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傅相議和(5)

「字林報」得官電云:中、日兩國新訂和約,共十三條。其大意若曰:(壹)臺灣讓于日本,以批準后二閱月為期。(貳)遼東七州縣改隸日本,營口亦在其列。(叁)中國以庫平銀二百兆兩(即二萬萬兩)給日本以為兵費。計批準后六個月,先付五十兆兩(即五千萬兩);閱六個月,再付五十兆兩;余分六年付清,年息五厘(按第一期應付息款已需銀五百萬兩,惜哉);三年付清,不取息。(肆)蘇州、杭州、沙市、重慶,新開通商碼頭。其余各內地,悉準各國商人任便貿易。(伍)城鄉鎮市之合宜者廣設紡織局等類,中國毫不禁阻。(陸)二閱月后,兩國各遣大臣劃分界址。(柒)日本派兵八千戍于威海衛,中國歲給餉銀五十萬兩;償款付清之日,即撤戍兵。(捌)兩軍俘獲之人,即日互相交還;彼此并不苛待,亦不根究。(玖)朝鮮為自主獨立之國。(拾)通商條款,以畫諾后六個月內妥定。前訂息兵約,再展三禮拜,以待中國批準。(拾壹)擇期四月十四(即西五月八號)在煙臺換約。(拾貳)寓日華人,歸日例統轄;寓華日人,仍照舊約歸日官約束。(拾叁)中國允不遣使至朝,致有駭異之事;朝鮮人至華,亦與政府不涉(如進貢之愿)。此外,另訂一中、東互相輔助之密約;若有不利于兩國者,彼此同心玫守,朝鮮亦與其列。此項密約俟正約定后施行,各不宣露于外。照此相輔之密約而言,大抵中國多聘日本之長于兵事者教習陸師,有時或竟允日將統領中國海軍。并聞約中另有一條,中國許用新法整頓文武各官之積弊。蓋緣日本曾經指明,若中國仍率舊章,無論與何國有事,斷不能冀其戰勝也。

「申報」錄電傳簡要原約云:(壹)朝鮮自主,貢獻盡廢。(貳)割地。(叁)劃界。(肆)賠款二百兆。(伍)割地,限兩個月讓出全臺。(陸)通商條款,悉照泰西外,添五款:計日本臣民往來僑寓蘇、杭、重慶、沙市四口從事商業、工藝制造;一也。日大輪船駛入上開各口;二也。進出口貨暫存棧房,俟出貨時完稅;三也。日本臣民得在口岸城邑從事工藝制造,又將名機器任便制造;四也。日本在口岸城邑制造一切貨物,即照日本運入之貨物一體辦理;五也。(柒)日本撤兵限三個月,中國兩個月。(捌)威海衛抵押。(玖)兩國釋回俘虜。(拾)批準換約后息戰。(拾壹)批準后,在煙臺換約。

「申報」續得津信補和約原文云:(壹)中國認明朝鮮自主。(貳)奉天南境各地從鴨綠江溯江抵安平河口,又從安平河口劃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以遼河中心為界,割畀日本。(叁)前款所載及黏附本約之地圖,俟本約批準后,兩國應各派二員前往公同劃定,限一年竣事。(肆)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賠償日本軍費,于七年內分八次交清。(伍)本約互換后限二年內,日本準中國讓與地方之人民愿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從變賣田產而去;限滿未遷,酌宜視為日本臣民。其臺灣一省,應于本約互換后兩月內交接。(陸)本約互換后,兩國速派全權大臣會訂通商行船條約。所有中國已開口岸外,應于湖北荊州府之屬沙市、四川之重慶、江蘇之蘇州、浙江之杭州添設通商口岸。(柒)日本軍隊駐中國境內者,于本約互換后三個月撤回。(捌)約內所訂條款,聽從日本軍隊暫守威海衛以為質。(玖)本約互換后,兩國應將所有俘虜盡數各交還本國。(拾)本約互換日起,按兵息戰。

「滬報」譯「字林報」云:中、日約款,另有二條;(壹)中國準日本遴選賢大臣二員為軍機處幫辦。(貳)中國制造局各延一日本干員為會辦。

「滬報」又錄燕臺電云:當俄艦逼阻換約之際,以六款要日本:(壹)朝鮮仍屬中國。(貳)日本攻取各地悉還中國。(叁)于中國允償兵費內提出三百萬兩撫恤遼東等處受害華民。(肆)日本在威海衛劉公島等處所得中國戰艦等物,凡系丁汝昌力竭獻奉、非由交戰而奪得者,悉還中國。(伍)(陸)未詳。并限于四月二十五日(西五月十九日)以前作答云云;恐傳之非其真也。

官電:皇上于李中堂議訂最要之款數條,皆已俯允。中國先許李中堂定約,皇上與軍機處、總理衙門各王大臣詢謀僉同。其阻止和議者,今適入闈;言官亦未有陳奏。大約中堂遄返后,尚將大放厥詞。

和議成,傅相歸國。

中、日草約既成,兩國全權大臣均于三月二十三日畫諾。中堂即于是夕登輪,二十六清晨舟抵塘沽。午初,乘火車回津,即入節轅。有得瞻豐采者,謂相國精神依然矍鑠,誠圣朝之福也。又聞之法醫生云:槍傷業已收口;槍子雖未取出,而其骨中空,料無妨礙。

福世德與伍廷芳進呈和約,譯署大臣即出與各國公使計議;言官之上章諫阻者,實繁有徒。時適恭邸在告,諸大臣皆不敢專主。又云:中堂大約不必入都,惟俟御筆批準后,赴燕換約耳。今在安危轉關之時,京中勢甚岌岌;聞宋(慶)、依(克唐阿)、劉(永福)諸將帥,仍有主戰之意。數督、撫電奏與臺諫封章,皆以滿洲為發祥重地,豈宜割畀他族。考中堂之所以許讓者,恐財力之不逮也。而論者則謂割寸地,不如給一金。

(附)電音擇要

十一京電:王大臣會議和約,福世德國務卿均在座,今已出都赴津。又云:朝官封奏,無日蔑有,均責讓地之失。臺灣大吏派入京師議事之員,不肯輕棄臺地,且言業已預備沖戰;即使萬不能保,亦愿讓與歐洲。

十二京電:皇上批準和約,并未明降諭旨。聞軍機處實主其成;恭邸為領袖,孫萊衫(毓文)、徐小云(用儀)兩大臣助之,譯署諸公不與也。

中堂既回,請假二十天;而托福世德大臣送約入都。皇上命樞臣會議,李蘭蓀宗伯仍主戰;小軍機沈鹿蘋光祿等聯銜封奏,請罷和議;管士修侍御請以賠款二萬萬金改為殺賊之賞,必有踴躍從事者。此外,九卿、科道、各部院司員聯銜陳奏者實繁有徒,大都謂和議難行。皇上電問封疆將帥,旋據宋祝三軍門、劉淵亭軍門電奏:皆云戰有把握;李監堂中丞電奏:不戰無以張國威;唐薇卿中丞電奏:臺省民心惶惑,如果草草成和,眾清不服,恐難約束;張香濤制軍,亦有主戰之奏。

會試諸孝廉公推臺省林孝廉為首,具呈都察院,以宜戰、不宜和等詞求為轉奏,列名者一千數百人。裕壽田總憲挑剔避忌字樣,不肯代遞;徐頌閣總憲與諸副憲皆大不以為然,遂即具疏入告。

中堂訂立此約,苦心孤詣,本系無可奈何之事。國人不諒苦衷,交章論奏;又有俄、德、法三國為梗,議幾中變。皇上特命劉峴莊欽使、王夔石制軍悉心會議,兩帥夤夜參酌,聯銜覆奏;由是蓋用御寶,和局遂成。

李傅相回華后,三請開缺;皇上三次慰留,惟許給假養痾。

中朝接得日主御書,皇上亦親御丹毫作答,交聯道芳致伊藤美久治。御書大意云:朕覽來書,嘉慰無似!朕亦愿盡蠲前隙,與貴國敦崇睦誼。日后貴國有事,中國自應相助。

俄京朝報傳單人:俄決不任日占華陸地。

法報已堅請法廷出阻,并約歐洲合力。俄國以機會可乘,先顯其不從之意,并請歐洲各國同阻;即使各國不許,亦必怒馬獨出。「字林報」論之曰:俄人此舉,非有愛于中國也,惡日本之太強而逼俄也。俄甚喜中國之孱弱善睡,朝鮮之貪劣昏庸,得以安筑西伯里亞鐵路;路成后,惟所欲為。忽見日本之興出于意外,其能不先事折之哉!德、法兩國本已與俄同志,英似不甚措意。蓋俄以侵地為急,日之得、俄之失也(嗚呼!此系何等語氣。中國執政,囗然悟否)。英以通商為重,日之利,英未必害,又可踵其利也;惟日本若思害及印度、緬甸、新嘉坡、香港諸處,則必投袂而起矣。俄以琿春相近,其心最切。法為安南、暹羅之故,注意臺灣。

英電:法、德、俄三國駐日公使聯銜致公牘于日本外務省,略謂中國以陸地讓貴國,心實不服。英電:三國再致公牘于日本,詞氣甚屬和藹;惟割地一節,驚動北京門戶(質言之,如有人持棒立戶外,即不下擊,門內人有戒心矣),且礙朝鮮,務請退讓之為妙。京電:聞譯署昨接王爵棠星使(之春)俄京來電,俄決不聽華讓地于日,俄、日交誼將中斷。

日為俄、法、德所逼,俄以日踞遼東,不便于俄,較華尤甚(按此事大不便于華,而俄乃以此為言,其故可思矣);故日愿還華地,而索增銀百兆兩。

日廷派副水師提督樺山為臺灣巡撫。又云:日本議俟中國償款交付若干兆,戍兵即退出若干里;付清則退清。又云:俄、日兩國商改中東和約,彼此親愛有加。

東電:日京報刊出和約原文并日主手諭,聲明與中國永遠輯和之意;且言愿從俄、德、法之勸,不必久占滿洲。其應與中國互商之續約,隨后再議。

(附)日廷兩諭

予自即位至今日,以保守太平為念;忽與清國失和,殊非始念所及。賴諸大臣與議院諸員和衷共濟、水陸軍士亦皆用命,凡定計籌餉、保國安民諸大事,次第奏功,匡予不逮:此內政之可幸者也。吾兵在外不畏鋒鏑、不避寒暑,旌旗所指,無往不利。茍非秉性忠勇,何能若是!而吾軍亦由是著名,予甚嘉焉!今和局已成,戰期又緩;吾國當益臻興盛。方欣喜之不暇,豈尚有仇視清國之意!且清國深悔從前之失睦,語出至誠;吾國倍有榮矣。惟吾民教化之道,猶多未足。此后益宜加意訓迪,俾忠烈之氣,化以謙遜之德;循規蹈矩,日進雍熙:豈不懿歟!予見吾民因勝而驕,侮慢與國,勢將損及交鄰之誼。是用特頒誥誡,要知清國已與吾國立約,彼此批準而后,重修舊好,芥蒂盡融。方將親密于前,豈宜再念曩事!吾民其敬體予意,毋忽。

吾國今與清國各派使臣,完成和局。惟和約將換、未換之際,俄、德、法三國欽使照會我外部,謂我如占遼東一境,東方永無復享太平之日;不如交還中國之為善等語。予本欲永保太平之局者也;近雖與中國構兵,亦惟欲立永久太平之基而已。俄、德、法三國勸阻割地,亦即此意。是以吾國特為益保太平起見,并不決計以占遼東而使兩國之民重罹兵禍;并阻吾國恢張郅治之愿,今已將吾國之舉動付天下人公論,則去年清國與吾國絕交之誤,更覺顯而易見。凡予所取遼東諸地,即從俄、德、法三國之請,交還中國。于是清、日兩國批準之和約即于約定日互換,兩國不特和好如初,且將比之從前益加聯絡;想局外各國及其官民,日后定能喻焉。

西人之寓日者,或以日本要挾中國立此約章,深恐中國有復讎之意,因往問于某爵臣(某爵臣曾至北京,熟諳華事);爵臣對曰:『日本未計及此也。人有恒言,皆云中國大國也、富國也、足兵之國也,而不知皆非也。昔年余曾面告李中堂曰:「各人無合一之心,各省有獨立之勢,不幾如各小國之同居一境乎」?中堂首肯者再。而迄今未改舊章,故中國非大國也。中國朝野上下不甚聯絡,假如欲在本國揭借銀錢,有肯挺身而出爭相承借乎?故中國,非富國也。中國民數三、四百兆,而人各有心;既無眾志成城之固,又罕有忠肝義膽以愛國而事上者。中、日交兵之際,勝敗本無常數;乃以眾心渙散,不能雖敗猶榮。故中國,非足兵之國也。中國如欲復讎,必先整頓以上三大弊。吾知李中堂于和局既成之后,必急起而圖之。然中堂老矣,繼其志而成其事者,吾未知其誰屬也!華人讀孔子書,而不能明「時中」之義,是非徒無益而已。閉其目、堅其心,一如孔子之古式;問其于目下事勢有合與否,全不想到。不善學孔子圣之時,而蔑視西方之教化;不啻孔子害之矣。居今日而欲興中國,惟有重視西學之一法。凡西方格致諸學,視為本分之所宜盡。考試以取七、甄別以授官,胥于是分優劣,則誠浡然而興矣。若以今日之局面言之,誰謂將報讎而遽能害及東洋哉』!

日本某侯以高壽而負重名,答報館之問曰:『中、東時會已至,和局必成。李中堂與伊藤相國,可謂兩美必合。兩國朝廷亦甚愿重敦睦誼,吾知愁云慘霧豁然開朗,東方將杲杲出日矣。所可恨者,惟狂徒之傷害中堂耳!倘并此而無之,日來和議慶成,扶桑全國中不共欣聞太平之聲哉!但此約既定,頒發天下,竊料歐洲各報館必又有出于意外之警報,今姑不必明言(揣其意,似指歐洲大國必有不悅者而言)。倘使別無窒礙,即當籌辦善后諸事。日本所得于中國之地,必先整頓治法。彼士著之華人,約束當不甚難,不致關及國政。且華人、日人氣息文字無不相近,日本將鼓舞民人樂于前往,漸化其民操東語,又設日本學堂以教幼孩;此皆必不可少者也』。

朝鮮紀亂(十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坪县| 会宁县| 射洪县| 苗栗市| 巴南区| 杨浦区| 车险| 海淀区| 盖州市| 远安县| 青州市| 青神县| 轮台县| 桓台县| 偃师市| 清水县| 南平市| 塔城市| 留坝县| 东丽区| 西盟| 彩票| 诸城市| 交口县| 金昌市| 电白县| 扬中市| 海原县| 汕尾市| 辽宁省| 巍山| 永和县| 尤溪县| 阜康市| 黑龙江省| 壤塘县| 若羌县| 玉溪市| 太白县| 景洪市| 娄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