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熱濕暑三氣門(5)
- 醫門法律
- 喻昌
- 4970字
- 2015-12-26 17:19:31
利膈散 治脾肺大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雞蘇葉 荊芥穗 防風 桔梗 牛蒡子(炒)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咽痛口瘡甚,加僵蠶一兩。 按∶此方清上焦熱,全用辛涼輕清之氣,不雜苦寒降下之味,其見甚超,較涼膈散更勝。
地黃煎 治積熱 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各四兩) 葳蕤(四兩) 栝蔞根 生姜汁 鮮地骨皮生麥冬汁 白蜜(各二升) 石膏(八兩) 竹瀝(三合) 上 咀,以水一斗零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渣,下竹瀝、地黃、麥冬汁,緩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至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按∶此方生津涼血,制火徹熱,兼擅其長,再加人參,乃治虛熱之圣方也。
碧雪 治一切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致咽閉壅塞。及天行時熱,發強昏憒。 芒硝 樸硝硝石 馬牙硝 青黛 石膏 寒水石(水研飛) 甘草(各等分) 上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渣,卻入諸藥再煎,用柳木棍不住手攪,令消溶得所,卻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結凝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不拘時候。如覺喉壅閉塞,不能吞物者,即以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 按∶此方仿紫雪之制,而不用黃芩、犀、羚等貴重之藥,亦為簡便。
消毒犀角飲 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痰涎壅盛,腮項結核,口舌生瘡。及遍生瘡癤,已潰未潰,并宜服之。
犀角(磨汁) 防風(各一錢) 鼠粘子(炒二錢) 荊芥穗(一錢) 甘草(炙錢半) 水二盞,煎一盞,食后溫服。 按∶此方顓清上焦蘊熱,與利膈散略同。彼可多服,此可暫服耳。
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虛勞發熱,五心煩熱,晝則了明,夜則發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各一錢) 川芎黃連 胡黃連(各八分) 水盞半,加姜煎。
四順清涼飲子 治血熱壅塞,面赤,蘊結煩悶。 大黃 赤芍藥 當歸 甘草(各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食遠通口服。 按∶二方清血分之熱,然惟實熱可用,虛熱則不宜用,恐傷其胃也。
牛黃膏 治熱入血室,發狂心熱,不認人者。 牛黃(一錢) 朱砂 郁金(各二錢) 腦子(五分) 甘草牡丹皮(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皂角子大。新汲水化下。 按∶此方乃清鎮安神之劑,熱由心胞,襲入神明,不得已而用之也。
楊氏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成勞,或嗽或寒或熱,聲啞不出,體虛自汗,四肢倦怠。 柴胡(二錢) 人參鱉甲(炙) 秦艽 當歸 地骨皮(各一錢半) 半夏 紫菀 甘草(一錢) 上 咀,水煎服。 按∶此治少陽經久熱成勞,氣血兩治之法。
《局方》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黃 當歸 上 咀,水服。 按∶此足三陰血分之病。若以肺氣虛熱,白虎湯法施之,則脾氣從之下溜,轉促其陰之亡耳。蓋病深之人,服藥中竅,未必效。一不當而追之不及矣,可不辨哉。再按∶人身熱病最多,蓋素蘊之熱,挾天時之熱而橫發耳。是則胃氣清和,遇暄熱而不覺其熱者,乃為平人。迨至積熱既久,然后治之,已為失算,況于藥不對病乎!所以肥人之病,多因血肉過盛,而積飲食之熱。瘦人之病,因津液素衰,而生火炎之熱。治肥人之熱,慮虛其陽。治瘦人之熱,慮虛其陰,未可執方妄施矣。茲所錄方,各宜自為推展。至表里之熱,及升陽滋陰等法,各有顓方,此不及。再按∶六腑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有生姜瀉心湯一法。大奇用生姜、橘皮、竹茹、黃芩、梔子仁、白術各三兩,桂心一兩,茯苓、芒硝各二兩,生地黃十兩, 咀入大棗煎,每服一兩。蓋必陰虛血燥,火熱難伏,為從治耳。因推《金匱》腎氣丸,童子亦可服附桂者,不過從治法。虛熱得除,可多服哉。以上治痙熱。
《金匱》麻黃白術湯(論見前 治濕十五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
桂枝附子湯方(論見前) 桂枝(四兩) 生姜(三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完。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半)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癢,半日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 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金匱》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個)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金匱》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方 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 麻黃(去節泡四兩)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斤)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渣,溫服,有微汗避風。
《金匱》防己黃 湯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術(七錢半) 黃 (一兩二錢)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水暖,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和劑》五積散 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或有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于經絡,腰腳酸疼。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并治。 白芷 茯苓 半夏(湯洗七次) 當歸川芎 甘草(炒) 肉桂 芍藥(各三兩) 枳殼(麩炒) 麻黃(去節) 陳皮(去白各六兩) 桔梗(十二兩)濃樸(姜炒) 干姜(炮各四兩) 蒼術(米泔浸去皮四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三根,煎七分,熱服。胃寒用煨姜。挾氣加茱萸。婦人調經催生加艾醋。 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樂用之。而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各半湯也。蒼術、甘草、陳皮、濃樸,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枳桔二陳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干姜、濃樸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實非仲景表里麻黃桂枝姜附之的方也。主積冷嘔泄時疫,項背拘急加蔥白、豆豉。厥逆加吳茱萸。
寒熱 逆加棗。婦人難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由海藏所云觀之,可見里急者治先其里,表急者治先其表,毋取于兩頭忙矣。
活人敗毒散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芎 枳殼 白茯苓 桔梗 人參(以上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或沸湯點亦得。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及老人小兒皆可服。或瘴煙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缺也。日二三服,以知為度,煩熱口干,加黃芩。
昌鄙見三氣門中,推此方為第一,以其功之著也。雷公問黃帝曰∶三陽莫當,何謂也?帝曰∶三陽并至,如風雨,如霹靂,故人莫能當也。然則夏月三氣聚合,其為病也。豈同一氣之易當乎?人感三氣而病,病而死,其氣互傳,乃至十百千萬,傳為疫矣。倘病者日服此藥二三劑,所受疫邪,不復留于胸中,詎不快哉!方中所用皆辛平,更以人參大力者,負荷其正,驅逐其邪,所以活人百千萬億。奈何庸醫俗子,往往減去人參不用,曾與眾方有別而能活人耶?清熱滲濕湯 黃柏(鹽水炒二錢) 黃連 茯苓 澤瀉(各一錢) 蒼術 白術(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水二鐘,煎八分服。如單用滲濕,去黃連、黃柏,加橘皮、干姜。
昌閱此一方,差合鄙意,以夏月所受之濕,為濕熱暑濕,而群方所主之藥,多在寒濕風濕,殊不慊耳。方后云云,乃是去寒增熱,依樣葫蘆矣。
二術四苓湯 治諸濕腫滿,一身盡痛,發熱頓悶,二便不利。 白術 蒼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黃芩 羌活芍藥 梔子仁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燈心一撮,煎服。此方通治表里濕邪,從水道出,兼清暑熱之氣,所宜遵也。
桂苓甘露飲 治濕熱內甚,煩渴瀉利,小便澀,大便急,霍亂吐下,頭痛口干。(方見本門)羌活勝濕湯 治脊痛項強,腰如折,項如板,上沖頭痛,乃足太陽經氣不行,此方主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各一錢半) 荊子 川芎 甘草(炙各四分) 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按∶濕土甚而熱,汗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其常法而為表散,此方得之。
續隨子丸 治肺經有濕,通身虛腫,滿悶不快,或咳或喘。 人參 漢防己 赤茯苓 寒食面(包煨) 檳榔木香(各半兩) 葶藶(四兩炒) 續隨子(一兩) 海金砂(半兩) 上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湯下。 按∶攻下之方,多過于峻。此治肺經病,以人參為君,海金砂散以白術為君,瘥可耳。
除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炒) 濃樸(姜制) 蒼術(米泔制各二錢) 藿香葉 陳皮(去白) 白茯苓(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白術(生用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按∶脾惡濕,濕從下入而傷其脾,是以身重足軟,小便澀,大便反利。不溫其脾,濕無由去,當以此方加清熱利水藥。
白術酒 治中濕骨節疼痛。 白術一兩,酒三盞,煎一盞,不拘時頻服。不能飲酒,以水代之。 按∶此方顓一理脾,不分功于利小便。蓋以脾能健運,濕自不留而從水道出耳。然則胃中津液不充,不敢利其小便者,得此非圣藥乎?《金匱》白虎加人參湯(有論治暑三十二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 粳米(一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金匱》瓜蒂湯(有論) 瓜蒂(二七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清暑益氣湯(東垣方) 治夏月暑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脹,小便黃數,大便溏泄。或痢口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人參 黃 升麻 蒼術(各一錢) 白術 神曲(各五分) 陳皮 炙甘草 黃柏 麥門冬 當歸 干葛 五味子 澤瀉 青皮(各三分) 上水煎,溫服。(諸方總論見前。)人參益氣湯(東垣) 治暑熱傷氣,四肢倦怠嗜臥,手指麻木。 人參(一錢二分) 黃 (二錢) 白芍(七分) 甘草(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治暑熱煩躁。 石膏(一兩) 半夏(二錢) 人參 麥門冬(各三錢) 甘草(二錢) 竹葉(二十個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黃 人參湯(并加減法) 黃 (一錢自汗過多者加一錢) 人參 白術(各五分) 蒼術(五分無汗一錢)橘皮(不去白) 甘草 當歸身(酒洗) 麥門冬(各二分) 黃柏 神曲(炒各三分) 升麻(六分) 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
頭目不清利,上壅下熱,加蔓荊子三分、 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如氣短精神少,夢寐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大便澀,隔一二日不見,致食少食不下,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粒去皮尖、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五分煨。如久不利,非血結血閉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患必顯風證,行血藥不可復加,只宜常服黃 人參湯。外用羌活、防風各五錢,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胸中氣滯,加青皮倍陳皮,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心下有憂滯郁結之事,更加木香二三分、砂仁二三分、白豆蔻二分,與正藥同煎服。腹痛不惡寒者,加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香薷飲 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香薷(一斤) 濃樸(制) 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五物香薷飲 驅暑和中,即前方少加茯苓、甘草也。
黃連香薷飲 黃連(四兩) 香薷(一斤) 樸濃(半斤) 每服四錢,如前服。
十味香薷飲 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 人參 陳皮 白術 茯苓 黃 木瓜 濃樸 扁豆甘草(各五錢) 上 咀,水煎,每服一兩。
《宣明》桂苓甘露飲(共八味)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白術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四兩) 豬苓肉桂(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
子和桂苓甘露飲 治伏暑發渴,脈虛水逆滯。 共十二味,即前方加人參、甘草、干葛各一兩,藿香、木香各一錢,減桂只用一錢,豬苓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