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 醫(yī)學(xué)綱目
- 佚名
- 4716字
- 2015-12-26 17:01:30
心痛
〔丹〕心痛即胃脘痛。凡心痛,必用溫藥。此是郁結(jié)不行,阻氣不運,故痛在下者多屬食,宜溫利之。大凡心膈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者,于初得之日,當(dāng)與溫散或溫利之。
溫散,謂治身受寒氣于外者,如陳無擇麻黃桂枝湯,治外因心痛之類是也。(方見表條。)溫利,謂治口食寒物于里者,如仲景九痛丸、潔古煮黃丸,治大實心痛之類是也。(方見實條。)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由是方中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向?qū)В瑒t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fù)而病安矣。
然病安之后,若恣縱口味,不改前非,病復(fù)作時,乃委咎于醫(yī),誤也。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非山梔不可,須姜汁佐之,多用臺芎開之。用山梔炒去皮,每十五枚,煎濃湯一呷,入姜汁令辣,再煎少沸,吞九枚,加川芎一錢尤妙。又方,用山梔去殼炒黃為末,以姜汁調(diào)粥丸。有寒者,加草豆蔻末丸服之。
又方 治氣實心痛。
山梔(去殼,炒焦,六錢) 香附(一錢) 茱萸(一錢)上為末,炊餅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黃用酒洗凈,同生姜煎湯下二十丸,外用胡椒、蓽茇各半兩為末,以醋調(diào)捏成丸子吞之。
心痛方黃連(炒) 山梔(炒) 茱萸(各五錢) 荔枝核(燒存性為末,三錢) 滑石上為末,姜汁化炊餅為丸。
又方治心痛。
白術(shù) 白芍藥 砂仁 半夏 當(dāng)歸(各三錢) 桃仁 甘草 黃連 神曲(炒) 陳皮 吳茱萸(各一錢半) 僵蠶 人參(各一錢)又方 二陳湯加川芎、蒼術(shù),倍加炒梔。痛甚者加炒干姜。此從治反治之法。
〔《保》〕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宜以術(shù)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發(fā)暮死,宜急救之,是知久病非寒,暴病非熱也。
術(shù)附湯治寒厥暴心痛,脈微氣弱。(即仲景術(shù)附湯也。)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白術(shù)(四兩) 甘草(炙,一兩)上粗末,附子令勻,每三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羅〕胃脘當(dāng)心而痛治驗 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年二十五,體本豐肥,奉養(yǎng)膏粱,時時有熱證,友人勸食寒涼物,因服寒藥,至元庚辰秋瘧發(fā),醫(yī)以砒霜等藥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熱物,瘧病未除,反添吐瀉,脾胃復(fù)傷,中氣愈虛,腹痛腸鳴,時復(fù)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不任其苦,屢醫(yī)未效,至冬不瘥。延至四月間,勞役煩惱過度,前證大作,請予治之。診視脈得弦細(xì)而微,手足稍冷,面色清黃不澤,情思不樂,惡人煩冗,飲食減少,微飽則心下痞悶,嘔吐酸水,每發(fā)作冷汗時出,氣促悶亂不安,須人額相抵而坐,少時易之。予思《內(nèi)經(jīng)》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冤。又曰∶寒氣客于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得熱則已。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遂制一方名曰扶陽助胃湯。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干姜(炮,一錢半) 草豆蔻 益智仁 揀參 甘草(炙) 官桂白芍藥(各一錢) 吳茱萸 陳皮 白術(shù)(各五分)《內(nèi)經(jīng)》曰∶寒淫于內(nèi),治以辛熱,佐以苦溫。附子、干姜大辛熱,溫中散寒,故以為君。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熱,治客寒犯胃為佐。脾不足者,以甘補之,炙甘草甘溫,白術(shù)、陳皮苦溫,補脾養(yǎng)氣。水挾木氣亦來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熱以退寒水,芍藥味酸以瀉木來克土。吳茱萸苦熱,泄厥氣上逆于胸中為使。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三服大勢去,痛減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以助胃氣。次灸氣海百余壯,生發(fā)元氣,滋榮百脈,以還少丹服之,喜飲食,添肌肉,皮膚潤澤。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壯,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氣,引氣下行,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氣湯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懲忿窒欲,慎言語,節(jié)飲食,一年而平復(fù)。
〔《保》〕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冷,痛甚則煩躁而吐,額上自汗,知為熱也。其脈洪大,宜灸太溪、昆侖,表里俱瀉之,是為熱病引熱下行,汗通身出者安也。灸后與金鈴子散,痛止服枳實白術(shù)丸,去其余邪也。
金鈴子散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金鈴子 玄胡索(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酒調(diào)下。痛止與枳術(shù)丸。
〔《外》〕療峭心痛。熊膽如大豆許,和水服大效。(本草∶熊膽味苦寒。)〔仲〕心中寒者,其人病心中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經(jīng)云∶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血脈澀,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此亦寒氣客心背而痛也。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蜀椒(一兩) 烏頭(炮,一分) 附子(炮,半兩) 干姜(炮,一兩) 赤石脂(一兩)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服三,不效稍加服。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白酒(一斗) 半夏(半升)上四味,同煮至四升,服一升,日三服。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兩) 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納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dāng)一日食糜,溫覆之。
心中痞,厥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桂枝 生姜(各一兩) 枳實(五個)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圣》〕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飲食。用桂心二兩去皮,搗羅為散,不計時候,熱酒調(diào)下一錢匕。
〔世〕果附湯治寒氣心痛。
附子 草果 良姜(等分)以酒煎服,立效。
〔羅〕二姜丸養(yǎng)脾溫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寬胸下氣進飲食,及一切冷物所傷,并皆治之。
干姜(炮) 良姜上等分,為細(xì)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陳皮湯。妊娠婦人不宜服。
上方,辛甘熱以散寒結(jié)。
〔世〕治心痛累效。冰梅一個去核,生硫黃為末,相和搗勻,以可丸為度,作一丸,白湯下立愈,病不再作。
上方,酸熱以收散寒,凡服辛劑反甚者,改服酸劑立愈也。
〔丹〕客寒犯胃,草豆蔻丸主之。熱亦宜用,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面裹煨熟,去皮臍) 吳茱萸(湯泡洗,焙干) 益智仁 僵蠶(炒)歸身 青皮(各六分) 神曲 姜黃(各四分) 生甘草(三分) 桃仁(去皮,七個) 半夏(湯泡七次,一錢) 澤瀉(一錢,小便利減半) 麥 (炒黃,一錢半) 炙甘草(六分) 柴胡(四分,詳脅下痛多少與之) 人參 黃 陳皮上一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為極細(xì)末同研勻,湯浸炊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白湯送下,食遠(yuǎn),旋斟酌多少用之。
監(jiān)縣之 ,年五十余,春末心脾疼,自言腹脹滿,手足寒過肘膝,須綿裹火烘,胸襟畏熱,卻喜掀露,得風(fēng)涼則快,脈皆沉細(xì)而澀,稍重則絕,輕取似弦而短,口渴干而喜熱飲,谷肉全不食。遂以草豆蔻丸三倍,加黃連、滑石、炒神曲為丸,白術(shù)為君,茯苓為佐,陳皮為使,作湯送下一百丸,服至二斤,諸證皆愈。
以物柱按而痛者挾虛,以二陳湯加炒干姜和之。
按之痛止者為虛,治法并見寒心痛條。丹溪云∶草豆蔻丸治氣餒弱人心痛。方見寒熱通用條。
〔仲〕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生野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炒,研如脂) 人參干姜 吳茱萸(各一兩)上六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潔〕煮黃丸 治大實心痛。(方見飲食內(nèi)傷。) 本湯治大實心痛,大便已利,宜以此徹其痛也。
本(半兩) 蒼術(shù)(一兩)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半盞,溫服。
上寒實。
〔仲〕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dāng)下之,宜大柴胡湯。(方見傷寒。)〔子和〕一將軍病心痛不可忍。戴人曰∶此非心痛,乃胃脘當(dāng)心痛也。《內(nèi)經(jīng)》曰∶歲木太過,民病胃脘當(dāng)心而痛。乃與神佑丸一百余粒,病不減。或曰∶此胃脘有寒,宜溫補,不宜與涼劑。將軍素知戴人明了,復(fù)求藥于戴人,戴人復(fù)與神佑丸二百粒作一服,大下六七行立愈。(神佑丸方見水腫門。)上熱實。
〔丹〕蔣氏子年十六,久瘧方愈十日,而心脾大痛,兩手脈皆伏,痛稍殺時,氣口緊盛,余脈皆弦實而細(xì)。予曰∶此宿食也。詢之,因食冷油煎堆子。遂以小胃丹,津咽十余粒,仍斷飲食,經(jīng)三日,凡與小胃丹十二次,痛不作,至晚下忽大痛,連及兩脅。予曰∶此必與谷太早。問之果然。遂斷其飲食,亦不與藥,蓋宿積已因小胃而稍解其痛,又因新谷與余積相并而復(fù)作,若又攻擊,必大傷胃氣,所以不與藥。又?jǐn)嗍橙眨浼掖罂郑詾椴痪龋瑫r有怨言。予曰∶六日不能思食,強禁不與,方成惡候,待其索食與之,又須較量方可。至夜更余,心嘈索食,予先用白術(shù)、黃連、陳皮作丸子,遂以熱湯下七八十丸,以除其嘈雜。若以為饑而與粥,其痛必如前矣。其家苦欲與。予詢病者膈間莫尚悶否?答曰∶或才饑作,必繼之薄悶。今雖未甚快然,亦未嘗思食。過兩時許,又索食,予以前丸與之。
如是者,又一晝夜,饑不再作,人亦昏困思睡。予教以用稀粥減平日之半,兩日禁其雜食,調(diào)理半月而安。(小胃丹方見飲食內(nèi)傷。)〔《保》〕心痛用小胃丹,津下十五丸。
上漸除熱宿食積法。
〔世〕木香丸治食積心痛。
木香 丁香 三棱 蓬術(shù) 青皮 陳皮(各二錢半) 檳榔(二錢) 白豆蔻(一錢) 巴豆肉(十五粒,用醋煮令無白心)上末,醋糊丸,麻子大。
〔《本》〕治一切積聚有飲,心痛, 砂丸。
砂 三棱(另末) 干姜 香白芷 巴豆(去油。各半兩) 大黃(另末) 干漆(各半兩)木香 青皮 胡椒(各一分) 檳榔 肉豆蔻(各一個)上為細(xì)末,釅醋二升,煎五七沸,后下三棱、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 砂同煎成膏,稀稠得所,入諸藥和勻,杵丸如綠豆大,年深成塊,生姜湯下四五丸。食積,熟水下。白痢,干姜湯下。赤痢,甘草湯。白痢,當(dāng)歸湯,蔥酒亦得。
〔潔〕濃樸丸、紫菀丸 治積聚心痛。(濃樸丸方見翻胃,紫菀丸方見積塊。)〔仲〕心傷者,其人勞役,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fā)熱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所傷也。
〔丹〕心痛輕者散之,麻黃、桂枝,重者加石堿,用川芎、蒼術(shù)、炒山梔作丸服。
桂枝 麻黃 石堿上為末,姜汁浸,炊餅為丸,桐子大。熱姜湯下十五丸。如服丸數(shù)多,又治痰飲。
〔無〕麻黃桂枝湯治外因心痛,惡寒發(fā)熱,內(nèi)攻五臟,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
麻黃(去節(jié),湯浸焙) 桂心 芍藥 細(xì)辛(去苗) 干姜 甘草(炙。各七錢半)半夏 香附(各五錢)上銼,每五錢,水盞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渣,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黃,量虛實加減。
〔世〕治心疼甚效。
檳榔 桂心 葛根 甘草 細(xì)辛 半夏 桔梗 枳殼 川芎 防風(fēng)上等分,惟甘草半之,水煎服。有人心疼,諸藥不效,服此愈。
〔丹〕青巖劉山長子,年三十六歲,得心疼十八年矣。因酒飲牛乳,病發(fā)時,飲食無礙。得病八年后,盛暑及沐浴飲食時,皆無汗,中間更醫(yī)不一,悉以丁附諸丹等熱藥治之。至是黃瘦食減,若不勝衣,痛作時須以一物拄之。診其脈,皆三至弦弱而澀。未風(fēng)先寒,大便或閉或泄,最苦是胸膈吞酸。七月內(nèi),遂以二陳湯加白術(shù)、黃連、黃芩、桃仁、郁李仁、澤瀉,每旦用此藥飲而出之,所吐皆苦黑水,雜以如浸木耳片者。此日卻再與兩帖,飲而不出,如此兩月,近二百余帖,澀脈漸退,至數(shù)漸添。忽一日診其脈純弦,漸有充滿之狀,時正立冬后,頗暄暖,意其必欲作汗,又意其血氣未充,汗難以發(fā)。以人參、黃 、芍藥、當(dāng)歸、陳皮、半夏、甘草,調(diào)理二日,此時痛雖緩,每晝夜一二作。至第三日,與麻黃、蒼術(shù)、當(dāng)歸、川芎、甘草等藥,才下咽,目上視口噤,面無神色。予呼之不應(yīng),見其四肢不收,急以左手抱其頭,就坐于床,以右手拇指捻其人中,須臾而愈,通體汗如雨。自此痛不復(fù)作,但人倦,食未增耳。續(xù)又大為咽酸所苦,每一晝夜六七作,其作時有一酸塊,自胸膈間直沖上咽喉,情狀極惡。遂悉罷諸藥,以黃連濃煎取冷,俟酸塊欲上時,以冷黃連汁數(shù)滴與之即回。如此六七次,半日許,其塊亦除,于是罷藥,淡粥調(diào)養(yǎng)。又近三個月,時以立春節(jié)旬余。中脘處微有脹急,面帶青色,氣息喘促。時天氣尚寒,意謂脾土因久病衰弱,木氣行令,此肝凌脾,急以索矩三和湯與之,至四日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