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
〔成無己〕云∶眩者,非眩而見其眩,謂眼黑眩也。運者,運為運轉之運,世謂之頭旋是也。
《內經》論眩,皆屬肝木,屬上虛。丹溪論眩,主于補虛,治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痰飲為先也。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全文見延醫。)〔河〕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動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頭目為之眩運而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旋轉,人或乘舟車,及作環舞而眩運者,其動不止,而左右紆曲。故經曰∶曲直動搖,風之用也。眩運而嘔吐者,風熱甚故也。
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全文見治虛實法。)〔《本》〕治肝厥頭暈,清頭目,鉤藤散。
鉤藤 陳皮 半夏 麥門冬 茯苓(各半兩) 石膏 人參 甘菊 防風(各半兩) 甘草(一分)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鐘半,生姜七片,煎至八分,溫服。
治肝厥狀如癇疾不醒,嘔吐。醒后,頭虛運發熱方。
麻黃 鉤藤(取皮) 石膏 干葛 半夏曲 柴胡 甘草 枳殼 甘菊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鐘半,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婦人患頭風者,十居其半,每發必掉眩,如在車上。蓋因血虛,肝有風邪熱故耳。《素問》云∶徇蒙招搖,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歸肝。蓋謂此也。余常取此方以授人,比他藥捷而效速。芎 散。
川芎(一兩) 當歸(三分) 羌活 旋復花 蔓荊子 細辛 石膏 本 荊芥穗 半夏曲(炙)防風 熟地 甘草(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鐘,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服。
上甘寒瀉風木。
〔羅〕風痰治驗 參政楊公,七旬有二,有風痰。于至元戊辰春,忽病頭旋眼黑,目不見物,心神煩亂,兀兀欲吐復不吐,心中如懊 之狀,頭偏痛微腫,面赤色,腮頰亦赤色,足 冷。命予治之。余料之,此少壯之時喜飲酒,久積濕熱于內,風痰內作,上熱下寒,是陰陽不得交通,否之象也。經云∶治熱以寒。雖良工不敢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遠近,治有輕重,參政今年高氣弱,上熱雖盛,豈敢用寒涼之劑,損其脾胃。經云∶熱則砭之。又云∶高巔之上,射而取之。余以三棱針約二十處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少頃,頭目便覺清利,諸癥悉減。遂處方云∶眼黑頭旋,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謂之定風草,此草獨不為風所搖,故以為君。偏頭痛者,乃少陽也,非柴胡、黃芩酒制不能治。黃連苦寒,酒炒以治上熱,又為因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生姜、半夏辛溫,能治風痰,茯苓、甘草利小便,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服之數劑,邪氣平,生氣復而安矣。
天麻半夏湯 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
天麻 半夏(各一錢) 橘皮(去白) 柴胡(七分) 黃芩(酒浸,炒)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 黃連(三分)上 咀,作一服,水二鐘,姜三片,煎至一鐘,溫服,食后忌酒面生冷物。
〔垣〕羌活湯 治風熱壅盛,上攻頭目昏眩。
羌活 防風 黃芩(各一兩,酒洗) 柴胡(七錢) 黃連(酒煮,一兩) 黃柏(酒炒,半兩) 栝蔞(酒洗,半兩) 甘草(炙,七分) 白茯苓(五錢) 澤瀉(六錢)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取清,食后或先臥,通口熱服之,日二服。
上苦寒瀉風木。
〔《靈》〕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目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大惑篇)〔《本》〕治一切頭旋,本因體虛,風邪乘于陽明經,上注頭面,遂入于腦。亦因痰水在于胸膈上犯大寒,使陽氣不行,痰水結聚,上沖于頭目,令頭轉旋。羚羊角散。
羚羊角 茯神(各一兩) 芎 防風 曰芷 半夏(湯洗七次,各半兩) 枳殼 附子(各一分)甘草(三錢)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鐘半,生姜五分,慢火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時候溫服。
〔《百一》〕都梁丸 治風吹項背,頭目昏黑眩痛。
香白芷(大塊者,用沸湯泡洗四五次,焙干)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用荊芥湯點茶下。
〔無〕大豆紫湯 治中風頭眩惡風,自吐冷水有汗。(方見 門。)〔《圣》〕治風頭旋,用蟬殼二兩,微炒為末,非時下,溫酒一鐘匕。《針經·胃風篇》云∶上虛則眩。又五臟生成篇云∶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蓋蒙,昏冒也。招搖,掉也。瞑,黑眩也。皆謂昏冒搖掉,眼黑眩,屬下實上虛也。
〔丹〕陳客婦人,近五十,頭痛麻木眩運,脈甚虛。宜補氣益血,去風行濕。
天麻(酒,一錢) 人參(半錢) 白術(一錢) 黃芩(半錢) 歸身尾(酒,半錢) 川芎(半錢)陳皮(半錢) 甘草(炙,三分) 黃 (三分) 半夏(五分) 生姜(三片)上作一劑,水煎服。
賈舅因勞役,眼眩倦怠,頭不爽,肚帶溏滑。
黃 (半錢) 人參(半錢) 當歸(一錢) 黃柏(炒,三分) 白術(一錢,酒浸) 陳皮(半錢)蔓荊子(五粒) 甘草(炙些)水煎,稍熱飲之,丑卯時各一次,去枕眠少時,巳申時又各一次,瘥。
男子因作勞成病,發熱腳酸,口苦頭運。
白術 茯苓 黃連 川芎(半兩) 白芍藥 人參 生地 陳皮 當歸(各一兩) 甘草(一錢)杜仲(炒,六兩)分十八帖,食前熱下抑青丸二十二粒。
丈夫患熱,頭眩,脈大而散,此是辛苦中來。
陳皮(三錢) 柴胡(三錢) 人參(二錢) 白術(二錢) 黃 (三錢) 木通(一錢)甘草(些) 分三帖服。
〔《本》〕治風眩頭運。川芎散山茱萸(一兩) 山藥 甘菊花 人參 川芎 茯神(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不拘時候,日三服,不可誤用野菊花。
〔《三因》〕芎歸湯 治產后去血過多,眩運不省,及傷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瘡去血多,拔牙齒去血多不止,懸虛心煩,眩運頭重目暗,舉頭欲倒。(方見婦人大法條。)〔丹〕頭眩屬氣虛挾痰。無痰作眩,不得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并降火藥。濕痰多者,用二陳湯。痰多因火動者,二陳湯加酒芩。眩運,火動其痰,二陳湯加黃芩、蒼術、羌活,散風行濕。水煮金花丸治頭眩。(方見痰飲。)〔丹〕眩運不可當者,大黃,三次酒炒干,為末,茶調下,每服一錢至二錢。
一男子,年七十九歲,頭目昏眩而重,手足無力,吐痰口口相續,左手脈散大而緩,右手緩而脈大不及于左,重按皆無力,飲食略減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眾人皆與風藥,至春深必死。予曰∶此皆大虛證,當以補藥作大劑服之。眾怒而去。余教用人參、黃 、當歸身、芍藥、白術、陳皮,濃煎作湯,使下連柏丸三十粒,如此者服一年半,而精力如少壯時。連柏丸,冬加干姜少許,余三時皆根據本法,連柏皆姜汁炒為細末,又以姜汁煮糊為丸。
〔《本》〕治虛風頭旋,吐痰涎不已。養正丹黑鉛 水銀 硫黃 朱砂(各一兩)上用鐵盞一只,火上溶鉛成汁,次下水銀,用柳杖子打勻,取下放少時,下二味末,令冷,研為粉,用米飲丸,或用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
此藥升降陰陽,補接真氣,非止頭旋而已。
〔垣〕范天 之內,素有脾胃之病,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歸,為寒氣怫郁,悶亂大作,火不得伸故也。醫疑有熱,治以疏風丸,大便行而病不減。又疑藥力少,復加七八十丸,下兩行。前癥仍不減,復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云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予謂前癥乃胃氣已損,復下兩次,則重損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制半夏白術天麻湯治之而愈。
天麻(五分) 半夏(湯洗,一錢半) 人參(五分) 白術(一錢) 蒼術(五分) 橘皮 黃澤瀉 白茯苓(各五分) 神曲(一錢,炒) 大麥 (一錢半) 干姜(三分) 黃柏(二分)上件 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帶熱服,食前。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疼,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為定風草,亦治內風之神藥也。內風者,虛風是也。
黃甘溫,瀉火補元氣。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術俱甘苦溫,除濕補中益氣。澤瀉、茯苓,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升陽。神曲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 寬中助胃氣。干姜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
上氣虛挾痰眩運。余嘗治一人,臥則稍輕,但舉足則頭旋眼黑,以天麻、半夏、茯苓、陳皮、白附、僵蠶、參 、草、歸、生姜、黃芩煎湯服之,五六日愈,蓋仿此方加減之也。
〔《濟》〕芎術湯 治胃中濕痰,眩運嘔逆,頭重不食。
川芎 半夏(酒洗) 白術(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姜七片,煎服不拘時。(一方有附子、桂心,無半夏。)〔嚴〕旋復花湯 治中脘伏痰,嘔逆眩運。
旋復花 半夏 橘紅 干姜(各一兩) 檳榔 人參 甘草 白術(各半兩)上銼碎,每服一兩,姜水煎服。
〔仲〕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嘔吐。)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頭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方見傷寒。)〔子和〕青黛散 搐鼻取涎,治眩神效。(方見頭痛。)頭風眩運,可用獨圣散吐之。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藥,防風通圣散加半夏等味。仲景云∶此痰結胸中而致也。(通圣散見癇。)獨圣散瓜蒂(不以多少) 郁金(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 汁調下服之,用雞翎探吐。
〔河間〕搜風丸 治邪氣上逆,風熱上攻,頭目眩運,大小便結滯。
人參 茯苓(各半兩) 滑石(二兩) 藿香(二錢半) 干姜 白礬(生,各一兩) 蛤粉(二兩)南星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四兩) 薄荷(半兩) 半夏(一兩) 寒水石(一兩)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十丸,生姜湯下,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仲〕白術附子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術(二兩) 附子(一兩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上三味銼,每五錢,姜五片,棗一枚。水鐘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本》〕治體虛有風,外受虛濕,身如在空中。二生散生附子(去皮臍) 生南星(各等分)上二味, 咀,每服四大錢,水一鐘,生姜十片,慢火煎至八分,去渣服。戊午年,予在新安有此疾,名醫傳授此方,三服愈。
〔仲〕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白術主之。(短氣倚息,形如腫,為支飲。)用澤瀉五兩,白術二兩,以水二升,煮一升,分溫再服。
運氣眩有二∶一曰風助肝盛眩。經云∶厥陰司天之政,風行太虛,云物搖動,目轉耳鳴。三之氣,風乃時舉,民病掉眩。
又云∶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又云∶厥陰之勝,耳鳴頭眩。又云∶厥陰之復,筋骨掉眩,治以諸涼是也。
二曰濕邪傷腎眩。經云∶太陰司天,濕淫所勝,頭項腰背痛而眩,治以苦熱是也。
〔河〕神妙散 搐鼻,治頭目昏眩,偏正頭痛。(方見頭痛門。)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全文見針灸。蓋者,百會穴也。補百會、風府二穴,則眩愈。)上氣不足,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補足外踝下留之。(全文見針灸。
)邪在腎,肩背頭項痛,時眩,取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全文見針灸。)〔《怪穴》〕頭目眩運∶至陰〔《標》〕金門 申脈〔桑〕風池 神庭(內風池《通玄》同) 金門(瀉) 三里(補)〔《心》〕頭暈怕寒,些少風寒,則目暗僵仆,不分冬夏,常用綿帽包,日夜不離,一去帽即發∶百會 惺惺(一分,恐上星) 風池(二寸半,主頭大熱) 豐隆(二寸半)〔桑〕頭熱∶上囟 風門 攢竹 百會〔《甲》〕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如顏色青者,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 ,后取天牖、風池。
如頭痛顏青者,囟會主之。風眩引頷痛,上星主之。先取 ,后取天牖、風池。風眩目瞑,惡風寒,面赤腫,前頂主之。風眩目眩,顱上痛,后頂主之。風眩驚,手脘痛,泄風,汗出至腰,陽谷主之。腦風目瞑頭痛,風眩目痛,腦空主之。風逆暴,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饑則煩心,飽則眩,大都主之。頭眩目痛,至陰主之。
〔丹〕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痰積,脈大必有久病。
癲癇
癲癇,即頭眩也。痰在膈間,則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徐嗣伯云∶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疾也。然與中風、中寒、中暑、尸厥等仆倒不同。凡癲癇仆時,口中作聲,將省時,吐涎沫,省后又復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尸厥之類,則仆時無聲,省時無涎沫者,后不復再發,間有發者,亦如癲癇之常法也。
〔丹〕癇屬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黃芩、黃連、栝蔞、半夏、南星。尋火尋痰,分多少治之,無有不愈。分痰與熱,有熱以涼藥清其心。有痰必用吐藥,吐后用東垣安神丸。此證必用吐,吐后用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