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要藥分劑
  • 沈金鰲
  • 7429字
  • 2015-12-26 17:10:52

補劑上

徐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李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

能五形

人參

味甘。微苦性微涼。熟用溫。無毒。得土中清陽之氣。稟少陽之令而生。升多于降。

陽中微陰也。茯苓、馬藺為使。反藜蘆。

【主治】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本經)療腸胃中消胸中肺胃陽氣泄久痢。小胎前產后【歸經】入肺經。通行十二經。為大益元陽之品。(補益肺中元氣)【前論】東垣曰。大補肺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充而形自盛也。又古人血脫者然元素中之又為【禁忌】經疏曰。凡肺家有熱諸癥。及陰虛火動之候。與痘疹初發。身雖熱而斑點未形。

甘草

味甘。性平。無毒。正稟土中陽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白術、苦參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惡遠志。忌豬肉。

【主治】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力。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本經)溫中。

下氣【歸經】入肝脾二經。通入十二經。為調和之品。(兼瀉劑 能調百藥專解百毒)【前論】丹溪曰。甘草味甘。大緩諸火。東垣曰。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

宜用之得其平。仲淳曰。凡解毒必入甘草。蓋諸毒遇土則化。甘草為土精。故能化毒。解一切邪氣。綱目曰。甘草頭生用。能行肝胃二經瘀濁之血。消腫導毒。甘草梢生用。治胸中積熱。去莖中痛。加酒煮延胡索、苦楝子尤妙。李言聞曰。欲達下焦。須用梢子。

鰲按、甘草功用甚多。各本草所詳亦甚繁而難記。因總括前賢箋記而舉其要如左。甘草入和邪熱能協和諸藥。使不相爭。資其土氣而生肌。藉其甘味而止痛。通行十二經脈而益精養氣。壯骨和筋。故有國老之稱。而為九土之精也。

【禁忌】經疏曰。凡中滿人。嘔家。酒家。諸濕腫滿。及脹滿病。均忌。

【炮制】綱目曰。生用則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炙用則補三焦元氣而解表寒。炙法用長流水

味甘。性微溫。無毒。稟天之陽氣。地之沖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茯苓為使甲、白蘚皮。

【主治】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痔 。補虛。小兒百病。(本經)女人子臟冷主虛喘及諸經【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實表助氣瀉火之品。

【前論】宏景曰。虛而客熱。用出白水者涼補之。虛而客冷。用出隴西者溫補之。好古曰。

補發氣盛則無陷下之憂也。嘉謨曰。凡癰瘡毒瓦斯。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內托。若不能成膿。死不治。毒盛而元衰也。痘亦然。

【禁忌】經疏曰。黃 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忌。又能助氣。氣實者忌。又能塞補不足。

胸膈人多

沙參

味甘苦。性微寒。無毒。稟天地清利之氣而生。降多于升。陰也。反藜蘆。惡防己、一名白參。

【主治】主專益肺氣。補中。血結。驚氣。除寒熱。(本經)療胸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養肝【歸經】入肺經。兼入脾腎二經。為補陰瀉火之品。(兼瀉劑)【前論】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李言聞曰。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

專補因而【禁忌】經疏曰。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作嗽者。均忌。

丹參

味苦。性微寒。降也。陰中陽也。畏咸水。反藜蘆。

【主治】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除瘕破癥。止煩滿。益氣。(本經)養血節疼痛腫毒。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去瘀生新之品。(兼瀉劑 心與心包血分藥)【前論】蕭炳曰。丹參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曾用實有效。

【禁忌】經疏曰。北方產者良。孕婦無故。忌。

葳蕤

即玉竹。味甘。性平。無毒。稟天地清和之氣。而得稼穡之甘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畏咸鹵。

【主治】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悅顏色。(本經)心腹中結氣。虛熱。

濕潤心及勞瘧【歸經】入心肺二經。為益陰長陽之品。(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平補而潤兼除風熱)【前論】羅天益曰。凡頭痛不止者。屬外感。宜發散。乍痛乍止者。屬內傷。宜補益。

又有不同癥。

虛癥俱用【炮制】雷公曰。竹刀刮去皮節。洗凈蜜水浸一宿。蒸了。焙干用。

白術

味甘。性溫。無毒。稟初夏之氣。正得土之沖氣以生。陰中陽也。可升可降。忌蛤、雀、桃、李、菘菜、青魚。

【主治】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本經)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

消痰痛。胃瘕。(大風虛。主(好古)【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安土除痹之品。(在血補血在氣補氣除濕祛寒疏風辟惡)【前論】繆仲淳曰。二術俱為陽草。故祛邪之功勝。而益陰之效虧。藥性偏長。物無兼力。

術能何【炮制】備要曰。肥白者出浙地。名云頭術。燥白者出宣歙。名狗頭術。瘥勝于浙。糯米泔

金毛狗脊

味苦甘。性微溫。無毒。稟地中清陽之氣。兼感天之陽氣而生。可升可降。陰萆為使。惡香附、敗醬。

【主治】主腰背強。機關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本經)療失溺不節。男女腳弱腎氣虛【歸經】入腎經。兼入肝經。為補而能走之品。(平補肝腎 苦堅腎溫養氣甘益血)【前論】內經曰。內不在臟腑。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名曰周痹。

仲脊【禁忌】經疏曰。腎虛有熱。小水不利。或短澀黃赤。口苦舌干。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火燎去毛。細銼酒浸一夜。蒸半日。曬干用。

遠志

味甘。性溫。無毒。感天之陽氣。得地之芳烈而生。可升可降。陽也。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畏珍珠、藜蘆。

【主治】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

人不迷切癰疽。(【歸經】入心腎二經。為水火并補之品。(能通腎氣上達于心)【前論】仲淳曰。心氣弱。心血少。餒怯易驚。夢寐多魘。神不守舍。怔忡健忘失志陽痿等鰲按、前賢皆以遠志為心家藥。至今守之。獨海藏以為腎經氣分藥。時珍亦以為入腎經。

非上而使腎之氣上通于心。故凡腎精充。腎氣旺。有以上達于心者。皆心氣先能充足。有以下注故也。則強志益精治善忘。雖腎之所藏。而何莫非心歟。則前賢皆以遠志為心藥者。論其原。二家以為腎藥者。據其功也。故余以為入心腎二經。一以見心為主。而腎為應。一以見心腎之不可離二也。

【禁忌】經疏曰。凡心經有實火。為心家實熱。應用黃連、生地者。禁與參、術等助陽氣藥【炮制】雷公曰。凡使。去心。否則令人煩悶。甘草湯浸一宿。焙用。

巴戟天

味辛甘。性微溫。無毒。稟土德真陽之氣。兼得天之陽和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覆盆子為使。惡雷丸、丹參。

【主治】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智。益氣。(本經)療頭面游風氣。治【歸經】入腎經。為強陰益精之品。(腎經血分藥 補助元陽 祛風除濕)【前論】仲淳曰。五臟之勞。腎為之主。下氣則火降。火降則水升。陰陽互宅。精神內守。

元陽【禁忌】經疏曰。凡相火熾。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煩躁口渴。大便燥結者。

均【炮制】雷公曰。凡使。先用杞子湯浸一宿。待軟。酒浸一伏時漉出。同菊花炒焦黃。

去菊

淫羊藿

味辛甘。性溫。無毒。得金土之氣。而上感天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山藥為使。得酒良。

【主治】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本經)堅筋骨。消瘰 。下部有瘡中年【歸經】入命門經。兼入肝經。通入胃大腸三焦三經。為助陽益精之品。(真陽不足者宜之)【前論】士瀛曰。莖中痛。肝腎虛也。補益二經。痛自止矣。

鰲按、別錄言久服無子。大明又治絕陰絕陽無子。何二說之相反歟。不知淫羊藿甘溫益陽。

而欲【禁忌】經疏曰。凡虛陽易舉。夢遺不止。便赤口干。強陽不痿。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夾去葉四畔花枝。每斤用羊脂四兩拌炒。

當歸

味甘 辛苦。性溫。無毒。稟土之甘味。天之溫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中微陰也。惡茹、面。畏菖蒲、海藻、牡蒙。

【主治】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無子。(本經)除客血內塞。中風瀝血腰痛及癥瘕。

溶溶如坐水【歸經】入心肝脾三經。為養血潤燥之品。(兼滑劑 血中氣藥 心經本藥 治諸病夜甚)【前論】甄權曰。古方治產后惡血上沖。取效無急于此。凡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可以補虛須用海行鰲按、韓 謂治痰以姜制。 庵又謂當歸非治痰藥。姜制亦臆說。夫當歸固非治痰之品。

然之【禁忌】經疏曰。此性辛溫。終是行走之性。故致滑腸。又其氣與胃氣不相宜。故腸胃薄弱

石斛

味甘。性平。無毒。稟土中沖陽之氣。兼感春之和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陸英為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蠶。

【主治】主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本經)平胃氣。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治發熱自【歸經】入胃腎二經。兼入心脾二經。為除熱益陰之品。(除脾胃濕熱補益四經)【前論】寇氏曰。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時珍曰。此乃脾及右腎之藥。深師云。囊濕精少。

【炮制】雷公曰。去根頭。酒浸一宿。酥拌蒸半日。焙用。入補藥乃效。

骨碎補

味苦。性溫。無毒。得金氣。兼得石氣以生。一名猴姜。

【主治】主破血止血。補折傷。(本經)主骨中毒瓦斯。風血疼痛。五勞六極。手足不收。

上熱故治【歸經】入腎經。為補益之品。(入腎主骨 入血行傷 婦人血氣藥)【前論】原禮曰。予嘗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治久泄立止。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

【禁忌】經疏曰。不宜與風燥藥同用。

【炮制】雷公曰。銅刀刮去黃毛。細切。蜜拌蒸一日。曬干用。若急用不蒸。只焙干亦得也

續斷

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得土金之氣。兼稟天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地黃為惡雷丸。

【主治】主傷中。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本經)女人宣通人產前【歸經】入肝腎二經。為專益筋骨之品。(腰腎要藥 治胎產 續絕傷)【前論】仲淳曰。欲行血理傷。當與當歸、牛膝、肉桂、延胡索同用。欲止血療崩中補不足則【禁忌】經疏曰。禁與苦寒藥治血病。及與大辛熱藥用于胎前。

【炮制】雷公曰。取根橫切。又去向里硬筋。酒浸一伏時。焙用。備要曰。川產者良。

狀如

干地黃

即今生地。味甘苦。性寒。無毒。稟仲冬之氣。兼稟地之和氣以生。降也。陰中陽得清酒、麥冬良。惡貝母。畏萊菔、蕪荑。

【主治】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生者尤宿食。補五血。婦人崩中病掌中熱痛。脾【歸經】入心肝腎心包小腸五經。為滋陰涼血之品。(補腎要藥)

熟地黃

味甘。微苦。性微溫。無毒。降也。陰中陽也。忌萊菔、蔥、蒜、諸血。得當歸、丹皮。和血止血。滋陰補髓。

【主治】主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填骨髓。利耳目。黑須發。生精養血。男子五勞七傷坐而欲【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滋陰養血之品。(補血上劑 滋腎水補真陰填骨髓生精血)

生地黃

即今鮮生地。味甘。性大寒。無毒。

【主治】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后血上搏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折。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清火涼血之品。

【前論】雷公曰。采得即用者為生地黃。曬干收者為干地黃。以法制過者為熟地黃。海藏曰溺血蒸九數火之癥補腎。

王碩曰。男子多陰虛。宜熟所生之處。熟地能補精血。麥冬引【禁忌】經疏曰。凡病患脾胃弱。大便泄。產后不食或瀉。及胸膈多痰。氣道不利者。

均忌【炮制】虞摶曰。生地生血。胃氣弱者恐妨食。熟地補血。痰飲多者恐泥膈。或云生地酒炒砂仁

牛膝

味苦酸。性平。無毒。稟地中陽氣。兼乎木火之化以生。降也。陰中陽也。惡龜甲。

畏白前。忌牛肉乳。

【主治】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本經)療傷中血【歸經】入肝腎二經。為走而能補之品。(兼瀉劑 能引諸藥下行)【前論】丹溪曰。牛膝能引諸藥下行。筋骨痛風在下者。宜加用。張子和曰。大法治淋。

宜牛膝淋酒蒸。益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攣。陰痿失溺。久瘧下痢。傷中少氣。皆取其補肝腎之功也。

鰲按、杜牛膝性專下走。毫無補益。肝腎二家虛弱者。不可輕投。

【禁忌】經疏曰。誤用必傷胎。經閉未久。疑似有妊者。忌用。上焦藥中勿入。血崩不止。

麥冬

味甘。性微寒。無毒。稟天春生之氣。感地稼穡之甘以生。降也。陽中微陰也。地黃、車前為使。

【主治】主心腹結氣。腸中傷飽。胃脈絡絕。羸瘦短氣。(本經)身重。目黃。心下支滿。

虛錄)去心熱。止煩熱。寒熱體勞。下痰飲。(藏器)止嗽。定肺痿吐膿。時疾熱狂頭痛。(大明熱妄【歸經】入心肺二經。兼入胃經。為清潤之品。(兼瀉劑 陽明正藥專行肺經氣分藥)【前論】宗 曰。麥冬除肺熱之功居多。但專泄而不專收。虛寒多人禁服。東垣曰。涼而能者。

【禁忌】經疏曰。麥冬性寒。雖主脾胃。而虛寒泄瀉。及痘瘡虛寒作泄。產后虛寒作泄。

旱蓮草

味甘酸。性平。無毒。正稟北方坎水之氣而生。故其汁黑。降也。陰中陰也。

【主治】主血痢。生眉發。(開寶)烏須發。益腎陰。(元素)止血排膿。通小腸。(大明)【歸經】入肝腎二經。兼入胃大小腸三經。為補腎之品。

【前論】虞摶曰。小便溺血。用旱蓮草、車前草等分打汁。空心服三杯。愈乃止。

【禁忌】經疏曰。脾胃虛弱者勿服。不用姜汁、椒紅相兼修事。服之者。必腹痛作泄。

宜詳

沙苑蒺藜

味甘。性溫。一云微腥。無毒。

【主治】主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甄權)長肌肉。明目。輕身。療吐膿。去燥熱。

帶下。

【歸經】入腎經。兼入肝經。為平補之品。(功專補腎益精兼清肺氣)【前論】時珍曰。后世補腎。多用沙蒺藜。或以熬膏和藥。

鰲按、沙蒺藜專補腎虛。治腰痛。及虛損勞乏。其功能大概不出此。

【禁忌】經疏曰。沙蒺藜性能固精。命門火熾。陽道數舉。交媾精不易出者。均忌。

菟絲子

味辛甘。性平。無毒。稟春末夏初之氣以生。凝乎地之沖氣以成。感秋之氣而實。

山藥為使。得酒良。

【主治】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汁去面 。(本經)養肌。強陰。堅筋骨。

主益髓(好【歸經】入肝腎二經。兼入脾經。為補助三陰之品。(溫而不燥不助相火強陰益精)【前論】東垣曰。暖而能補腎中陽氣。故莖中寒。精自出。溺有余瀝。皆主之。至勞傷皆脾【禁忌】經疏曰。腎家多火。陽強不痿。及大便燥結者。均忌。

使君子

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主健脾胃。除虛熱。殺臟蟲。小兒五疳。小便白濁。療瀉痢。瘡癬。(開寶)【歸經】入脾胃二經。為消積殺蟲之品。(小兒百病要藥)【前論】時珍曰。此物味甘氣溫。既能殺蟲。又益脾胃。所以能斂虛熱而止瀉痢。為幼科要【炮制】備要曰。勿用油黑者。亦可煨食。忌飲熱茶。犯之作瀉。

天冬

味甘苦。性平。一云寒。無毒。正稟天寒初之氣以生。得地之陰精獨濃。降也陰也。

地黃、貝母為使。

【主治】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本經)保定肺氣。去寒熱。利小便。

風。除去風熱煩【歸經】入肺腎二經。為除虛熱潤燥痰之品。(兼瀉劑 去肺腎虛熱要藥 清金降火益水)【前論】嘉謨曰。腎主津。燥則凝而為痰。得潤劑。則痰化。所謂治痰之本也。仲淳曰。

痰冬惡癥出【禁忌】經疏曰。胃虛無熱。及瀉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酒蒸曬干。或烘干用。

何首烏

味苦澀。性微溫。無毒。稟春深之氣而生。升也。陽也。茯苓為使。忌諸血、無鱗魚、萊菔、蔥、蒜、鐵器。

【主治】主瘰 。消癰腫。療頭面風瘡。五痔。主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血祛風之品。(兼澀劑 滋補良藥白入氣分赤入血分)【前論】汪穎曰。苦堅腎。溫補肝。甘益血。澀收斂精氣。能止諸瘧。大約瘧邪在陰分久而【禁忌】經疏曰。首烏為益血之品。忌與附、桂等諸燥熱藥同用。

以上補劑草部

側柏葉

味苦澀。性微寒。無毒。感秋令。得金氣之全而生。可升可降。陰也。肉桂、牡蠣惡菊花。宜酒。

【主治】主吐血衄血崩中。腸風尿血痢血。一切血癥。去冷風濕痹。生肌。各依方面采陰干【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陰涼血之品。(補陰要藥 養陰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前論】陸佃曰。柏有數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故曰側柏。

【炮制】雷公曰。凡使柏葉。或炒或生用。

柏子仁

味辛甘。性平。無毒。畏菊花。

【主治】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風濕痹。久服令人潤澤。耳目聰明。(本經)療恍惚虛損【歸經】入心經。兼入肝腎二經。為滋潤之品。(養心氣潤腎燥 透心腎而悅脾 助脾滋肝)【前論】蘇頌曰。凡補脾藥多燥。此潤藥而其氣清香。大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

此【禁忌】經疏曰。腸滑作瀉。膈間多痰。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濕作瀉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酒浸一宿。曬干炒研去油用。油透者勿用。

血竭

味甘咸。性平。有小毒。稟土氣而兼水化。降也。陰也。得密陀僧良。

【主治】主心腹猝痛。金瘡血出。破積血。止痛生肉。祛五臟邪氣。(開寶)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補虛。并宜酒服。(李 )補心包絡肝血不足。(好古)敷惡瘡疥癬久不合。性急不可多使。卻引膿。(大明)【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和血之品。(專除血痛散瘀生新)【前論】李 曰。血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味甘咸而走血。肝心包皆主血。故入之。

河者【禁忌】經疏曰。凡血病無瘀積者忌。一名麒麟竭。

【炮制】雷公曰。先研粉篩過。入丸散中。若同眾藥搗。則作塵飛。

茯神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辟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干。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

【歸經】入心經。兼入肝經。為寧神定志之品。

【前論】士瀛曰。神農本草止言茯苓。名醫別錄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后人治心病必用茯分。

【禁忌】經疏曰。病患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忌用。

桑寄生

味苦甘。性平。無毒。感桑之精氣而生。

【主治】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充肌膚。安胎。(本經)主女子崩中。內傷不足。

產后余牢固。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血之品。

【前論】寇氏曰。桑寄生難得真者。真者下咽必驗。若用他木寄生。未必效。且恐有害也。

杜仲

味辛甘。性溫。無毒。微稟陽氣。濃得金氣而生。降也。陽中陰也。惡元參、蛇蛻。

【主治】主腰膝酸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本經)腳中腰不利(好古)【歸經】入腎肝二經。為助益腰膝之品。(色紫歸肝經氣分 肝充則筋健腎充則骨強)【前論】時珍曰。杜仲古方只知滋腎。惟好古言是肝經氣分藥。潤肝燥。補肝虛。發前人所實。

身重者。

【禁忌】經疏曰。腎虛火熾者忌。即用。當與知、柏同入。

棗仁

味酸。性平。無毒。稟木之氣而兼土化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惡防己。

【主治】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痛濕痹。久服安五臟。(本經)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骨風。

【歸經】入腎三焦二經。為清血熱。助正氣之品。(兼瀉劑 上除頭風痛中平胸脅痛)

枸杞苗葉

味苦甘。性寒。

【主治】主除煩。壯心氣。去皮膚骨節間風。消熱毒。散瘡腫。(大明)作飲代茶。止渴消熱【歸經】入心肺脾腎四經。為除熱之品。(兼瀉劑)【前論】仲淳曰。杞子潤而滋補。兼能退熱。而專于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

涼。

多謂光屬鰲按、本經別錄。并未分別子皮苗葉。甄權大明以后遂分列之。但本經別錄。雖總言枸杞之氣。

耐寒等條丹治婦能之明也然能息肝不入肺。

腎藥兼【禁忌】備要曰。腸滑者忌杞子。中寒者忌骨皮。掘鮮者同小薊煎濃汁浸下疳。甚效。

【炮制】雷公曰。凡使枸杞根。東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甘草湯浸一宿。焙干用。凡使枸以上補劑木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北安市| 张北县| 洪泽县| 张家港市| 新建县| 五寨县| 刚察县| 宜川县| 钟山县| 寻甸| 社旗县| 宜阳县| 南陵县| 莆田市| 三江| 平果县| 泾阳县| 承德市| 宁化县| 忻州市| 马山县| 昭觉县| 安溪县| 长春市| 米泉市| 肇庆市| 五台县| 正安县| 新密市| 秭归县| 深州市| 津市市| 甘肃省| 安泽县| 海门市| 新余市| 仪征市| 奉贤区| 乌恰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