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水本寒。寒急則水冰如地而能載物。水發而雹雪。是水寒亢極。反似克水之土化。是謂兼化也。所謂寒病極者。反腎滿也。左腎不足。濟之以水。右腎不足。濟之以火。故此臟水準則靜順。不及則涸流。太過則流衍。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厥謂氣逆。固謂禁固。氣逆則肝腎失守。失守則不能禁固。出入無度。燥濕不恒。
故氣下則愈也。經所謂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華蓋。故肺熱葉焦。發為痿 。是氣郁不利。病喘息而嘔也。
嘔謂嘔酸水。火氣炎上之象也。胃膈熱甚。則為嘔也。若衰火之炎。痿 則愈。利肺之氣。喘息自調也。道路開通。吐嘔則除。凡病嘔涌溢食。皆屬之火也。王注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經所謂三陽有余。
則為痿易。王注曰。易有變常用。自痿弱無力也。故此者熱之明矣。
諸熱瞀螈。皆屬于火。熱氣勝則濁亂昏昧也。瞀視乃昏也。經所謂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螈者。故俗謂之搐是也。熱勝風搏。并于經絡。故風主動而不寧。風火相乘。是以熱瞀螈而生矣。治法祛風滌熱之劑。折其火勢。
熱螈可立愈。若妄加灼火?;蝻嬕园l表之藥。則取死不旋踵。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禁栗驚惑。如喪神守。悸動怔忪。皆熱之內作。故治當以制火。制其神守。血榮而愈也。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寒濕同性。水火同居。故足太陽膀胱經屬水而位下。所以濕可傷也。其脈起目內 。
上額交于巔上。其支別從巔入絡于腦。還出別下項。故主項強。太陽表中風。加之以濕??陀诮浿?。內挾寒濕。
則筋脈抽急。故痙項強而不柔和也。此太陽寒濕。當詳有汗無汗。治以流濕祛風緩發表而愈也。
諸逆沖上。皆屬于火。沖攻也。氣炎上。故作嘔涌溢。食不下也。
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肺主于氣。貴乎通暢。若熱甚則郁于內。故肺脹而腹大。是以火主長而高茂。形現彰顯。升明舒榮。皆腫之象也。熱去則見白利也。
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胃實則四肢實而能登高也。故四肢者諸陽之本。經所謂陰不勝陽。則脈流薄疾。病乃狂。是以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神明之亂也。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之謂也。治之以補陰瀉陽。奪其食則病已。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炎威而害也。強勁有力而不能和柔也。乃厥陰風木勢甚而成此。王注曰。陽郁于內。
而陰行于外。千金曰。強直為風。治以瀉火補金。木能自平也。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者。熱氣甚則然也。經所謂熱勝則腫。此之類也。
是以熱氣內郁。不散而聚。所以叩之如鼓也。諸腹脹大。皆為里證。何以明之。仲景曰。少陰病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所謂土堅勝水則干。急與大承氣湯下之。以救腎水。故知無寒。其熱明矣。
諸病 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腫熱勝。內則陽氣滯故也。疼酸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則木王而為酸。酸者肝之味也。故經所謂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王注曰。肝主驚。然肝主之。原其本也。自心火甚則善驚。所以驚則心動而不寧也。故火衰水準。治之本也。
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熱氣燥爍于筋。故筋轉而痛。應風屬于肝也。甚則吐不止。 熱之氣加之以泄。濕勝也。若三氣雜。乃為霍亂。故仲景曰。嘔吐而利。名為霍亂。故有干霍亂。有濕霍亂。得其吐利。
邪氣得出。名濕霍亂也。十存八九。若不得吐利。揮霍撩亂。邪無由出。名曰干霍亂。十無一生。二者皆以冒暑中熱。飲食不節。寒熱氣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則為此病。若妄言寒者。大誤矣。故熱則小便渾而不清。寒則潔而不濁。故井水煎湯沸。則自然混濁也。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水液為病寒也。故水清凈。其氣寒冷。水谷不化而吐利。其色白而腥穢。
傳化失常。食已不饑。雖有邪熱不殺谷而不饑者。無倦而常好動。其便色黃而酸。王注曰。寒者上下所出。即吐出溺出也。又法曰。小寒之氣。溫以和之。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流而不腐。動而不蠹。故吐嘔吐酸者。胃膈熱甚。則郁滯于氣。物不化而為酸也。酸者肝木之味?;蜓酝滤釣楹哒`也。暴注者。是注泄也。乃腸胃熱而傳化失常。經所謂清氣在下。
則生飧泄。下迫者。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鹦约彼佟6茉煳锕室病K自铺撟筘煻匆?。
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澀枯者。水液氣衰少。血不榮于皮肉。氣不通利。故皮膚皴揭而澀也。
及甚則麻痹不仁。涸干者。水少火多。系辭云。燥萬物者。莫 乎火。故火極熱甚。水液干而不潤于身。皮膚乃啟裂。手足有如斧傷而深三二分者。冬月甚而夏月衰。故法曰。寒能收斂。收斂則燥澀皴揭。熱能縱緩??v緩則滋榮潤澤。皆屬燥金之化也。王注曰。物之生滑利。物之死枯澀。其為治也。宜開通道路。養陰退陽。涼藥調之。榮血通流。麻木不仁澀涸干勁皴揭。皆得其所。慎毋服烏附之藥。經所謂金木水火土營運之數。寒暑燥濕火風臨御之化。不失其道。則民病可調。凡受諸病者。皆歸于五行六氣勝復盛衰之道矣。王注曰。人生有形。
不能無患。既有其患。亦常有逃生化出陰陽者也。故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
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得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氣宜論第八
論曰。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主。五臟所宜。五行之營運數。六氣之臨御化。然后明陰陽三才之數。故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故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經曰。丹天之氣。經于牛女戊分。 天之氣。經于心尾己分。
蒼天之氣。經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于亢氐昂畢。玄天之氣。經于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
則天地之門戶也。是以將前三數與天象俱明。始終之六氣所司之高下。在泉淺深之勝復。左右之間同與不同。
三紀太過不及之理。故可分天地之化產。民病之氣宜矣。經所謂太陽司天之政。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陽明司天之政。故宜以辛苦。汗之清之散之。又宜以咸。少陽司天之政。故歲宜以咸宜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
觀氣寒溫。以調其過。太陰司天之政。故宜以苦燥之溫之。甚者發之泄之。不發不泄。則濕氣外溢。肉潰皮拆而水血交流。少陰司天之政。故歲宜咸以 之。而調其上。甚則以苦發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則以苦泄之。厥陰司天之政。故歲宜辛以調上。以咸調下必折其郁氣。先資其化源。是以迎而奪之。王氣之法也。故云六氣有余。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寒遠寒。用涼遠涼。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故王注曰。夏寒甚。則可以熱犯熱。寒不甚。則不可犯也。若有表證。若有里證。故法云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使寒熱內賊。其病益甚。故無者生之。有者甚之。所以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其寒至。則堅痞腹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 昏郁。注下 螈。腫脹吐嘔。鼽血衄血。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閉之病生矣。王注曰。食已不肌。吐利腥穢。亦寒之疾也。暴喑冒 。目不認人。躁擾狂越。譫語罵詈驚癇。亦熱之病也。故經所謂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至也。倘不知斯。寒熱內賊。失氣之宜。因不知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術不通經。為粗工之戒。是以六氣上司九宮。中司九元。下司九宣。三數俱明。
各分主客。勝復淫治。克伐主病。歲物氣味之濃薄。故經所謂氣味有濃薄。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太陽在泉。熱毒不生。故其氣專。其味正。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太陰在泉。
燥毒不生。此所謂天化地產。故天地氣合。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經所謂謹候氣宜。無失病機。病機者。寒暑燥濕風。金木水火土。萬病悉自此而生矣。故謹察病機之本。得治之要者。乃能愈疾。亦常有不明六氣五行之所宜。氣味濃薄之所用。人身為病之所由。而能必獲其效者。鮮矣哉。
本草論第九
論曰。流變在乎病。主治在乎物。制用在乎人。三者并明。則可以語七方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
是十劑也。大小緩急奇偶復。是七方也。是以制方之體。欲成七方十劑之用者。必本于氣味生成而成方焉。
其寒熱溫涼四氣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氣味生成。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是以一物之中。
氣味兼有。一藥之內。理性不無。故有形者為之味。無形者謂之氣。若有形以無形之治。喘急昏迷乃生。無形以有形之治。開腸洞泄乃起。經所謂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王注曰。味有質。故下流于便瀉之竅。氣無形。
故上出于呼吸之門。故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王注曰。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是以有生之大形。精為本。故地產養形。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天產養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精交養。充實不虧。雖有苛疾。弗能為害。故溫之以氣者。是溫之以肺。補之以味者。是補之以腎。是以人為萬物之靈。備萬物之養。
飲和食德。以化津液。以淫筋脈。以行榮衛。故經所謂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以為全生之術。故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甘苦酸辛咸。此為補養之要也。何則谷入于口。而聚于胃。胃為水谷之海。喜谷而惡藥。藥之所入。不若谷氣之先達。故治病之法。必以谷氣為先。是以圣人論真邪之氣者。謂汗生于谷。不歸于藥石。辨死生之候者。謂安谷則生。過期不惟數于五臟。先明胃氣為本。以此知五味能養形也。
雖毒藥攻邪。如國之用兵。蓋出于不得已也。是以圣人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故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 。隨五臟之病證。施藥性之品味。然后分奇偶大小緩急之制也。故奇偶者。七方四制之法。四制者。大小緩急也。所謂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故大小者。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又曰。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二臣六。所以七方者。四制之法。奇偶四制。何以明之。假令小承氣調胃承氣為奇之小方也。大承氣抵當湯為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下而為之用者如此。桂枝麻黃為偶之小方。葛根青龍為偶之大方。所為因其發而用之者如此。經所謂近者奇之。遠者偶之。身之表者為遠。身之里者為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不以者。不用也。故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故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為味不純粹者也。故味所濃。則泄之以下。味所薄。則通氣者也。王注曰。味濃則泄。
薄則通。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故附子干姜味甘溫大熱。為純陽之藥。為氣濃者也。丁香木香味辛溫平薄。為陽之陰。氣不純粹者也。故氣所濃則發熱。氣所薄則發泄。經曰。
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王注曰。陰氣潤下。故味薄則發泄。陽氣炎上。故氣濃則發熱。味薄為陰少。故通泄。
氣薄為陽少。故汗出。是以論氣味之薄濃。合奇偶之大小。故腎肝位遠。數多則其氣緩。不能速達于下。必大劑而數少。取其迅急。可以走下也。心肺位近。數少則其氣急。不能發散于上。必小劑而數多。取其氣易散。
可以補上也。王注曰。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腎服一。乃五臟生成之常數也。若奇之不去則偶之。
是謂重方也。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王注曰。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