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1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3975字
  • 2015-12-26 17:01:30

〔羅〕逍遙散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蒸,頰赤盜汗,室女血弱陰虛,營衛不和,月水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茯苓 白術 當歸 芍藥 柴胡 甘草(炙)上 咀,生姜一塊,煨切破,薄荷少許同煎。

上二方,治婦人骨蒸大法。若夫要處,并同于前陰虛法取之。蒸病治者,宜隨各經虛實,內外淺深,用藥加減可也。

〔《古今錄驗》〕五蒸湯茯苓 甘草 人參 竹葉 地黃 葛根 知母 黃芩 石膏 粳米(二合)上 咀,以水三盞,煎小麥二合,至二盞,去麥煎藥至一盞,溫服、隨癥加減于后。忌海藻、菘菜、蕪荑、大醋。

實熱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虛熱,氣加烏梅、秦艽、柴胡;血加青蒿、鱉甲、蛤蚧、小麥、牡丹皮。

肺蒸(鼻干)加烏梅、天冬、麥冬、紫菀。大腸(右鼻孔干痛) 加大黃、芒硝。皮蒸(舌白唾血)加石膏、桑白皮。膚蒸(昏昧嗜臥)加丹皮。氣蒸(鼻干喘促,遍身氣熱。)加人參、黃芩、山梔。

心蒸(舌干) 加黃連、生地。小腸(下唇焦)加赤茯、生地、木通。血蒸(發焦)加生地、當歸、桂心、童便。

脈蒸(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加當歸、生地。

脾蒸(唇焦)加白芍、木瓜、苦參。胃蒸(舌下痛)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干葛。肉蒸(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白芍。

肝蒸(眼黑)加川芎、當歸、前胡。膽蒸(眼白失色)加柴胡、栝蔞。筋蒸(甲焦)加當歸、川芎。三焦蒸(乍熱乍寒)加石膏、竹葉。

腎蒸(兩耳焦)加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膀胱蒸(右耳焦)加澤瀉、茯苓、滑石。腦蒸(頭眩熱悶)加生地、防風、羌活。髓蒸(髓枯、骨中熱)加生地、當歸、天門冬、骨蒸(齒黑、腰痛、足逆冷、疳蟲食藏)加鱉甲、地骨皮、丹皮、生地、當歸。 蒸(肢細趺腫,腑臟皆熱)加石膏、黃柏。胞蒸(小便赤黃)加澤瀉、茯苓、生地、沉香、滑石。

凡此諸癥,皆熱病后食肥甘油膩,房事飲酒犯之而成。久蒸不除,變成疳病,死期近矣。

牡丹皮治無汗之骨蒸。(能瀉陰中之火。)知母治有汗之骨蒸。

〔《衍義》〕治骨蒸勞。用薄荷汁與眾藥熬成膏。

〔《經驗》〕治患勞人。燒香法∶玄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煉蜜一斤,和勻,入瓷瓶內,封閉地中,埋窨半日,取出。更用炭末六兩,煉蜜六兩,和勻,入瓶內,封窨五日,取出燒。使鼻中常聞香氣,疾自愈矣。

〔《撮要》〕治骨蒸勞熱∶膏肓(在四椎下、五椎上各開二寸,灸百壯。詳見刺法門)三里。

〔《摘英》〕熱勞上氣喘滿∶肺俞(五分,留七呼,灸七壯)、尺澤。

崔氏治骨熱傳尸勞。灸四花穴,兼治赤白帶。第一次取二穴,令患人正立,取一蠟繩,從足大拇指端(男左女右。)貼肉量至后跟,上 至委中橫紋,絕斷為則子。復令患人解發,分兩邊,令見頭縫,卻平身正坐,取前則子,從鼻端貼肉上至頭縫,下至項脊骨,以則子盡處為記,用墨點之。(且不是穴)又另取一繩,令患人合口,將繩兩頭至口吻,當中鉤起至鼻柱根如人字,齊兩吻截斷,卻展直于前則子盡頭墨記處,橫量開,取兩平頭是穴。(須左右當半,高下相平。)第二次取二穴。令平身正坐,又取一繩,繞項向前,雙垂與乳頭齊,截斷。卻背翻繩頭向項后,以繩中停于結喉上,其下雙垂繩頭,盡處當背骨中,用墨點之。(亦不是穴)又取一繩,令病患合口,橫量二吻截斷,移于前脊中記處,橫量取平,(須左右當中,上下相半。)兩頭是穴。連前第一次,通取共計四穴。同時上火七壯至二十壯,灸至百壯。候灸瘡瘥,卻取三次穴。第三次取二穴,將前第二次量口吻繩子,于第一次雙繩頭盡處,墨點記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令繩子中停中心在墨點處,于上下繩盡處是穴。灸如前法。

〔《標幽》〕體熱勞嗽∶魄戶(瀉)。

〔潔〕治骨蒸熱不可治者,或前板齒干燥∶大椎。

〔《撮要》〕又法∶鳩尾(灸二七壯,補之。)上背俞,取膏肓、肺俞、四花穴、大椎等穴。治勞瘵者,皆為陽氣下陷而寒熱往來也,若灸之早,百發百中,累試有效。

〔《玉龍》〕傳尸勞∶涌泉(第二足指端量至根盡折中是。針三分,瀉六吸。傷寒及勞瘵之癥,有血可治,無血必危。凡欲出血,刺入二分,便須彈指。)豐隆(此穴治痰,針入一寸,瀉十吸)、丹田(此穴治氣喘,針入三分,補二呼。)〔仲〕男子婦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榮氣衰微,四屬斷絕。

上診脈浮而大,或大而弦,皆為虛勞者,蓋陽盛陰虛之癥也,暮多見之。

〔仲〕男子婦人,脈虛鈿弱者,勞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上診脈虛微細弦為虛勞者,蓋陰陽俱虛之癥也,晨多見之。

〔《玄珠〕骨蒸之極,聲嘎咽痛,面黧,脈躁,直視,汗出如珠,喘乏氣促,出而無入,毛焦唇反,此皆不治之癥。雖有神醫,亦無如之何矣。

傳尸勞熱

〔華佗〕治傳尸勞,太乙明月丹。其病肌瘦面黃嘔吐,咳嗽不安,先燒安息香,令煙出,病患吸之不嗽,非傳尸也,不可用此藥。若煙入咳嗽不止,乃傳尸也,宜用此藥。

雄黃 木香(各半兩) 天靈蓋(炙,一兩) 輕粉(一分) 鱉甲(酥炙,一兩) 兔屎(二兩)上為末,用法酒一大升,大黃末半分,熬膏,入前藥為丸彈子大,朱砂為衣。五更初服,勿令人知,以童便和酒化一丸服。如人行十里許,必吐出蟲,狀如燈心細長,久如爛瓜子,又如蝦蟆,狀各不同。未效,次日再服,以應為度。

〔紫庭〕治傳尸伏尸,皆有蟲,須用乳香熏病患之手,乃仰手掌,以帛覆其上,熏良久,手背上出毛長寸許,白而黃者可治,紅者稍難,青黑者即死,最驗。若熏之良久無毛者,即非此癥,乃屬勞瘵虛損,即用前參溫補之藥。

〔《選》〕取傳尸伏尸勞蟲法。

天靈蓋(十字解者,酥炙為末,三分) 安息香(半兩) 虎糞骨(人骨為上,獸骨次之,醋炙半兩)鱉甲(九肋大者,醋炙,一兩) 桃仁(去皮尖,二錢半)麝香(另研) 檳榔(一錢,為末) 青蒿梢(六兩) 豉(三百粒) 蔥頭(一百二十根) 童便(半碗) 楓葉(二十一葉) 桃柳東南枝如箸大者,每七條,各七寸。

上先將青蒿、桃柳、楓葉、蔥頭用水二官升,煎半干,去渣,入天靈、虎糞骨、鱉甲、安息香、童便,煎取汁,去渣,約有四五合,將檳榔麝香研勻,調作一服。早辰空腹服,以被蓋汗。恐汗內有細蟲,以白紙拭之,投火中,須臾必下。如有蟲,以大火焚之,棄流水中。所用藥勿令病者知之。半月后,氣血復完,再進一服。

根據前法三次,無蟲乃止。以美飲食調理,其病自愈。(此方必有阿魏半錢。)〔無〕又方桑枝 柳枝 石榴枝 桃枝 梅枝(各七莖,長四寸) 青松(一小握)上用童便一升半,蔥白七莖去頭葉,煎及一半去渣。別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煎至一鐘,濾去渣。調辰砂末半錢,檳榔末一分,麝香一字,分作二服調下。五更初一服,五更三點時一服,至巳牌后取下蟲,色紅者可治,青者不治。見有所下,即進稀粥飲,溫暖將息。不可食粉面生冷毒物。合時須擇良日,不得令貓犬孝服穢惡婦人見之。

〔《濟生》〕神人阿魏散 治骨蒸傳尸等寒熱羸勞,困倦喘嗽。

阿魏(三錢) 青蒿(一握,研) 東北方桃枝(一握,細切) 甘草(如病患中指許大,男左女右細銼)上以童便二升半,隔夜浸藥,明旦煎取一大升,空心溫服,分為三服,每次調入檳榔末三分。如人行十里,再進一服。男病女煎,女病男煎,合藥時忌孝子孕婦病患及腥穢雞犬等物。服后忌油膩濕面生冷硬物。服至一二劑,即吐出蟲子,或瀉出,更不須服余藥。若未吐利,即當盡服。病在上則吐,在下則利,皆出蟲如馬尾人發即愈。服藥后覺五臟虛弱,魂魄不安,即以白茯苓湯補之。

白茯苓(一錢) 人參(五錢) 遠志(二錢,去心) 龍骨 防風(各二錢) 甘草(三分) 生地(四錢) 麥冬(四錢,去心) 犀角末(五錢) 大棗(七枚)上以水二大盞,煎作八合,分三服,溫服,如人行十里一服。仍避風寒。若覺未安,隔日更作一劑,以上藥餌須連服之。

〔羅〕犀角紫河車丸 治傳尸勞,三月必效。其余勞癥,只消數服。

紫河車(一具,米泔浸一宿,洗凈焙干) 鱉甲(酥炙) 桔梗 胡黃連 白芍 大黃 敗鼓皮心(醋炙) 貝母(去心) 龍膽草 黃藥子 知母(以上各二錢半) 芒硝 犀角 蓬術(各一錢半)朱砂(二錢)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朱砂為衣。空心溫酒服三四十丸。

〔《本事》〕葛洪云∶鬼疰者,是五尸之一疰。又按諸鬼邪為害,其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淋漓,沉沉默默,的不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傳于旁人,乃至滅門。

覺知是候者,急治獺肝一具,陰干取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效。未知再服,此方神良。天慶觀一法師,行考校,極精嚴,時一婦人投狀,述患人有所附,須臾乃附語云∶非我所禍,別是一鬼,亦自病患命衰為祟耳。

今已成形,在患人肺中,為蟲食其肺系,故令吐血聲嘶。師掠之曰∶此蟲還得長生否?久而無語,再掠之,良久云∶唯畏獺爪屑為末,以酒服之,則去矣。患家如其言,得愈。此予所目見也。究其患,亦相似。獺爪者,獺肝之類歟。

〔《肘后》〕治尸疰鬼疰病。用桃仁五十枚,研碎,以水煮取四升,作一服盡,當吐,如病不盡,二三日再服。

〔《玄》〕治傳尸蠱瘵之癥,父子兄弟互相傳染,甚者絕戶。此乃祖父冤債。或風水所系。雖有符文法水下蟲之法,然蟲去人亡,亦未為全美。若能平素保養,則自愈矣。

產后發熱

〔《大全》〕人參湯 治產后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人參 當歸(等分)上為末,以豬腰子一具,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二條,煮米熟,取清汁一盞。入藥末二錢,煎至八分。不拘時溫服。

〔羅〕犀角飲子 治產后亡津液虛損,時自汗出,發熱困倦,唇口干燥。

犀角 麥冬 白術(各半兩) 柴胡(一兩) 枳殼(麩炒) 地骨皮 生地 甘草(炒) 當歸人參 茯苓 黃芩 黃 (各七錢)上 咀,入浮麥七十粒,姜三片,同水煎,每服四錢。

產后發熱,多屬虛寒,惟干姜加入補藥中,神效。此丹溪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互助| 象山县| 栾城县| 镇宁| 大同县| 莱州市| 高阳县| 蒙城县| 科技| 酉阳| 益阳市| 洪洞县| 海口市| 景泰县| 隆尧县| 佛教| 陆良县| 襄垣县| 山东省| 商洛市| 莱阳市| 灵山县| 玛多县| 镇坪县| 临泉县| 封开县| 四川省| 拜城县| 突泉县| 万载县| 延长县| 慈溪市| 哈尔滨市| 九龙县| 青海省| 陈巴尔虎旗| 广南县| 城市| 崇信县| 青海省|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