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凈柴胡(五分) 草果仁(五分炒) 花檳榔(八分) 赤茯苓(三錢) 橘紅(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炒) 制川樸(一錢) 竹茹(一錢五分姜汁炒)周(江陰) 久咳屢次見紅,痰阻營衛(wèi),陰陽不能交通,寒熱三日而至,其營衛(wèi)郁勃之氣,欲借陽經泄越,間有襯交,氣血由此凝滯,偏左有形。脈象弦滑而帶微數。陰氣有漸傷之慮。欲和陰陽,當通營衛(wèi)之痹。

擬白虎加桂法,參宣通搜絡之品。

川桂枝(四分) 肥知母(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云茯苓(三錢) 枳實(一錢) 杏仁泥(三錢)廣郁金(一錢五分) 石膏(煨研五錢) 粉當歸(一錢五分) 鱉甲煎丸(九粒開水先送下)某 大瘧而轉寒熱疊來,汗多而氣酸帶穢。右脈濡軟,左部細弦。此由痰濕不運,熏蒸陽明,營衛(wèi)陰陽,亦為之阻。宜和中化痰,兼通營衛(wèi)。

制半夏(二錢) 枳實(二錢) 川桂枝(五分) 炒冬術(二錢) 石膏(煨研四錢) 橘紅(一錢)澤瀉(一錢五分) 白茯苓(四錢) 竹二青(姜汁炒一錢)正蒙 暑濕先伏膜原,茲從少陽外達,熱壯煩惡,熱退汗暢。舌苔中黃邊赤。恐成癉瘧。擬方即請正之。

肥知母(二錢) 茯苓皮(四錢) 黑山梔(二錢) 廣郁金(一錢) 大豆卷(三錢) 白蔻仁(五分)益元散(四錢) 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香青蒿(一錢五分) 荷梗(六錢)二診 暢汗熱達,痰熱未凈,夜寐不安。苔根黃膩,脈弦滑轉甚。擬加味溫膽法。候正。

半夏(青鹽水炒二錢) 川石斛(先煎三錢) 廣皮(一錢) 川毛連(姜汁炒四分) 益元散(包四錢) 丹皮炭(一錢五分) 栝蔞皮(三錢) 朱茯神(各三錢) 小枳實(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竹二青(鹽水炒一錢半) 荷梗(五錢)賈(左) 寒熱間作,脈糊不爽,此濕瘧也。和以化之。

制半夏(一錢五分) 上廣皮(一錢) 柴胡(五分) 枳實(一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 大腹皮(二錢)川樸(一錢) 草果(四分)二診 寒熱仍來,汗不獲暢。邪勢為濕所遏,不得外越。再和以化之。

柴胡 炒杏仁 制半夏 淡黃芩 草果仁 廣皮 郁金 赤豬苓 枳實 竹茹蕭(左) 寒熱間作,汗不獲暢。暑濕阻于表里之間。先為和化。

白蔻仁 大豆卷 柴胡 淡黃芩 川樸 青陳皮 赤白苓 大腹皮 炒枳實沈(左) 久瘧屢止屢發(fā),刻雖止住,而食入不舒,左脅下按之板滯,胃鈍少納。脈濡,苔白質膩。脾胃氣弱,余邪結聚肝絡。擬和中運脾疏絡。

于潛術(二錢炒) 陳皮(一錢) 川樸(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沉香曲(一錢五分) 焦楂炭(三錢)茯苓(一錢) 炒竹茹(一錢) 鱉甲煎丸(一錢五分開水先服)二診 脈濡滑,苔白質膩。胃鈍少納,形體惡寒,飲食入胃,命火蒸變,則胃如大烹之鼎,旋入旋化。今濕有余陽不足,胃氣呆鈍,亦所不免。擬化濕和中,溫助陽氣。脾胃能得轉旋,則絡邪亦歸默化也。

奎黨參(三錢) 炒于術(一錢) 茯苓(三錢) 煨益智仁(六分) 藿香(三錢) 炒沉香曲(一錢五分)制半夏(一錢五分) 生熟谷芽(各一錢) 玫瑰花(二朵)王(左) 少陽間瘧。而少陽膽為肝之外府,瘧雖止住,肝木縱橫,腹痛甚劇,擬疏泄木郁。

杭白芍(一錢五分川桂枝四分同炒) 柴胡(醋炒五分) 香附(醋炒二錢) 茯苓(三錢) 焦楂炭(三錢)青皮(醋炒一錢) 縮砂仁(五分) 煨姜(二片)二診 腹痛大減。肝邪橫擾,絡滯不宣。效方進退。

杭白芍(一錢五分川桂枝五分同炒) 柴胡(醋炒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炒) 香附(醋炒二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 青皮(醋炒八分) 茯苓(三錢) 楂炭(三錢) 鱉甲煎丸(二錢先服)某 寒熱稍減,寒勢甚微,而熱則五心煩躁,喜得涼飲。脈細數,左部微弦。營衛(wèi)陰陽不和,皆由陰虛而木火內熾。再和陰而參酸苦涌泄。

制首烏(四錢) 淡黃芩(七分) 香青蒿(一錢五分) 當歸炭(一錢五分) 炒木瓜(一錢) 炙鱉甲(四錢)炒白芍(二錢) 生熟甘草(各二分) 大南棗(二枚)周(左) 瘧癥必有黃涎聚于胸中,故曰無痰不成瘧也。脈弦主痰飲,故曰瘧脈自弦。瘧疾濕痰未清,以西藥止截,遂致腹?jié)M膚腫面浮,為瘧脹重癥,未可輕視。

川樸(一錢) 廣皮(一錢) 木豬苓(二錢) 五加皮(三錢) 生姜衣(三分) 白術(一錢)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薏仁(四錢) 炙內金(研末調服一錢五分) 范志曲(二錢)陳(左) 大便通行,熱仍起伏,汗出即解。脈象溷數,苔膩心黃。有形之積,雖已下達,而濕熱氤氳,極難泄化。從泄化之中,參入辛溫寒以通營衛(wèi)。

制半夏(一錢五分) 生薏仁(四錢) 赤白苓(四錢) 知母(二錢) 通草(一錢) 草果仁(五分)上廣皮(一錢) 川桂枝(三分) 石膏(煨打三錢)二診 昨晚寒熱分明,陽明之邪,并歸少陽,極為正色。陽明胃脈,上通于心,而少陽膽經,無出無入,雖有邪居,不能蔓延臟腑,從此不慮病變矣。

制半夏(一錢五分) 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建澤瀉(一錢五分) 細柴胡(五分) 橘皮(一錢)通草(一錢) 蔻仁(五分) 生薏仁(四錢) 茯苓(三錢)三診 瘧未復來,苔未凈化。擬和中利濕。

制半夏(一錢五分) 白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豬苓(二錢) 佛手(七分) 白術(二錢)川樸(七分) 澤瀉(一錢五分) 生熟薏仁(各二錢)張(左) 寒熱五日一來。脈形左大。邪在表里之間。宜為和化。

制半夏 淡黃芩 川樸 草果仁(炒研) 花檳榔 白術 茯苓 柴胡 廣皮 老生姜張(左) 喻氏謂瘧必有黃涎聚于胸中,瘧而截止,涎安能盡。大瀉數次,痰濕當由此而發(fā)泄矣。再和中為主。

沉香曲 上廣皮 藿香 川樸 赤白苓 澤瀉 炒薏仁 煨木香 制半夏某 由寒熱而至癉瘧,少陽之邪,并歸陽明。從三焦宣化。

廣郁金 大腹皮 蔻仁 通草 赤豬苓 淡黃芩 桔梗 杏仁 制半夏 鮮佛手(原注)少陽之病寒戰(zhàn),故用柴胡,此轉但熱,則在陽明,陽土蘊熱,宣三焦之氣可奏功。

某 瘧母結聚,寒熱不期而來。營衛(wèi)陰陽痹阻。再為宣通。

川樸(一錢) 歸須(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冬術(二錢炒) 青蒿(鱉血拌炒三錢) 廣皮(一錢)烏藥(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五分) 焦麥芽(四錢) 焦楂炭(三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二診 邪結于營絡之中,聚形堅硬滿而不化。未可過于攻克,以防其散漫等變。

當歸尾 蓬術 焦麥芽 西潞黨 南楂炭 川桂枝 延胡 炒于術 制川樸楊(左) 大瘧雖止,漫熱不退,中脘不舒。痰濕內聚,營衛(wèi)開合失常。陽氣宣暢。其熱自退。

川桂枝(四分) 干姜(四分) 制首烏(三錢) 炙鱉甲(先煎五錢) 制香附(二錢) 熟附片(五分)當歸(酒炒二錢) 炒沉香曲(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某 溫瘧不止。宜兩和陰陽。

川桂枝 肥知母 橘紅 廣郁金 冬術 茯苓 澤瀉 煨石膏 炒枳實 制半夏

諸寒熱

左 痰多,自覺身熱,而脈不甚數。此痰濕有余,郁遏陽氣。

制半夏 炒竹茹 川桂枝 廣橘紅 云苓 制香附 砂仁末 生熟薏仁 二妙丸(二錢開水先下)二診 辛通苦泄,痰氣之郁遏者開,則陽氣之勃蒸自化。胃氣既蘇,內熱亦退。陰虛生內熱,雖屬古圣明訓,實與此證異岐。前法再擴充之。

焦蒼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姜汁炒黃柏(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桂枝(五分) 云苓(三錢) 炒黃野于術(一錢五分) 炒竹茹(一錢) 炒谷芽(三錢) 生熟米仁(各二錢)周(左) 每至日晡,輒作漫熱,熱不退清,汗出稍松,痰多,脈濡滑。氣虛痰阻,遂致陰陽開合失其常度。年近花甲,不宜見此。擬苦辛寒合方,以開陰泄熱。

川桂枝(五分) 光杏仁(三錢) 橘紅(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五分) 煨石膏(三錢)茯苓塊(三錢) 枳實(七分) 生姜(二片) 紅棗(一枚)二診 苦辛寒合方而開痰飲,以通陰陽,日晡漫熱已退,如鼓應桴,其為開合失度,可以概見。以退為進擬蠲飲化痰。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竹茹(一錢) 豬苓(一錢五分) 南星(三分) 上廣皮(一錢)枳實(一錢) 薏仁(四錢) 老姜(二片)三診 脈象濡滑。運化遲鈍,便溏不實。舌苔中心黑潤。痰濕不運,脾陽不克鼓舞。擬溫中而蠲飲。

川桂枝(五分) 云茯苓(三錢) 上廣皮(一錢) 姜竹茹(一錢) 霞天曲(二錢) 炒于術(二錢)制半夏(一錢五分) 生熟薏仁(各二錢) 老生姜(三片)左 久嗽不止,痰稠濃膩,甚則色帶青綠,寒熱往來。脈軟而數。此肝腎素虧,而脾胃之痰熱,熏蒸于肺,陰陽開合之機,悉為痰阻,此所以為寒為熱也。將入勞損之門,不易圖治。

川桂枝 杏仁泥 制半夏 橘紅 炒黃川貝 生石膏 肥知母 海蛤粉 郁金 云苓二診 濕痰稍退,而營衛(wèi)流行,不能和協(xié)。再擬和中化痰。

人參須(另煎沖五分) 制半夏 橘紅 茯苓 川桂枝 炒枳實 干姜(四分) 郁金 野于術 煨石膏三診 開飲化痰和中,陰陽交并,寒熱已止,納增痰爽。足見痰阻營術,與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者迥異也。再從前法擴充。

人參須(八分) 云苓 制半夏 炒枳實 砂仁 野于術 橘紅 川桂枝 石膏(煨)某 氣虛多痰之質,偶食粘膩窒滯之物,氣由此不行,濕由此不運,痰由此不化,營衛(wèi)由此而阻,陰陽由此而乖,遂至陰陽相爭,先寒后熱。郁極而通,兩次大汗,陰陽稍得協(xié)和,熱勢因之漸緩。然脾肺升降,仍為痰氣所阻,右脅作痛,痰鳴帶咳。盛納在胃,運化在脾,所謂窒滯者陽明也。氣之不行,胃氣之不行也。濕之不運,胃濕之不運也。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肺為出痰之竅,痰之不化,是胃中之痰不化也,阻于斯,滯于斯。寒熱交爭之下,熱雖循減,而胃中之痰濕,已被熏蒸,于是隨其陽土之性而欲化燥,舌苔為之焦黑。舌色如此,而不甚熱,不煩悶,不口渴引飲者,獨何歟。以痰濕熏蒸,化燥化熱,皆由氣機郁遏,津液不行,不若時邪之癥,溫氣化熱之后,爍液劫津而成燥也。陽明胃絡,上通于心。今胃中為痰濕彌漫之區(qū),所以神機為之不運,神倦如寐,中脘板硬。脈象左寸微浮,關部溷滑,尺部沉細,右寸細滯,關弦,尺弱。證由痰濕食停阻,傳變化燥,以平素氣弱,而致化火不足。化燥不足。惟恐里氣一虛,而濕痰內陷,以致神迷。擬疏化痰濕,參入苦降辛開,即陽土宜清陰土宜溫之意。備諸方家采擇。

制半夏(二錢) 旋復花(一錢五分包) 光杏仁(三錢) 赤白苓(各二錢) 磨枳實(三分) 白蔻仁(三分沖) 廣橘紅(一錢) 淡干姜(四分) 川雅連(三分) 生香附(一錢五分)二診 疏降胃府,苦辛開通,脈數稍退,舌焦黑頓化十七。郁蒸之熱,已退三舍。大便雖未通行,而中脘略軟頻轉矢氣,亦屬府氣欲通之象,不可不為起色。但熱仍未退,右脅仍痛,痰鳴欲咳,還是痰濕交蒸,不可遽化,所謂傷食類傷寒者,即此是也。再擬疏化一法,而步步顧其中陽,以防內陷神昏之變。備方家采擇。

制半夏(二錢) 橘紅(一錢) 生香附(一錢五分) 淡干姜(四分) 磨枳實(三分) 雅連(二分)光杏仁(三錢) 旋復花(二錢) 炒蘇子(三錢) 竹茹(八分) 白蔻仁(三分沖) 豆卷(三錢)右 陰分久虧不復,陰虛生內熱,經訓昭垂,固無疑義。特內熱無已時,茲則間數日或旬日即熱,顯與尋常之內熱迥殊。所以然者。良由喉證之后,余熱襲入營分,營中有熱,至數日而其熱郁勃,故發(fā)熱,熱則氣泄郁解,故復能退。擬于養(yǎng)營之中,參以清營。

鎊犀尖(二分先煎) 炙生地(四錢) 炒歸身(一錢) 十大功勞葉(一錢) 西赤芍(一錢五分)炒山藥(三錢) 軟白薇(二錢) 粉丹皮(一錢五分)二診 涼營泄熱,大便飲食如常。守前法以覘動靜。

生地炭(四錢) 磨犀尖(二分沖) 香青蒿(二錢) 十大功勞葉(一錢五分) 粉丹皮(二錢)炒白芍(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酒炒) 炒白薇(二錢)三診 每至身熱,輒口碎。陽明營分之熱無疑。

炙生地(四錢) 犀角尖(二分磨沖) 粉丹皮(一錢五分) 玉泉散(一錢五分包) 川石斛(三錢) 白茅根(五錢去心)四診 此次熱輕且短,惟口糜作痛。再清胃熱。

生甘草(三分) 煨石膏(二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廣藿梗(二錢) 川石斛(三錢)制半夏(一錢五分) 青防風(八分)五診 疊進涼營泄熱,熱退未楚,然兩目尚澀,還是余熱之象也。

粉丹皮(一錢五分) 青防風(一錢) 廣藿香(三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煨石膏(四錢研) 生甘草(三分) 炒菊花(一錢)六診 脈象和緩。但小溲有時仍痛,還是余熱未盡。再清泄以澈之。

鎊犀尖(三分) 熟石膏(三錢) 細木通(四分) 車前子(一錢五分) 甘草梢(三分) 竹葉心(十二片)

霍亂

朱(左) 吐瀉交作。中州阻窒,恐至內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北市| 凤台县| 东莞市| 海口市| 宝应县| 拜城县| 林甸县| 永州市| 临漳县| 黔江区| 贵南县| 侯马市| 宁安市| 邮箱| 沭阳县| 远安县| 三原县| 景洪市| 新营市| 太仆寺旗| 星子县| 韶山市| 安吉县| 商丘市| 海阳市| 汾阳市| 五原县| 彭水| 井研县| 拉萨市| 余干县| 通道| 封丘县| 军事| 汉川市| 郎溪县| 拉萨市| 方正县| 金沙县| 乐清市| 乳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