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半夏 枳實 橘紅 郁金 僵蠶 煨天麻 茯苓 遠志 菖蒲 竹瀝 姜汁陳(左) 遺濁之后,濕襲經(jīng)絡,以致四肢牽強,胸次不舒。久則為風痱之類。
秦艽 桑寄生 防風 川萆 漢防己 獨活 生薏仁 當歸 白僵蠶 絲瓜絡陳(右) 高年精血虧損,肝風鴟張頭暈心中震痙。脈細弦尺澀。為類中之漸,圖治非易。
大生地 蓯蓉 歸身 菊花 木瓜皮 黑豆衣 杞子 白芍 杜仲二診 右足弛強不仁,頭暈心中震痙,神煩不寐。舌色潤而自覺干燥無津。良由精血虧耗,厥少二陰之火上炎。前法參以育陰降火。
阿膠珠(三錢) 川雅連(雞子黃拌炒三分) 龍齒(三錢) 甘杞子(三錢) 濃杜仲(三錢)大生地(四錢) 炒棗仁(三錢) 干蓯蓉(二錢) 朱茯神(三錢) 炒萸肉(一錢五分)左 脈象弦滑。左臂作麻。此濕痰過盛,營衛(wèi)之氣,為之阻蔽,有痱中之虞。
桂枝 焦枳實 羌活 云茯苓 白僵蠶 防風 制南星 天麻 廣橘紅制半夏 二妙丸某 眩暈耳鳴,四肢麻木。脈形弦滑。此胃有濕痰,膽木不降,有類中之虞。
制半夏 枳實 天麻 竹茹 秦艽 凈雙鉤 陳膽星 石決明廣橘紅 山梔 磁朱丸(一錢五分)左 左半主血。然血中無氣,則血不流。今左臂作麻。脈形弦滑。無非痰濕阻遏,榮衛(wèi)不宣。仿石頑法。
蒼術(八分) 黃柏(姜汁炒一錢) 羌活(一錢) 天麻(一錢五分) 當歸(酒炒二錢) 桑寄生(酒炒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白僵蠶(二錢) 橘皮(一錢) 左秦艽(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過(右) 右臂不能舉動。高年血虛,風陽入絡,為痱中之根。
秦艽(一錢五分) 當歸(酒炒二錢) 桑寄生(三錢) 天麻(一錢五分) 獨活(一錢) 白僵蠶(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 木防己(一錢五分) 桂枝(四分) 絲瓜絡(三錢炒) 大活絡丹(一丸)左 外瘍之后,風與濕合,流入絡隧。以致遍體煩疼,手足軟弱,恐成類中。
秦艽 焦蒼術 黃柏 半夏 絲瓜絡 獨活 桂枝 生薏仁 萆 桑枝(酒炒) 漢木防己二診 兩次得汗,濕郁稍宣,遍體煩疼大退。藥既應手,無容更張。
于術(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絡石藤(三錢炒) 杜仲(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四錢) 秦艽(一錢五分) 炙綿 (二錢) 焦蒼術(二錢研末米飲作丸藥汁送下)三診 投劑之后,脈癥相安。然四肢酸軟,筋惕少寐。良由痰濕阻絡,甲木之氣,不能下降。前法出入再進。
桂枝(五分) 秦艽(一錢五分) 獨活(一錢) 桑寄生(酒炒三錢) 木防己(一錢) 茯苓(三錢)制半夏(一錢五分) 萆 (二錢) 枳實(一錢) 生薏仁(四錢) 白蒺藜(三錢) 木瓜(一錢) 鮮竹茹(一錢)某 浮游之火漸平,而食入輒作反逆。此膽胃不主下降,肝陽從此獨升。再降膽胃。
制半夏 枳實 甜廣皮 杏仁 白蒺藜 茯苓 茯神 黑山梔 陳膽星 竹茹生姜汁(二滴) 陳關蟄 大荸薺(二味煎湯代水)右 脈濡滑,左關微弦。面色浮黃,四肢酸軟,心悸少寐。此由中氣不足,濕土生痰,郁阻絡隧,為痱中之根。
野于術(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絡石藤(三錢炒) 焦蒼術(一錢研末米飲為丸烘干藥汁送下)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四錢) 秦艽(一錢五分) 濃杜仲(三錢) 炙綿 (二錢)某 舌強,右半不用。氣虛挾痰,治無近功也。
制半夏 橘紅 炒菊花 石菖蒲 遠志肉 白僵蠶左秦艽 煨天麻 竹油 再造丸(開水先服)
風溫
(附冬溫 溫熱 秋燥)陳(右) 風溫八日,身熱咳嗽,左脅作痛,日來神昏不寧,甚則迷昧,氣升痰嘶,痰色稠黃,齒垢顴紅,自汗渴飲。脈數(shù)浮弦,舌紅苔黃。日前痰中屢屢見紅。此由風邪化熱,灼爍肺胃,所有津液,盡為火熱熬煉,皆化為痰肺為熱炎所熏,肺葉煽動,有喘厥之虞。用竹葉石膏湯加味。
麥冬(去心三錢) 石膏(五錢煨) 桑白皮(二錢炙) 天花粉(二錢) 梨肉(二兩) 制半夏(一錢五分) 北沙參(四錢) 馬兜鈴(一錢五分) 淡竹葉(十六片)二診 情神之迷昧較清。舌苔亦化,氣升較輕,然痰仍黃濃,痰聲如潮。脈數(shù)弦滑。肺胃為熱所灼,津液盡化為痰,痰隨氣升,氣隨痰逆。前意參上病下取法。
馬兜鈴(一錢五分) 光杏仁(去尖打四錢) 炙桑皮(三錢) 冬瓜子(五錢打) 栝蔞皮(四錢) 川貝(去心三錢) 海浮石(三錢) 薏仁(五錢) 枇杷葉(去毛一兩) 風化霜(七分) 葦莖(一兩五錢)竹瀝達痰丸(三錢竹茹湯先送下)三診 上升之氣,大為平定, 語亦退,煩懊亦減。雖已出于望外。但脈象滑數(shù)而軟,舌苔浮糙,上 糜腐星布。痰熱化火灼陰,一波未定,一波又起矣。再化痰熱,參入甘涼。
馬兜鈴(一錢五分) 冬瓜子(五錢打) 風化硝(八分) 栝蔞仁(五錢研) 杏仁泥(三錢) 海浮石(三錢) 茯苓(四錢) 葦莖(一兩五錢) 鮮竹茹(水炒二錢) 梨汁(一酒杯溫另服) 荸薺汁(半酒杯同沖) 上濂珠(三分) 真川貝母(去心五分二味研極細末先送下)四診 痰喘漸平,熱亦大減而白腐漸多,卻不甚作渴。脈形軟滑。陰分虧損,濁隨氣火上浮,虛多而實少矣。急和其陰,而參清化氣熱。
南北沙參(各二錢) 川貝母(去心二錢) 冬瓜子(四錢) 川石斛(三錢) 滑石塊(四錢) 淡天冬(一錢) 豬茯苓(各二錢) 二泉膠(蛤粉拌炒一錢五分) 香豆豉(二錢炒) 竹茹(水炒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葦莖(七錢) 上濂珠(三分) 川貝母(四分二味研為極細末先調(diào)服)五診 痰喘全平,腐糜忽少忽多。舌質(zhì)呆紫苔,淡黃而 ,望之干毛,卻不燥渴。胸次如哽如阻。脈形軟滑。此的屬陰分傷損,濁蒸不化。治多棘手。勉再以清化并行法,以圖萬幸。
南沙參(四錢) 青鹽半夏(一錢五分) 竹茹(姜汁炒二錢) 枇杷葉(去毛一兩) 栝蔞霜(三錢)滑石塊(五錢)杏仁泥(三錢) 金石斛(四錢) 川貝母(三錢) 香豆豉(三錢) 蘆根(去節(jié)一兩) 陳關蟄(洗淡一兩) 大荸薺(拍碎四枚二味煎湯代水)六診 糜腐大化,胸中痞滿。陰多漸復,而胃濁仍阻。猶恐治濁傷陰,動多窒礙。
法半夏(一錢五分) 金沸草(一錢) 杜蘇子(炒研三錢) 茯苓(四錢) 豆豉(三錢) 橘紅(鹽水炒一錢) 杏仁泥(三錢) 竹茹(姜汁炒二錢) 玫瑰花(去蒂三朵)七診 一險于喘呼神昧,再險于陰傷糜腐,又險于濁阻膈痞,證象錯綜,治多窒礙。何幸清涼潤燥,補瀉紛更,應如桴鼓。履夷出險,殆天授非人力歟。
法半夏(一錢五分) 云苓(四錢) 豬苓(一錢五分) 薤白頭(二錢) 玫瑰花(去蒂三朵) 上廣皮(鹽水炒一錢) 枳殼(一錢) 甜廣皮(炒香三錢) 栝蔞仁(姜汁炒研三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祝(十五歲) 飲食內(nèi)傷,時邪外感。從泄瀉而至發(fā)熱,熱勢甚熾,纖毫無汗,神情懊煩,頻渴不多飲。
脈象郁數(shù),舌紅苔黃罩灰。此由邪濕相合,三焦均受。恐邪濕交蒸,邪化為火,而濕化為燥。用薛氏升泄法。
煨葛根(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淡芩(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米仁(三錢) 大豆卷(二錢)上廣皮(一錢) 苦桔梗(一錢) 通草(一錢) 澤瀉(三錢)二診 用薛氏升泄之法,便泄稍減,咳嗽增多,熱勢漸減,苔灰大化。雖屬轉(zhuǎn)輕之象,而未得汗邪無出路,所以熱仍不解,心中時覺 煩。病起之際,即耳竅閉塞。良由脾土素弱,所以感受風邪,上阻清竅,下趨大腸。但風脈必浮,今脈不以浮應,似非風象。殊不知風在表則浮,今風入腸胃,病既入里,則脈不以浮應矣。仿喻嘉言先生逆流挽舟法。
前胡(一錢) 川羌活(一錢) 白桔梗(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云茯苓(三錢) 柴胡(四分)青防風(一錢) 炒枳殼(七分) 米仁(三錢) 蔻仁(四分) 淡芩(七分)三診 引邪外達,正氣虛微,不能托送,未能得汗,便泄有粘膩,色白帶赤,熱勢得見退輕,而迷沉欲寐,有時夾雜譫語。脈象糊滑,重按少力,苔黃,近根仍帶灰潤。此由中氣不足,外感之風,氤氳之濕,熏蒸之熱,煉液成痰,彌漫神機。里虛內(nèi)陷之象,恐神昏發(fā)痙。擬扶助中陽,兼清濕熱而化濁痰。
臺參須(七分) 川連(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陳膽星(一錢) 竹茹(一錢五分) 竺黃(二錢) 茯苓(三錢) 干姜(四分) 橘紅(一錢) 生薏仁(三錢) 蠶沙(三錢)四診 昨進扶助中陽,兼清熱而化濁痰,熱勢發(fā)揚于外,表熱稍甚,迷蒙較退,時覺懊煩。自病起至今,耳竅閉塞,今則時兼譫語,口渴欲飲。舌紅,后半灰霉,脈象稍起,而軟數(shù)微弦。風燥之氣,上阻清竅,而風與濕合,遂成熏蒸之局,神機為之彌漫。恐邪不外越,復從內(nèi)竄。擬清化法。必得邪從外越,方是退步,然不易也。
黑豆衣(三錢) 連翹(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鮮石菖(二錢) 鮮竹葉(二十片) 綠豆衣(三錢)桔梗(一錢) 薄荷(一錢) 南沙參(三錢) 荷葉邊(三錢) 甘草(四分)五診 便泄已止,咳嗽增多,邪勢欲從肺,經(jīng)外泄。而每至正午陽旺之時,轉(zhuǎn)煩懊不寧,言語錯亂,顴紅面赤,下午仍多眠睡。皆風邪化火,劫爍陰津。昨投泄熱和陰,舌苔深黃稍化,而邊仍紅前半紅點滿布,后半灰霉。津傷熱熾。擬泄熱救陰,稍為擴充。
羚羊片(二錢) 鮮鐵斛(七錢) 大麥冬(三錢) 花粉(二錢) 竹葉心(二十片) 赤茯苓(三錢)黑山梔皮(三錢) 西洋參(一錢五分) 連翹殼(三錢) 真川貝母(去心二錢) 光杏仁(三錢)六診 疏泄風邪,清化氣熱,便泄?jié)u定,解出溏糞帶黑,熱之象也。風為陽邪,不從外越,從中化熱,熱灼肺胃,咳嗽不爽,懊煩不寧。熱擾神明,言語妄亂。熱劫津液,神機不運,所以不為煩懊,即為迷睡。陽明熱勝則目赤顴紅,口渴欲飲脈數(shù)微弦,舌紅苔色深黃,根帶霉黑。種種見端,皆風邪化火劫爍陰津之象。
癥方一候,邪勢鴟張,恐陰津日干,而神昏發(fā)痙。擬救陰泄熱。
羚羊片(二錢) 大麥冬(三錢) 廣玉金(一錢五分) 連翹殼(三錢) 甘草(五分) 鮮鐵斛(七錢)真川貝(二錢) 石菖蒲(二錢) 黑山梔皮(三錢) 北沙參(四錢) 竹葉心(二十片)七診 脈象沉細軟弱,較昨稍起。神志較清,懊煩略定,迷睡略退,咳嗽增多,痰出粘膩。舌紅稍淡,灰霉略化陰津漸回,而喉有痰聲。良由津液為熱邪所煉,即化為痰,前賢謂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非虛語也。擬涼肝泄熱,兼清肺胃,以保陰液。
羚羊片(一錢五分) 西洋參(一錢五分) 鮮鐵皮斛(六錢) 肥知母(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 連翹(三錢) 玉泉散(三錢) 大麥冬(三錢) 桑葉(一錢炙) 冬瓜子(三錢) 竹葉心(二十片)八診 脈漸起,咳嗽較爽。內(nèi)陷之邪,還于肺胃,所以神志漸清,熱勢降序,口渴稍定,舌苔灰霉較化。惟仍眠多醒少,還是神機欠運,胸中之熱彌漫。再泄熱和陰,兼宣肺氣,以引邪外出。
玉泉散 連翹 鐵皮斛 光杏仁 薄荷 象貝 牛蒡子 霜桑葉 黑梔皮 天冬 前胡九診 口渴漸定,熱勢漸輕,舌紅漸淡,苔黃轉(zhuǎn)白,灰霉?jié)u退,右脈稍起,皆熱化津回之象。理應神清氣爽。而眠多醒少,仍復如前,耳聾不爽,大便不解。病之初起,原屬風溫夾濕,邪既化熱,劫爍陰津,雖有濕邪,亦成燥火。今津回熱化,燥仍為濕,余熱與濕,彌漫胸中,如霧氤氳,所以眠多醒少。擬清泄火風,參以化痰。
連翹(三錢) 黑梔皮(三錢) 天竺黃(二錢) 桔梗(二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五分)晚蠶砂(三錢) 薄荷(一錢) 陳膽星(七分) 象貝母(二錢) 桑葉(二錢) 白金丸(五分入煎)十診 昨進化痰泄熱,咳嗽稍甚痰不甚多,而痰中帶紅,左頰紅赤。苔霉近根全化,而舌心黃又帶霉黑,大便不行。脈數(shù)右大。還是肺胃熱勝。痰既得出,仍守清胃養(yǎng)津。即請商裁。
玉泉散(五錢) 鮮生地(五錢) 黑梔皮(三錢) 川貝母(二錢) 肥知母(二錢) 鐵皮斛(八錢)連翹(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生甘草(六分) 粉丹皮(二錢) 悉尼汁(一兩) 白茅根肉(一兩)十一診 迷睡稍退。胸中彌漫之熱。略得擴清大便欲解不出。脈象右大。再參增液以望便行。
鮮生地(八錢) 大麥冬(三錢) 玉泉散(四錢) 象貝母(三錢) 黑梔皮(三錢) 淡芩(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 大玄參(三錢) 連翹(三錢) 粉丹皮(二錢) 悉尼汁(一兩) 白茅根肉(一兩)十二診 大便暢行。然津液為熱所耗,木火升動懊煩口渴,左頰紅赤。耳鳴竅閉,咳嗽咽癢。脈數(shù),重按微弦。風溫之邪化火劫津,幸數(shù)日以來,舌未焦燥,神未昏糊。泄熱存陰,似難更動。
羚羊片(一錢五分) 鮮生地(六錢) 川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炙桑皮(二錢) 玉泉散(五錢)鮮鐵皮斛(六錢) 天花粉(二錢) 連翹(三錢) 荷葉邊(三錢)十三診 多眠漸退,兩次得汗,咳嗽漸輕,痰亦漸少內(nèi)陷之邪,仍還于表,是為正色。但熱仍未解,耳聾不聰。脈數(shù)舌質(zhì)淡紅,苔淡黃,灰霉未盡。肺胃余熱,未能遽澈。存陰泄熱,并不表汗而汗自出。良以津液。
來復,所以液能化汗。擬乘此疏風泄熱,以望邪有出路。
冬桑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連翹殼(三錢) 前胡(一錢) 川貝母(二錢) 池菊花(二錢)薄荷(一錢) 黑山梔(三錢) 桔梗(一錢) 荷葉邊(三錢)十四診 內(nèi)陷之邪,還于肺胃。咳嗽身熱,耳聾,音聲雌膩。脈數(shù)右大,舌質(zhì)淡紅,淡黃灰霉之苔逐步化輕。病既由深而淺,宜再辛涼散風微苦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