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傅相議和(4)

第二款;中國允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并將該地方上所有城池、公廨、倉廒、營房及一切屬公物件讓與日本:

第一,奉天省南邊四廳州縣地方:一、安東縣;二、寬甸縣;三、鳳凰廳;四、岫巖州。以上四廳州縣所有四至,均照原有界址為據。

第二,澎湖列島。北至北緯二十四度止、南至北緯二十三度止、東至英天文臺東經一百二十度止、西至英天文臺東經一百一十九度止,應照英國海圖該經緯四線相交所成小方形之內;茲特聲明,以免相混。

第三款:前款所載及粘附本約之地圖所劃疆界,俟本約批準交換之后,兩國應各選派官員二名以上為公同劃定疆界委員,就地踏勘,確定劃界。若遇本約所劃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關有礙難不便等情,各該委員等當妥為參酌更定。各該委員等當從速辦理界務,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該委員等有所更定劃界,兩國政府未經認準以前,應據本約所定劃界為正。

第四款:中國允將庫平銀一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償給用兵之費。該款分為五次交完;第一次交二千八百萬兩,嗣后每次交一千八百萬兩。第一次,約在本約批準交換后起計六個月內交清;其余四次,每次交款之期均與囗次相隔一年。共計本約批后,四年半內一律交清,或于期前交付,均聽其便。

第五款:中國讓與日本地方之居民,如欲遷往所讓境外居住者,聽其任便變賣產業物件退出界外,并不因此勒令輸納公捐、稅鈔等項。今訂明自此約批準互換后,予限兩年,俾其辦理此事。限滿之日,其尚未遷徙者,日本可視同日本臣民。至中國臣民已由所讓之境退出并不僑居其地而產業物件仍在所讓境內者,應由日本政府一律優待保護,與日本臣民之產業物件無異。

第六款:兩國前此所有約章,均以戰停廢。今中國、日本約明自此約批準互換之后,各派全權大臣會商訂立水陸通商章程。其新訂約章,即以中國與泰西各國現行約章為本;所有口岸、行船、稅鈔、躉貨、輸稅等項,悉照中國所待泰西最優之國無異。又本約批準交換之日起,新訂水陸通商約章未經批準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商務、行船、邊界通商工作、船只臣民等,與中國最為優待之國禮遇護視,一律無異。其中國政府官吏、商務、行船、邊界通商工作、船只臣民等,與日本最為優待之國禮遇護視,亦當一律無異。

策七款:日本除照本約第八款暫行占守軍隊外,其現駐中國境內者,應于本約批準交換之后一個月內,全行撤回。

第八款:中國為保明認真實行約內所訂條款,聽允日本軍隊暫行占守山東省威海衛。俟本約所訂應貼軍費第一、第二兩次交到,日本立將軍隊一半撤回;末次軍費交清,立即全撤。

第九款:本約批準交換之后,兩國應將是時所有俘虜盡數交還。中國約將由日本國所還俘虜,并不加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中國約將認為軍事間諜或被嫌逮系之日本國臣民,即行釋放。并約從此交仗之間所有關涉日本國軍隊之中國臣民,概予寬貸;并飭有司,不得擅為逮系。

第十款:本約一經中、日兩國全權大臣畫押日,應即按兵息戰。

第十一款:現為預防將來中、日兩國更有爭端戰事,或因解釋此約、或遵行此約彼此歧異,又或會議、或解釋、或遵行第六款內所云之通商行船條約、邊界通商條約兩國政府意見不合,非會議、公牘所能辦結者,兩國約明應公請友邦保薦公正人代為決斷。如兩國所擬請之公正友邦仍不能合,則由美國總統保薦一人充當公正人代為決斷。兩國約明公正人所下斷語,必當信實遵行。

第十二款:此約俟進呈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御覽以為妥協并御筆批準后,定于某處、某年某月某日互換。今欲有憑,兩國全權大臣畫押、蓋印,以昭信守。

某年某月某日在下關訂,共計四分。

照譯伊藤面交英文說帖和約序文(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

日本全權大臣不愿將原擬和約序文更改。

第一款,日本全權大臣以為此款應照前次送交中國頭等全權大臣之約稿內所開之第一款辦理,日本全權大臣查核中國頭等全權大臣所擬改之。

第二款,實在不能照辦。然尚愿將日本所原擬者更改如左: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并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第一,下開劃界以內之盛京省南部地方,從鴨綠江口起,溯該江流以抵安平河口;從此劃線而抵鳳凰城、海城及營口。以上所指名之地,皆在所讓境內。遼東灣東岸及黃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屬諸島嶼,亦一并在所讓境內。第二,臺灣全島及其所有附屬各島嶼。第三,澎湖列島,即英國柏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至百二十度及北緯二十三度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四款,日本全權大臣不能按照中國全權大臣所擬者辦理。然愿將原擬之款更改如左: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日本國作為賠償軍費。該賠款分作八次完:第一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準互換后六個月之內交清;第二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準互換后十二個月之內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遞年之款,于兩年內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內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內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內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內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內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約批準互換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賠款交清后,未經交完之款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不論何時,或將該賠款全數、或將幾分先期交付,均聽中國之便。

第五款,日本全權大臣不能應允擬改之第五款。

第六款,日本全權大臣不能按照擬改之第六款辦理。然允將原擬之款更改如左:中、日兩國所有約章,因此次失和,自屬廢絕。中國約俟本約批準交換之后,速派全權大臣與日本所派全權大臣會同訂立通商行船章程及陸路通商章程。其兩國新訂約章,應以中國與泰西各國現行約章為文。又本約批準交換之日起、新訂約章未經實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業工藝、行船船只、陸路通商等與中國最為優待之國禮遇護視,一律無異。中國約將下開讓與各款,從兩國全權大臣畫押蓋印日起,六個月后方可照辦。第一,現今中國已開通商口岸之外,應準添設下開各處立為通商口岸,以日本臣民往來僑寓、從事商業工藝制作等。所有添設口岸,均照向開通商海口或向開內地鎮市章程一體辦理;應得優例及利益等,亦當一律享受。一、湖北省荊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慶府;三、江蘇省蘇州府;四、浙江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于前開各口駐扎。第二,日本輪船得駛入下開各口,附搭行客、裝運貨物:一、從湖北省宜昌溯長江以至四川重慶府;二、從上海駛進吳淞江及運河以至蘇州府、杭州府。中、日兩國未經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開各口行船務依外國船只駛入中國內地水路現行章程照行。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國內地購買經工貨件若自生之物或將進口商貨運往內地之時,欲暫行存棧,除勿庸輸納稅鈔、派征一切諸費外,得暫借棧房存貨,中國官員勿得從中干預。第四,日本臣民在中國輸納稅鈔及規費可用庫平銀核算外,亦得以日本官鑄銀元照標明之價輸納。第五,日本臣民得在中國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止付所訂進口稅。日本臣民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其于內地運送稅、內地稅鈔課雜派以及在中國內地沾及寄存棧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至應享優例豁,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讓之事應增章程規條,即載入本款所稱之行船通商條約內。

第七條,日本全權大臣不能應允擬改之第七款。

第八款,日本全權大臣不能應允擬改之第八款。然允將原擬之款更改如左:中國為保明認真實行約內所訂條款,聽允日本軍隊暫行占守山東省威海衛。俟本約所定應賠軍費第一、第二次交清并通商行船約章批準互換之后,中國如將海關進款應允妥商作為尚未交清應賠軍費本利之押質,日本即行撤回軍隊。如無此項押質,其軍隊應俟軍費一律交完,方行撤回。但通簡行船約章未經批準互換以前,日本仍不撤回軍隊。所為日本軍隊暫行占守一切需費,應由中國支辦。

第十款,日本全權大臣查此款應仍照原擬。

第十一款,新增;日本全權大臣不能應允此新增之款。

照譯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來函(西歷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四月十一日--即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七日)

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伯爵李閣下:昨日遞交改正和約條款時面陳之語,理宜再用函牘申明。查所為昨交和約條款,實為盡頭一著;中國或允或否,務須于四日內告明。其四日限期,系從昨日算起。本大臣前接貴大臣說帖中論日本原擬和約條款為難情形,日本全權大臣因而細加斟酌,將原索之款直減至無可再減,實為體諒貴大臣所陳種種為難情形;如果日本仍索原擬之款,中國必有許多難處也。原擬軍費,現已減去三分之一;交付之法,亦視前擬為較松。暫行占守地方,前擬兩處,今已改為一處。嗣后中國如不愿以地方為押質,亦可將關稅款為押質以代之。請免厘稅并他項內地稅一條、并黃浦口挖深攔江砂一條,均全行刪去。以上減輕各款,系因貴大臣以中國庫款支絀為難情形詳細見示,故日本亦即不肯堅持原議也。至讓地一節,日本亦極力不肯多索,故較之原擬已減去不少。夫戰事持之愈久,則花費愈多;此節本大臣屢向貴大臣申明。日本現在所能允從之款若遲之又久,即不能允從矣。特此奉布,并頌崇祺!伊藤博文。

覆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函(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伯爵伊藤博文閣下:昨承惠函所論會議和局進步端倪,茲為中國國家并本大臣起見,理應簡明布復,方足以昭公允。查前由貴大臣囑本大臣將所索和款中國實在應允、不應允先行函復,日本全權大臣方能與本大臣晤面會商和款一節,應請熟記勿忘。今于第一次晤面會議和款,本大臣應與貴大臣面談之語尚屬含意未伸,而日本已將現在貴大臣所催促之盡頭條款見示。按照如此情形,將來并不能說已先予本大臣以陳明中國國家意見之機會,而后日本方以盡頭條款見示也。查日本將原擬索款稍為裁減,實堪欣悅!惟現索之數仍遠過于用兵所費之數,且如此重任,中國力不能勝;而中國所擬將來改變內政、利國便民之舉,必因之而俱廢。至讓地一節,貴大臣所稱大加刪減等語,尤為本大臣所未喻。查日本盡頭條款內所擬之劃線除略有裁挪外,奉天南邊所有日兵曾踞之地,均已包括無遺;且格外復索日兵所未到之富庶險要省分如臺灣者,此實各國議和所未聞、交涉成案所未有。至通商優例一節,日本全權大臣將經駁各條酌量刪去,本大臣固應承認日本全權大臣所辦之得體。惟盡頭條款內所索商務之款,仍有未見向例、未昭公道之處--如擬以軍隊占守中國地方,脅威商酌;彼此意見如有異同,不肯聽從公正友邦判斷;商約未行之先,日本商民之在中國者索照泰西最為優待之國一體優待,而中國商民之在日本者并不肯認明一律優待;日本商民在離開通商口岸之內地可租棧房、可運進口并可采買土產,不由華官干預;日本商民可在中國隨便何處設立制造廠,所造之貨并不完內稅;以及請準日本銀元照標明之價完納稅費之類是也。以上所陳各節,并非徒資辯論。不過因會議和款祗有前日一次,日本已將盡頭條款交出;本大臣不得不將當日面陳之語擇其簡要,用函重述一遍。務望貴大臣詳審熟思,于貴大臣面約下次會議時見告;屆時,本大臣當將朝廷旨意欽遵作復日本所擬之盡頭條款也。

照譯日本全權大臣伊藤來函(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九日)

大清帝國頭等全權大臣伯爵李閣下:昨日惠函,業經接到——即系回復本大臣前日之函。查本月十一日——即中歷三月十七日本大臣作函命意所在,即系日前面告之語重述一遍;冀貴大臣于現時實在情形,歷歷深曉。至于貴大臣前此陳說之語,本大臣業已慎思深慮,故將原索之款加以裁減,是此次日本國家索款實為盡頭一著。所宜回復者,惟有允、否兩字耳。此節之意,本大臣愿貴大臣詳察之也!循誦來函,既稱貴大臣復函之意并非徒資辯論,而于日本國家盡頭索款及所會議規模加以評議,并令本大臣于貴大臣所指駁者詳審熟思等因;誠恐貴大臣于本大臣命意所在尚有誤會,應再行申明。所有本大臣于本月初十日--即中歷三月十六日面交條款實系盡頭一著,無可再商。戰后索款,與尋常商議之事不同。日本全權大臣因關切大局,格外和衷;姑許貴大臣將國家索款加以辯論;今實已讓到極處,無可再讓。如此苦心,如復不蒙相諒,則以后若有變故,本大臣可有辭以自諉矣。現在欲免后來誤會,本大臣尚有一言相告。此次本大臣未允將日本索款重加考究者,并非以貴大臣駁辯之語為然也。順頌崇祺!伊藤博文。

致日本全權辦理大臣伊藤函(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

逕啟者:前與貴大臣約,擬于今日四點鐘復行會晤,商定一切。今有不便之處,定于明日四點鐘會晤可也。此頌日佳!李鴻章。

兩國全權大臣第四次問答(已見本叢刊第四三種「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一九~三一頁)

兩國全權大臣第五次問答(已見本叢刊第四三種「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三一~五四頁)

和約匯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邵东县| 德钦县| 南安市| 隆回县| 许昌市| 广德县| 尚义县| 彰化县| 洪雅县| 屯门区| 招远市| 扬州市| 商城县| 临西县| 若尔盖县| 元谋县| 安吉县| 扶风县| 无锡市| 南江县| 永清县| 平陆县| 泾源县| 静海县| 舟山市| 汕尾市| 乌拉特前旗| 齐河县| 永嘉县| 宜章县| 黄山市| 南康市| 南充市| 芜湖县| 内黄县| 安乡县| 东乡县| 平湖市| 青龙|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