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79字
  • 2015-12-26 17:01:30

治惡寒

〔丹〕陽虛惡寒,用參 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 之氣。

永康呂親家,形瘦色黑,平生喜酒,多飲不困,年近半百,且有別館。忽一日大惡寒戰,且自言渴,卻不能飲。予診其脈大而弱,惟右關稍實,略類弦,重取則澀。遂作酒熱內郁不得泄,由表熱而下虛也。黃 一物,與干葛同煎,與之盡。黃 二兩,干葛一兩。脈得小,次日安矣。

〔垣〕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舌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氣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名曰升陽益胃湯。

羌活(半兩) 柴胡(三錢) 獨活(半兩) 防風(半兩。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 人參(一兩,去蘆) 甘草(炙,一兩) 白術(三錢) 半夏(一兩,湯洗,脈澀者可用) 黃 (二兩) 澤瀉(三錢,不淋者勿用) 黃連(二錢) 茯苓(二錢,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橘皮(不去穣,四錢) 白芍藥(五錢。何故秋旺用人參、白術、芍藥之類反補旺,為脾胃虛則肺受病,故因時而補母虛也。)上 咀,每服三錢,生姜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后午飯前服之。禁忌如前。其藥漸加至五錢止。服藥如小便罷,而病加增劇者,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滋味,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梢孕∫坌误w,使胃與藥轉運升發,慎勿大勞役,使復傷胃氣。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稍強,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五谷為養。五果為助者也。(禁忌如前者,服藥訖忌語話一二時辰,及酒濕面大料物,及冷蒸寒涼淡滲之物。)黃 補胃湯 治表虛惡賊風。

黃 (三錢) 甘草(一錢) 麻黃(一錢) 草豆蔻(一錢半) 橘皮(一錢半) 青皮(七分)當歸(一錢) 香白芷(一錢半) 升麻(三分) 本(三分) 柴胡(六分) 黃柏(八分)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丹〕縉云胡君錫,年三十一歲,形肥而大,色稍蒼濃,家富而足,更專嗜口味。兩年前得消渴病,醫與寒涼藥而得安。有一人教以病后須用滋補,令其專用黃雌雞,因此食至千余只,漸有膈滿嘔吐之病。醫者意為胃寒,遂以附子、沉香之藥百余帖,嘔病除。月余天氣大熱,忽惡風,足亦怕地氣,遂堆糠尺許濃,上鋪以簟,糊以重紙,方可坐臥,而兩手不能執筆,口鼻皆無氣以呼吸,欲言無力,行十余步便困倦,脈皆浮大而虛,僅得四至。予作內有濕痰,因多服燥熱藥,遂成氣耗血散。當此夏令,自合便死。因其色之蒼濃,元氣尚全,可以安谷,遂以人參。黃 、白術熬膏,煎淡五味子湯,以竹瀝調飲之,三日諸病皆愈。令其頓絕肉味,一月后康健如舊。又以雞湯下飯,一月后胸腹膨滿甚,自煎二陳湯加附子、白豆蔻飲之,其病頓除。遣人問調理藥,予教以絕去諸藥與肉飲,自然平安。

上陽虛惡寒五法,皆以參 為君。首一法佐以附子,中三法佐以升陽之劑,末一法佐以消痰之劑也。

〔垣〕夫脾胃之癥,始則熱中,終傳寒中。經云∶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積于胸中,是腎水反來侮土,此謂所勝者妄行也。作中滿腹脹,作涎,作清涕,或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時作陰陰而痛,或妄見鬼狀,夜夢亡人,腰背胛眼腰脊俱痛,而不渴不瀉。此溫氣去,寒獨留,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故其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

白術附子湯白術 附子(炮) 陳皮 蒼術(制) 濃樸(制) 半夏(湯泡) 茯苓(去皮) 澤瀉(各一兩)豬苓(去皮,半兩) 肉桂(四錢)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至一盞,食前溫服,量虛實加減。

夫病熱中癥者,沖脈之火附二陰之里,傳之督脈。督脈者,第二十一椎下長強穴是也,與足太陽膀胱寒氣為附經。督脈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馬,其勢不可遏。太陽寒氣細細如線,督脈逆太陽,寒氣上行,沖頂入額,下鼻尖,入手太陽,傳于胸中。手太陽者,丙,熱氣也。足太陽膀胱者,壬,寒氣也。壬能克丙,寒熱逆于胸中,故脈盛大。其手太陽小腸熱氣不能交入膀胱經,故十一經之盛氣積于胸中,故其脈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極,子能令母實,手陽明大腸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氣挾子之勢,故脈澀而大便不通。以此言之,脈盛大以澀者,手陽明大腸脈也。

若見此病中一癥皆為寒,禁用諸甘酸藥。

〔《素》〕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濃衣不能溫,然不凍栗,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逆調論)〔東垣〕云∶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于陽分也。夜則惡寒,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

〔海〕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方見傷寒自汗。)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方見傷寒體痛。)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方見治虛實法。)巴戟丸良姜(六兩) 紫金藤(十六兩) 巴戟(二兩) 青鹽(二兩) 肉桂 吳茱萸(各四兩)上為末,酒糊丸,每服二十丸,暖鹽酒送下,鹽湯亦得。

三焦寒用藥大例∶上焦寒,陳皮、濃樸、藿香。中焦寒,大小便不通,白術、干姜、丁香。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

上焦 (桂附丸 鐵刷湯 胡椒理中丸)中焦 (二氣丹 大建中湯)下焦 (還少丹 八味丸 天真丹)胡椒理中丸款冬花(去梗) 胡椒 甘草(炙) 蓽茇 良姜(各四兩) 白術(五兩) 干姜 陳皮(去白)細辛(去苗。各四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酒米飲任下。

鐵刷湯良姜(炮,六兩) 茴香(二兩) 甘草(炙,一兩) 蒼術(米泔浸一宿,八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鹽一捻,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或熱酒調下。

二氣丹肉桂(去粗皮) 硫黃(細研。各一錢) 干姜(炮) 朱砂(研,為衣。各二錢) 附子(一個去皮臍,炮制為末,半兩)上為細末,研勻,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

附子理中丸人參(去蘆)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各三兩)上為末,煉蜜和丸。每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服。

大建中湯 治內虛里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蚋節M弦急,不能起臥,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酸痛,不能久立。補中益氣。

桂心(一錢) 芍藥 黃 (各二錢) 甘草(一錢,炙) 生姜(五錢) 當歸 人參(各三錢)附子(半錢) 半夏(二錢) 棗(三枚)上 咀,水五盞,煎至三盞,去渣,分三服。

〔垣〕天真丹 治下焦陽虛。

沉香 巴戟(酒浸,炒,去心) 茴香(鹽炒香,去鹽) 破故紙(炒) 萆 (酒浸,焙) 胡蘆巴(炒)杜仲(麩炒,去絲) 琥珀(各一兩) 官桂(五錢) 牽牛(炒黑,去鹽,取頭末一兩)上為末,用浸藥酒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空心溫酒下。

〔?!诚陆购?,四逆例。干姜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辛,能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二藥皆陽,氣化能作小便。若姜、附、術三味,內加茯苓,以分利之為佳。附生用而不炮,則無火力,熱則行而不止,兼以水多煎少,則熱直入下焦。

代灸膏 治老人衰弱,元氣虛冷,臟腑虛滑,腰腳冷痛沉重,飲食減少,手足逆冷不能忍者。用此代灸,其效不能盡述。

大附子(一個,炮) 吳茱萸 桂皮 木香 蛇床子(各半兩) 馬藺草(一兩)上為細末,每用藥半匙,白面半匙,生姜汁半盞,用煎成膏,攤于紙上,臨臥貼臍,以油紙覆其上,綿衣系之,自夜至明乃去,每夜如此貼之,其腰腹如灸百壯。除寒積,腰疼貼腰眼。

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類是也。(方見驚悸。)身前寒屬胃。

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栗。治法宜針法,補三里穴是也。手足寒者,厥也。(治見厥。)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腹胃寒,理中之類也。全見診法。)五臟寒方∶肝寒,雙和湯。(方見治虛實法。)心寒,定志丸、菖蒲丸。(方見小兒。)脾寒,益黃散。(方見小兒。)肺寒,小青龍湯。(方見傷寒。)腎寒,八味丸。(方見治虛實法。)〔?!惩ㄖ未蠛么笠押琛⑺哪鏈?。

〔垣〕沉香桂附丸沉香 附子(炮) 肉桂 干姜(炮) 良姜 吳茱萸 茴香(炒) 川烏(各一兩)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食前一服。忌生冷。

〔?!炒笠押枭溰?肉桂(各四兩) 干姜(炮) 良姜(各六兩)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飲湯下,食前服。

〔垣〕諸脈按之無力所生病癥∶六脈中之下得弦細而澀,按之無力,腹中時痛,心胃相控睪,隱隱而痛。

或大便溏泄,鼻不聞香臭,清濁涕不止,目中淚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項背胸脅時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惡寒,時時頭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嘔或噦,則發躁蒸蒸而熱,如坐甄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如故。其振寒復至,或氣短促,胸中滿悶而痛,如有膈咽不通欲絕之狀。甚則口開目瞪,聲聞于外,而淚涕痰涎大作。其發躁方過,而振寒復至,或面白而不澤者,脫血也。悲愁不樂,情慘意悲,健忘,或善嚏,此風熱大損寒水燥金之復也。如六脈細弦而澀,按之空虛,此大寒癥也,亦傷精氣,以辛甘溫熱潤之劑,大瀉西北二方則愈。

姜附湯 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

兼治陰證傷寒,大便利而發熱者。

干姜 熟附子(等分)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驊]此藥性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餌。姜附本治傷寒經下后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渴,六脈沉伏,并宜服此。不知脈者,更宜審之。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一方附子湯以生用者,名曰白通湯。

一方白通湯內加白術倍之,甘草減半,名生附子白術湯。治中風濕昏悶恍惚,腹脹滿,身重,手足螈 ,自汗,失音不語,便利不禁。一方用姜附湯加麻黃、白術、人參、甘草等分,名附子麻黃湯。治中寒濕昏暈緩弱,腰脊強急,口眼 ,語聲混濁,胸腹 脹,氣上喘急,不能轉動。更宜審而用之。

〔海〕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何以治之?答曰∶病有標本,病熱為本,大寒為標。用涼則順時而失本,用熱則順本而失時,故不從乎標本而從乎中治。中治者何?用溫是已。然既曰溫,則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姜、附不可。若用姜、附,又似非溫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得四至,余病便無,令治之足矣。雖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溫而何?經曰∶中熱遠熱,雖用之不當,然勝至可犯,亦其理也。

上虛寒正治,蓋謂脈虛而惡寒者設也。脈虛惡寒,真寒也,故正治。

〔丹〕色目婦人,年近六十,六月內常覺惡寒戰栗,喜炎火御綿,多汗如雨,其形肥肌濃,已服附子十余帖,渾身癢甚,兩手脈沉澀,重取稍大,知其熱甚而血虛也。以四物去川芎,倍地黃,加白術、黃 、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服一兩重。方與一帖,腹大泄,目無視,口無言。予知其病勢深而藥無反佐之過也,仍用前藥熱炒與之,蓋借火力為向導。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病痊安。

蔣氏年三十余,形瘦面黑,六月喜熱惡寒,兩手脈沉而澀,重取似數。以三黃丸,下之以姜湯,每服三十粒,二十帖微汗而安。(三黃恐是三補丸,芩、連、柏也。)〔海〕婦人先病惡寒,手足冷,全不發熱,脈八至,兩脅微痛,治者便作少陽治之。陽在內伏于骨髓,陰在外致使發寒,治當不從內外,從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調之,倍加姜、棗。

〔子和〕一婦人身冷脈微,食沸熱粥飯,六月重衣,以衣帽蒙其首,猶覺寒,泄注不止。常服姜、附、硫黃燥熱之劑,僅得平和,稍用寒涼,其病轉加,三年不愈。戴人診其兩手脈,皆如橫繩有力,一息六七至。脈訣曰∶六數七極熱生多。以涼布熨心,以新汲水淋其病處,婦乃叫殺人不止。令人時時復以冷水淋之,至三四十桶,大戰汗出,昏困一二日,而向之所惡者皆除,此法本于華佗所用,世無知者。

〔《素》〕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脈解篇)上寒實反治,蓋謂脈實而惡寒者設也。脈實惡寒,假寒也,故反治。

〔丹〕久病惡寒,當用解郁。濕痰積中,抑遏陽氣,不得外泄,身必惡寒。

進士周本道,年近四十,得惡寒癥,服附子數百帖而病甚。予診其脈弦而緩,遂以紅茶入生姜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許,減大半。又與通圣散去麻黃、大黃、芒硝,加當歸、地黃,百帖而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繁昌县| 咸丰县| 黄陵县| 阿拉善右旗| 上林县| 云浮市| 缙云县| 巨鹿县| 北川| 台东县| 平利县| 新宾| 庄浪县| 榆社县| 万宁市| 临城县| 安阳县| 婺源县| 屏南县| 普宁市| 邵阳县| 栖霞市| 尚义县| 科技| 奉新县| 始兴县| 卓尼县| 宜宾市| 调兵山市| 蕉岭县| 苍南县| 巴青县| 靖安县| 临沭县| 九江市| 烟台市| 普宁市| 莱阳市| 漯河市|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