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制半夏(一錢五分) 熟地炭(四錢) 杜蘇子(炒打三錢) 車前子(鹽水炒二錢) 上川樸(七分)前胡(一錢) 白茯苓(三錢) 牛膝炭(三錢) 紫口蛤殼(五錢) 橘紅(一錢)四診 標本并顧,氣喘大定,精濁亦減。的是上實下虛,虛多實少。前法擴充。

制半夏(一錢五分) 蘇子(炒研三錢) 川桂枝(四分) 車前子(鹽水炒三錢) 粉前胡(一錢) 橘紅(一錢) 奎黨參(二錢) 淮牛膝(鹽水炒三錢) 熟地(五錢炙) 胡桃肉(一枚打入煎)五診 投劑之后,氣喘未發,而胃氣呆鈍,形體惡寒。腎氣不收,痰飲上踞。擬上下分治。

制半夏(一錢五分) 蘇子(炒研三錢) 白茯苓(三錢) 粉前胡(一錢) 橘紅(一錢) 車前子(鹽水炒二錢) 旋復花(絹包二錢) 光杏仁(三錢) 懷牛膝(三錢) 都氣丸(五錢分二次服)六診 惡寒已退,痰喘未發。上實下虛無疑。再上下分治。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車前子(鹽水炒三錢) 淮牛膝(鹽水炒三錢) 杞子(三錢炒)蘇子(三錢) 橘紅(一錢) 紫蛤殼(六錢) 淮山藥(三錢炒) 萸肉(二錢炒) 枇杷葉(去毛四片) 都氣丸(六錢分二次服)七診 腎陰漸得收攝,而陽升頭脹少寐。陽之有余陰之不足也。前法擴充。

生地(四錢) 山藥(三錢) 牛膝(鹽水炒三錢) 生白芍(二錢) 云茯苓(二錢) 萸肉(二錢炒)車前子(鹽水炒二錢) 生牡蠣(五錢) 夜交藤(五錢) 龍骨(三錢 ) 都氣丸(五錢分二次服)又補方 痰飲停于肺胃,腎本空虛,稍一感觸,輒引動內飲,而為喘為咳。喘咳不已,腎氣從而上逆,所以極重之際,用滋腎歸納法,如鼓應桴,則是虛中有實,而實少虛多也。當以根本為重。

大熟地(姜汁炙十二兩) 懷牛膝(鹽水炒一兩五錢) 補骨脂(鹽水炒二兩) 白茯苓(三兩) 上綿 (鹽水炙三兩) 甘杞子(三兩) 制半夏(一兩五錢) 巴戟肉(二兩)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萸肉(炒一兩五錢)制首烏(四兩) 車前子(鹽水炒一兩) 于術(二兩炒) 菟絲子(鹽水炒二兩) 山藥(三兩) 陳廣皮(一兩)胡桃肉(三兩打) 奎黨參(三兩) 紫口蛤殼(五兩) 芡實(三兩炒) 炙黑草(五錢)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上藥煎三次收干,以龜板膠一兩,鹿角膠二兩,阿膠二兩,溶入收膏,每服七八錢開水沖服。

過(左) 喘之一證,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此指氣而言,非僅關于痰也。今痰多盈碗,喘咳聲嘶,背脊惡寒,口膩不渴。脈象右部細弱而滯,左部弦大。良由氣弱生痰,肝腎素虧之人,木失涵養,因于啟蟄之時,氣上升發,宿飲停痰,盡從上逆,肺降之道路蔽阻,出納皆失其常。深恐其上愈實,其下愈虛,陰陽有離決之虞。夫痰濁水沫,皆屬陰類,所以飲家有當以溫藥和之之例。然濁陰彌漫,斷無顴紅能食之理。則是肺欲其溫。而腎欲其清也。擬辛溫寒合方。

川桂枝(四分) 白茯苓(三錢) 淡干姜(四分) 海蛤粉(五錢包) 煨石膏(三錢研) 炒麥冬(二錢)北沙參(五錢) 杏仁泥(三錢) 五味子(六粒同干姜打) 二泉膠(蛤粉炒松一錢)邱(左)痰濕素盛,而年過花甲,肝腎日虧,木少滋涵,于一陽來復之后,驟然氣喘,痰隨氣上,漉漉有聲。

其病在上,而其根在下,所以喘定之后,依然眩暈心悸,肢體倦乏,肝木之余威若此。下焦空乏,不足以涵養肝木,略見一斑。脈象左大少情,右濡細軟。誠恐攝納失職,復至暴厥。

炙熟地(四錢) 海蛤粉(五錢) 朱茯神(三錢) 龍骨(三錢) 炒杞子(三錢) 牛膝炭(三錢)煨磁石(三錢) 白歸身(酒炒二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沙苑子(鹽水炒三錢)二診 補納肝腎,癥尚和平,然左脈仍覺弦搏。下焦空乏,根本之區,不易圖復,理所宜然。

龜甲心(五錢) 牛膝炭(三錢) 沙苑子(三錢) 炙河車(三錢) 茯苓神(各二錢) 炙生地(四錢)海蛤殼(六錢) 龍齒(三錢) 炒白芍(二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三診 左脈稍斂,心悸眩暈俱減。再攝納下焦。

龜甲心(五錢) 牛膝炭(三錢) 紫河車(三錢) 海蛤殼(四錢) 川斷肉(三錢) 生熟地(炙各三錢)煨龍骨(二錢) 粉丹皮(二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沙苑子(鹽水炒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四診 脈象較前柔靜,飲食亦復如常。虛能受補,當揚鞭再進。

龜甲心(七錢) 辰茯苓(三錢) 澤瀉(秋石拌炒一錢五分) 生熟地(四錢炙) 紫河車(三錢) 海蛤殼(一兩) 沙苑子(鹽水炒三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粉丹皮(二錢) 龍齒(三錢煨) 牛膝(三錢炒) 濃杜仲(三錢)五診 滋填甚合,再參補氣,以氣為統血之帥,無形能生有形也。

人參須(七分) 黑豆衣(三錢) 女貞子(三錢) 濃杜仲(三錢) 白歸身(二錢) 生熟地(炙各四錢)元武板(八錢) 杭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粉丹皮(二錢) 西潞黨(元米炒三錢) 煨龍骨(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用紫河車一具,微炙研末為丸,每日服三錢。

某 肝腎素虧,脾土亦弱,水谷之氣,生痰聚飲,飲阻肺下,氣喘痰多盈碗。脈象沉弦,舌苔白膩。五飲中之支飲也。仲景云、飲家當以溫藥和之。仿此立方。

麻黃(蜜炙三分) 炒白芍(一錢五分) 川桂枝(三分) 五味子(二分) 橘紅(一錢) 北細辛(三分)制半夏(一錢五分) 淡干姜(三分) 炙黑草(三分)侯(左) 先感風寒,既飲火酒,寒熱互阻于肺,痰飲因而上升,致肺氣不能下通于腎。氣喘痰鳴,胸次窒悶異常,臥著尤甚。脈象沉弦,左尺尚覺有神。尚非腎氣不能仰吸肺氣下行之劣癥。時自汗出。擬開太陽之表。弄斧班門,即請主裁。

川桂枝(八分) 淡干姜(五分) 煨石膏(三錢) 光杏仁(三錢) 甜葶藶(五分) 白茯苓(三錢)制半夏(一錢五分) 生萊菔子(一錢五分) 生熟草(各一分) 枳殼(七分)陳 向有痰飲,咳嗽痰多,習為常事。茲以感冒新風,肺氣失肅,發熱咳甚,兼以肝木郁結,風氣通肝,肝木從而勃動,腹痛泄瀉。此初起之情形也。乃熱減痛止瀉定,轉見神志摸糊,喉有痰聲,而不得吐,氣喘不能著枕,四肢搐動,面色紅亮,汗出溱溱。舌苔灰滯,而脈象濡滑。良由痰飲之邪,隨外感所余之熱,肝經郁勃之氣,蒸騰而上,迷蒙清竅,阻塞肺氣。清竅被蒙,則神機不運,而神識模糊。肺氣阻塞,則出納失常,而氣喘不能著枕,肺氣不能下通于腎,則腎氣立見空虛,腎為封藏之本,腎虛則封固不密,而為汗出。本虛標實,恐成必敗之局。勉擬扶正化痰,降胃納腎即請商裁。

吉林參(七分切小塊開水吞) 旋復花(三錢包) 懷牛膝(鹽水炒三錢) 陳膽星(一錢) 焦遠志肉(五分)炒蘇子(三錢) 車前子(鹽水炒二錢) 天竺黃(二錢) 磁石(四錢) 廣蛤蚧尾(一對) 竹瀝(姜汁五滴沖) 白金丸(一錢包入煎)又 補瀉兼施,上下兼顧,如油如珠之汗已止,神志稍清,痰出較多,而稠膩如膠,牽絲不斷,汗雖止而不時懊煩。脈見歇止,舌苔濁膩灰滯。無形之氣火,有形之濁痰,蘊聚胸中,肺出腎納之道路,為之阻塞,腎氣雖欲仰吸肺氣下行,而無路可通。此時欲降肺氣,莫如治痰。標實本虛,元氣能否勝任,實非人事所能為也。勉再議方。

白前(三錢) 白茯苓(四錢) 炒蘇子(三錢) 旋復花(三錢包) 蜜炙橘紅(一錢) 陳膽星(一錢五分)炒蔞皮(三錢) 竹瀝半夏(三錢) 紫口蛤殼(一兩) 白果肉(四粒打爛) 礞石滾痰丸(一錢開水先服) 雪羹湯代水。

郭(左) 幼時即有痰喘之癥,今年二十余,喘發復盛,痰聚胸膈,胸膈窒悶,欲吐不得,四肢少暖。投以小青龍下控涎丹,不吐不瀉。改投此方。

皂莢子(一分五厘) 明礬(三分) 黑丑(四分) 上湘軍(三分) 四味研細,淡姜湯送下。

楊(右) 感邪失表,邪伏肺 ,以致稍一感觸,輒作哮喘。除訪擇針灸好手按穴針灸外,進以梨膏,以開通肺絡,而潤肺金。

蜜炙麻黃(五錢另煎去沫沖入) 川貝母(一兩五錢去心) 冬瓜子(一兩五錢) 云茯苓(四兩) 光杏仁(三兩) 洋糖拌石膏(五兩) 蘇子(水浸打爛絞汁四兩)上藥煎為濃汁,用秋梨四斤,去核切片絞汁,同以上諸藥汁及蘇子汁,炭火收膏,將成時加入白冰糖三兩,以滴水成珠為度,每服一調匙,晚間或臨臥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云县| 土默特左旗| 上栗县| 芦溪县| 乐至县| 湘潭县| 嘉义市| 绥滨县| 齐河县| 隆子县| 环江| 天祝| 葫芦岛市| 江津市| 东乡族自治县| 姜堰市| 兰考县| 封开县| 揭西县| 高密市| 永宁县| 开江县| 简阳市| 鄂托克前旗| 大名县| 大英县| 遂宁市| 浙江省| 靖州| 荔波县| 阿克陶县| 海林市| 青神县| 南通市| 安康市| 周口市| 廉江市| 宿迁市| 玉林市| 正镶白旗| 九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