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 南史王僧孺?zhèn)鳌H鹩⑺貑枴TL王僧孺以砭石。答曰。古人以石為針。必不用鐵。說文有此砭字。許慎云。以石刺病也。東山經(jīng)云。高氏之山多針石。郭璞云。可以為砥針。治癰腫。春秋。美 不如惡石。服子慎注。石。砭石也。季世無復(fù)佳石。故以鐵代之耳。簡按山海經(jīng)。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吳任臣廣注。程良孺曰。或云。金剛鉆即其物也。
陵居 馬云。倚高陵以為居。而耐受乎風(fēng)。志云。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出爾雅釋地。)根據(jù)山陵而居。故多風(fēng)。簡按當(dāng)從志注。
褐薦 吳云。薦。草 也。簡按詩豳風(fēng)。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注。褐。毛布也。古今 云。薦。席也。草亦得以言薦。莊子齊物論。麋鹿食薦。薦。即草也。王注細(xì)草。蓋本莊子。
華食 簡按王注。酥酪骨肉之類。骨。當(dāng)作膏。(張志并作膏。)毒藥 張云。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為毒藥。汪機(jī)云。藥。謂草木蟲魚禽獸之類。以能攻病。皆謂之毒。簡按說文。毒。濃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藥。治病草。從 樂聲。而周禮天官。醫(yī)師。聚毒藥以共醫(yī)事。鄭注。毒。藥之辛苦者。藥之物恒多毒。賈疏。藥之辛苦者。細(xì)辛苦參。雖辛苦而無毒。但有毒者多辛苦。藥中有毒者。巴豆野狼牙之類。是也。藥中有無毒者。人參芎 之類。是也。直言聚毒藥者。以毒為主也。以上皆與王注同。吳志高為有毒之藥。誤矣。
考本草。藥物產(chǎn)于川蜀者極多。此從西方之一證。
其地高陵居 張云。地高陵居。西北之勢也。
其民樂野處而乳食 張云。野處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猶然。高云。居。常居也。處。暫處也。
其民樂野處有時。不欲居高也。曠野多獸。故樂野處而乳食。
臟寒主滿病 張云。地氣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臟寒。臟寒多滯。故生脹滿等病。簡按臟寒不必生滿病。甲乙無滿字。為是。
灸炳 簡按諸本。炳。作 。當(dāng)改。熊音。如劣反。燒也。張云。如瑞切。玉篇。 。而悅切。燒也。與 同。
水土弱 冢語云。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
食 張云。 。腐也。物之腐者。如鼓 曲醬之屬。是也。
致理 熊音。致。音治。密也。
九針 高云。靈樞九針論。黃帝欲以微針通其經(jīng)脈。微針。小針也。岐伯論小針。而及于九針。故曰。
九針者亦從南方來。簡按九針十二原。帝問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jīng)脈。而岐伯答以始于一終于九。則微針即是九針。對砭石而言。非九針之外有微針。志云。微針者。其鋒微細(xì)。淺刺之針也。恐非是。
痿厥寒熱 高云。不勞則四肢不強(qiáng)。故其病多痿厥。食雜則陰陽乖錯。故其病多寒熱。
導(dǎo)引按蹺 張云。蹺。即陽蹺陰蹺之義。蓋謂推拿溪谷蹺穴。以除疾病也。熊音。蹺。音喬。簡按張注牽強(qiáng)不可從。(詳義見金匱真言論。)莊子陸氏釋文。李云。導(dǎo)氣令和。引體令柔。
從中央出也 高云。四方會聚。故曰來。中央四布。故曰出。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吳云。移易精神。變化臟氣。如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悲。思勝恐。導(dǎo)引營衛(wèi)。皆其事也。高云。導(dǎo)引之謂移。振作之謂變。簡按當(dāng)從王注。
祝由 熊音。祝。去聲。音咒。馬云。鄭澹泉吾學(xué)編。述我朝制云。太醫(yī)院使。掌醫(yī)療之法。院判為之貳。凡醫(yī)術(shù)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小方脈。曰婦人。曰瘡疾。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接骨。曰傷寒。
曰咽喉。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按摩。以消息導(dǎo)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 除邪鬼之為厲者。二科今無傳。愚今考巢氏病源。各病皆有按摩之法。三國志。孫策時于吉言知祝由法。今民間亦有之。張云。祝。
咒同。由。病所從生也。故曰祝由。志云。對神之辭曰祝。由。從也。言通祝于神明。病從而可愈已。簡按王注。祝說病由。蓋亦取義于祝說于神明也。書無逸疏。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或作咒。靈賊風(fēng)篇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說苑云。上古之為醫(y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y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fā)十言耳。請扶而來。輿而來者。皆平復(fù)如故。隋唐有咒禁博士。咒禁師。(詳見六典。)千金翼。載禁咒諸法。圣濟(jì)總錄云。符禁。乃祝由之法。
然上古治病。祝由而已。以其病微淺。故其法甚略。后世病者滋蔓。而所感既深。符印祝詛。兼取并用。禳卻厭勝。而不可以已。要之精神之至。與天地流通。惟能以我齊明。妙于移變。是乃去邪輔正之道也。據(jù)以上數(shù)說。其為祝詛病由之義可知也。而元陳櫟著素問祝由辨云。書泰誓篇曰。祝降時喪。孔氏注。祝。斷也。今以祝訓(xùn)斷。謂但斷絕其受病之由。正與上文移精變氣相照應(yīng)。轉(zhuǎn)移自己之精神。變改其所感受陰陽風(fēng)雨晦明之六氣。而斷絕其受病之由。則其病自已。如病由于寒。則斷其寒而暖之。病由于熱。則斷其熱而涼之。祝斷其由。
如所謂拔其本塞其源。意義豈不顯然明白乎。禱祈祝詛。自是素問之大禁。如曰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亦是無知者之所為。豈醫(yī)家事耶。此說似有理而卻非。實儒者之見耳。(陳辨。見新安文獻(xiàn)志三十五卷。)內(nèi)無眷慕之累 高云。眷慕。眷戀思慕也。
外無伸官之形 吳云。伸官。求進(jìn)于官也。張云。伸。屈伸之情。官。利名之累。高云。引伸五官。
以為恭敬也。簡按吳注近是。
今之世不然 宋本。今上有當(dāng)字。志本高本同。
決嫌疑 曲禮云。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
僦貸季 王六節(jié)藏象注。引八素經(jīng)序云。天師對黃帝曰。我于僦貸季理色脈。已三世矣。羅泌路史云。
神農(nóng)立方書。乃命僦貸季理色脈。對察和劑。以利天下。
色以應(yīng)日脈以應(yīng)月 張云。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變。日有十干。而陰晴是其變。故色以應(yīng)日。脈有十二經(jīng)。而虛實是其變。月有十二建。而盈縮是其變。故脈以應(yīng)月。
常求其要則其要也 張云。常求色脈之要。則明如日月。而得其變化之要矣。高云。色主氣。為陽。
故色以應(yīng)日。脈主血。為陰。故脈以應(yīng)月。以陰陽之常。求其色脈之要。則得其大要也。
草蘇草 之枝本末為助 馬云。蘇者。葉也。 者。根也。枝者。莖也。 為本。枝葉為末。即后世之煎劑也。張同。志云。蘇。莖也。 。根也。草蘇之枝。莖之旁枝也。草 之枝。根之旁根也。蓋以蘇 為本。而旁枝為末也。簡按方言。蘇。草芥也。江淮南楚之間曰蘇。自關(guān)而西。或曰草。或曰芥。陸氏釋文云。
蘇。草也。考聲云。 。草莖也。方言。東齊謂根曰 。說文。草根也。通雅云。紫者曰紫蘇。荏曰白蘇。水蘇曰雞蘇。荊曰假蘇。積雪草曰海蘇。石香薷曰石蘇。蘇亦辛草之總名。今詳經(jīng)文。馬注似允當(dāng)。而王注蘇字下句。釋蘇為煎。未見所據(jù)。
不知日月 張云。王注即以日月為解。然本篇所言者。原在色脈。故不知色脈。則心無參伍之妙。診無表里之明。色脈不合者。孰當(dāng)舍證以從脈。緩急相礙者。孰當(dāng)先此而后彼。理趣不明。其妄孰甚。此色脈之參合不可少。故云日月也。
不審逆從 張云。有氣色之逆從。(見玉版要論。)有四時脈急之逆從。(出平人氣象論。玉機(jī)真臟論。)有脈證之逆從。(同上。)兇兇 張云。好自用而孟浪也。簡按左傳僖二十八年。曹人兇懼。杜云。兇兇。恐懼聲。漢書翟方進(jìn)傳。群下兇兇。
用之不惑 張云。察病之要道。在深明色脈之精微。而不至惑亂。簡按極脈惑則得國。并押韻。
逆從到行 馬云。到。當(dāng)作倒。張云。到。倒同。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吳云。去故。去其故日之邪。就新。
養(yǎng)其新生之氣。即移精變氣之事也。如此。是得上古真人之道。張云。此戒人以進(jìn)德修業(yè)。無蹈暮世之轍。而因循自棄也。去故者。去其舊習(xí)之陋。就新者。進(jìn)其日新之功。新而又新。則圣賢可以學(xué)至。而得真人之道矣。
簡按張注與王意略同。似穩(wěn)帖。新人亦押韻。
者因得之 張云。一者。本也。因者。所因也。得其所因。又何所而不得哉。志聰云。因其情意。而得之也。簡按下文云。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王注似有所據(jù)。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高云。一似閉戶塞牖。其心專系之病者。數(shù)問其病情。以從其志意。情意之中。
神所居也。有病而得神則生。失神則死。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審察其神。則得其因。得其因則得其要矣。
馬云。天年篇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師傳篇云。帝曰。守一勿失。岐伯曰。生神之理。與此義同。簡按昌亡押韻。靈終始篇。敬之者昌。慢之者亡。呂覽古樂篇。賢者以昌。不肖者亡。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五谷 簡按五谷其說不一。金匱真言論。麥。黍。稷。稻。豆。臟氣法時論。粳米小豆。麥。大豆。
黃黍。九針論。無小豆。有麻。周禮。五谷養(yǎng)其病。鄭注。麻。黍。稷。麥。豆。月令。春食麥。夏食菽。中央食稷。秋食麻。冬食黍。如醫(yī)經(jīng)。當(dāng)以金匱真言論所載為正。
湯液及醪醴 熊音。醪醴。上音勞。下音禮。酒味濃曰醪。味薄曰醴。張云。湯液醪醴。皆酒之屬。
韻義云。醅酒濁酒曰醪。詩詁云。酒之甘濁而不 者。曰醴。然則湯液者。其即清酒之類歟。簡按扁鵲傳。上古之時。醫(yī)有俞跗。(應(yīng)邵注。黃帝時醫(yī)也。)治病不以湯液醴灑。(按灑。釃通。說文。釃下酒也。一曰。醇也。)蓋灑與醴無太異。湯液醪醴。連稱者如此。則張以為清酒之類。似不誣焉。何剡云。湯液。謂煎煮湯藥。然下衣冠文物言當(dāng)今之世。必齊毒藥。則湯液非煎煮湯藥可知也。而漢書藝文志。湯液經(jīng)法十六卷。未知所謂湯液何物。
至皇甫謐甲乙序則云。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農(nóng)本草。以為湯液。此乃為煎煮湯藥之義也。后世湯藥之說本于此。醪。說文。汁滓酒也。廣韻。濁酒。醴。說文。酒一宿熟也。玉篇。甜酒也。前漢楚元王傳。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shè)醴。顏注。醴。甘酒也。少鞠多米。一宿而熟。
稻米 楊泉物理論。稻者。溉種之總稱。顏師古刊謬正俗云。稻是有芒之谷。故于后通呼粳 。總謂之稻。孔子曰。食夫稻。周官有稻人之職。漢置稻米使者。此并非指屬稻 之一色。簡按說文。及本草。專指糯以為稻。得師古之說始明。志云。帝以五谷為問。是五谷皆可為湯液醪醴。以養(yǎng)五臟。而伯答以中央之稻米稻薪。蓋謂中谷之液。可以灌養(yǎng)四臟故也。考金匱真言論。以稻為秋谷。則此說不知何據(jù)。
炊以稻薪 以。宋本作之。馬張本同。
高下之宜 此下。宋本及諸本。有故能至完。伐取得時八字。此本系脫落。當(dāng)補(bǔ)。簡按詩豳風(fēng)。十月獲稻。呂覽孟冬紀(jì)。命大酋。秫稻必齊。曲 必時。湛 必潔。水泉必香。陶氣必良。火齊必得。王注。稻以冬采。蓋本于此。
石針艾 熊音。 。上衫反。小針也。馬云。 。沮銜反。靈九針論。第一曰 針。張云。 。
銳也。簡按扁鵲傳。 石橋引。注。仕咸反。謂石針也。此連言針艾。當(dāng)從史注。
針石道也 吳云。言用針石者。乃治病之道。道。猶法也。若精神不加進(jìn)。志意不舒展。則徒法不能以自行。故病不可得而愈也。簡按志聰以精神不進(jìn)之精神。為工之精神。以今精神壞去之精神。為病者之精神。高則為工之與病者之精神。并不可從。蓋此段當(dāng)從全元起本改數(shù)字。義尤明備。
極微極精 吳云。言微渺易治之時。張云。極微者。言輕淺未深。極精者。言專一未亂。斯病也。治之極易。高云。微。猶輕也。精。猶細(xì)也。
守其數(shù) 吳云。數(shù)。度也。簡按呂覽高注。數(shù)。術(shù)也。
兄弟遠(yuǎn)近 吳云。遠(yuǎn)近。猶言親疏也。高云。或疏而遠(yuǎn)。或相親而近。其音聲可以日聞于耳。五色可以日見于目。而病至不愈者。亦何其閑暇之甚。而不早為之計。以至病成而逆乎。
五臟陽以竭 馬云。以。已同。吳張。以。作已。
津液充郭 張云。郭。形體胸腹也。脹論云。夫胸腹。臟腑之郭也。吳云。郭。當(dāng)作 。高云。郭。
廓同。空廓也。簡按上膈篇云。積聚守于下管。衛(wèi)氣不營。則腸胃充郭。由此則高注為是。
其魂獨居 張云。魄也。陰之屬。形雖充。而氣則去。故其魄獨居也。簡按王注未允。
四極急 吳云。四肢腫急。簡按王注脈數(shù)。恐非。
形施于外 簡按玉篇。施。張也。王注施張本于此。新校正非。
平治于權(quán)衡 張云。平治之法。當(dāng)如權(quán)衡者。欲得其平也。且水脹一證。其本在腎。其標(biāo)在肺。如五臟陽已竭。魄獨居者。其主在肺。肺主氣。氣須何法以化之。津液充郭。孤精于內(nèi)。其主在腎。腎主水。水須何法以平之。然肺金生于脾。腎水制于土。故治腫脹者。必求脾肺腎三臟。隨盛衰而治得其平。是為權(quán)衡之道也。高云。權(quán)。秤錘也。衡。平也。腐穢充塞。五臟不和。故當(dāng)平治于權(quán)衡。如秤物而得其平也。簡按張高雖與王義異。亦當(dāng)存一說。
去宛陳 馬云。宛。積也。陳 。陳草也。吳云。積者謂之菀。久者謂之陳。腐者謂之 也。張云。
。斬草也。吳云。其水氣之陳積。欲如斬草。而漸除之也。簡按音釋。 。音銼。斬也。熊音。 。粗臥反。
斬草也。說文。 。斬芻也。當(dāng)從張義。王注原本。蓋作莖字。故引全本校之。
溫衣 滑云。當(dāng)作溫之。微動四肢。令陽氣漸次宣行。乃所以溫之也。或云。作溫表。謂微動四肢。
令陽氣漸次宣行。而溫于表也。張云。溫衣。欲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也。簡按張注是。
鬼門 張云。汗空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陰之屬也。故曰鬼門。簡按通天論。氣門乃閉。王注。
氣門。謂玄門。蓋氣鬼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