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論曰。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聲色符同。然后定立臟腑之榮枯。若滋榮者其氣生。如翠羽雞冠蟹腹豕膏烏羽是也。枯夭者其氣敗。如草茲 血枳實枯骨 煤是也。至如青赤見于春。赤黃見于夏。黃白見于長夏。白黑見于秋。黑青見于冬。是謂五臟之生者。以五行之相繼也。得肝脈色見青白。心脈色見赤黑。脾脈色見黃青。肺脈色見白赤。腎脈色見黑黃。是謂真臟之見者。以五行之相克也。若乃肺風而眉白。心風而口赤。肝風而目青。

脾風而鼻黃。腎風而肌黑。以風善行數變故爾。肝熱而左頰赤。肺熱而右頰赤。心熱而顏赤。脾熱而鼻赤。腎熱而頤赤。以諸熱皆屬火故爾。以至青黑為痛。黃白為熱。青白為寒。以九氣不同故爾。鼻青為腹水。黑為水氣。白為無血。黃為胸寒。赤為有風。鮮明為留飲。而五色取決于此故爾。然審病者。又皆以真脾為本。蓋真脾之黃。是謂天之氣。五色又明。病雖久而面黃必生者。以其真氣外榮也。此數者雖皆成法。然自非心清見曉于冥冥。不能至于此。故五色微診。可以目察。尤難。難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為見五色于外。故決死生也。

傷寒論第六

論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止于六七日間。若兩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經所謂人之傷于寒者。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蓋傷寒者。非雜病所比。非仲景孰能明此。故張仙公深得玄機之理趣。達六經之標本。知汗下之淺深。若投湯劑。正與不正。禍福影響。何暇數日哉。然仲景分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證有六。其治有四。經云。一日巨陽受之。其脈尺寸俱浮。二日陽明受之。其脈尺寸俱長。三日少陽受之。其脈尺寸俱弦。四日太陰受之。其脈尺寸俱沉細。五日少陰受之。其脈尺寸俱微緩。六日厥陰受之。其脈尺寸俱沉澀。其太陽病者。標本不同。標熱本寒。從標則太陽發熱。從本則膀胱惡寒。若頭項痛腰脊強。太陽經病也。

故宜發汗。其陽明病者。雖從中氣。標陽本實。從標則肌熱。從本則譫語。若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陽明經病。

故宜解肌。太陽傳陽明。非表里之傳。若譫語從本為實。故宜下便。王注曰。以陽感熱。其少陽病者。標陽本火。從標則發熱。從本則惡寒。前有陽明。后有太陰。若胸脅痛而耳聾。往來寒熱。少陽經病。故宜和解。其太陰病者。標陰本濕。從標則身目黃。從本則腹脹滿。若腹滿而嗌干。太陰經病。故宜泄滿下濕。從其本治其標。少陰病者。標陰本熱。從標則爪甲青而身冷。從本則脈沉實而發渴。若口燥舌干而渴。少陰經病。故宜溫標下本。其厥陰病者。故厥陰之中氣宜溫也。若煩滿囊縮。厥陰經病。故為熱。宜苦辛下之。故經所謂知標知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又曰。各通其臟。乃懼汗泄非宜。此之謂也。故明斯六經之標本。乃為治傷寒之規矩。此所謂證有六也。且如發汗桂枝麻黃之輩。在皮者汗而發之。葛根升麻之輩。因其輕而揚之法也。承氣陷胸之輩。下者因而竭之法也。瀉心十棗之輩。中滿泄之法也。瓜蒂梔豉者。高者因而越之法也。故明此四治之輕重。可為了傷寒之繩墨。此之謂其治有四也。若明六經四法。豈有發黃生斑蓄血之壞證。結胸痞氣之藥過。難經所謂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故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當發其汗。宜麻黃湯主之。少陰病。得三二日口燥咽干者。急宜大承氣下之。孰敢執于三四日汗泄之定法也。是以圣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說其大概。此之謂也。經所謂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余自制雙解通圣辛涼之劑。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黃發表之藥。非余自。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時。彼一時。奈五運六氣有所更。世態居民有所變。天以常火。人以常動。動則屬陽。

靜則屬陰。內外皆擾。故不可峻用辛溫大熱之劑。縱獲一效。其禍數作。豈曉辛涼之劑。以蔥白鹽豉。大能開發郁結。不惟中病令汗而愈。免致辛熱之藥。攻表不中。其病轉甚。發驚狂衄血斑出。皆屬熱藥所致。故善用藥者。須知寒涼之味況。兼應三才造化通塞之理也。故經所謂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大抵雜病者。氣之常也。隨方而異。其治不同。卒病者。氣之異也。其治則同。其愈則異。昔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故傷寒之法備矣哉。大矣哉。若視深淵。如迎浮云。莫知其際。是以知發表攻里之藥性。察標本虛實之并傳。量老少壯弱之所宜。勞逸緩急之稟性。切脈明陰陽之分部。詳證之邪氣之淺深。

故可宜會通之法矣。內經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此之謂也。

病機論第七

論曰。察病機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無以去深藏之大患。故掉眩收引郁腫脹諸痛癢瘡。皆根于內。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知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備聞。靈樞經曰。刺深而猶可拔。污深而猶可雪。莊子曰。雪猶洗也。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黃帝曰。愿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少慮無怒。風勝則動。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此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其脈弦。王注曰。肝有二布葉一小葉。如木甲拆之狀。故經所謂其用為動。乃木之為動。火太過之政。亦為動。蓋火木之主暴速。所以掉眩也。掉搖也。眩昏亂也。旋運皆生風故也。是以風火皆屬陽。陽主動。其為病也。胃脘當心痛。上支兩脅。隔咽不通。食飲不下。

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里急 戾。脅痛嘔泄。甚則掉眩巔疾。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識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凡病肝木風疾者。以熱為本。以風為標。故火本不燔。

遇風冽乃焰。肝本不甚熱。因金衰而旺。肺金不勝心火。木來侮于金。故諸病作矣。其為治也。燥勝風。王注曰。風自木生。燥為金化。風余則制之以燥。肝勝則治以清涼。清涼之氣。金之氣也。木氣之下。金氣承之。

又曰。風淫于內。治以辛涼。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木主生榮而主春。其性溫。故風火則反涼而毀折。

是兼金化制其木也。故風病過極。而反中外燥澀。是反兼金化也。故非為金制其木。是甚則如此。中風偏枯者。

由心火暴盛。而水衰不能制。則火實克金。金不能平木。則肝木勝。而兼于火熱。則卒暴僵仆。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肥貴膏粱之疾也。故此臟氣平則敷和。太過則發生。不及則委和。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靜則神明。熱勝則腫。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脈鉤。其味苦。其色赤。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為陽中之太陽也。王注曰。心形如未敷蓮花。中有九空。以導引天真之氣。神之宇也。經所謂其用為燥。火性燥動。其明于外。熱甚火赫。鑠石流金。火之極變也。燔 山川。旋反屋宇。火之災眚也。故火非同水。水智而火愚。其性暴速。其為病也。當胸中熱嗌干。右 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癢 腫。肩背 缺盆中痛。

瘍疹身熱驚惑。惡寒戰栗。譫妄衄蔑語笑。瘡瘍血流。狂妄目赤。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背膺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其為治也。以寒勝熱。王注曰。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以發之。發之不盡。逆制之。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又曰。用水之主。

以制陽光。經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此之謂也。是以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火氣之下。水氣承之。是故火主暴虐。故燥萬物者莫 乎火。夏月火熱極甚。則天氣熏和。而萬物反潤。以水出液。林木津流。及體熱極而反汗液出。是火極而反兼水化。俗以難辨。認是作非。不治已極。反攻王氣。是不明標本。但隨兼化之虛象。妄為其治。反助其滿而害于生命多矣。故此臟平則升明。太過則赫曦。不及則伏明。王注曰。百端之起。皆自心生。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味和氣化。濕勝則濡泄。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故為倉廩之官。又名諫議之官。五味出焉。此至陰之類。

通于土氣。為陰中至陰。脾也。其脈緩。王注曰。脾形象馬蹄。內包胃脘。象土形也。其用為化。兼四氣聚散。

復形群品。以主溉灌肝心肺腎。不主于時。寄旺四季。經所謂善不可見。惡者可見也。其變驟注。其災霖潰。

其為病也。 腫骨痛陰淖。按之不得。腰脊頭頸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飲。不欲食。咳唾則有血。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身重。善饑肌肉痿。足不收行。脅 嘔吐。泄注下。王注曰。脾熱則生濕。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者。有胃之寒者。有胃之熱者。色白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色黃水赤混濁。皆屬于熱。故仲景曰。

邪熱不殺谷。火性疾速。此之謂也。其為治也。風勝濕。濕自土生。風為木化。土余則制之以風。脾盛治之以燥。故濕傷肉。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 腫。王注曰。濕為水。水盛則腫。水下形肉已消。又曰。濕氣為淫。皆為腫滿。但除其濕。腫滿自衰。若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濕氣在下。以苦瀉之。

以淡滲之。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若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曰。土氣之下。木氣承之。本草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王注曰。半身已上。濕氣有余。火氣復郁。所以明其熱能生濕。經所謂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是亦熱之用矣。故土主沉 云雨而宏靜。雨熱極甚。則飄驟散落。是反兼風木制其土也。若脾熱甚。土自邕。燥去其濕。以寒除熱。脾土氣衰。以甘緩之。所以溏泄積飲痞隔腫滿濕熱干涸消渴。慎不可以溫藥補之。故積溫成熱。性之溫。乃勝氣之藥也。故此臟喜新而惡陳。常令滋澤。無使干涸。土平則備化。太過則敦阜。不及則卑監。

諸氣 郁病痿。皆屬于肺金。(常清氣利)燥勝則干。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而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為陽中之少陰。通于秋氣。其脈毛。王注曰。肺之形。象人肩。二布葉一小葉。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分布諸臟清濁之氣。經所謂其用為固。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為病也。

骨節內變。左 脅痛。寒清于中。感而瘧。太涼革候。咳腹中鳴。注瀉 溏。咳逆心脅滿。引小腹善暴痛。

不可反側。嗌干面塵色惡腰痛。丈夫 疝。婦人少腹痛。浮虛鼽尻陰股髀 。是病皴揭。實則喘厥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其為治也。熱勝燥。燥自金生。熱為火化。

金余則制之以火。肺勝則治之以苦。又曰。金氣之下。火氣承之。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苦辛。以苦下之。

若肺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王注曰。制燥之勝。必以苦溫。故受干病生焉。是以金主于秋而屬陰。其氣涼。涼極天氣清明。而萬物反燥。故燥若火。是金極而反兼火化也。故病血液衰也。燥金之化極甚。則煩熱氣郁痿弱。而手足無力不能收持也。凡有聲之痛。應金之氣。故此臟平氣則審平。大過則堅成。不及則從革。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水。(能養動耗)寒勝則浮。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

其味咸。其色黑。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為陰中之太陰。通于冬氣。其脈石。王注曰。腎臟有二。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膂筋。外有脂裹。里白表黑。主藏精。故仙經曰。心為君火。腎為相火。是言在腎屬火。而不屬水也。經所謂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故膻中者在乳之間。下合于腎。是火居水位。得升則喜樂出焉。

雖君相二火之氣。論其五行造化之理。同為熱也。故左腎屬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腎屬火。游行三焦。興衰之道由于此。故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門相火也。經所謂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為病也。寒客心痛。腰腿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若厥逆痞堅。腹滿寢汗。實則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

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王注曰。大小腹。大小腸也。此所謂左腎水發痛也。若夫右腎命門相火之為病。少氣瘡瘍疥癬癰腫脅滿。胸背首面四肢浮腫。腹脹嘔逆。螈 骨痛節有動。注下溫瘧。腹中暴痛。

血溢流注精液。目赤心熱。甚則瞀昧暴痛。瞀悶懊 。嚏嘔瘡瘍驚燥。喉痹耳鳴。嘔涌暴注。 螈暴死。瘤氣結核丹 。皆相火熱之勝也。其為治也。寒勝熱。燥勝寒。若熱淫于內。治以咸寒。火淫所勝。平以咸冷。故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如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又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太康县| 刚察县| 大石桥市| 陆川县| 溧阳市| 海晏县| 隆林| 葫芦岛市| 鄂伦春自治旗| 平远县| 康乐县| 温泉县| 茌平县| 黄陵县| 安顺市| 阳新县| 兴国县| 龙州县| 谢通门县| 金乡县| 宁陵县| 来凤县| 章丘市| 河北区| 秭归县| 厦门市| 罗甸县| 嫩江县| 汕头市| 鄂温| 南澳县| 新晃| 恩施市| 乌什县| 台东市| 安阳县| 河西区| 鞍山市| 铜鼓县|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