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1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96字
  • 2015-12-26 17:01:30

苦葶藶(酒浸炒) 人參(各三錢) 甘草根(炙) 羌活 柴胡 獨活(各二錢) 黃芩(三錢,一半酒浸,一半炒) 砂仁 茵陳(酒炒。各一錢) 白豆蔻(一錢) 青皮 濃樸 半夏(各五分)當歸身(七錢)上為末,蒸餅丸,篩內水發如米大。臨臥白湯服一錢。

木香消痞湯治因憂氣郁結中脘,腹皮急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亦不散,常覺痞悶。

柴胡(七分) 陳皮(八分) 甘草(炙,五分) 半夏(一錢) 生姜(一錢) 歸梢(二錢) 紅花(少許)枳實(一錢) 木香(七分) 草蔻(一錢)作一服,水煎去渣,食前熱服。忌酒面等物。

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滿,及積年久不愈者。

黃芩 黃連(炒。各六錢) 姜黃 白術(各一錢) 人參(二錢) 甘草(炙) 砂仁(各一錢)枳實(炒,五錢) 半夏(制,四錢) 干姜(一錢) 陳皮(二錢) 神曲(炒,一錢) 澤瀉(三錢)濃樸(二錢) 豬苓(一錢半)上為末,水浸蒸餅為丸。每服六七十丸至百丸,食遠白湯下。

黃連消痞丸治心下痞滿,壅塞不散,煩熱喘促不寧。

黃連(一兩) 枳實(炒,七錢) 干姜(二錢) 半夏(七錢) 黃芩(一兩) 茯苓 白術甘草(炙。各三錢) 姜黃(一錢) 澤瀉(一兩) 豬苓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食前下。

失笑丸治右關脈浮弦,心下濕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 黃連(各五錢) 干姜(二錢) 半夏曲(三錢) 濃樸(炙,四錢) 人參(五錢) 甘草(炙,二錢) 白術(三錢) 麥 (二錢)上為末,水浸蒸餅為丸。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量虛實加減服。

〔丹〕小娘心頭痞悶,口干,面微黃,脈洪。

黃連 半夏 白術 青皮 木通(各三錢)分三帖。姜煎,去渣熱服,下保和丸十五丸。

回金丸瀉肝火,行濕與熱。能開痞結,治肝邪,補脾土。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上為末,水浸蒸餅為丸。一方用黃連六兩,吳茱萸半兩,一名佐金丸。

〔海〕少陰面赤下痢,心下痞,瀉心湯加減例。易老單用黃連瀉心湯,用錢氏法。后隨癥加減。

煩者,加山梔。燥,加香豉。嘔,加半夏。滿,加枳實、濃樸。腹痛,加芍藥。脈遲,加附子。

下焦寒,加干姜。大便硬,加大黃。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熱不僭,后加黃連同用。

〔羅〕枳實理中丸 治中脘痞滿,滯氣不消,積寒停冷,飲食不化。(方見傷寒。)〔仲〕人參湯治胸痹心痞。(方見胸痹。)半夏瀉心湯治痞滿,關脈沉。(方見傷寒。)〔丹〕一女子在家,因事不如意,郁結在脾。半年不食,每日食棗數枚,適喜饅頭,亦能少食,惟深惡粥飯。予診其脾氣,非枳實不能散。遂以溫膽湯去竹茹與服。經三月,服二百帖而愈。

又一女子,二十余,許婚后夫遠出,二年不歸。女子病重不食,困臥如癡,他無所苦,諸醫不效。

予往治之,見女向里床而睡,形體羸瘦。予思之,此氣結病也,藥不能治,得怒可解。予往激其怒,掌其面三,且責以不得有外思。女果大怒而哭,待其哭一二時許,令其父母解之。進藥二帖,即欲食矣。予謂其父母曰∶雖愈必得喜方可解,若再思則結氣必復至矣。其父因偽作其夫有書回,約日成婚。一月余其夫果歸,病得全愈。

飲食傷脾痞悶,輕者,大消痞丸、枳術丸、回金丸之類;甚者,微下之、吐之。下之者,檳榔丸、煮黃丸;吐之者,二陳湯及瓜蒂散探吐之是也。

〔《經》〕治膈下冷氣及酒食飽滿。常服用青皮四兩,分作四分。一分用湯浸一宿去穣;余三分用鹽二兩拌勻,良久,銚內微炒焦為末。每服一錢半,茶末五分,水一盞,煎七分,放溫常服。

用沸湯點服,尤妙。寒痞,辛甘散之,枳實理中丸之類是也。熱痞,苦寒泄之,大消痞丸之類是也。

〔丹〕治痞。軟石膏研末,醋糊丸服。能瀉胃火、食積、痰火。

運氣痞有三∶一曰濕痞。經云∶土平氣曰備化。備化之紀,其病痞。又云∶太陰所至為蓄滿,為積飲痞膈。

又云∶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痞逆。又云∶土郁之發,痞堅腹滿。又云∶土不及曰卑監。卑監之紀,其病留滿痞塞是也。

二曰寒痞。經云∶水郁之發,民病痞堅腹滿。又云∶太陽之復,心痛痞滿是也。

三曰燥痞。經云∶陽明之復,甚則痞滿是也。

〔海〕問井主心下滿。十二經皆有井,當治何井?假令善潔、面青、善怒,是少陽經受病,當治金井竅陰是也。假令滿閉、淋溲、便難、轉筋,足厥陰肝經受病,當治木井大敦是也。假令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足太陽膀胱受病,當治陽井至陰是也。假令手足自溫、自利、不渴,足太陰脾受病,當治陰井隱白是也。

〔羅〕藥戒客有病痞者,積于其中,伏而不得下,自外至者,捍而不得納。從醫而問之曰∶非下之不可。歸而飲其藥,既飲而暴下,不終日而向之伏者散而無余,向之捍者柔而不支,焦膈通達,呼吸開利,快然若未始有疾者。不數日,痞復作,投以故藥,其快然也亦如初,自是不逾月,而痞五作五下,每下輒愈。然客之氣,一語而三引,體不勞而汗,股不步而栗,肌革無所耗于前,而其中柔然莫知其所來。嗟夫!心痞非下不可已,予從而下之,術未爽也。 然獨何如?聞楚之南有良醫焉,往而問之。醫笑曰∶子無怪是 然者也!凡子之術固為是 然也。坐,吾語汝。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傷。求無傷于其中,則無望快于吾心。夫陰伏而陽蓄,氣與血不運而為痞,橫乎子之胸者,其累大矣。擊而去之,不須臾而除甚大之累,和平之物不能為也,必將搏擊震撓而后可。夫人之和氣沖然而甚微,泊乎其易危,擊搏震撓之功成,而子之和亦已病矣。由是觀之,則子之痞凡一快者,則子之和亦一傷矣。不逾月而快者五,子之和平之氣不既索乎。故 然如不終日也。且將去子之痞,而無害于和也。子歸,燕居三月而后與之藥可為也。客歸三月,齋戒而復請之。醫曰∶子之氣少復矣。取藥而授之曰∶服之三月而疾少平;又三月而少康;終年而可復常,且飲藥不得亟進??蜌w而行其說,然其初使人懣然而遲之,蓋三投藥而三反之也。然日不見其所攻之效,久較則月異而時不同,終歲而疾平矣??椭]醫再拜而謝之,坐而問其故。醫曰∶此醫國之說,豈特施之于病哉。子獨不見秦之治民乎!悍而不聽令,墮而不勤事,放而不畏法。令之不聽,治之不變,則秦之民常痞矣。商君見其痞也,厲以刑法,威以斬伐,悍厲猛鷙,不毫發少貸,痛劃而力 之,于是乎秦之政如建瓴,流通四達,無敢或拒,而秦之痞常一快矣。自孝公以至二世,凡幾痞而幾快矣,頑者已圮,強者已柔,而秦之民無懼心矣。故猛政一快者,歡心一亡,積快而不已,而秦之四肢枵然,徒具其物而已。民心日離,而君孤立于上,故匹夫大呼,不終日而百姓皆起,秦欲運其手足肩膂,而漠然不我應。故秦之亡也,是好為快者之過也。昔者先王之民,其初亦嘗痞矣,先王豈不知砉然擊去之以為速也?惟懼其有傷于中也,故不敢求快于吾心。優柔而撫育之,教以仁義,道以禮樂,陰解其亂而除去其痞。旁視而懣然有之矣,然月計之歲察之,前歲之俗非今歲之俗也。不擊不搏,無所忤逆,是以日去其戾氣而不嬰其歡心,于是政成教達,安樂久而后患除矣。是故三代之治,皆更數圣人,歷數百年而后俗成,則予之藥終年而疾愈,蓋無足怪也。

故曰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傷,求無傷于其終,則無望快于予心。雖然,豈特治天下為然哉!客再拜,而紀其說。

不能食

心下不痞滿,自不能食也。

〔《經》〕治大人小兒不進乳食,和氣去痰。用人參四兩,半夏一兩,姜汁浸一宿,曝干為末,面糊丸。食后生姜湯下。

〔垣〕和中丸開胃進食。

干姜(一錢) 木瓜(一枚) 甘草(炙二錢)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三錢)上為末,蒸餅糊丸。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

〔《本》〕七珍散開胃進食,補脾養氣。

人參 白術 黃 (蜜炙) 山藥 白茯苓 粟米(微炒) 甘草(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煎服。如故不思飲食,加扁豆一兩,名八珍散。此方溫平不熱,常服飲食自倍。

〔?!沉駵蝹撡?,不思飲食。

人參 白術 黃 (各一兩) 枳殼(一方用枳實。炒) 白茯苓(各半兩) 甘草(二錢)上為末。每服五錢,姜、棗同粳米合許煎,食前服。

〔羅〕錢氏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難任飲食。(異功散用人參、白茯苓、白術、甘草、橘紅、木香各等分,姜、棗煎服。)羅謙甫云∶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錢氏異功散補之,自然能食。

設或嗜食太過,傷脾而痞滿嘔逆,權用枳實丸一服,慎勿多服。予嘗治翁氏久瘧,食少汗多。先用補劑加黃連、枳實,月余食反不進,汗亦不止。因悟謙甫此言,遂減去枳、連,純用補劑;又令粥多于藥而食進;又于原方內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垣〕寬中進食丸滋形氣,喜飲食。

草蔻仁(五錢) 砂仁(一錢五分) 半夏曲(七錢) 麥芽(炒,一兩) 枳實(炒,四錢) 神曲(炒,半兩) 甘草(炙,一錢半) 干姜(一錢) 陳皮(三錢) 木香(五分) 白術 白茯苓(各二錢)豬苓 澤瀉 人參 青皮(各一錢)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和中丸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常服和中理氣,消痰進食,去濕濃腸胃。

濃樸(姜制,一兩) 白術(一兩半) 半夏(制,一兩) 橘紅(八錢) 檳榔(四錢) 枳實(麩炒,三錢) 木香(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半)上為末,生姜汁浸蒸餅丸。每服五六十丸,食遠白湯下。

木香枳術丸、木香干姜枳術丸能開胃進食。(二方并見內傷飲食門。)交泰丸升陽氣,瀉陰火,調榮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脹。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知母(四錢,一半生,一半酒炒,春夏用,秋冬減去) 柴胡(一錢半) 濃樸(去皮,炒,三錢。秋冬加七錢) 人參(一錢) 黃連(六錢,秋冬減一錢半) 苦楝(酒煮,三錢) 肉桂(去皮,一錢) 白茯苓(三錢) 皂角(去皮弦,煨,六錢) 紫菀(去苗,六錢) 小椒(炒,去汗、并閉目者,一錢半) 白術(二錢) 川烏頭(四錢半) 干姜(炮,三錢) 巴豆霜(半兩) 吳茱萸(湯洗,半兩) 砂仁(三錢)上除巴豆霜另研入,余俱為細末,蜜丸。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河〕人參半夏丸 下痰進食。(方見咳嗽門。)〔丹〕治一男子,因服熱藥多,又性急,形瘦多倦,食少。此時四月,后與此方,分作十四帖,食后煎熱,下大補丸十五粒。

白術(一兩半) 炒曲(一兩) 陳皮(七錢) 黃芩(六錢) 人參 知母(炒) 麥門冬 木通(各半兩)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錢)又治勞苦不思飲食。

白術(三錢) 滑石 白茯苓(各一錢)水煎服,下保和丸三十丸。

治香港腳瘦倦,不思飲食。

白術(二兩) 蒼術 陳皮 黃連 黃柏 半夏(各半兩) 扁柏(七錢半) 香附(一兩)白芍藥(一兩)上為末,姜汁糊丸。

憂抑傷脾,不思飲食。

黃連(炒) 芍藥(酒炒) 香附 青六散末(方見滯下。即六一散加紅曲二兩)上姜汁浸,炊餅為丸。

濕痰氣滯,不思谷食,三補丸加蒼術,倍香附。

〔《本》〕治脾氣久虛,不進飲食,停飲脅痛,曲術丸。

神曲(炒,十兩) 白術(五兩) 干姜 官桂(各二兩) 吳茱萸 川椒(各三兩)上為末,薄糊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前姜湯下。有飲加白術二兩。此方自試有效。

二神丸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

破故紙(炒,四兩) 肉豆蔻(生,二兩)上為末。用肥棗四十九個,生姜四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去皮核,用肉研為膏,入藥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頓能進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諸米谷,下無火力,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凈,酒浸曝干,日挑數匙,以酒下之。

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知此理也。

〔《摘》〕胃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食亦不化∶三里、三陰交〔東〕三焦停水,氣攻不食,身黃微熱,胃中有寒故也∶維道、中封、胃俞、腎俞。

〔《撮》〕三焦邪熱,不嗜飲食∶關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東〕全不思食∶然谷(出血立饑。)脈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陽脈滑而緊,滑則胃氣實,緊則脾氣傷,得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枳術丸之類治之。)〔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達。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頭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酸;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為遺溲。(異功散之類治之。)

饑不能食

〔《靈》〕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大惑論)運氣饑不欲食,皆屬濕邪傷腎。經云∶太陰司天,濕淫所勝,民病心如懸,饑不欲食,治以苦熱是也。

針灸饑不欲食有二法∶其一清胃。經云∶胃者,水谷之海。其 ,上在氣沖,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審守其 ,調其虛實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心如懸,若饑狀。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東〕饑不能食,飲食不下,嘔而雷鳴∶大迎、中極、食竇。又法∶期門、章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罗定市| 稷山县| 白水县| 贵州省| 商南县| 德令哈市| 梁河县| 莎车县| 左权县| 敖汉旗| 富锦市| 金寨县| 寿宁县| 桐城市| 上栗县| 龙口市| 民县| 德兴市| 和平区| 平乡县| 晋宁县| 洛川县| 辽宁省| 庆阳市| 炉霍县| 车险| 贵州省| 游戏| 兰溪市| 工布江达县| 桐城市| 桑植县| 贡嘎县| 云和县| 兴宁市| 施甸县| 常山县| 巢湖市| 溆浦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