邪氣。害人五臟。水谷寒熱。害人六腑。兩說相反。其理安在。此謂虛邪外傷有余。飲食內傷不足。二者之傷。互有所受。不可執一而言傷也。
不時臥 張云。不能以時臥也。
故喉主天氣 志云。此節用八故字。為陰陽異位故也。
上行極而下 志云。此言邪隨氣轉也。人之陰陽出入。隨時升降。是以陽病在上者。久而隨氣下行。
陰病在下者。久而隨氣上逆。
上先受之 簡按百病始生篇云。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辨脈篇云。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正其義也。張云。上非無濕。下非無風。但受有先后耳。曰先受之。則后者可知矣。
不得至經 馬云。胃氣不能自至于四肢之各經。必因于脾氣之所運。簡按至經。從太素作徑至。為勝。
長四臟 馬云。長。掌同。主也。
著胃 高云。著。昭著也。胃土水谷之精。昭著于外。簡按馬云。著。著同。此從王注也。高屬強解。
上下至頭足 張云。脾為臟腑之本。故上至頭。下至足。無所不及。又豈獨主一時而已哉。
足太陰者三陰也 高云。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故足太陰者。三陰也。
為之行氣于三陰 吳云。為之。為胃也。三陰。太少厥也。脾為胃行氣于三陰。運陽明之氣。入于諸陰也。
為之行氣于三陽 吳云。為之。為脾也。行氣于三陽。運太陰之氣。入于諸陽也。
陰道不利 吳云。血道不滑利也。高云。即脈道不利也。簡按上文云。脈道不利。高注為長。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吳云。解。釋也。釋陽明脈為病之義。
主肉 甲乙作肌肉。簡按新校正云。脈。作肌。誤。
惋 甲乙。作悶。釋音。惋。烏貫切。簡按集韻。惋。慍。宛。 同。音郁。心所郁積也。即與王注符。若烏貫切。則為駭恨驚嘆之義。志云。驚恐貌。高云。驚顧也。并乖經旨。
陽盛 甲乙。作邪盛。
罵詈 韻會。正斥曰罵。旁及曰詈。一切經音義云。詈。亦罵也。今解。惡言及之曰罵。誹謗咒詛曰詈。
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 吳本。十字改為歌二字。簡按問語乃然。當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