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要藥分劑
  • 沈金鰲
  • 6654字
  • 2015-12-26 17:10:52

補劑下

小麥

味甘。性平。無毒。稟四時沖和之氣而生。

【主治】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令婦人易有孕。

(別錄)養心氣。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湯飲。治暴淋。(宗 )【浮麥】味咸。性寒。主益氣。除煩。除盜汗自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綱目)【麥苗】味辛。性寒。主消酒毒。暴熱。酒疸目黃。并搗汁日飲。(藏器)除煩悶解時疾狂熱。退胸膈熱。利小腸。(日華)【歸經】入心經。為滋養之品。

【前論】釃甄權日,小麥皮寒肉熱。合湯皆完用之。不許皮拆。拆則溫。明面不能消熱止煩也。

黑豆

味甘。性溫。無毒。即俗亡野馬料豆。比大豆更緊小。

【主治】主調中。下氣。調關脈。制金石藥毒。去賊風風痹。婦人產后冷血。炒焦黑。

熱投酒中。漸漸飲之。(藏器)煮汁飲。去煩熱。(綱目)【歸經】入腎經。為助元之品。

【前論】子和曰。此生用田野中。霜后乃熟。故性沉而為腎之谷。腎病宜之。世醫竟用大豆當之。誤矣。

白扁豆子

味甘。性微溫。無毒。稟土中沖和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有黑白二種。白者入藥。

【主治】主和中。下氣。(別錄)補五臟。主嘔逆。(孟洗)療霍亂吐利不止。研末和醋服之。(蘇恭)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附濕熱。止消渴。

【扁豆花】主赤白帶下。干末米飲服。(蘇頌)【遍豆葉】治霍亂吐下不止。(別錄)吐利后轉筋。生搗一把。入少醋絞汁服。立瘥。(蘇恭)【歸經】入脾經。兼入胃經。為專治中宮。除濕消暑之品。

【產論】時珍曰。此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州之病。清暑除濕而解毒也。能解河腸魚毒。及一切藥毒。

【禁忌】經疏曰。傷寒寒熱外邪。方熾者忌。

以上補劑谷部

韭子

味辛甘。性溫。無毒。升也。陽也。

【主治】主補肝腎。治命門。暖腰膝。治筋痿。遺尿。泄精。溺血。白帶。白淫。小便頻數。(備要)治鬼交甚效。(日華)【歸經】入肝腎二經。為泄精溺血之要品(專補肝及命門不足)【前論】時珍曰。素問云。足厥陰病則遺尿。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筋痿。及白淫。

男隨溲而下。女子綿綿而下。韭子之治遺精漏泄。小便頻數,女人帶下者。能入厥陰補下焦不足。命門者藏精之府。故同治云。

【禁忌】經疏曰。胃氣虛而有熱者忌。

【炮制】大明曰。凡使。揀凈蒸熟。曝干。簸去黑皮。炒黃用。

薯蕷

味甘。性溫平。無毒。稟土之沖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惡甘遂。一名山藥。

【主治】主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本經)頭面游風。

頭風眼開心孔【歸經】入肺脾二經。兼入心腎二經。為補益之品。(兼澀劑)【前論】 庵曰。山藥入肺脾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固腸胃。潤皮毛。化痰涎。

止瀉生搗【禁忌】經疏曰。不宜與面同食。

百合

味甘。性平。無毒。得土金之氣。兼得天之清和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白花者入藥。

【主治】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本經)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合病。(清火。為【歸經】入肝大腸二經。兼入心經。為清涼退熱之品。(潤肺寧心清熱止嗽)【前論】丹溪曰。久嗽之人。肺氣必虛。虛則宜斂。百合之甘斂。勝于五味之酸收也。

【禁忌】經疏曰。中寒者勿服。

以上補劑菜部

味甘。性溫平。無毒。得土之沖氣。兼感天之微陽以生。降也。陽也。殺附子、烏頭、天雄毒。

【主治】主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

大驚除腸【歸經】入心脾二經。為補中益氣之品。(脾經血分藥能和解百藥)【前論】士瀛曰。經曰。里不足者以甘補之。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甘能補中。

溫能【禁忌】經疏曰。中滿者。小兒疳病者。齒痛及患痰熱者。均忌。生者尤不利人。多食致寒

陳皮

味苦辛。性溫。無毒。色紅日久者佳。

【主治】主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止嘔。破癥瘕 癖。除膀胱留熱。宣通五臟。統治百主除寒【歸經】入肺肝脾胃四經。為宣通疏利之品。(兼瀉劑燥劑宣劑脾肺氣分之藥)【前論】丹溪曰。治痰利藥過多則脾虛。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攻盡陳皮因所【禁忌】經疏曰。凡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與耗氣藥同用。胃虛有火嘔吐。忌與溫熱香燥藥

胡桃

味甘。性溫平。無毒。稟火土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令人肥健。潤肌黑發。多食利小便。能脫人眉。動氣故也。去五痔。外青皮染髭血痢【歸經】入肺肝腎三經。為固補之品。(肉潤皮澀)【前論】韓飛霞曰。胡桃屬木。補骨脂屬火。并用之。有木火相生之妙。

【禁忌】經疏曰。肺家有痰熱。命門火熾。陰虛吐衄等癥。均忌。

龍眼

味甘。性平。無毒。稟稼穡之化而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蠱去蟲。(別錄)主補血氣。養肌肉。益虛氣。

除健忘【歸經】入心脾二經。為滋益之品。(益脾長志養心保血)【前論】吳球曰。食品以荔枝為貴。而滋益則龍眼為良。蓋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和平也。

【禁忌】士材曰。甘能作脹。凡中滿氣膈之癥。均忌。

甘蔗

味甘。性寒。無毒。稟地中之沖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別錄)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酒毒。(大明)主【歸經】入肺脾胃三經。為除熱生津潤燥之品。

【前論】時珍曰。蔗漿甘寒。能瀉大熱。素問甘溫除大熱意也。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砂糖主土生熱【禁忌】經疏曰。蔗性寒。胃寒嘔吐。中滿滑泄者。均忌。

蓮藕

味甘。性溫平。無毒。得天地清芬之氣。稟上中沖和之味而生。

【主治】主熱渴。散瘀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歡。(別錄)止泄。消食。解酒。及病后干渴。

霍亂后能消瘀咳血。唾毒。下瘀【歸經】入心肝脾胃四經。為去瘀生新之品。(生用寒熟用溫)【前論】孟詵曰。產后忌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最能解蟹毒。

蓮子

味甘。性平澀。無毒。得茯苓、山藥、白術、枸杞良。

【主治】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本經)主益十二經脈血氣。澀精氣。濃腸胃。

治脾泥者(【歸經】入心腎脾胃四經。為滋養后天元氣之品。

【前論】東垣曰。蓮實能交水火而媾心腎。安靖上下君相火邪。仲淳曰。土為萬物之母。

后【禁忌】經疏曰。甘平無毒。于諸疾并無所迕。但生者食之過多。微動冷氣脹人。

蓮須

味甘澀。無毒。性微溫。忌地黃、蔥、蒜。

【主治】主清心通腎。固精氣。止吐血。療滑泄。止血崩。及吐血。(綱目)【歸經】入腎經兼入心經。為固真澀精之品。(兼澀劑)【前論】思邈曰。蓮花須溫而不熱。血家瀉家。尊為上品也。

【炮制】綱目曰。凡使。花開時采取陰干。忌見火。

以上補劑果部

黃土

味甘。性平。無毒。稟天五地十之氣而生。

【主治】主泄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結痛。下血。又解諸藥毒。中肉毒。野菌及合口椒毒【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助益戊己之品。

【前論】張司空曰。三尺以上曰糞。三尺以下曰土。凡用。當去上惡物。勿令入客水。

乃為【炮制】綱目曰。凡服法。取入地干土。以水煮三五沸。絞去渣。暖服一二升。

以上補劑土部

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驚。大人 。(本經)合雞子黃煎之化為水肉消瘀立已。

陰甚捷。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益陰泄熱之品。(外科要藥)【前論】許叔微曰。發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癇。去心竅之瘀血。時珍曰。發乃以其【禁忌】經疏曰。發灰氣味不佳。胃弱者勿服。

【炮制】備要曰。以皂莢水浸洗曬干。入罐固濟。 存性。胎 尤良。

人乳

味甘咸。性平。無毒。乃陰血所化也。

【主治】主補五臟。令人肥白悅澤。療目赤痛多淚。(別錄)和雀屎。去目中 肉。(蘇恭)益【歸經】入心脾肝腎四經。為補虛潤燥之品。(潤五臟滋血液老人便秘最宜)【前論】韓飛霞曰。服人乳。大能益心氣。補腦髓。止消渴。治風火癥。養老尤宜。

【禁忌】經疏曰。性涼滋潤燥渴。枯涸者宜之。若臟氣虛寒。滑泄不禁。及胃弱不思食。

秋石

味咸。性溫。無毒。亦精氣之余。降也。陰也。

【主治】主虛勞冷疾。小便遺數。漏精白濁。(大明)除鼓脹。明目清心。(甄權)滋腎水。養【歸經】入肺腎二經。為滋陰降火之品。

【前論】士材曰。秋石之咸。本專入腎。而肺即其母。故兼入之。時珍曰。古人惟取人中白【禁忌】 庵曰。若煎煉失道。多服誤服。反生燥渴之疾。

紫河車

味甘咸。性溫。無毒。

【主治】主血氣羸瘦。婦人勞損。面 皮黑。腹內諸病。漸瘦悴者。(藏器)治男女一切虛損【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血添精助氣之品。

【前論】丹溪曰。河車治虛勞。當以骨蒸藥佐之。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

【禁忌】經疏曰。凡精虛陰涸。水不勝火。發為咳嗽。吐血骨蒸盜汗等癥。此屬陽盛陰虛。

以上補劑人部

味甘。性平。無毒。感金水之氣而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補虛。除客熱。止咳嗽。和臟腑。及水道。小兒驚癇。(別錄)解丹毒。止熱痢。

【歸經】入肺腎二經。為益陰之品。(二經血分藥并宜用白鴨)【前論】葛可久曰。白毛烏骨者。為虛勞圣藥。取金肅水寒之象也。青頭雄鴨。則治水利小補最氣。

烏骨雞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補虛勞羸弱。治消渴。益產婦。治女人崩帶。一切虛損諸病。大人小兒噤口痢。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陰補虛之品。(二經血分藥功能退熱)【前論】時珍曰。烏骨雞毛色不一。但觀雞舌黑者。則骨肉俱黑。入藥更良。雞屬巽木。

雞肫皮

一名雞內金。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泄痢。小便頻遺。除煩。止熱。(別錄)止泄精尿血。崩中帶下。腸風瀉血。

(日【歸經】入肝脾大腸膀胱四經。為除熱止煩之品。

【前論】吳球曰。一切口瘡。用雞內金燒灰敷之。立效。亦治谷道瘡久不愈。燒灰研摻如神鰲按、肫即雞之脾。乃消化水谷之物。其氣通達大腸膀胱二經。故以之治水而水從小便出也脾積

雞屎白

味苦。性微寒。無毒。雄雞屎乃有白。臘月預收之。白雞烏骨者更良。素問作雞矢。

【主治】主消渴。傷寒寒熱。(本經)破石淋。及轉筋。利小便。止遺溺。滅瘢痕。(別錄)治器)下氣【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治水消脹氣除積之品。

【前論】仲淳曰。王太仆云。本草雞矢。并不治蠱脹。但能利小便。蓋蠱脹皆生于濕熱。

脹治鰲按、蠱脹由濕熱而生。固已。然亦有因積滯而成者。屎白不但通利下泄。使濕熱盡從小便也。

鹿茸

味甘咸。性溫。無毒。稟純陽之質。含生發之氣而成。升也。陰中陽也。馬勃為之使。畏大黃。

【主治】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本經)療虛勞。灑灑如瘧。羸瘦。四肢酸疼近丈血。赤虛痢。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肝心包三經。為峻補下元真陽之品。(純陽之物 生精補髓 養血益

鹿角

俗名毛鹿角。味咸。性溫。無毒。杜仲為使。畏大黃。

【主治】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

傷。燒酒服一【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肝心包三經。為補陽之品。

鹿角膠

一名白膠。味甘。性平。無毒。杜仲為使。畏大黃。

【主治】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本經)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作痛。多汗淋露。折跌傷血。婦人服之令有子。治漏下赤白。(甄權)【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肝心包三經。為溫補下元之品。

【前論】沈存中曰。凡含血之物。肉易長。筋次之。骨最難長。故人必二十歲骨髓方堅。

麋豈與凡血比哉。抱樸子曰。獵人得鹿。縶之取茸。然后斃鹿。以血未散故也。寇氏曰。鹿茸最難不破。又不出血者。蓋其力盡在血中故也。蘇頌曰。鹿角要黃色緊重尖好者。以鹿角鎊屑。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或用蜜浸酒浸炙黃。熟用則益腎補虛。強精活血。若煉霜熬膏補陽

麋茸

味甘。性咸。無毒。鹿屬陽。麋屬陰。

【主治】主風痹。止血。益氣力。(別錄)主陰虛勞損。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

丈夫詵)【歸經】入腎經。為專補真陰之品。(滋陰養血茸角相同)【前論】之才曰。麋茸角屬陰。故治真陰不足。虛損勞乏。筋骨腰膝不仁。一切血液衰少之之。

【禁忌】經疏曰。陽氣衰少。虛羸多寒者。忌。

【炮制】雷公曰。麋角以頂根上有黃毛若金線。兼旁生小尖色蒼白者為上。孟詵曰。凡使。

羊肉

味苦甘。性大熱。無毒。得火土之氣以生。升也。陽也。反半夏、菖蒲。

【主治】主緩中。字乳余疾。及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別錄)止五勞壯陽。

【歸經】入脾肺二經。為助元陽益虛勞之品。(人參補氣在中羊肉補形在表)【前論】東垣曰。羊肉有形之物。能補有形肌肉之氣。故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

人參肉湯予肝【禁忌】經疏曰。孕婦食之。令子多熱。骨蒸。瘧疾。熱痢。與癰腫瘡瘍。消渴。吐血。

嘈不

牛乳

味甘。性微寒。無毒。可升可降。陰也。

【主治】主補虛羸。止渴。(別錄)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日華)治反胃熱噦。補益勞損痢。去消(孟詵)〔(藏器)【歸經】入心肺二經。為潤燥生津之品。

【前論】丹溪曰。反胃噎食。大便燥結。宜牛羊乳時時咽之。并服四物湯為上策。切不可用角行

阿膠

味甘。性平。無毒。得濟水之清氣。兼得驢皮之潤氣而成。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山藥為使。畏大黃。得火良。

【主治】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

肢節痿不調。

【歸經】入肺肝腎三經。為益陰清熱之品。(清肺養肝 滋腎益氣 和血補陰 化痰定喘除風【前論】藏器曰。諸膠皆主風止泄補虛。而驢皮主風為最。士瀛曰。凡治喘嗽。不論肺虛肺以藥液【禁忌】經疏曰。氣味雖平和。然性粘膩。胃弱作嘔吐。脾虛食不消者。均忌。入調經丸中【炮制】綱目曰。凡用去痰。蛤粉炒。止血。蒲黃炒。或面炒。或酒化。或水化。或童便和

膃肭臍

味咸。性大熱。無毒。得水中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也。一名海狗腎。

【主治】主鬼氣尸疰。夢與鬼交。鬼魅狐魅心腹痛。中惡邪氣。宿血結塊。 癖羸瘦。

(開寶)治男子腎精衰損。多色成勞瘦悴。(甄權)補中。益腎氣。暖腰膝。助陽氣。破癥結。

療【歸經】入腎經。為專助元陽之品。(腎氣衰極精寒痿弱要藥)【前論】張鼎曰。和劑局方治諸虛勞損。有膃肭臍丸。今之滋補藥中多用之。精不足者補之【禁忌】經疏曰。性熱助陽。凡陰虛火熾。強陽不倒。或陽事易舉。及骨蒸勞嗽等癥。

均忌【炮制】雷公曰。凡用。酒浸一日。紙裹炙香。銼搗。或于銀器中以酒煎熟合藥。

以上補劑禽獸部

魚膘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折傷出血不止。燒灰敷陰瘡 瘡月蝕瘡。(李 )〔鰾膠〕主女人產難。產后風搐【歸經】入腎經。為專填精髓之品。

【前論】蘇恭曰。諸魚之白脬曰鰾。言中空如泡也。皆可為膠。而今世多用石首魚膘。

名江以上補劑鱗部

龜甲

一名敗龜板。味甘咸。性平。無毒。稟金水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陰也。惡沙參。

【主治】主漏下赤白。破癥瘕 癖。五痔。陰蝕。濕痹。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本經)驚主陰益大【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肝脾三經。為益陰滋血之品。(腎家正藥 專治陰虛血弱)【前論】之才曰。能補陰。故兼入心肝脾。以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也。丹溪曰。龜首常補精水。

仲淳之義【禁忌】經疏曰。妊娠及病患虛而無熱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用。鋸去四邊。或酥炙。醋炙。酒炙。豬膽炙。俱可。經疏曰。凡使。須研極細。不爾。留滯腸胃。能變癥瘕。鱉甲亦然。

鱉甲

味咸。性平。無毒。稟天地至陰之氣而生。降也。陰也。忌見湯。惡礬。反莧菜、雞子。

【主治】主心腹癥癖。堅積寒熱。去痞疾。痔核惡肉。(本經)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去血復食復目)【歸經】入肝經。兼入肺脾二經。為益陰除熱散結之品。(兼宣劑 肝經血分藥)【前論】嚴用和曰。鱉色青入肝。故所主者皆足厥陰血分之病。龜色黑屬腎。故所主者。

皆退【禁忌】經疏曰。妊娠。及陰虛胃弱。陰虛泄瀉。產后泄瀉。產后飲食不消。不思食。

及嘔【炮制】弘景曰。凡用。須生取甲。剔去肉者。為妙。

以上補劑介部

蜂蜜

味甘。性平。無毒。得草木群英之精華。合露氣以釀成。降也。陰也。

【主治】主心腹邪氣。諸驚癇 。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

痢膿錄)【歸經】入心脾二經。為甘和滑潤之品。(能治心腹血刺痛和營衛 潤臟腑 通三焦 調脾【前論】吳普曰。蜜成于蠟。而萬物之至味。莫甘于蜜。莫淡于蠟。蜜之氣味俱濃。屬乎陰者味解毒通三【禁忌】經疏曰。蜜性甘清。中滿與泄瀉者。均忌。

桑螵蛸

味咸甘。性平。無毒。稟秋金之陰氣。兼得桑木之津液而成。能升能降。陰也。畏旋復花。

【主治】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本經)療男【歸經】入肝命門膀胱三經。為固腎益精之品。(兼澀劑)【前論】蘇頌曰。古方漏精。及風藥中。多用之。寇氏曰。男女虛損。腎衰陰痿。夢遺白濁【炮制】韓保升曰。凡使。或炙黃。或醋煮。或酒炒。或湯泡煨用。

雄原蠶蛾

味咸。性溫。有小毒。

【主治】主益精氣。強陰道。交接不倦。亦止精。(別錄)壯陽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臟。

【歸經】入腎經。為助陽之品。

【前論】寇氏曰。蠶蛾取第二番者。取其數于生育也。吳普曰。蠶蛾性淫。出繭即媾。

至枯【禁忌】經疏曰。少年陰痿由于失志者。及陰虛有火者。均忌。

以上補劑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辛集市| 土默特右旗| 双鸭山市| 修水县| 东辽县| 咸宁市| 怀远县| 二连浩特市| 广南县| 来宾市| 彰武县| 临沭县| 涞源县| 和田县| 贵州省| 治多县| 东港市| 唐海县| 山丹县| 大渡口区| 肇东市| 定日县| 洛浦县| 绥棱县| 新和县| 涟源市| 滨海县| 清远市| 汉阴县| 五原县| 余江县| 临夏市| 普安县| 淮南市| 崇礼县| 东乌珠穆沁旗| 锦州市| 方山县| 阿拉善盟|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