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素問識
  • 佚名
  • 4977字
  • 2015-12-26 17:41:35

精明 馬云。王注為足太陽經(jīng)睛明穴。由下文所以視萬物別黑白等語觀之。則主目言為正。蓋精明主神氣言。舍目亦無以見之。況末云則精衰矣。豈精衰之精。尚可以穴言乎。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胸中正則眸子 焉者。是也。吳云。目中眸子。精神也。

參伍 張云。以三相較。謂之參。以伍相類。謂之伍。蓋彼此反觀。異同互證。而必欲搜其隱微之謂。

易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即此謂也。(出上系辭。)滑云。以色脈臟腑形氣。參合比伍也。簡按荀子曰。窺敵制勝。欲伍以參。又曰。參伍明謹(jǐn)施賞刑。楊 注云。參伍。猶錯雜也。

血之府也 李云。營行脈中。故為血府。然行是血者。實氣為之司也。逆順篇云。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則知此舉一血。而氣在其中。即下文氣治氣病。義益見矣。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 吳云。脈之升者為上。上盛則病氣高。高。粗也。脈之降者為下。下盛則病氣脹。張云。上盛者。邪壅于上也。氣高者。喘滿之謂。下盛者。邪滯于下。故腹為脹滿。簡按諸家以上下。

為寸尺之義。而內(nèi)經(jīng)有寸口之稱。無分三部而為寸關(guān)尺之說。乃以難經(jīng)以降之見讀斯經(jīng)。并不可從。此言上下者。指上部下部之諸脈。詳見三部九候論。氣高。全本作氣鬲。史記倉公傳。氣鬲病。使人煩懣。食不下。時漚沫。

代則氣衰 馬云。脈來中止。不能自還者。為代。代則正氣已衰。故不能自還也。猶人負(fù)重。以至中途。而力乏不前。欲求代于人者耳。張云。脈多更改不常者曰代。氣虛無主也。簡按馬注仍王義。而申明傷寒論脈經(jīng)之旨者。史倉公云。不平而代。又云。代者。時參擊。乍躁乍大也。張守節(jié)正義云。動不定曰代。此可確張說也。代脈有三義。見張氏脈神草。

澀則心痛 馬云。脈來如刀刮竹。(出虞庶)而往來甚難者曰澀。澀則心血不足。而有時作痛也。張云。澀為血少氣滯。故為心痛。

渾渾革至如涌泉 張云。革至。如皮革之堅硬也。志云。革至者。扃易于平常也。高云。革至如涌泉。應(yīng)指雜還之意。汪機(jī)云。愚謂此則溢脈類也。與仲景弦大虛芤之革不同。簡按文選七發(fā)注。渾渾。波相隨貌。革。集韻。音殛。急也。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甲乙。脈經(jīng)。乍綽綽。(詩傳。寬也。)義相乖。

綿綿 張云。綿綿如寫漆。(出辨脈篇)及如弓弦之?dāng)嘟^者。皆真氣已竭。故死。高云。軟散無倫之意。詩大雅疏。微細(xì)之辭。

精明五色 吳云。精明見于目。五色顯于面。皆為氣之光華。

白裹朱 宋本脈經(jīng)。白。作帛。沉本脈經(jīng)作綿。馬云。白。當(dāng)作帛。諸本作白。非。張云。白裹朱。

隱然紅潤而不露也。

赭 張云。代赭也。色赤而紫。說文。赭。赤土也。

蒼璧 白虎通。璧者。外圓象天。內(nèi)方象地。爾雅。肉倍好謂之璧。

地蒼 脈經(jīng)。作炭。張云。地之蒼黑。枯暗如塵。

其壽不久也 吳云。精微象見。言真元精微之氣。化作色相。畢見于外。更無藏蓄。是真氣脫也。

故壽不久。高本。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云云二十九字。移其去如弦死下。非。

傷恐者 吳云。傷。悲傷。恐。懼也。傷為肺志。恐為腎志。蓋肺氣不利則悲。濕土刑腎則恐也。張云。傷恐者。腎受傷也。志云。恐為腎志。如腎氣不藏。而反勝于中。則傷動其腎志矣。簡按推下文例。者字。當(dāng)在言下。

終日乃復(fù)言 志云。氣不接續(xù)也。傷寒論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門戶不要 張云。要。約束也。幽門(胃下口)闌門(大腸小腸之會)魄門。皆倉廩之門戶。門戶不能固則腸胃不能藏。所以泄利不禁。脾臟之失守也。

五臟者身之強(qiáng)也 吳本作五腑。注云。下文所言五腑者。乃人身恃之以強(qiáng)健。簡按吳注似是。高接前段。為五臟者中之守也之結(jié)語。恐非。

頭者精明之府 張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以成七竅之用。故頭為精明之府。高云。人身精氣。上會于頭。神明上出于目。故頭者。精明之府。

頭傾視深 吳云。視深。視下也。又目陷也。張云。頭傾者。低垂不能舉也。視深者。目陷無光也。

背者胸中之府 馬云。胸在前。背在后。而背懸五臟。實為胸中之府。張云。背乃臟俞所系。故為胸中之府。

肩隨 樓氏綱目。作肩垂。

腎將憊矣 熊音。憊。蒲拜反。病也。吳云。憊。與敗同。壞也。

僂附 吳云。僂。曲其身也。附。不能自步。附物而行也。簡按馬。附讀為俯。為是。左傳昭七年。正考父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杜注。俯共于傴。傴共于僂。又 同。說文。 。 病也。廣雅。 。短也。

岐伯曰反四時者云云 張云。此言四時陰陽脈之相反者。亦為關(guān)格也。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以人迎為陽脈。而主春夏。寸口為陰脈。而主秋冬也。若其反者。春夏氣口當(dāng)不足。而反有余。秋冬人迎當(dāng)不足。而反有余。此邪氣之有余。有余者。反為精也。春夏人迎當(dāng)有余。而反不足。秋冬寸口當(dāng)有余。而反不足。此血氣之不足。不足者。日為消也。如春夏人迎應(yīng)太過。而寸口之應(yīng)不足者。反有余。而為精。秋冬寸口應(yīng)太過。而人迎之應(yīng)不足者。反有余。而為精。是不足者為精也。春夏寸口應(yīng)不足。而人迎應(yīng)有余者。反不足。而為消。秋冬人迎應(yīng)不足。而寸口應(yīng)有余者。反不足。而為消。是有余者為消也。應(yīng)不足而有余者。邪之日盛。應(yīng)有余而不足者。正必日消。若此者。是為陰陽相反。氣不相營。皆名關(guān)格。簡按此一頃三十九字。與前后文。不相順承。疑是它篇錯簡。且精消二字。其義不大明。姑從張注。

脈其四時動 甲乙。無其字。

請言其與天運(yùn)轉(zhuǎn)大也 高云。人之陰陽升降。如天運(yùn)之環(huán)轉(zhuǎn)廣大。故曰請言其與天運(yùn)轉(zhuǎn)大也。

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成無己注傷寒例云。秋忿為冬怒。從肅而至殺也。馬云。按彼春之暖四句。又見至真要大論。張仲景傷寒論引之。

脈與之上下 馬云。上下者。浮沉也。

以春應(yīng)中規(guī) 高云。所以與之上下者。春時天氣始生。脈應(yīng)軟弱浮滑。則圓轉(zhuǎn)而中規(guī)之度矣。馬云。

規(guī)者。所以為圓之器也。春脈軟弱輕虛而滑。如規(guī)之象。圓活而動。

夏應(yīng)中矩 馬云。矩者。所以為方之器也。夏脈洪大滑數(shù)。如矩之象。方正而盛。

秋應(yīng)中衡 張云。衡。平也。秤。橫也。秋氣萬物俱成平于地面。故應(yīng)中衡。而人脈應(yīng)之。所以浮毛而見于外也。

冬應(yīng)中權(quán) 張云。權(quán)。秤錘也。冬氣閉藏。故應(yīng)中權(quán)。而人脈應(yīng)之。所以沉石而伏于內(nèi)也。凡茲規(guī)矩權(quán)衡者。皆發(fā)明陰陽升降之理。以合乎四時脈氣之變象也。簡按淮南時則訓(xùn)云。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zhǔn)。春為規(guī)。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quán)。雖與此章有不同者。而以規(guī)矩權(quán)衡配四時。當(dāng)時已有其說。

不唯醫(yī)經(jīng)也。

知脈所分 張云。期而相失者。謂春規(guī)夏矩秋衡冬權(quán)。不合于度也。知脈所分者。謂五臟之脈。各有所屬也。分之有期者。謂衰王各有其時也。知此者。則知死生之時矣。

故知死時 時。別本作期。

始之有經(jīng) 吳云。始之有經(jīng)常之道。簡按始之以下三十三字。甲乙無之。又是知陰盛則夢以下七十八字亦同。新校正有誤置之說。今刪此一百字。則文意貫通。似甲乙為正。論夢一節(jié)。見靈淫邪發(fā)夢篇。及列子穆王篇。

與天地如一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上盛 簡按王注。上。上聲。諸家讀如字。

下盛 簡按王注。下。去聲。諸家讀如字。

夢予 熊音。予。上聲。與同。

虛靜為保 簡按甲乙。作寶。蓋保。葆。寶。古通用。史記留侯世家。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之。

注。史記珍寶字皆作葆。征四失論。從容之葆。

泛泛乎 吳云。泛泛然充滿于指。簡按說文。泛。浮也。通作 。

蟄蟲 熊音。蟄。直力反。蟲藏也。

知外者終而始之 馬云。能觀其色而驗之。有終始生克之異。(此仍王意)吳云。切脈之道。有終有始。始則浮取之。終則沉取之。浮以候外。沉以候內(nèi)。終而始之。謂既取其沉。

復(fù)察于浮。浮沉相較。高注同。張云。內(nèi)。言臟氣。臟象有位。故可按而紀(jì)之。外。言經(jīng)氣。經(jīng)脈有序。故可終而始之。簡按靈終始篇。終始者。經(jīng)脈為紀(jì)。張義似允。

故曰 熊本。吳本。無此二字。

此六者 馬云。春夏秋冬內(nèi)外六者。張同。高云。內(nèi)外按紀(jì)終始。

持脈之大法 法下。甲乙有也字。

當(dāng)消環(huán)自已 馬云。若軟而散。則剛脈漸柔。當(dāng)完一周之時。而病自已矣。吳。消下句。志高同。志云。靈樞云。心脈微小為消癉。蓋心液不足。則火郁而為消渴之病。心藏神。得神機(jī)環(huán)轉(zhuǎn)。而病自已也。按甲乙。環(huán)。作渴。(脈經(jīng)同)高同。張云。軟散者。心氣將和也。消。盡也。環(huán)。周也。謂期盡一周。而病自已矣。愚按搏擊之脈。皆肝邪盛也。肝本屬水。而何五臟皆畏之。蓋五臟皆以胃氣為本。脈無胃氣則死。凡木強(qiáng)者土必衰。脈搏者胃多敗。故堅搏為諸臟所忌。茲心脈搏堅而長者。以心臟之胃氣不足。而邪有余也。搏之微。

則邪亦微。搏之甚。則幾于真臟矣。故當(dāng)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淺深。后四臟者仿此。汪昂云。志聰注。消。

謂消渴。非。徐氏要旨云。搏堅皆為大過。軟而散。皆為不及。五臟各因大過不及而病也。

當(dāng)病灌汗 灌。脈經(jīng)作漏。吳云。汗多如灌水也。張云。肺虛不斂。汗出如水。

至令不復(fù)散發(fā)也 張云。汗多亡陽。故不可更為發(fā)散也。脈經(jīng)。發(fā)下無也字。注云。六字疑衍。

色不青 滑云。當(dāng)作其色青。簡按此說非是。當(dāng)從王注。

色澤 張云。肝木不足。脾濕勝之。濕在肌膚。故顏色光澤。志云。金匱要略云。夫病水人。面目鮮澤。蓋水溢于皮膚。故其色潤澤也。

溢飲 金匱要略云。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易入肌皮腸胃之外 滑云。易。當(dāng)作溢。簡按以理推之。宜云肌皮之中。腸胃之外。而肌皮即是腸胃之外。故云爾。脈經(jīng)亦易作溢。

折髀 吳云。折傷其髀。筋損血傷。故見肝木之脈。諸注仍王義。

食痹 痹下。脈經(jīng)。有髀痛二字。吳云。謂食積痹痛也。簡按至真要大論王注云。食痹。謂食已心下痛。陰陰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為胃氣逆。而不下流也。又張云食痹者。食入不化。入則悶痛嘔汁。必吐出乃止。李氏醫(yī)宗必讀有治法。

其軟散 脈經(jīng)。軟下。有而字。

色不澤者 志云。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其不及。當(dāng)病足脛腫。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其色黃而赤 張云。邪脈干腎。腎必衰。其色黃赤。為火土有余。而腎不足。

折腰 吳云。傷折其腰。損其肉與脈。肉病故黃。脈病故赤也。簡按刺腰痛論云。解脈。令人腰痛。

如引帶。如折腰狀。以此觀之。吳說似是。但以黃赤。分肉與脈。恐非。

心疝 圣濟(jì)總錄云。夫臟病必傳于腑。今心不受邪。病傳于腑。故小腸受之。為疝而痛。少腹當(dāng)有形也。世之醫(yī)者。以疝為寒濕之疾。不知心氣之厥。亦能為疝。心疝者。當(dāng)兼心氣以治之。方具于九十四卷。

大奇論云。心脈搏滑急。為心疝。四時刺逆從論云。滑則病心風(fēng)疝。邪氣臟腑病形篇云。

心疝。引臍小腹鳴。

心為牡臟 靈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亦有此文。張云。牡。陽也。心屬火。而居于膈上。故曰牡臟。

簡按吳本。牡。作牝。注云。牝。陰也。大誤。靈樞。肺為牝臟。

寒熱 簡按寒熱。蓋虛勞寒熱之謂。即后世所稱風(fēng)勞。下文云。沉細(xì)數(shù)散者。寒熱也。次篇云。寸口沉而喘。曰寒熱。及靈論疾診尺篇。寒熱病篇。風(fēng)論等。所論皆然。又喻昌醫(yī)門法律。以以下五條。為胃風(fēng)變證。各處一方。誤甚。

癉成為消中 馬云。癉者。熱也。吳云。癉。熱邪也。積熱之久。善食而饑。名曰消中。簡按王注奇病論云。癉。謂熱也。此章冠濕字。非是。漢書嚴(yán)助傳。南方暑濕。近夏癉熱。(師古注。癉。黃病也。誤。)王充論衡云。人形長七尺。形中有五常。有癉熱之病。深自克責(zé)。猶不能愈。又云。天地之有湛也。何以知不如人之有水病也。其有旱也。何以知不如有癉疾也。左傳。荀偃癉疽。(哀三年)史記。風(fēng)癉。肺消癉。及本經(jīng)消癉。癉瘧之類。皆單為熱之義。熊音。癉。多滿反。俗作疸。病黃也。尤誤。

厥成為巔疾 吳云。巔。癲同。古通用。氣逆上而不已。則上實而下虛。故令忽然癲仆。今世所謂五癇也。張云。或為疼痛。或為眩仆。而成頂巔之疾也。一曰。氣逆則神亂。而病癲狂者。亦通。簡按楊玄操注難經(jīng)云。癲。顛也。發(fā)即僵仆倒地。故有癲蹶之言。樓氏綱目云。以其病在頭巔。故曰癲疾。是知癲癇之癲。

厥成癲疾。眩冒癲疾之巔。一疾也。王太仆誤分癲為二疾。獨孫真人始能一之。樓以癲巔為一疾。固是。以巔為頭巔之義。不可從。五臟生成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奇病論云。人生而有病巔疾者。方盛衰論。氣上不下。頭痛巔疾。并是癲疾。當(dāng)從吳注。

久風(fēng)為飧泄 志云。風(fēng)乃木邪。久則內(nèi)干脾土。而成飧泄矣。故曰。春傷于風(fēng)。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筋變骨痛 變。諸本作攣。當(dāng)改。張云。此言諸病癰腫。而有兼筋攣骨痛者也。諸家以癰腫筋攣骨痛。釋為三證。殊失經(jīng)意。觀下文曰。此寒氣之腫。則其所問在腫。義可知矣。

寒氣之腫八風(fēng)之變也 張云。惟風(fēng)寒之變在經(jīng)。所以兼筋骨之痛。今有大項風(fēng)蛤蟆瘟之屬。或為頭項咽喉之癰。或為肌肉之腫。正此類也。高云。此寒氣之腫。言癰腫之生于寒也。八風(fēng)之變。言筋攣骨痛之生于風(fēng)也。以明病之所生。即病之所變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杭州市| 金堂县| 明光市| 兴仁县| 垣曲县| 桦川县| 桓台县| 夏邑县| 潼南县| 湟源县| 西畴县| 宾川县| 宜君县| 多伦县| 霍州市| 沧州市| 海安县| 大田县| 苗栗市| 六盘水市| 革吉县| 筠连县| 丽江市| 九江市| 深州市| 犍为县| 鸡泽县| 绥宁县| 乌拉特中旗| 阳曲县| 乌恰县| 宝应县| 武隆县| 梁平县| 武隆县| 泸定县| 聂荣县| 陇南市| 昌江|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