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圣散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麻黃(不去節各半兩) 石膏 桔梗 黃芩(各一兩) 白術 山梔子 荊芥穗(各二錢半) 滑石(三兩)甘草(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姜同煎。溫服。日再服。勞汗當風。汗出為 。郁乃痤。勞汗出于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藥當歸。發散玄府之風。當調其榮衛。俗云風刺。或生癮疹?;虺嗷虬?。倍加麻黃鹽豉蔥白出其汗。麻黃去節。亦去芒硝。咸走血而內凝。故不能發。汗罷根據前方中。加四物湯黃連解毒。三藥合而飲之。日二服。故內經曰。以苦發之。謂熱在肌表連內也。小便淋閉。去麻黃。加滑石連翹。煎藥湯調木香末二錢。麻黃主表。不主于里。故去之。腰脅痛走注疼痛者。加硝石當歸甘草一服各二錢。調車前子末海金砂各一錢。內經曰。腰者腎之府。破傷風者。如在表則辛以散之。在里則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后。通利血氣。祛逐風邪。每一兩內。加荊芥穗大黃各二錢。調全蝎末一錢。羌活末一錢。諸風潮搐。小兒急慢驚風。大便秘結。邪熱暴甚。腸胃干燥。寢汗切牙上竄睡語。筋轉驚悸。肌肉蠕動。每一兩。加大黃二錢。梔子二錢。調茯苓二錢。如肌肉蠕動者。調羌活末一錢。故經曰肌肉蠕動。命曰微風。風傷于肺??人源?。每一兩。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錢。如打撲傷損。肢節疼痛。腹中惡血不下。每一兩加當歸大黃各三錢半。調沒藥乳香末各二錢。
解利四時傷寒。內外所傷。每一兩內。加益元散一兩。蔥白十莖。鹽豉一合。生姜半兩。水一碗。同煎至五七沸?;蚣逡恍⊥?。溫冷服一半。以筋探之即吐。罷后服一半。稍熱服。汗出立解。如飲酒中風。身熱頭痛如破者。加黃連須二錢。蔥白十莖。根據法立愈。慎勿用桂枝麻黃解之。頭旋腦熱。鼻塞。濁涕時下。每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半。內經曰。膽移熱于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已也。王注曰。膽移熱于腦。腦液下滲則為濁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淵也。此為足太陽脈與陽明之脈俱盛也。如氣逆者。調木香末一錢。
癘風論第十一
內經曰。癘者。有榮氣熱 。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
又曰。脈風成為癘。俗云癩病也。故治法云。病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王注曰。泄衛氣之怫熱。刺骨髓汗出百日。泄榮氣之怫熱。凡二百日。須眉生而止針。怫熱屏退。陰氣內復。故多汗出須眉生也。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后。灸承漿穴七壯。灸瘡輕再灸。瘡愈再灸。后服二圣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針灸藥止述類象形。此治肺風之法也。然非止肺臟有之。俗云鼻屬肺。而病發于肺。
端而言之不然。如此者。既鼻準腫赤脹。但為瘡之類。乃謂血隨氣化。既氣不施化。則血聚矣。然血既聚。
使肉腐爛而生蟲也。謂厥陰主生五蟲。厥陰為風木。故木主生五蟲。蓋三焦相火熱甚而制金。金衰故木來克侮。
經曰侮勝也。宜瀉火熱利氣之劑。蟲自不生也。法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此之謂也。故此疾血熱明矣。當以藥緩疏泄之。煎局方內升麻湯。下錢氏內瀉青丸。余各隨經言之。故病風者。陽氣先受傷也。
樺皮散 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搔之成瘡。又治面風刺。及婦人粉刺。
樺皮(四兩燒灰) 荊芥穗(二兩) 甘草(半兩炙) 杏仁(二兩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銀器內熬去水一半放令干) 枳殼(四兩去蘆用炭火燒欲灰于濕紙上令冷)上件除杏子外。余藥為末。將杏子別研令細。次同諸藥令勻。瓷盒內放之。每服三錢。食后溫酒調下。
二圣散 治大風癘疾。
大黃(半兩) 皂角刺(三錢燒灰)上將皂角刺一二斤。燒灰研細。煎大黃半兩。湯調下二錢。早服樺皮散。中煎升麻湯下瀉青丸。晚服二圣散。此數等之藥。皆為緩疏泄血中之風熱也。
七圣丸 郁李仁(去皮) 大黃(蒸焙各一兩) 肉桂(去粗皮) 羌活(去蘆) 檳榔(生)木香(生) 川芎(各半兩)七宣丸 訶黎勒皮 柴胡(去苗洗) 枳實( ) 木香(各五兩) 桃仁(去皮尖 六兩) 大黃(面裹煨十五兩) 甘草( 六兩)皆治風壅邪熱。潤利大腸。中風風癇癘風。大便秘澀。皆可服之。此方局方中治法曰。雖訶子味苦澀。而能止臟腑。此利藥中用訶子。令大黃枳實緩緩而推陳。泄去邪氣。若年老風秘澀者。乃津液內亡也。故不可用峻劑攻之。內經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舉世皆言。年老之人。無熱俱虛。豈不明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故陰虛陽盛明矣。是以陰虛其下。陽甚于上。故上實下虛。此理明矣。
破傷風論第十二
論曰。夫風者。百病之始也。清凈則腠理閉拒。雖有大風苛毒。而弗能為害也。故破傷風者。通于表里。
分別陰陽。同傷寒證治。閭閻往往有不知者。只知有發表者。不知有攻里者和解者。此汗下和三法也。亦同傷寒證。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半在表半在里者。在里宜下。在表宜發汗。在表里之間宜和解。然汗下亦不可過其法也。又不可妄意處治。各通其臟腑。免汗泄之非宜也。故破傷風者。從外至內甚于內者。則病也。因此卒暴傷損風襲之間。傳播經絡。至使寒熱更作。身體反強??卩洳婚_。甚者邪氣入臟。則分汗下之治。諸瘡不瘥。榮衛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者。風邪亦能外入于瘡。為破傷風之候。故諸瘡不瘥時。舉世皆言著灸為上。是謂熟瘡。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諸變。不可勝數。微則發熱。甚則生風而搐?;蚪枪磸???卩淠啃?。皆因瘡郁結于榮衛。不得宣通而生。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瘡著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郁結。而熱甚則生風也。
故表脈浮而無力。太陽也。脈長而有力者。陽明也。脈浮而弦小者。少陽也。太陽宜汗。陽明宜下。少陽宜和。
若明此三法。而治不中病者。未之有也。
羌活防風湯 治破傷風邪。初傳在表。
羌活 防風 川芎 本 當歸 芍藥 甘草(各一兩) 地榆 華細辛(各二兩)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量緊慢加減用之。熱則加大黃二兩。
大便秘。則加大黃一兩。緩緩令過。
白術防風湯 若服前表藥過。有自汗者。宜服此藥。
白術(一兩) 防風(二兩) 黃 (一兩)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臟腑和而有自汗??捎么怂帯?
破傷風臟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者。因用熱藥。汗出不休。故知無寒也。宜速下之。先用芎黃湯。三二服后。用大芎黃湯下之。
芎黃湯川芎(一兩) 黃芩(六錢) 甘草(二錢)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三服即止。再用下藥。
大芎黃湯川芎(二兩) 羌活 黃芩 大黃(各一兩)上 咀。根據前煎服。宜利為度。
發表雄黃散雄黃(一錢) 防風(二錢) 草烏(一錢)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字。溫酒調下。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
蜈蚣散蜈蚣(一對) 鰾(五錢) 左蟠龍(五錢炒煙盡為度野鴿糞是也)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清酒調下。治法根據前用。里和至愈可服。但有里證不可服。次當下之。用前蜈蚣散四錢。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漸加六七丸。清酒調蜈蚣少許送下。宣利為度。內外風去??沙7蓟顪>従彾?。不拘時候服之。羌活湯者。治半在表半在里也。
羌活湯羌活 菊花 麻黃 川芎 防風 石膏 前胡 黃芩 細辛 甘草 枳殼 白茯苓 蔓荊子(各一兩)薄荷(半兩) 吳白芷(半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不拘時候。日進二服。
防風湯 治破傷風同傷寒表證。未解入里。宜急服此藥。
防風 羌活 獨活 川芎(各等分)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二三服后。宜調蜈蚣散。大效。
蜈蚣散蜈蚣(一對) 鰾(三錢)上為細末。用防風湯調下。如前藥解表不已。覺轉入里。當服左龍丸微利??创蟊阌曹洝<影投顾?
左龍丸左蟠龍(五錢炒) 白僵蠶 鰾(各五錢炒) 雄黃(一錢)上同為細末。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如里證不已。當于左龍丸末一半內。入巴豆霜半錢。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同左龍丸一處合服。每服藥中加一丸。如此漸加服至利為度。若利后更服后藥。若搐 不已。亦宜服后藥羌活湯也。
羌活湯羌活 獨活 防風 地榆(各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有熱加黃芩。有涎加半夏。若病日久。氣血漸虛。
邪氣入胃。宜養血為度。
養血當歸地黃散當歸 地黃 芍藥 川芎 本 防風 白芷(各一兩) 細辛(五錢)上 咀。根據前煎服。
雄黃散 治表藥。
天南星(三錢) 半夏 天麻(各五錢) 雄黃(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如有涎。于此藥中加大黃為下藥。
地榆防風散 治破傷中風。半在表。半在里。頭微汗。身無汗。不可發汗。宜表里治之。
地榆 防風 地丁香 馬齒莧(各等分)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溫米飲調下。
白術湯 治破傷風。大汗不止。筋攣搐搦。
白術 葛根(各一兩) 升麻 黃芩(各半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錢半)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江鰾丸 治破傷風。驚而發搐。臟腑秘澀。知病在里??捎媒B丸下之。
江鰾(半兩 炒) 野鴿糞(半兩炒) 雄黃(一錢) 白僵蠶(半兩) 蜈蚣(一對) 天麻(一兩)上件為細末。又將藥末作二分用。一分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后一分入巴豆霜一錢同和。亦以燒餅為丸。如桐子大。不用朱砂為衣。每服朱砂為衣者二十丸。入巴豆霜者一丸。第二服二丸。加至利為度。
再服朱砂為衣藥。病愈止。
沒藥散 治刀箭所傷。止血定痛。
定粉(一兩) 風化灰(一兩) 枯白礬(三錢另研) 乳香(半錢另研) 沒藥(一字另研)上件各研為細末。同和勻再研摻之。
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論曰。傷寒之法。先言表里。及有緩急。三陽表當急。里當緩。三陰表當緩。里當急。又曰。脈浮當汗。
脈沉當下。脈浮汗急而下緩。謂三陽表也。脈沉下急而汗緩。謂三陰里也。麻黃湯謂之急。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內經云。有漬形以為汗。為汗之緩。里之表也。又曰在皮者汗而發之。為汗之急。表之表也。急汗者太陽。緩汗者少陰。是臟腑之輸應也。假令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少陰證。始得發熱脈沉里和無汗。故漬形以為汗。
假令麻黃湯。是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脈浮無汗里和是也。在皮者汗而發之也。經曰。治主以緩。治客以急。
此之謂也。
麻黃湯麻黃(去節五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炙) 杏仁(去皮尖炒二十個)上 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三部脈俱弦而浮。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羌活防風各三錢。謂肝主風。是膽經受病。大便秘?;蛐瓜鲁嗨疅o數。皆里不和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干善笑。其尺寸脈俱浮而洪。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黃芩石膏各三錢。謂主心熱。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尺寸脈俱浮而緩。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白術防己各五錢。謂脾主濕。是胃經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尺寸脈俱浮而澀。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桂枝生姜各三錢。謂肺主燥。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其尺寸脈俱浮。而里和惡寒。其麻黃湯內加附子生姜。謂腎主寒。是膀胱受病也。
以上各五證。皆表之表。謂在皮者急汗而發之也。皆腑受病。表之里者。下之當緩。謂隨臟表證。外顯尺寸脈俱浮。而復有里證。謂發熱飲水便利赤澀。或泄下赤水。按之內實或痛。麻黃湯去麻黃杏仁。與隨臟元加藥同煎。作五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半錢。邪盡則止。未盡第二服加大黃一錢。邪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半。如邪未盡。又加之。邪盡則止。此所謂先緩而后急。是表之里證。下之當緩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半兩去根節) 細辛(半兩去苗土) 附子(一錢二分半炮裂去皮臍)上 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內證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其尺寸脈俱沉而弦。里和惡寒。肝經受病。麻黃附子細辛湯內。
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假令得心脈。其內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心經受病。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假令得脾脈。其內證腹脹滿食不消。怠惰嗜臥。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脾經受病。加白術防己各三錢。
假令得肺脈。其內證喘咳灑淅寒熱。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肺經受病。加生姜桂枝各三錢。
假令得腎脈。其內證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腎經受病。更加附子生姜各三錢。
以上五證。里之表也。宜漬形以為汗。皆臟受病也。里者下之當急。謂隨臟內證。已顯尺寸脈俱沉。復有里證者。謂大小便秘澀或泄下赤水?;驗a無數。不能飲食。不惡風寒。發熱引飲。其脈俱沉?;虬粗畠葘嵍?。
此謂里實。宜速下之。麻黃附子細辛內去麻黃。與隨臟元加藥內。分作三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三錢。
邪盡則止。如邪未盡。再一服加大黃二錢。又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此先急而后緩。謂里之里也。當速下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