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第十
論曰。經云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生于熱。以熱為本。以風為標。凡言風者熱也。
叔和云。熱則生風。冷生氣。是以熱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
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宜治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說。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
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仲景曰。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初謂表里不和。須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
有表證。脈浮而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
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臟也。其治多難。經曰六腑不和。
流經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若外無留結。內無不通。必知在經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榮衛。察病機。審氣宜。而少有不愈者。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
若忽中臟者。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里證已定。別無他變。故以大藥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于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有中風濕者。
夏月多有之。其證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服除濕去熱之藥治之。不可用針。可用灸。今具六經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以一歲為總。以六經為別。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桂附。又于六經別藥。隨證細分加減。自古名醫。不能越此。
凡覺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慎勿用大熱藥烏附之類。故陽劑剛勝。積火燎原。為消狂瘡腫之屬。則天癸竭而榮衛涸。是以中風有此誡。故經所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若感之淺者留于肌膚。感之深者達于骨髓。蓋禍患之機。藏于細微。非常人之豫見。及其至也。雖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圣人之教下。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故中風者。俱有先兆之證。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
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經曰肌肉蠕動。名曰微風。宜先服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為效。
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陰陽明經。風多著此經也。先服祛風滌熱之劑。辛涼之藥。治內外之邪。是以圣人治未病。
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于萌芽也。故初成獲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之先也。
中風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得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候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乃陽明。大忌利小便。須當識此。中風之人能食者。
凡中風病。多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則脾氣愈盛。土克制腎水。水虧則病增劇也。病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于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
是也。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
中風之人。不宜用龍麝犀珠。譬之提鈴巡于街。使盜者伏而不出。益使風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此之類焉。若痰潮不省。昏憒不知事。宜用藥下其痰涎。故風者乃百病之長。庸可忽諸。
小續命湯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防己 桂枝 川芎 甘草(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半兩)杏仁(一兩)上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后入二味令勻。每服五七錢。
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經云。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
麻黃 防風 杏仁根據本方添加一倍。宜針太陽至陰出血。昆侖陽蹺。
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
桂枝 芍藥 杏仁根據本方添加一倍。宜針風府。以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
石膏 知母(一料中各加二兩) 甘草(根據本方加一倍)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
葛根(二兩) 桂枝 黃芩(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陷谷刺厲兌。針陷谷者。去陽明之賊。刺厲兌者。瀉陽明經之實也。以上二證。陽明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
附子(加一倍) 干姜(加二兩) 甘草(加三兩)宜刺隱白穴。去太陰之賊也。此一證太陰經中風也。
中風有汗無熱。桂枝續命主之。
桂枝 附子 甘草(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太溪。此證少陰經中風也。
中風六證混淆。系之于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
小續命(八兩) 加羌活(四兩) 連翹(六兩)古之續命。混淆無六證之別。今各分經療治。又分經針刺法。厥陰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灸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法。治之大體也。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
秦艽(三兩) 甘草(二兩) 川芎(二兩) 當歸(二兩) 白芍藥(二兩) 細辛(半兩) 川羌活防風 黃芩(各一兩) 石膏(二兩) 吳白芷(一兩) 白術(一兩) 生地黃(一兩) 熟地黃(一兩)白茯苓(一兩) 川獨活(二兩)上十六味 。每服一兩。水煎去渣。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內有便溺之阻格。復以三化湯主之。
濃樸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上 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之。以微利為度。無時。法曰四肢不舉。俗曰癱瘓。故經所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濃也。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非肝腎經虛。何以明之。經所謂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王注曰。三陰不足。以發偏枯。三陽有余。則為痿易。易謂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能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受也。今脾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愈風湯 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為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 甘草 防風 蔓荊子 川芎 細辛 枳殼 人參 麻黃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當歸 知母 地骨皮黃 獨活 杜仲 吳白芷 秦艽 柴胡 半夏 前胡 濃樸 熟地黃 防己(各二兩) 茯苓 黃芩(各三兩)石膏(四兩) 芍藥(三兩) 生地黃 蒼術(各四兩) 桂枝(一兩) 以上三十三味通七十四兩上 。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遇天陰。加生姜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藥渣服。俱要食遠服。空心一服。 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一服。 下四白丹。為之輕劑。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麻黃一兩。均作四服。一服加生姜五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
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三兩。大黃一兩。亦均作四服。如前煎。臨臥服。得利則妙。常服之藥。不可失四時之轉。如望春大寒之后。加半夏二兩。通四兩。柴胡二兩。通四兩。人參二兩。通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
初夏之月。加石膏二兩。通六兩。黃芩二兩。通五兩。知母二兩。通四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
加防己二兩。通四兩。白術二兩。茯苓二兩。通五兩。謂勝脾土之濕也。初秋大暑后。加濃樸二兩。通四兩。
藿香二兩。桂一兩。通二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霜降之后望冬。加附子一兩。桂一兩。通二兩。當歸二兩。
通四兩。謂勝少陰之氣也。得春減冬。四時類此。雖立法于四時之加減。又宜臨病之際。審病之虛實熱寒。土地之宜。邪氣之多少。此藥具七情六欲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于榮衛。如風秘服之。則永不燥結。如久瀉服之。則能自調。初覺風氣。便能服此藥。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為表里。治未病之勝藥也。及已病者。更宜常服。無問男子婦人。及小兒驚癇搐急慢驚風等病。服之神效。如解利四時傷風。隨四時加減法。又療脾腎虛。
筋弱語言難。精神昏憒。及治內弱風濕。內弱者。乃風濕火。先體重者。乃風濕。土余內弱之為病。或一臂肢體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故思忘之道。皆情不足也。是以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故此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及不動榮衛。
四白丹 能清肺氣養魄。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術(半兩) 白芷(一兩) 白茯苓(半兩) 白檀(一兩半) 人參(半兩) 知母(三錢) 縮砂仁(半兩) 羌活(二錢半) 薄荷(三錢半) 獨活(二錢半) 防風 川芎(各五錢) 細辛(二錢)甘草(五錢) 甜竹葉(一兩) 香附子(五錢炒) 龍腦(半錢另研) 麝香(一字另研) 牛黃(半錢)藿香(一錢半)上件二十味。計八兩六錢一字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嚼之。上清肺氣。
下強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安心神。外華腠理。
丹參(一兩半) 丹砂(二錢為衣) 遠志(去心半兩) 茯神(一兩) 人參(五錢) 菖蒲(五錢)熟地黃(一兩半) 天門冬(一兩半去心) 麥門冬(一兩去心) 甘草(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常服安神定志。一藥清肺。一藥安神。
故清中清者歸肺以助天真。清中濁者。堅強骨髓。血中之清。榮養于神。血中之濁。榮華腠理。如素有痰。久病中風。津液涌溢在胸中。氣所不利。用獨圣散吐之。后用利氣瀉火之劑。本方在后。
瀉青丸 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
當歸 龍膽 川芎 梔子 羌活 大黃 防風(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天麻丸 系新方中。
天麻(三兩酒浸三日曝干秤) 牛膝(六兩同上浸) 當歸(十兩) 杜仲(七兩炒去絲) 玄參(六兩)羌活(十兩) 萆 (六兩別碾為細末秤) 生地黃(十六兩) 附子(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平明服藥。至日高饑則止服藥。大忌壅塞。失于通利。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微以七宣丸輕疏之。使藥再為用也。牛膝萆 治筋骨。杜仲治筋骨相著。天麻羌活利風之勝藥。當歸地黃養血能和榮衛。玄參主用。附子佐之。行經也。
獨圣散 治諸風膈實。諸癇痰涎。津液涌溢。雜病亦然。
瓜蒂(一兩)上 如麻豆大。炒令黃色。為細末。每服量虛實久新。或三錢藥末。茶一錢。酸齏汁一盞調下。若用吐法。
天氣晴明。陰晦毋用。如病卒暴者。不拘于此法。吐時辰巳午前。故內經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論四時之氣。仲景曰。大法春宜吐。是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一日之氣。寅卯辰之候也。故宜早不宜夜也。先令病患隔夜不食。服藥不吐。再用熱齏水投之。如吐風癇病者。加全蝎半錢微炒。如有蟲者。加狗油五七點。雄黃末一錢。甚者加芫花末半錢。立吐其蟲出。如濕腫滿者。加赤小豆末一錢。故此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虛實。實則瓜蒂散。虛則梔子豉湯。滿加濃樸。不可一概用之。吐罷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劑。治風癇病不能愈者。從濃樸丸宜春秋加添外。又于每一料中。加人參 菖蒲 茯神(去木各一兩半) 上根據濃樸丸春秋加添法。和劑服餌。濃樸丸方。在吐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