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子 枳實 栝蔞霜 光杏仁 旋復花 炒竹茹 生薏仁 郁金 制半夏 茯苓 枇杷葉 青蘆管復診 瀉肺之濕熱,喘減能臥,痰稠轉稀。但咳熱未除。前法再冀應手。
杏仁泥 海浮石 生薏仁 栝蔞霜 冬瓜子 郁金 橘紅(鹽水炒) 茯苓 桔梗 水炒竹茹 枇杷葉 青蘆管左 咳嗽痰紅,痰氣腥濁,內熱連綿。脈數而滑。此痰熱內迫,勢成癰痿,鞭長莫及。
冬瓜子(四錢) 生薏仁(四錢) 川貝母(二錢) 光杏仁(三錢) 炒丹皮(二錢) 青蛤散(二錢) 款冬花(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 炙桑白皮(二錢) 葦莖(一兩)顧(左) 咳嗽不退,甚則帶血,右胸脅肋俱痛,穢臭之氣,直沖而上。此由痰熱郁滯肺絡,萎損重癥。姑導其濕熱下行。
冬瓜子 杏仁泥 海浮石 旋復花 絲瓜子 生薏仁 玉泉散 丹皮 磨郁金 青蘆管又 咳嗽痰穢吐血。脈象急數。濕熱蒸騰傷肺,肺痿情形也。病在高年,難以許治。
南沙參 冬瓜子 杏桃仁 桑白皮 粉丹皮 川石斛 生薏仁 川貝母 款冬花 青蘆管姚(左) 血未復來,痰仍灰黑。還是濕郁熱蒸。再為清化。
制半夏 茯苓 郁金 海蛤粉 冬瓜子 廣橘紅 栝蔞皮 杏仁 海浮石 生薏仁
喘
顧石泉 肺感風邪,久戀不解,前月中旬作課熬夜,涼氣復襲,衛氣為邪所阻,以致陽氣屈曲不舒,而為身熱,熱則痰濕盡行蒸動,營衛循環失度,以致寒熱紛爭,有如瘧狀。痰既阻遏,則濁氣不能下降,清津不能上升,以致津乏來源,舌光口渴。痰濕熏蒸,以致溱溱汗出。胃為十二經之總司,主束筋骨而利機關,所以內經治痿有獨取陽明之說。今濕痰蘊遏,陽明不主流利筋骨,所以兩足忽然痿強。此皆未發氣喘時之情形也。今咳嗽反止,而氣喘難臥,冷汗直出,四肢厥冷。是肺氣但主于出,而不能下納,自然有此等一虛難挽之象。然所以致虛者喘也,其所以致喘者何哉。蓋肺主右降,胃府居于肺下,肺胃之分,久為痰濕占踞之區,一朝而塞其右降之路,所以暴喘不止,而所吐之痰,反不若平日之多矣。一噯則喘略松,即是胃實。丹溪云、氣有余便是火。氣火上逆,濁邪化燥,口起白腐矣。脈象無神,脫兆已著。
至于治法,則李士材云、因虛致病者,當治虛其病可退,因病致虛者,當治病其虛可保。揮蚊掠汗,作此夢語以備商榷。
川桂枝(五分) 淡干姜(五分) 煨石膏(七錢) 光杏仁(四錢) 生薏仁(五錢) 冬瓜子(五錢)枳殼(一錢) 青蘆管(一兩)右 腎虛不克收藏,每至冬藏之令,輒發痰喘。去冬天暖之極,收藏不固,再以春令地氣發泄,根氣失于攝納,喘呼不能坐臥。黑錫丹招納腎陽,雖屬中病,而腎陰久虧,不能勝任溫納,致虛陽上浮,脫帽露頂,唇焦顴紅。六脈細澀,苔淡黃,心毛而糙。氣不攝納。有汗脫之虞。擬補腎陰以攝腎氣。能否應手,恐難必也。
生熟地炭(各三錢) 牛膝(四錢) 云茯苓(三錢) 丹皮(二錢) 磁石(五錢) 紫口蛤殼(五錢)大麥冬(三錢) 淮山藥(三錢) 坎 (漂凈炙一條) 秋石(二錢洗) 五味子(三分炙)左 腎本空虛,閉藏不固,冬令氣不收攝,燥氣外襲,干咳無痰。去冬陽氣升動,由咳而喘,不過行動氣逆,片時即定,初未當太甚也。乃春分節令,陽氣發泄已甚,腎氣不能藏納,氣喘大劇。耳聾作脹,咽中如阻,二便不利,口渴咽干,形神消奪,偶有微痰咯吐,色帶灰黑。脈細少情,舌紅苔白干毛。沖陽挾龍相上逆,遂令肺氣不能下通于腎,腎氣不能仰吸肺氣下行,所謂在腎為虛也??株枤庑乖剑偌雍钩觥C銛M交通肺腎,參以丸藥入下,以免膩藥壅滯胃口,即請商裁。
磁石(五錢 ) 淡秋石(二錢) 天麥冬(各二錢) 紫蛤殼(七錢) 茯苓(三錢) 懷牛膝(三錢)車前子(三錢) 粉丹皮(三錢) 肥知母(一錢五分) 都氣丸(五錢分二次服)二診 交通肺腎,丸藥入下,耳聾轉聰,小溲通利,氣喘稍有休止之時。然仍口渴咽干,身體不能行動,動則依然喘甚。脈象細數少情,右尺尤覺細澀。其為根本空虛,不能攝納,略見一斑。昨藥進后,不覺滯悶,勉從前意擴充。但草木之功,未識能與造化爭權否。
熟地炭(四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粉丹皮(二錢) 磁石(三錢) 茯苓(三錢) 天花粉(三錢)萸肉炭(一錢) 肥知母(二錢炒) 紫蛤殼(六錢) 牛膝(三錢) 天麥冬(各二錢) 炙桑皮(三錢) 囫圇五味子(三分開水分二次另吞服)陳(左) 肺合皮毛,毫有空竅,風邪每易乘入,必得封固閉密,風邪不能侵犯。誰為之封,誰為之固哉,腎是也。經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則知精氣閉蟄于內,表氣封固于外,所以腎本空虛,往往一至秋冬,氣不收藏,為咳為喘者多矣。今稍一感觸,即覺傷風,表氣不固已甚。肺在上主氣之出,腎在下主氣之納,腎虛封藏不固,則腎氣不能仰吸肺氣下行,氣少歸納,所以體稍運動,即覺氣急。素有之痰飲,為沖氣挾之而上,咽癢咳嗽,甚至見紅。特是腎之陰虛,與腎之陽虛,皆令氣不收藏。左脈弦大,且有數意,斷無命陽不振,寒飲上泛,而脈不沉郁,轉見弦大之理。所以脈大而左部為甚,以肝腎之脈皆居于左,其為腎陰虛不能收攝無疑。況所吐之痰,牽絲不斷,并非水飲。飲之所以為痰者,熱煉之也。仲景小青龍湯真武湯,為痰飲之要方。湯曰青龍,為其行水也。真武水神名,為其治水也。足見飲即水類,與痰濁絕不相同。下虛如此,斷勿存觀望之心,而使根蒂日近空乏。用介賓先生左歸飲法。
紫口蛤殼(四錢) 生地炭(四錢) 懷山藥(三錢) 長牛膝(三錢) 萸肉(二錢炒) 白茯苓(三錢) 車前子(二錢)顧(童) 寒入肺 ,稍涉感寒,則外寒與伏寒相觸,遂致哮喘咳嗽頻發,甚則見紅。良由喘咳激損肺絡,與吐血實屬兩途。伏寒既深,肺熱不解,而肺為嬌臟,過進辛溫,恐轉損肺。擬辛溫寒合方,而用重藥輕服法。
麻黃(蜜炙三分) 川桂枝(三分) 石膏(煨打一錢五分) 生熟甘草(各二分) 白茯苓(三錢)淡干姜(二分) 光杏仁(三錢打) 冬瓜子(三錢)某 痰喘勞碌,感寒觸發,呀呷有聲,胸膺先覺不舒而病作,其痰阻氣墜,已非一日矣。閱苔滿白,脈來沉弦。于法當宗小青龍加減。姑宗仲景之意,不拘其方,俾得肺氣宣通,則痰自下降。
麻黃(三分炙) 杜蘇子(鹽水炒二錢) 前胡(一錢五分) 白芥子(炒黃三分) 南沙參(三錢) 生甘草(二分) 旋復花(一錢包) 桂枝(二分) 煨生姜(一片) 栝蔞仁(姜汁炒二錢) 白芍(土炒一錢五分) 橘紅(鹽水炒六分) 枇杷葉(兩片去毛)右 陰虛木郁,沖氣挾痰水上升,左少腹烙熱,則其氣從下直上,頭痛面紅,咽中如阻,以少陽之脈循喉嚨,而膽為肝之外府也。陽氣逆上,陽絡被損,漸致吐血頻來,肢困力乏。然吐血屢發,則喘發轉疏,以郁陽從血發泄,則沖逆之威稍平,亦屬定理。脈濡弦,苔白質紅。肝腎陰虛,為致病之源,沖陽逆上,為傳病之地若作痰飲主治,則青龍苓桂真武等方,無一與癥情恰合。惟有滋水養肝,攝納腎陰,水不上泛,則痰即為津為液,不可不知。擬介賓左歸飲加味。
大生地(四錢) 山萸肉(二錢炙) 懷牛膝(鹽水炒三錢) 白茯苓(三錢) 蛤黛散(五錢包) 麥冬(三錢)炒黑當歸(一錢五分) 車前子(鹽水炒二錢) 咸秋石(六分) 生白芍(二錢) 女貞子(三錢)丹皮炭(一錢五分)嚴 辛溫寒合方,氣喘大減。的是寒熱互阻于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效方進退。
炙麻黃(后入五分) 生甘草(三分) 橘紅(一錢) 枳殼(炒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光杏仁(三錢打)石膏(三錢煨) 廣郁金(一錢五分) 生姜汁(三滴)二診 哮喘復發。暫用重藥輕服。
麻黃(蜜炙三分) 生熟草(各二錢) 淡干姜(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 茯苓(三錢) 石膏(煨打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川桂枝(三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北細辛(三分) 杜蘇子(三錢)三疹 用喻氏法初服甚驗,再服氣喘復甚,其喘時重時輕,經月已來,濁精自出。脈沉弦,右部虛軟下。
虛上實,用雷少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