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須 大麥冬 火麻仁 上徭桂 牛膝炭 炙甘草炒杞子 淮小麥 制洋參 炒生地 真阿膠 炮姜炭 萸肉炭某 伏邪晚發,熱甚寒微,經水適來適斷,沖脈氣阻。夫沖脈起于氣街,布散于胸中,此響彼應,遂致中州痞滿,痰濕停聚,噦惡嘔吐,自覺中脘之間,似有一團凝結,滴水入口,皆聚于此。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交通,才得成寐。今中州阻痹,則水火相濟之道路,阻隔不通,坎離不接,徹夜不能交睫。脈象滑大而數,沉取濡軟,舌淡紅,苔白且 。邪濕痰氣,交會中宮,而正氣漸虛。所慮神昏發呃。氣濕之結,前人謂非辛不能開,非苦不能降,擬瀉心為法。
川連(姜汁炒三分) 制半夏(三錢) 赤白苓(各四錢) 鮮佛手(一錢五分) 淡干姜(四分) 陳皮(一錢)白蔻仁(七分后入) 大腹皮(二錢) 藿香(三錢) 竹茹(姜汁炒一錢) 生姜(三片)改方加郁金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石菖蒲五分,玉樞丹三分先調服。
某 口鼻吸受暑邪,內藏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間,至旬前感觸秋涼,內伏之邪,由此而發。不寒但熱,熱則懊煩胸悶,索飲瓜水,而口渴仍喜曖飲,纖毫無汗,頻帶噦惡,中脘板痛,齒垢唇焦。而舌紅苔白干毛,脈象糊數不揚。此邪濕滯交蒸,伏邪欲從外達,而氣濕相持于內,所以疊經疏解,而未能作汗。暑必歸心,所以懊煩悶亂。將及轉候,深恐內閉神昏,發痙發厥。
杏仁 方通草 炒枳實 薄橘紅 九節石菖蒲 白蔻仁制半夏 香豆豉 廣郁金 生薏仁 檳榔 藿香 竹茹 桔梗改方加川連干姜。
榮(左) 三瘧已久,復感暑邪,旬日來熱勢起伏,初起尚覺微寒,今不寒但熱,熱甚之時,煩懊不堪,思吃瓜水以救燎原,而所進湯飲,仍喜暖熱,胸悶噦惡頻頻。脈數糊滑,苔白糙膩異常。汗不暢達。此由暑邪與濕痰相合,三焦之氣,盡行窒塞。痰濕相持于內,則里氣不能外通于表,所以不能作汗。濕阻中州,則為噦惡。暑必為煩,所以懊 不堪。濕與暑相蒸,暑與濕交煽,若不從外達,即從內閉,將至神昏發痙發厥。急化其里,使蘊遏之濕痰開展,暑邪從濕中外透,是為大幸。
制半夏 蔻仁 川樸 香豆豉 九節石菖蒲 佛手廣藿香 桔梗 知母 廣郁金 廣皮 草果仁 姜汁炒竹二青 磨檳榔(沖)二診 煩悶大減,熱之起伏亦得稍衰,噦惡較定,神情亦得爽慧。日前屢屢發厥,自昨至今,厥亦未作,不可不為轉機。但脈數猶帶糊細,舌苔大化,白色漸次轉黃,近根微霉。濕痰之郁遏稍開,而暑濕相蒸,何能遽化。上中二焦,猶是邪濕交熾。將及兩旬,還恐化燥昏厥之類。請正。
光杏仁 白蔻仁 廣橘紅 生薏仁 制半夏 赤豬苓苦桔梗 益元散 川通草 鮮佛手 廣郁金 淡黃芩 大腹皮孫(左) 頭痛遽見退輕,而每至熱蒸,其痛輒甚,咽中牽膩,頻作惡心,窒悶尤甚。脈數糊大。良以暑濕內蒸,火風隨之上旋,肺胃之氣,不能開降。病起即發白 ,氣分素虛。恐濕熱交蒸,致內竄昏厥。再從三焦宣化,參以清泄。
光杏仁 郁金 制半夏 赤豬苓 鮮佛手 通草 橘紅 白蔻仁 淡黃芩 竹茹改方加防己枇杷葉絲瓜葉西瓜翠衣荷葉梗。
沈(幼) 癥起十七朝,熱甚于里,屢經汗出,而煩懊不寧,夜甚無寐,小溲數而且多,頻渴欲飲。曾發飛漿赤。舌紅苔黃,中心略罩微黑。此由吸受暑邪,邪留氣分,雖經表散,而暑乃無形之氣,與外感風寒不同,屢表屢汗,而暑熱之氣仍然未化,以致氣分熱迫。一飲一勺,為熱所迫,則建瓴而下,所以溲數且多。
暑喜歸心,所以暑必為煩。大腸與胃相聯續,與肺相表里,肺熱下移于腸,則大便泄瀉。恐暑邪不化,從暑化熱,從熱化火,而動風生驚。擬以輕劑清化。候專家商進。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川石斛(三錢) 水炒竹茹(一錢) 橘紅(鹽水炒一錢) 益元散(三錢) 黑山梔(三錢) 肥知母(去毛炒二錢) 大連翹殼(三錢) 朱茯神(三錢) 青竹葉(二十片)二診 輕清泄化,熱勢微輕,懊煩較定,大便通行,并不溏泄,極為正色。但舌苔稍化,而中心仍覺黃 。
暑濕蒸騰于胃,濕蘊為熱,肺脈通心,所以時作懊煩。前方已經應手,宜再擴充。候專門名家商用。
川雅連(三分) 光杏仁(一錢五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益元散(三錢) 生薏仁(三錢) 黑山梔(二錢) 連翹殼(三錢) 竹葉(十二片)三診 大熱雖退,余蘊未清,至暮神煩口渴,肢倦發熱,熱愈甚則小溲愈多。良由暑濕熱熏蒸,肺當其炎,遂令津液不能約束。擬瀉火生津法。
川雅連(二分) 天花粉(一錢五分) 藕汁(一酒杯) 活水蘆根(八錢)李(右) 每至下午,輒凜寒而熱,熱勢不揚于外,而甚于里,胸悶中脘痞阻,惡心嘔吐,渴不多飲,少腹作痛。脈數沉郁不揚。咳嗽痰多。苔黃質膩。暑邪夾濕,郁阻氣分,肺胃之氣,不克下行,開合因而失度。癥起旬日,病邪方盛,恐再轉劇。姑開泄氣機,以通三焦而致開合。即請商裁。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枳實(一錢) 上廣皮(一錢) 白蔻仁(五分) 竹茹(一錢) 粉前胡(一錢)淡干姜(二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 川連(三分) 杏仁(三錢) 鮮佛手(一錢)二診 中脘痞阻已舒,惡心亦減,凜熱退輕,咳亦稍松,故氣逆因而大定。然下午仍有微寒,痰多膠膩。
脈象稍揚,而帶糊滑,舌紅苔白不勻。上焦微通,而濕蘊成痰,彌漫肺胃。再參清化。
香青蒿(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杜蘇子(三錢) 冬瓜子(三錢) 云茯苓(三錢) 竹瀝半夏(一錢五分)栝蔞皮(一錢五分) 旋復花(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五分) 枇杷葉(去毛三片)三診 似瘧已止,中州亦舒,咳嗽亦減。然仍痰多粘膩,痰氣穢濁。舌苔前半稍化,后半尚覺白膩。少陽陽明之邪,早經泄化,而濕熱熏蒸于肺胃之間,濁釀成痰,肺胃少降。擬降肺化痰。
甜葶藶 制半夏 冬瓜子 炒竹茹 生薏仁 炒蘇子 栝蔞仁 橘紅 茯苓 枇杷葉榮(右) 木郁已久,茲兼暑濕內伏,風邪外束,脾胃受困,驟然吐瀉。伏暑風邪,乘此而發,不能外泄,郁于肺胃之間,以致咽赤作痛,肌癢發痧,煩熱不解。熱迫下注,大便頻泄。胃熱上沖,咽中牽膩,干惡連綿。又當天癸臨期,經行不爽。脈細弦數,舌紅無苔。熱郁陰傷,勢多變局。擬清咽滋肺湯進退。
大連翹(三錢) 川雅連(五分) 大元參(三錢) 炒牛蒡(三錢) 澤蘭葉(二錢) 酒炒淡黃芩(一錢五分)青防風(一錢) 泡射干(六分) 細木通(六分) 滑石塊(三錢) 枳實(八分) 桔梗(一錢)紫丹參(二錢) 薄荷(一錢后入)二診 利膈清咽,熱態稍安,而咽中赤碎痛甚,環口發出熱泡,兩腮碎痛,煩渴欲飲。經色紫黑。左脈弦緊,舌紅邊尖絳刺。邪熱化火,熏灼肺胃,陰津暗傷。恐熱入血室,而致昏喘。
磨犀尖(六分沖) 鮮生地(一兩洗打) 大元參(三錢) 柴胡(五分) 丹皮(二錢) 細生地(四錢)大天冬(三錢) 連翹殼(三錢) 肥知母(二錢) 人中黃(五分) 澤蘭葉(二錢) 青竹葉(三十片)三診 涼營泄熱和陰,咽赤碎痛稍減,漸能得寐痰,稍爽利。舌絳赤轉淡,中心似苔非苔,頗覺粘膩。火得水而漸衰,濕得水而仍濁,濁火蒸騰,仍是熏蒸肺胃之局。擬泄熱化濁。
羚羊片(三錢先煎一炷香) 白茯苓(四錢) 黑山梔(三錢) 碧玉散(三錢包) 連翹殼(三錢) 凈蟬衣(六分) 柴胡(五分) 枳實(七分) 水炒竹茹(二錢) 青竹葉(三十片) 竹瀝(一兩沖) 鮮橄欖(去核五枚打汁沖)四診 咽痛略定,氣逆較平,痰稍爽利,煩熱亦輕,而肌膚仍然作癢,口渴喜涼飲,咽中白腐不退。左脈細弦而數,右脈細數微弱,舌白質紅,舌尖滿布紅點。火熱劫爍肺胃,陰津大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為辛金,在色為白,金因火旺,其腐為白,金之色也。還恐火刑金爍,而致肺喘。再清肺胃之熱,而救肺胃之陰。
北沙參(五錢) 大麥冬(三錢) 生石膏(六錢) 真川貝(三錢) 冬桑葉(一錢) 鮮生地(洗打八錢)鮮鐵斛(洗打七錢) 元參肉(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甘中黃(五分) 粉丹皮(二錢) 生赤芍(一錢五分) 冬瓜子(三錢打) 金汁(一兩沖) 青蘆管(一兩五錢)五診 另定方服。
龍膽草(二錢) 杭白芍(二錢) 大元參(八錢) 生甘草(二錢) 生山梔(二錢) 大生地(一兩)川黃柏(一錢五分) 全栝蔞(三錢) 生石膏(三錢) 馬兜鈴(二錢) 板藍根(三錢)六診 咽痛白腐布滿,項側耳后腫脹作痛,熱勢不衰,肝膽之火,勢若燎原。大苦泄熱,大寒勝熱,咽痛略減,白腐略退。然熱勢仍熾,經紫色不凈,臍下按之板滯。脈象弦數,舌紅起刺。肝膽之火風,交熾于上,欲行未行之血,凝滯于下,營郁則熱,亦屬定理。再從清泄之中,兼和營滯。以備商酌。
大生地(七錢) 龍膽草(一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 桑葉(二錢) 生甘草(七分) 板藍根(三錢)生赤芍(二錢) 丹皮(二錢) 酒炒延胡索(一錢五分) 單桃仁(三錢去皮尖打) (另)上濂珠(二分)上西黃(四厘) 西血珀(四分三味研末蜜水調服)七診 清泄肝膽,兼化營滯,熱勢減輕,咽痛碎腐大退,略能安谷。人之一身,營衛陰陽而已矣,周流貫通,無一息之停。衛者陽也,所以衛閉者則生寒。營者陰也,所以營郁則生熱。蓋營郁則陽氣屈曲,自然生熱。熱重復輕,其勢起伏,以營郁而陽不得宣,屈曲而熱,郁極而通,熱即轉輕。迨周流至營郁之處,陽氣復阻,屈曲復熱,此熱勢起伏之情形也。昨進藥后,少腹微微攻動,旋即大便,堅而且黑,甚覺安舒,未始非滯血之所化。然少腹尚覺板滯,項側耳后,腫硬漸甚,外瘍大有起發之勢。其腫硬之處,營血亦必停阻,肝膽之火亢甚,夫人而知之矣。而營氣不宣,陽氣屈曲,積薪助火,安得而不燎原乎。再從和陰泄熱,兼化營滯。
羚羊片(三錢先煎) 粉丹皮(二錢) 人中黃(五分) 大生地(六錢) 元參(三錢) 霜桑葉(二錢)龍膽草(一錢五分) 澤蘭葉(二錢) 大貝母(三錢) 丹參(三錢) 生赤芍(一錢五分) 十大功勞葉(二錢)八診 辛涼重劑,原為清熱解毒,救液熄風而設,何以喉間更痛者。曰、紅爐潑水,烈焰飛騰也。何以少腹痞硬者。大氣欲泄而不泄,腸間之氣,反為痹阻也。經云、其始則異,其終則同。斯之謂歟。今諸款見松,喉腐亦定,痛勢且緩,獨是遺毒脹痛,更甚于前。脈小數弦,口干作渴,唇吻燥痛。分明郁伏之邪火,由臟出腑,由腑出經,痛雖不堪,而癥則由此轉順矣。所嫌者本質陰虛,又當邪火燔灼之余,氣傷液耗,熱猶未已,而遺毒之痛,亦起心火,則火化風而劫液,實為可慮。急急存陰清熱,導腑解毒,安內攘外之法,未識當否。
羚羊片(三錢先煎) 桑葉(二錢) 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連翹(二錢) 丹皮(二錢)人中黃(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石膏(八錢) 川貝母(二錢) 枯芩(一錢五分) 鐵皮斛(五錢)知母(二錢) 猴棗(二分) 金汁(一兩沖) 蘆根(一兩)王(右) 伏暑感新涼而發,凜寒而熱有起伏,胸悶惡心欲嘔,適及經來,少腹不舒。脈細數而滯,舌苔白膩。此伏邪夾濕,郁阻氣機,深恐內閉昏痙。
大腹皮(二錢) 川樸(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赤豬苓(各二錢) 澤蘭(二錢) 制半夏(二錢)橘紅(一錢) 延胡(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炒枳殼(一錢) 羌活(一錢)竹茹(一錢) 玉樞丹(四分佛手湯先化服)二診 熱勢起伏不減,胸悶惡心,每至熱起,輒覺頭昏暈冒,汗不獲暢。脈滯數不揚,舌苔淡黃,而中帶干毛。無形之暑,有形之濕,交蒸不化,心胸遂成氤氳之鄉。更以經來澀少,血因熱滯,深慮內竄昏厥。
炒香豉 廣郁金 廣杏仁 五靈脂(酒炒) 桔梗 上廣皮制半夏 延胡 竹二青(鹽水炒) 絲瓜絡 荷葉邊 西血珀(四分) 上西黃(三厘二味研細先調服)三診 今日熱起,大為減輕,惡心亦得較定,昏暈煩渴,與昨迥殊。足見伏氣與濕交蒸,心胸即如云霧矣。但脈仍糊數。邪勢尚甚,還恐起伏生波也。
連翹 烏藥 光杏仁 赤苓神 淡子芩 南楂炭 天水散 延 澤蘭 制半夏 郁金 竹葉心四診 熱勢雖未大起,而猶戀戀未退,胸悶惡心,臍上作痛,經事已凈,較諸尋常尚覺澀少。脈左關弦大。良以暑濕交蒸于氣分,肝胃之氣,亦由此失和。再參調氣。
半夏 香附 廣皮 郁金 枳殼 澤瀉 赤苓 杏仁 竹茹 佛手 左金丸(佛手湯先服)張 熱勢起伏,起則煩擾不寧,語言錯雜,胸悶頻渴欲飲,汗多不解。舌紅苔白,脈濡。此暑從內發,暑為天之熱氣,所以一經熏灼,即亂神明。經水適來,深恐熱入血室,而致昏厥。
光杏仁 益元散 郁金 煨石膏 桔梗 炒竹茹 川桂枝 通草 制半夏 澤蘭 元胡索 鮮佛手
瘧
翰臣 癥起七日,先寒后熱,寒則震戰,熱則煩渴,惡心胸悶,汗出溱溱,而氣味甚穢。脈象弦滑,苔白質膩。病起之際,適值失精,若論邪勢直入陰經,則喻氏治黃長人房勞后傷寒論極詳細。此蓋由時感之邪,與濕混合,阻遏于少陽陽明,名曰濕瘧。所恐少陽之邪,并入陽明,而轉但熱不寒,或熱而不退,便多變局,以少陽主半表半里,無出無入,而陽明胃絡,上通于心也。若有寒有熱,當無大患耳。用小柴胡以和解表里,合達原飲以達募原之邪。即請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