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 素問識
  • 佚名
  • 4911字
  • 2015-12-26 17:41:35

凈腑 張云。膀胱也。上無入孔。而下有出竅。滓穢所不能入。故曰凈腑。張氏醫(yī)通云。開鬼門之劑。麻黃羌活防風(fēng)柴胡蔥白。及柳枝煎洗。潔凈腑之劑。澤瀉木通通草防己葶藶茯苓豬苓秋石代鹽。去菀陳之劑。商陸大戟甘遂芫花牽牛。宣布五陽之劑。附子肉桂干姜吳茱萸。

精以時服 張云。服。行也。志云。精以時復(fù)矣。

巨氣乃平 馬云。巨氣大氣也。即正氣也。志云。巨氣者。太陽之氣也。簡按當(dāng)從馬注。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吳云。古之帝王。聞一善道。著之方策。以紀(jì)其事。謂之玉版。簡按賈誼新書云。書之玉版。藏之金柜。

置之宗廟。以為后世戒。漢司馬遷傳。金柜玉版。圖籍散亂。如淳注。玉版。刻玉版。書為文本也。

揆度奇恒 馬云。病能論云。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恒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道在于一 馬云。一者何也。以人之有神也。吳張同。

神轉(zhuǎn)不回 馬云。回者。卻行而不能前也。玉機真臟論云。帝曰。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shù)。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zhuǎn)不迥。迥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至數(shù)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此篇用回字。彼從 。義當(dāng)參考。張云。回。逆而邪也。簡按回 同字。

至數(shù)之要迫近以微 高云。至數(shù)之要。迫近而在于色脈。以微而在于神機。色脈神機。可以著之玉版。

容色 吳云。容。面容也。簡按全本作客色。近是。

在其要 高云。在。察也。所謂色變者。面容之色。見于上下左右。當(dāng)各察其淺深順逆之要。簡按在。

察也。見爾雅釋詁。

湯液主治十日已 高云。湯液者。五谷之湯液。十日已者。十干之天氣周。而病可已。即移精變氣論。

所謂湯液十日以去八風(fēng)五痹之病者。是也。

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 高云。齊。合也。即湯液醪醴論。所謂必齊毒藥攻其中者。是也。二十日。則十干再周。二十一日。再周環(huán)復(fù)。其病可已。馬云。齊。后世作劑。

醪酒主治百日已 馬云。醪酒者。入藥于酒中。如腹中論有雞矢醴之謂。高云。醪酒。乃熟谷之液。

其性 悍滑疾。營運榮衛(wèi)。通調(diào)經(jīng)脈。故百日病已。百日則十干十周。氣機大復(fù)也。

百日盡已 吳云。言至于百日之期。則命盡而死。張云。百日盡則時更氣易。至數(shù)盡而已。上節(jié)言病已。此言命已也。不可混看。高云。盡已。氣血皆終也。簡按王林二家注并誤。

上為逆下為從 馬云。色見于上。病勢方炎。故為逆。色見于下。病勢已衰。故為從。靈五色篇云。

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徹散者。病方已。

女子右為逆左為從 志云。按方盛衰論云。陽從左。陰從右。蓋男子之血氣從左旋。女子之血氣從右轉(zhuǎn)。是以男子之色見于右。而從左散者。順也。女子之色見于左。而從右散者。順也。

陰陽反他 張云。作。舊作他。誤也。今改之。反作。如四氣調(diào)神論。所謂反順為逆也。

在權(quán)衡相奪 張云。謂度其輕重。而奪之使平。猶權(quán)衡也。高云。奪其逆于右者從左。逆于左者從右。如湯液主治。必齊主治。醪酒主治。皆權(quán)衡相奪之義。簡按馬為察脈之浮沉之義。非。

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張云。陰陽反作者。即奇恒事也。權(quán)衡相奪者。即揆度事也。

搏脈痹 寒熱之交 張云。搏脈。為邪盛正衰。陰陽乖亂之脈。故為痹。為 。為或寒或熱之交也。

簡按王以寒熱之交。為搏脈痹 之病由。然與下文之例不合。當(dāng)從張注。

脈孤為消氣 張云。脈孤者。孤陰孤陽也。孤陽者。洪大之極。陰氣必消。孤陰者。微弱之甚。陽氣必消。故脈孤為消氣也。高云。脈者氣血之先。脈孤則陽氣內(nèi)損。故為消氣。孤。謂弦鉤毛石少胃氣也。

虛泄為奪血 張云。脈虛兼泄者。必亡其陰。故虛泄為奪血也。高云。虛泄。謂脈氣內(nèi)虛不鼓動也。

簡按吳本。泄。

作澀。非。

孤為逆虛為從 高云。脈孤而無胃氣而真元內(nèi)脫。故為逆。虛泄而少血液。則血可漸生。故為從。

行奇恒之法 高云。人有奇恒之病。而揆度其脈。是行奇恒之法也。

八風(fēng)四時之勝 吳云。八風(fēng)。八方之風(fēng)。四時。春夏秋冬也。勝。各以所王之時而勝也。終而復(fù)始。

主氣不變也。言天之常候如此。高云。八方之風(fēng)主四時。各有所勝。如東風(fēng)主春木而勝土。南風(fēng)主夏火而勝金。

西風(fēng)主秋金而勝木。北風(fēng)主冬水而勝火。四隅中土而勝八風(fēng)。四時之勝。各主其時。循環(huán)無端。故終而復(fù)始。

逆行一過不復(fù)可數(shù) 吳云。過。差也。張云。設(shè)或氣令失常。逆行一過。是為回則不轉(zhuǎn)。而至數(shù)繁亂。無復(fù)可以數(shù)計矣。過。失也。喻言人之色脈。一有失調(diào)。則奇恒反作。變態(tài)百出。亦不可以常數(shù)計也。此則天人至數(shù)之論。要在逆從之間。察其神而畢矣。

診要經(jīng)終論篇第十六

天氣始方 吳云。方。謂氣方升也。歲方首也。人事方興也。高云。方。猶位也。正月二月。天氣從陰而陽。故天氣始位。簡按廣雅。方。大也。正也。王注蓋本此。

天氣正方 吳云。正方者。以時正暄也。生物正升也。歲事正興也。高云。天氣由東而南。始正其位。

水伏 宋本作冰復(fù)。諸本同。吳云。冰復(fù)者。冰而復(fù)冰。凝寒之極也。志云。冰復(fù)者。一陽也。高云。

復(fù)。猶伏也。水冰氣伏。故冰復(fù)。簡按王注伏藏于水。明是古本作水伏。

地氣合 吳云。合。閉而密也。志云。地出之陽。復(fù)歸于地。而與陰合也。

散俞 馬云。各經(jīng)分散之穴也。四時刺逆從論云。春氣在經(jīng)脈。此散俞者。即經(jīng)俞也。以義推之。春之經(jīng)脈。當(dāng)在肝膽經(jīng)也。肝之經(jīng)穴。在中封穴。膽之經(jīng)穴。在陽輔穴。張云。即諸經(jīng)之散穴也。簡按馬注恐拘。

高云。絡(luò)脈之散俞。蓋與王意同。

分理 馬云。紋理也。亦肝膽經(jīng)之分理也。吳云。謂黑白分肉之理。高云。分肉之腠理也。

甚者傳氣間者環(huán)也 吳云。病甚者。久留其針。待其傳氣日一周天而止。少瘥而間者。暫留其針。伺其經(jīng)氣環(huán)一周身而止。張云。傳。布散也。環(huán)。周也。病甚者。針宜久留。故必待其傳氣。病稍間者。

但候其氣行一周于身。約二刻許。可止針也。簡按王馬以傳氣。為傳其所勝之義。高以間為虛實相間之謂。并誤。

絡(luò)俞 張云。謂諸經(jīng)浮絡(luò)之穴。以夏氣在孫絡(luò)也。

盡氣閉環(huán) 吳云。捫閉其穴。伺其經(jīng)氣循環(huán)。一周于身。約二刻許。張云。閉環(huán)。謂去針閉穴。須氣行一周之頃也。高云。夏氣開張。故淺刺絡(luò)俞。若盡傳其氣。反閉其環(huán)轉(zhuǎn)之機。而痛病必下入矣。簡按高注非是。

痛病必下 吳云。蓋夏氣在頭。刺之而下移也。

循理 吳云。循理。以指循其肌肉之分理也。高云。循皮膚之紋而刺之。簡按王注為是。

刺俞竅于分理 于。馬本作于。注云。于字。當(dāng)與字。張云。孔穴之深者曰竅。冬氣在骨髓中。故當(dāng)深取俞竅于分理間也。志云。分理者。分肉之腠理。乃溪谷之會。溪谷屬骨。而外連于皮膚。是以春刺分理者。外連皮膚之腠理也。冬刺俞竅于分理者。近筋骨之腠理也。簡按不必于作與。

散下 吳云。以指按之。散其表氣。而后下針。張云。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針。而稍宜緩也。簡按張仍王注。是。

法其所在 馬云。正以法其人氣之所在。以為刺耳。

入淫骨髓 高云。春刺夏分。心氣妄傷。心合脈。故脈亂。脈亂則氣無所附。故氣微。脈亂氣微。邪反內(nèi)入。故入淫骨髓。志云。少陽主骨。厥陰不從。標(biāo)本從少陽中見之化。故入淫骨髓也。簡按以下四時刺逆之變。猶是月令春行夏政等之災(zāi)異。不過示禁戒于人耳。

不嗜食又且少氣 高云。夫脈亂必令人不嗜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也。不但氣微。又且少氣。

筋攣逆氣環(huán)為咳嗽 高云。春刺秋分。肺氣妄傷。筋攣。肝病也。筋攣逆氣。肝病而逆于肺也。張云。

逆氣者。肝氣上逆也。環(huán)。周也。秋應(yīng)肺。故氣周及肺。為咳嗽也。

時驚又且哭 張云。肝主驚。故時驚。肺主悲憂。故又且哭。

邪氣著臟 張云。冬應(yīng)腎。腎傷則邪氣內(nèi)侵而著臟。故令人脹。馬云。著。著同。高云。著。舊本訛著。今改。簡按著。著俗字。

又且欲言語 志云。肝主語。故欲言語也。簡按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肝為語。

解墮 馬云。解。懈同。墮。惰同。

心中欲無言 吳云。肺主聲。刺秋分而傷肺。故欲無言。

惕惕如人將捕之 吳云。恐也。恐為腎志。肺金受傷。腎失其母。虛而自恐也。

少氣時欲怒 張云。夏傷其腎。則精虛不能化氣。故令人少氣。水虧則木失所養(yǎng)。而肝氣強急。故欲怒也。志云。陽氣外張。故令人少氣善怒也。

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張云。傷肝氣也。心失其母。則神有不足。故令人惕然。且善忘也。志云。

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導(dǎo)其血氣上行。故令人惕然。且善忘也。

灑灑時寒 志云。冬主閉藏。而反傷之。則血氣內(nèi)散。故令人寒栗也。簡按志注本于四時刺逆從論。為是。

眠而有見 馬云。而。當(dāng)作如。張云。肝藏魂。肝氣受傷。則神魂散亂。故令人欲臥不能眠。或眠而有見。謂怪異等物也。簡按而如古通。如詩小雅垂帶而厲。箋云。而。如也。春秋。星隕如雨。是也。不必改字。

環(huán)死 吳云。心為天君。不可傷損。刺者誤中其心。則經(jīng)氣環(huán)身一周。而人死矣。凡人一日一夜。營衛(wèi)之氣。五十度周于身。以百刻計之。約二刻。而經(jīng)氣循環(huán)一周也。簡按諸注以環(huán)為環(huán)周一日之義。然據(jù)上文間者環(huán)也。則吳義似長矣。張云。按刺禁論所言。五臟死期。尤為詳悉。但與本節(jié)。稍有不同。此節(jié)止言四臟。

獨不及肝。必脫簡耳。

中鬲者皆為傷中 張云。鬲膜。前齊鳩尾。后齊十一椎。心肺居于鬲上。肝腎居于膈下。脾居在下。

近于鬲間。鬲者。所以鬲清濁分上下。而限五臟也。五臟之氣。分主四季。若傷其鬲。則臟氣陰陽相亂。是為傷中。故不出一年死。

知逆從也 張云。知而避之者為從。不知者為逆。是謂反也。

布 馬云。 。當(dāng)作 。布巾也。張吳本作 。高作繳。志云。 。定也。以布定著于胸腹。

滑云。 。如纏繳也。簡按字書。 。又作繳。音皎。玉篇。脛行 也。集韻。脛布也。本草有繳腳布。

李時珍云。即裹腳布。古名行 。乃滑注似是。字書無 字。志聰根據(jù)王注形定之解。牽強。

熊音。 。胡計反。 。子用反。馬云。反折。謂手足身體反張。而或急為 。或緩為 。高云。手足抽掣也。簡按 又作螈。玉機真藏論曰。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螈。王注。筋脈受熱。而自跳掣。故名曰螈。熊音。尺世反。 同。說文。螈。小兒 病也。

又 。引縱曰 。別作 。漢藝文志。有金創(chuàng)螈 方。王符潛夫論。掣縱。皆與此同義。明理論云。 者。筋脈急也。 者。筋脈緩也。急者則引而縮。緩者則縱而伸。或縮或伸。動而不止者。名曰 。俗謂之搐者。

是也。此說得之。

其色白 吳本。白。作黑。志云。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脫。則血內(nèi)亡矣。張云。靈終始篇曰。

其色白絕皮。乃絕汗。

目 絕系 馬云。目 者。猶俗云眼圈也。其所謂系者。即大惑篇之所謂系也。吳。 。作環(huán)。注云。目環(huán)。轉(zhuǎn)旁視也。高作寰。注云。謂目之寰字。與眼系相絕。不相維系也。簡按 。音釋。音瓊。

說文作 。目驚視也。(韻會。葵營切。音瓊。)張志并根據(jù)王注。為是。

先青白 高云。刺禁論云。刺中膽者。一日半死。色先青白者。日半之前。先見木受金刑之色。乃死矣。

口目動作 張云。牽引歪斜也。志高同。簡按王注。目 。(字典晶熒貌。韓愈東方半明詩。太白 。)而鼓頷也。未詳何義。

善驚 陽明脈解篇云。陽明之病。聞木音則惕然驚。

不仁 吳云。不知疼痛。若不仁愛其身者。高云。不仁者。身冷膚硬。馬云。不知痛癢也。簡按王注痹論云。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程氏遺書云。醫(yī)家以不認(rèn)痛癢。謂之不仁。人以不知覺。不認(rèn)義理。為不仁。

譬最近。馬注本于程子。

上下不通 吳云。腎開竅于二陰。故令閉。既脹且閉。

則上不得食。下不得便。上下不通。心腎隔絕而終矣。高云。手經(jīng)足經(jīng)。不相貫通。則上下不通。簡按當(dāng)從吳義。

腹脹閉 張云。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為腹脹閉。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

脹閉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為嘔。嘔則氣逆于上。故為面赤。不逆則痞塞于中。故為上下不通。

不逆則上下不通 張云。不逆則痞塞于中。故為上下不通。脾氣敗則無以制水。故黑色見于面。

中熱 據(jù)王注。謂胸?zé)嵋病?

此十二經(jīng)之所敗也 張云。手足六經(jīng)。各分表里。是十二經(jīng)也。靈終始篇文與此同。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旦 張云。平旦者。陰陽之交也。陽主晝。陰主夜。陽主表。陰主里。凡人身營衛(wèi)之氣。一晝一夜。五十周于身。晝則行于陽分。夜則行于陰分。迨至平旦。復(fù)皆會于寸口。營衛(wèi)生會篇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故診法當(dāng)于平旦初寤之時。

陰氣未動陽氣未散 滑云。愚謂平旦未勞于事。是以陰氣未擾動。陽氣未耗散。

有過之脈 馬云。蓋人之有病。如事之有過誤。故曰有過之脈。全經(jīng)仿此。張云。有過。言脈不得中。而有過失也。

切脈動靜 張云。切者。以指按索之謂。切脈之動靜。診陰陽也。簡按望聞問三者。臨病患乃可知焉。唯脈非切近其體膚。不能診之。故謂之切脈。王以切近解之。為是。楊玄操難經(jīng)注。切。按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德庆县| 弥渡县| 隆安县| 维西| 莱西市| 贺兰县| 尉氏县| 河源市| 苍南县| 全南县| 竹溪县| 花垣县| 岗巴县| 健康| 河北省| 安达市| 鄱阳县| 信阳市| 余干县| 阜新市| 遵化市| 惠水县| 南部县| 乌兰浩特市| 湖北省| 建宁县| 屏山县| 长春市| 莎车县| 郓城县| 丰台区| 宁乡县| 长海县| 宣汉县| 乌恰县| 杭锦旗| 绥江县| 遵化市| 磴口县| 灵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