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桑葉(二錢) 菊花(二錢) 薄荷(一錢) 黑梔皮(二錢) 赤茯苓(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云茯苓(一錢五分) 粉前胡(一錢) 大力子(三錢) 連翹殼(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荷葉邊(三錢)改方加杏仁三錢,豆豉三錢,枳殼一錢五分。

十五診 身熱漸輕。舌苔灰霉已化,煩懊亦定。陰津既回內陷之邪,還于肺胃,其多眠應當立退,乃神情安靜,仍復多眠。皆由風邪入于上焦,上焦之氣,閉而不行,衛氣行于陰而不得出于陽。開泄上焦,使上焦氣宣,為目前要務。

杏仁(三錢) 桑葉(二錢) 淡豉(二錢) 枳殼(八分) 桔梗(一錢) 薄荷(一錢)橘紅(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青防風(一錢) 干荷葉邊(三錢)十六診 胸背皆經得汗,風邪稍得開泄,耳竅略聰,衛氣漸開,且能知味,然仍時多眠睡。舌黃灰霉既化,而反覺白膩。上焦之氣不行,谷氣過多,恐其釀濕生熱,不可不防。

光杏仁(三錢) 淡豆豉(二錢) 廣橘紅(一錢) 絲通草(八分) 生薏仁(三錢) 炒枳殼(一錢)桔梗(一錢) 防風(一錢) 云茯苓(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干荷葉邊(三錢)十七診 內陷之邪,還于肺胃,而從汗出。耳竅閉塞已開,身熱亦退。脈靜苔化,大局已定。宜和中醒胃。

青鹽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桔梗(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薄橘紅(一錢)米仁(三錢) 枳殼(一錢五分) 范志曲(一錢五分) 谷芽(二錢)十八診 脈靜苔化,胃開思食。久熱之下,陰津不能遽復。宜和陰益腎。

炙生地(三錢) 炙甘草(四分) 白芍(一錢) 橘白(鹽水炒一錢) 麥冬(炒一錢五分) 阿膠珠(一錢五分)甜杏仁(炒香三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十九診 滋水和陰,胃氣漸復,多眠亦退。風為陽邪,溫乃熱氣,其所傷者,無非陰液。但柔膩之藥,不能久進。宜甘涼和養。

西洋參(一錢五分) 生玉竹(三錢) 廣橘白(一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 川石斛(四錢) 生甘草(三分) 生山藥(三錢) 甜杏仁(三錢) 范志曲(一錢)陸(左) 咳嗽不爽,發熱汗出不解,氣從上逆,大便溏泄。脈數右大,苔濃心黃。風溫襲于肺胃,癥方七日,為勢甚熾。

牛蒡子(三錢) 川貝母(二錢) 甜廣皮(一錢) 杏仁(三錢) 竹茹(水炒二錢) 生甘草(四分)炙桑皮(二錢) 大連翹(三錢) 茯苓(三錢)二診 苔黃稍化。仍然膩濁,大便不利,每至日晡,輒仍凜熱。外風引動濕熱,郁阻營衛。再為宣化。

杏仁(三錢) 蔻仁(五分) 淡芩(一錢) 滑石(三錢) 鮮竹茹(水炒一錢) 米仁(三錢)廣郁金(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 赤茯苓(三錢) 鮮佛手(一錢)三診 輕宣肺氣而化濕邪,每晨汗出,上焦之濕,理當從汗而解,乃日晡仍然似瘧,便不暢行,腹膨脘痞欲嘔,頻轉矢氣。脈形滑數。此必有形之積,阻而不化。擬導滯兼清濕熱。

南楂炭(三錢) 縮砂仁(五分) 云茯苓(三錢) 青陳皮(各一錢) 澤瀉(二錢) 范志曲(二錢)萊菔子(炒研三錢) 木香檳榔丸(三錢先服)恩(左) 溫邪將及兩候,發熱有汗不解,夜甚無寐,胸悶不舒,煩渴而不欲飲。脈數,右部沉郁,左部弦大,舌紅苔黃,根帶灰霉。無形之邪,有形之濕,熏蒸不化,遂致清津不能上供,陰液由此漸虧。恐化燥而神機不運,漸成昏蔽。擬退熱泄濕。即請商裁。

羚羊片(一錢五分) 淡芩(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赤苓(三錢) 生米仁(三錢) 連翹殼(三錢)廣郁金(一錢五分) 滑石塊(三錢) 通草(一錢) 生梨汁(一兩) 蘆根(打汁調一兩) 白蔻仁(三分先服)二診 流濕潤燥,參以退熱,熱勢外揚,能得微汗,口渴大減。然大便不行,大腹滿痛,頻轉矢氣。脈象滑數。正合陽明病頻轉矢氣之條,以丸藥緩下。即請商裁。

豆豉(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赤苓(三錢) 杏仁(三錢) 楂炭(三錢)淡芩(酒炒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 枳實導滯丸(三錢先服)三診 熱勢降序,仍然起伏,大腹滿痛,頻轉矢氣,大便不行。脈數左弦,舌尖紅絳。陰傷熱戀,宿滯不達。

再泄熱利濕,參以磨滯。

連翹殼(三錢) 細生地(五錢) 滑石塊(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栝蔞仁(五錢) 黑山梔(三錢)光杏仁(三錢) 通草(一錢) 枳實(一錢五分) 蘆根(一兩) 青竹葉(二十片)改方停藥,飲白殘花露佛手露各二兩。

四診 大便暢行,熱痰悉化。然頻渴欲飲。舌紅苔白,根帶灰黑。陰傷不復。再泄熱和陰。

生地 川連 花粉 青蒿 竹葉 阿膠 連翹 滑石 杏仁 蘆根謝(右) 辛涼疏泄,汗未暢達,熱仍不解,頭脹耳鳴。脈數右大。風溫襲于肺胃,不能外達,三日正熾。

淡豆豉(三錢) 薄荷(一錢) 連翹(二錢) 池菊花(二錢) 枳殼(一錢炒) 牛蒡子(三錢)桔梗(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宋半夏(一錢五分)二診 疏泄肺胃,得汗甚暢,邪從汗解,熱勢大減,脹痛漸松。苔黃較化,脈亦略緩。然爐煙雖熄,余燼未消,身熱尚未盡退。還宜疏泄余邪。

桑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山梔(二錢) 池菊花(一錢五分) 粉前胡(一錢)苦桔梗(一錢) 連翹殼(三錢) 枳殼(一錢) 悉尼(切片入煎一兩) 象貝母(二錢)包(左) 溫邪將及二候,上焦之熱,移入大腸,發熱便泄,懊煩不寐,頻渴欲飲,耳竅失聽。舌光無苔,干燥無津,脈左大,重按無力。邪熱不從外達,灼爍于內,陰津損傷,往往有液劫而神昏者,不可不知。擬養津泄熱。

鮮石斛(六錢) 連翹(三錢) 黑梔皮(三錢) 香豉(三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 鮮生地(六錢)滑石(三錢) 桔梗(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 蘆根(一兩)二診 便泄已止,熱勢雖不甚盛,而仍神煩少寐,口渴欲飲,舌燥無津,既干且膩,右目紅赤作痛。脈數左大。風溫夾濕化熱,由大腸還于肺胃,氣燥津傷。擬流濕潤燥,開泄風熱。

桑葉 薄荷 荊芥 連翹殼 朱茯神 桔梗甘菊花 鮮石斛 晚蠶砂 辰燈心 蔻仁末(三分另用鮮蘆根二兩打汁調服)左 時病八日,始則發熱便泄,繼而呃逆頻頻,便泄雖止,而表熱入里,遂致里熱神煩,頻渴欲飲,面色浮紅。舌苔焦黑無津,脈象細數。此由邪熱不從外達,轉從內陷,劫爍陰津,所以滿舌焦干,氣火上沖,吸氣不得入,所以頻頻呃逆,將有神昏發痙之變。勉擬存陰救津,兼清龍相,以平其沖逆之威。能否應手,非敢所知也。

大生地(四錢) 阿膠珠(二錢) 赤茯苓(三錢) 大麥冬(三錢) 生草(五分) 鮮竹茹(一錢五分)柿蒂(五枚) 枇杷葉(去毛一兩) 大補陰丸(三錢先服)方(左) 風溫兩候,風化為火,火風內旋,由壯熱懊煩而致螈 。疊經泄熱和陰,火風漸平,烙熱亦定,乃大便通行之后,頻見溏泄,咽痛鼻紅,咳嗽痰多稠黃,耳竅閉塞。脈象數大,重按帶弦,舌紅苔黃。沸騰之風火雖熄,而氣分之熱,何能遽化。風痰為熱所灼,自然色變黃稠。氣燥則清竅不利,自然兩耳失聰。咽通于胃,喉通于肺,今肺胃兩經,為風熱淵藪,自然咽中作痛。大腸與胃相聯續,與肺相表里,熱盛之下,府氣失通,肺胃之熱,乘熱下移,再以牛乳橫助其虐,所以大便為之頻泄。為今之計,惟有清化肺胃,以清腸熱。與式訓仁兄大人同議方。

射干(六分) 桔梗(一錢) 川斛(五錢) 黑山梔(三錢) 細木通(五分) 前胡(一錢)淡芩(一錢五分) 連翹(三錢) 六一散(三錢) 茅根(一兩) 竹葉(十二片)浦(左) 咳嗽頭脹發熱,寤難成寐,知饑欲食。脈數而弦。風溫襲于外,肝火熾于內。姑疏風泄熱。

桑葉(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 前胡(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竹茹(水炒一錢五分) 菊花(一錢)象貝(二錢) 黑山梔(三錢) 粉丹皮(二錢) 枳實(一錢炒)二診 辛涼散風,微苦泄熱,邪勢不達,未能得汗,咳嗽頭痛,惡風。邪尚在表,再進辛涼。

桑葉(二錢) 炒枳殼(二錢) 前胡(一錢五分) 牛蒡子(三錢) 光杏仁(三錢) 菊花(二錢)白桔梗(一錢) 象貝(二錢) 薄荷(一錢) 竹茹(水炒一錢五分)秦(左) 發熱煩渴,胸悶氣逆,頻咳痰多,神煩少寐。脈數糊滑。此風溫挾濕,郁蒸肺胃。癥逾兩候,恐致昏喘。

桑葉 制半夏 桔梗 冬瓜子 水炒竹茹 青蘆管 前胡 橘紅 生薏仁 光杏仁 通草二診 氣逆稍定,熱亦漸減,而脈仍滑數。還是肺胃之濕未楚也。再為降化。

光杏仁 生薏仁 制半夏 赤茯苓 云茯苓 炒蘇子橘紅 冬瓜子 生香附 絲通草 旋復花 炒枳殼 水炒竹茹顧(左) 發熱咳嗽多痰,喉間霍霍有聲,胸悶神煩。脈數而滑。此溫邪挾濕,蒸于肺胃。七日正熾。

甜葶藶 光杏仁 制半夏 炒枳殼 炒蘇子 金沸草 薄橘紅 赤茯苓 云茯苓居(童) 先是口碎作痛,四日前忽然熱起,勢甚熾張,胸悶懊煩,鼻衄便泄,茲則咽中作痛。舌紅苔白,脈數滑大。此風邪先襲于上,復以時令之邪與濕相合,致一陰一陽之火,俱結于上。病屬風溫,方在五日,邪勢熾甚之際,當是易進難退之時也。

泡射干(六分) 廣郁金(六分沖) 馬勃(一錢五分) 荊芥(一錢) 牛蒡子(三錢) 炒銀花(一錢五分) 連翹殼(三錢半) 玄參(三錢) 桔梗(一錢) 杏仁泥(三錢) 竹葉心(十六片)竹葉心 桔梗(二味代茶)改方加黃芩酒炒秦艽。

二診 前進辛以散風,苦以泄熱,汗出邪勢從外而泄。而肺胃之熱蘊結,痧疹并發而不少衰,痛不少減。脈數滑大,舌紅邊絳。喉關以內,白腐滿布,喉腫關小微咳。此爐煙甫熄,余燼復燃,肺胃之熱,沖斥于中,喉疳重癥,出入極為迅速。恐火爍肺金,而致氣喘。商請專門名家酌奪。

郁金(一錢五分) 山豆根(三錢) 京玄參(三錢) 羚羊片(先煎二錢) 連翹(三錢) 大貝母(三錢)桔梗(一錢五分) 生石膏(七錢打) 牛蒡子(三錢) 射干(七分) 茅根(去心一兩) 蘆根(去節一兩) 鮮荷葉(七錢)三診 昨進大劑泄熱,熱勢大為輕減,喉腫較退,痛勢大輕。涎水之自涌者,至此漸能下咽。脈洪大略收火風之灼鑠肺胃者,已退三舍,當乘勝而助鼓再進。

羚羊片(二錢) 玄參肉(三錢) 牛蒡子(三錢) 鮮石斛(六錢) 連翹(三錢) 生石膏(七錢)泡射干(六分) 荊芥(一錢) 黑山梔(三錢) 苦桔梗(二分) 鮮荷葉絡(七錢) 茅根(去心一兩)蘆根(去節一兩)某 氣喘不定,痰多稠濃。苔白轉黃,舌邊尖紅絳,唇朱顴赤,脈數至六至以外。夫風為陽邪,陽邪易于化火,所有痰濁,盡從陽化,華蓋之臟,獨當其炎,所以清肅之令不行,右降之權盡失。痰鳴氣喘, 如夢語,將有耗氣傷陰等變矣。

磨犀尖(四分) 杏仁泥(三錢) 桑白皮(二錢) 冬瓜子(四錢) 生石膏(五錢) 肥知母(二錢炒)馬兜鈴(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炒) 生薏仁(四錢) 栝蔞霜(三錢) 茯苓(三錢) 連翹(三錢)青蘆管(一兩) 枇杷葉(去毛一兩)某 風溫大勢已解,而痰熱未清,咳戀痰稠黃濃,火升少寐。右寸脈獨大。良以邪熱灼肺,手太陰清肅無權,則足太陰轉輸失職,致熱蒸而煉液成痰,痰火因而內熾。鼻準清冷,乃氣機之閉郁,以兼癥之中,別無元陽衰脫之見端也。擬清化痰熱而肅肺氣。

茯苓(三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海浮石(三錢) 炒蔞皮(三錢) 川貝母(二錢) 杏仁泥(三錢)冬瓜子(五錢) 風化硝(五分) 新絳(五分) 枇杷葉(去毛四片) 竹茹(一錢五分鹽水炒)燈心(鹽水拌三尺)賈(左) 癥起四日,壯熱無汗,肢體煩疼,頭脹作痛,痰多口膩。脈數右部浮大。夫熱重而至炙手,自必懊煩悶,此時尚無煩懊情形,其熱之尚在肌表,顯然可見。考太陽為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衛氣。今風邪在表,陽氣屈曲不伸,故發熱頭疼。其所以不能作汗者,良由濕痰素盛,內壅不宣,則表邪難達,吳又可先生所謂水注閉其后竅,則前竅涓滴,此正發汗之義也。肢體之痛,左脅為甚,肝藏居左,風氣通于肝也。擬于疏解之中,參入化痰,必得汗泄方能推散,然不易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潮州市| 胶州市| 固始县| 新绛县| 汶川县| 寻甸| 廊坊市| 丰城市| 独山县| 迁西县| 石台县| 长垣县| 梓潼县| 田东县| 海口市| 湖州市| 新野县| 都昌县| 本溪市| 北宁市| 阜康市| 灵台县| 定日县| 都江堰市| 四川省| 东台市| 富平县| 周口市| 台中市| 天峨县| 鄄城县| 敖汉旗| 黔西县| 铁力市| 贵州省| 乌鲁木齐县| 叶城县| 宜都市| 卓尼县|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