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川樸(一錢) 檳榔(一錢) 制半夏(二錢) 青陳皮(各一錢) 鮮佛手(一錢五分) 川雅連(吳萸湯拌炒三分) 木香(五分) 范志曲(二錢) 赤白苓(各二錢) 淡干姜(六分) 廣藿香(三錢) 枳實(磨沖五分)鮮生姜(二錢) 伏龍肝(一兩煎湯代水) 玉樞丹(一錠用佛手藿香湯旋磨旋沖旋飲)童 吐瀉交作,心胸窒蔽。氣濕交阻,清濁不司升降,恐其內(nèi)閉。

制半夏 新會皮 炒竹茹 赤白苓 嫩蘇梗 川樸 大腹皮 陳香薷 鮮佛手 煨木香 伏龍肝 玉樞丹陳(左) 痛瀉之后,繼以嘔吐,中州不舒。脈形沉細。此寒濕內(nèi)阻。

川樸 枳實 大腹皮 廣皮 南楂炭 制半夏 蔻仁 赤白苓 鮮佛手郁(左) 帶病入闈,病邪未澈,昨復啖飯二次,復食冷柿三枚,寒食交阻,胸中陽氣逆亂,陰陽之氣,一時揮霍變亂。泄瀉稀水,繼而復吐。陽氣閉郁,肢厥脈伏,汗出不溫,目陷音低。頻渴欲飲,中脘不通,胸中大痛。中陽毫無旋轉(zhuǎn)之權,有內(nèi)閉外脫之虞。擬黃連湯以通胃中陰陽,參以芳化而開閉郁。

臺參須(一錢) 甘草(四分) 淡干姜(七分) 枳實(一錢) 制半夏(二錢) 川雅連(七分)川桂枝(七分) 焦楂炭(三錢) 車前子(三錢) 橘皮(一錢) 辟瘟丹(七分)二診 用仲景黃連湯以和胃中陰陽,參以芳化而開氣機,六脈俱起,肢厥轉(zhuǎn)溫,胸痛亦止,泄瀉亦減。

病雖轉(zhuǎn)機,而濕熱何能遽楚,以致濕化為熱,劫爍陰津。舌苔干黃,毫無津液。頻渴欲飲,時帶呃忒,小溲全無,神識迷沉。極為危險。勉擬辛咸寒合方,參以芳開。

生石膏(一兩) 滑石(四錢) 官桂(六分) 茯苓(三錢) 寒水石(三錢) 豬苓(二錢)于術(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鮮荷梗(一尺) 紫雪丹(六分)姚(左) 外寒束縛里熱,致寒熱互阻,三焦清濁相干。吐瀉交作,中脘不通。宜苦辛以開三焦。但霍亂時癥,未可與尋常并論。

制半夏(二錢) 川樸(一錢) 淡吳萸(三分) 川雅連(五分) 云茯苓(三錢) 晚蠶砂(三錢)藿香(三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白蔻仁(五分) 廣皮(一錢) 香薷(一錢) 太乙丹(五分)題臣 飲食內(nèi)停,寒熱雜感,致清濁相干,三焦閉塞。始則上吐下瀉,今則欲吐不出,欲瀉不爽,腹笥板滯,按之滿痛噫出卵臭,脈伏肢厥,螺癟目陷清濁溷淆,濕食停阻,吐瀉雖得稍停,而濁積更加閉塞,氣道不宣,陽不敷布。危險已極,勉與顯卿仁兄先生同議苦辛開通,降泄?jié)岱e。即請高明商進。

川雅連(姜汁炒七分) 上川樸(一錢) 枳實(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橘皮(一錢) 淡吳萸(七分)姜半夏(二錢) 白蔻仁(五分) 大腹皮(二錢) 范志曲(二錢) 備急丸(三分佛手湯送下)

丹痧

(附爛喉痧)金(左) 春溫疫癘之邪從內(nèi)而發(fā)。發(fā)熱咽痛,熱勢甚熾,遍身丹赤,痧點連片不分,咽痛外連頸腫。右脈滑數(shù)左脈弦緊,舌紅邊尖滿布赤點。此由溫疫之邪,一發(fā)而便化為火,充斥內(nèi)外蔓延三焦。丹也,痧也,皆火也。刻當五日,邪勢正盛,恐火從內(nèi)竄,而致神昏發(fā)痙。擬咸寒泄熱,甘涼保津。

犀尖(五分磨) 鮮生地(七錢) 粉丹皮(二錢) 大青葉(三錢) 金銀花(二錢) 霜桑葉(一錢五分)大力子(二錢) 黑玄參(三錢) 薄荷(五分) 金汁(五錢) 鮮茅蘆根肉(各一兩)二診 咸寒泄熱,甘涼保津,丹痧較化,熱亦稍輕。然咽中仍然腫痛,左耳下結塊作脹,亦屬火風所結。

大勢稍定,未為穩(wěn)當。

大連翹 黑山梔 粉丹皮 淡黃芩 白桔梗 人中黃 大玄參 大力子 荊芥 蘆根金(右) 頭脹惡風發(fā)熱,頭面四肢已透痧點,咽中微痛。脈數(shù),苔白。風溫之邪,襲于肺胃。適值經(jīng)來,恐熱入血室,不可與尋常并論也。

霜桑葉(一錢) 牛蒡子(三錢) 射干(五分) 象貝母(二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嫩前胡(一錢)炒杏仁(三錢) 蟬衣(八分) 丹參(二錢) 南楂炭(三錢) 枳殼(一錢炒)二診 熱勢稍減,痧亦暢透,咽痛略輕。經(jīng)事通行,并無少腹墜滿等象。再從肺胃清泄,參以和營。

大力子 嫩前胡 荊芥穗 生甘草 連翹殼 紫丹參 象貝母 白茯苓 白桔梗 青蒿梗三診 痧雖暢透而不肯化,經(jīng)事淋瀝未已,舌燥咽中干痛。脈象細數(shù)。此由經(jīng)水適來,血室空虛,血分暗為熱迫。再泄熱涼營。

細生地 黑玄參 川石斛 牛蒡子 粉丹皮 青蒿梗 紫丹參 冬瓜子 粉前胡 川貝母 生梨肉 枇杷葉金 痧點較昨稍透,兼有起漿白疹,咽赤作痛,偏左起腐。肺胃蘊熱,未能宣泄。病起三朝,勢在正甚。

連翹殼 馬勃 荊芥 薄荷葉 桔梗 射干 牛蒡子 蟬衣 廣郁金 燈心二診 痧點雖布,面心足脛,尚未透發(fā),煩熱胸悶咽痛。舌苔黃糙少津。肺胃之邪,不克宣泄,夾滯不化,恐化火內(nèi)竄。

凈蟬衣 牛蒡子 連翹殼 麻黃(蜜炙三分) 苦桔梗 蘇薄荷葉 廣玉金 炒枳殼 煨石膏 茅根肉三診 咽痛稍輕,肌膚丹赤,投辛溫寒宣泄肺胃,熱勢大減。苔黃大化,而舌邊紅刺。邪欲化火,再為清泄。

連翹殼 廣郁金 滑石塊 炒枳殼 煨石膏 黑山梔 淡豆豉 杏仁 牛蒡子 竹葉心四診 肌膚丹赤,而痧點未經(jīng)暢透。肺胃蘊熱不能宣泄,邪勢化火,劫爍陰津,舌絳干毛??中盁醿?nèi)傳,而神昏發(fā)痙。

犀尖(三分磨) 丹皮(二錢) 雞蘇散(四錢) 玄參(三錢) 杏仁(三錢) 荊芥(一錢) 鮮生地(五錢) 牛蒡子(三錢) 連翹(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茅根肉(八錢) 竹葉(二十片) 燈心(三尺)五診 丹痧漸化,而火風未能盡泄,咽痛甚重,大便不行。舌絳無津。擬急下存陰法。

犀尖(三分磨) 丹皮(二錢) 玄參肉(三錢) 防風(一錢) 元明粉(一錢五分) 生廣軍(三錢)鮮生地(五錢) 大貝母(二錢) 荊芥(一錢) 黑山梔(三錢) 生甘草(五分) 桔梗(一錢)六診 大便暢行,咽痛大減。然仍熱甚于里,舌紅尖刺無津。痧化太早,邪勢化火,劫爍陰津,未為穩(wěn)當。

玄參肉 細生地 連翹殼 桔梗 銀花 郁金 天門冬 山梔 生甘草 竹葉 鮮蘆根七診 咽痛漸定,熱勢大減。舌絳刺亦退,然舌心尚覺干毛,還是陰津未復也。

細生地(四錢) 連翹(三錢) 銀花(一錢五分) 鮮石斛(五錢) 天花粉(二錢) 大玄參(三錢)生甘草(五分) 天門冬(三錢) 綠豆衣(三錢) 山梔(三錢) 蘆根(一兩五錢) 竹葉(三十片)八診 脈靜身涼,履夷出險,幸甚幸甚。擬清養(yǎng)肺胃,以澈余炎。

大天冬 大玄參 連翹 白銀花 茯苓 綠豆衣 川貝母 竹葉心 鮮蘆根金 熱勢甚重,咽腫作痛,丹痧透露未暢,胸悶神煩。脈形緊數(shù)而弦。時疫之邪,郁于肺胃??中盎癁榛?,致生枝節(jié)。

荊芥 炒牛蒡子 連翹殼 玄參 薄荷 枳實 郁金 生甘草 范志曲 淡子芩 黑山梔二診 痧 暢達,兼發(fā)起漿白疹,其風火熱毒之重可知。再擬利膈清咽,而導熱下行。

連翹殼 川雅連(三分) 防風 淡芩 玄參 丹皮 人中黃(四分) 牛蒡子 防風通圣散(三錢)某 春溫疫癘之邪,由募原而入胃腑,邪化為火,熏蒸于肺,充斥上下,蔓延內(nèi)外。以致熱熾丹痧密布,上則咽赤腫痛,下則協(xié)熱下利。脈象緊數(shù),舌紅無苔。今則漸增氣喘,危象已著。勉擬黃連解毒湯出入。

即請高明商榷行之。

川雅連(五分) 生山梔(二錢) 大青葉(三錢) 犀尖(五分磨) 丹皮(二錢) 川黃柏(三錢炒)大麥冬(三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 鮮蘆根(去節(jié)二兩) 竹葉(三十片)張(左) 外風引動溫邪,邪從內(nèi)發(fā),即化為火。喉風發(fā)痧,舌心焦黑,粘痰纏擾咽中,咯吐不盡。脈數(shù)弦滑。

時行急病,變端不測。

紫背浮萍(一錢五分) 大元參(四錢) 桔梗(一錢) 馬勃(一錢) 光杏仁(三錢) 生石膏(六錢)生甘草(五分) 連翹(三錢) 射干(七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 白茅根肉(一兩) 竹瀝(一兩)二診 痧疹暢發(fā),咽中粘痰稍利,痛勢略輕。舌苔焦黑已化,而里質(zhì)絳赤,干燥無津。喉關之內(nèi),白腐星布。肺胃之火,灼爍陰津,恐其暴竄。

磨犀尖(五分) 鮮生地(一兩洗打) 細生地(五錢) 大麥冬(三錢) 桔梗(一錢) 粉丹皮(二錢)炒知母(二錢) 煨石膏(四錢) 大玄參(二錢) 金汁(七錢沖) 茅根肉(一兩) 鮮蘆根(一兩)銀花露(一兩沖)(原注) 已后未來看,病亦漸松矣。

嚴(右) 咽痛紅腫,丹痧已透三朝,上至頭面,下至足脛,是為透足。邪從痧出,熱隨邪達,理當病退十七,乃熱勢仍然不減。咽痛稍輕,仍然赤腫。脈象滑數(shù),舌紅無苔。足見邪勢太重,半發(fā)丹痧透露于外,半化火熱郁于肺胃。況當經(jīng)水適行,若肺胃之熱,乘血分之虛,襲入營中,便是熱入血室。今當出入之際,治法不可不細論也。經(jīng)云、火郁發(fā)之。則開泄之藥,在所必用。又云、熱者寒之。則清化之藥,在所難緩。而白喉忌表。殊不知白為金色,火熱亢盛之極,金受火刑,所以喉間結成白點,甚者起出白條。凡表藥之性,皆帶升泄,恐升動火熱,所以忌用。即非白喉,如喉風喉疳喉蛾之甚者,往往亦有白腐,其為火甚刑金,則一也??滔卵释摧^前昨稍輕,白點似有若無,喉癥之勢已得稍緩。而痧點漸化,熱勢不減,其火熱之淵藪,不在喉間,而蘊于肺胃。顯然可見。肺主皮毛,則開泄肺氣,是散邪,即散火也。清泄上中,是化熱。即防其入血室也。擬清泄一法。即請商榷行之。

川郁金(一錢五分) 淡黃芩(一錢五分) 大連翹殼(三錢) 黑山梔(三錢) 紫丹參(三錢) 大力子(三錢) 澤蘭葉(二錢) 白桔梗(七分) 薄荷(八分) 白茅根(一兩)二診 辛涼解表,微苦泄熱,參以和營,遍身痧點暢發(fā),邪從痧透,怫郁之熱自得稍松,喉間赤腫大退,熱勢略得減輕。然脈仍滑數(shù),舌紅無苔,不時惡心,還是胃火逆沖,胃氣不降。良由邪勢太重,泄者雖泄,留者仍留,總望痧退之后,繼之以汗,熱勢步退,方為正色。再擬清化法。即請商裁。

大連翹(三錢) 紫丹參(二錢) 赤茯苓(三錢) 鹽水炒橘皮(六分) 牛蒡子(三錢)黑山梔(三錢) 蘇薄荷(一錢) 水炒竹茹(一錢五分) 淡黃芩(一錢五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五分) 白桔梗(七分) 茅根肉(一兩)改方去薄荷桔梗,加蘆根一兩,竹葉三十片。

三診 熱勢降序,咽痛亦輕。然痧點出而不化,寤難成寐,多言而時有錯語。脈數(shù)細弦,舌紅無苔,邊尖皆布紅點。此由熱甚之時,經(jīng)水適行,血海空虛,邪熱乘虛而入血室,神藏于心,魂藏于肝,而心主血,肝藏血,今熱擾血中,所以神魂不能安貼,靈明漸次為之擾亂,二十二日案中早經(jīng)提及,正為此也。恐致神昏痙厥,不得不為預告也。擬養(yǎng)血涼營,以寧神志。即請商榷行之。

大生地(四錢) 磨犀尖(三分) 粉丹皮(二錢) 紫丹參(二錢) 朱茯神(三錢) 川貝母(二錢)生赤芍(一錢五分) 水炒竹茹(一錢五分) 辰燈心(三尺) 上濂珠(三分) 西血珀(四分)真玳瑁(三分以上三味研極細末蜜水調(diào)服)顧(童) 風溫發(fā)痧,痧邪太重,邪熱與風,半從外出,半從里陷。痧邪本在肺胃二經(jīng),然肺與大腸表里相應,大腸與胃,又系手足陽明相合,所以陷里之邪,直趨大腸。以致泄痢無度,痧點欲回未回,咳嗽不爽,遍身作痛。脈數(shù),重按滑大,舌紅無苔。上下交困,極為惡劣。勉用薛氏升泄一法。即請明賢商進。

煨葛根(一錢五分) 苦桔梗(一錢) 生甘草(五分) 白茯苓(三錢) 淡枯芩(酒炒一錢五分) 大豆卷(三錢) 羌活(七分) 炒黃荷葉(三錢)二診 昨用升泄之法,陷里之邪,略得升散,脾之清氣,稍得升舉,泄瀉大減,白凍亦退,神情亦略振作。

舌紅絳較淡,脈滑大稍平。種屬轉(zhuǎn)機之象,守前法擴充,續(xù)望應手。即請商裁。

羌活(一錢) 防風根(一錢炒) 廣木香(三分) 酒炒淡芩(一錢五分) 枳殼(八分) 苦桔梗(一錢)大豆卷(二錢) 煨葛根(一錢五分) 生甘草(五分) 白茯苓(三錢) 干荷葉(炒黃三錢)三診 下痢稍疏,然晝夜當在二十次之外,所下黑黃居多,肛門烙熱,肌表之熱,并不甚盛。而脈數(shù)竟在七至以外,舌紅起刺。良以陷里之邪,與濕相合,悉化為火,仿金匱協(xié)熱下痢法。即請商裁。

炒黃柏(二錢) 北秦皮(一錢) 滑石塊(三錢) 炒雅連(四分) 生甘草(三分) 白頭翁(一錢)金銀花(三錢) 白茯苓(二錢) 金石斛(二錢) 龍井茶(一錢五分)金(幼) 時疫七日,丹痧回沒太早,火熱內(nèi)灼,口疳咽痛,熱勝則腫,面目肢體虛浮。脈象弦數(shù)。恐變腫脹。

急導火下行。

鮮生地(五錢) 玄參(三錢) 茯苓皮(三錢) 細甘草(五分) 元明粉(一錢) 車前子(一錢五分)木通(五分) 絲瓜絡(二錢) 金銀花(二錢) 上湘軍(二錢)二診 身熱已退,口疳稍輕,四肢仍帶腫脹。火風阻閉,脾濕因而不運,隨風流布??帜[脹日甚。再理濕祛風。

大腹皮(二錢) 宣木瓜(一錢) 冬瓜皮(四錢炒) 茯苓皮(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生米仁(四錢)漢防己(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 青防風(一錢) 左秦艽(一錢五分)(原注)服后漸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临沧市| 建德市| 阜宁县| 宝清县| 天台县| 奉新县| 汉源县| 长阳| 文安县| 寿阳县| 农安县| 桐乡市| 印江| 巫溪县| 石门县| 诏安县| 龙江县| 冀州市| 凤山市| 兴国县| 昌邑市| 茶陵县| 山西省| 望城县| 昆山市| 洛宁县| 普兰店市| 慈溪市| 淮北市| 巴林右旗| 紫云| 上饶县| 乌拉特中旗| 广东省| 陇川县| 商都县| 兖州市| 博乐市| 工布江达县| 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