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9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47字
  • 2015-12-26 17:01:30

〔《素》〕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脈要精微論)〔《靈》〕 血脈榮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之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腐肉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臟,臟傷故死矣。(癰疽篇)生氣通天論云∶勞汗當風,寒薄為 ,郁乃痤。又云∶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榮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是亦寒邪從勞汗之隙,及陽氣開闔不得其理之隙,久客之為癰腫也。

觀此數論,則知癰疽之發,皆得之于寒邪所客也。獨運氣瘡瘍,一歲老幼相似之病,間有熱者,不可不知。(詳見運氣條。)上經數節,皆論癰疽,乃因寒邪客之而發也,治法則《精要》十宣散、五香湯、潔古蒼術復煎散等,發表之劑是也。

〔丹〕朱郎年四十余,惡寒發熱,右腿內廉厥陰分生一腫毒,此是冷折熱在肺經血分,與此方。

栝蔞子 黃藥子 赤芍藥 當歸頭 條芩(三錢) 青皮 皂角刺 桂枝(二錢) 甘草節(生一錢)上分四帖,煎取一盞,入忍冬藤汁二蛤殼,食前煎飲。以忍冬藤渣敷腫上。

〔涓〕安神散治諸色瘡腫,調氣順榮衛。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枳殼(去穣,麩炒) 附子(炮,去皮尖) 白姜 山藥 陳皮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大棗一個,煎至七分,通口服。

〔垣〕膏粱之變,亦是滋味過度,榮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榮氣者胃氣也,飲食入于胃中,先輸于脾,而朝于肺。肺朝百脈,次及皮毛,先行陽道,下歸五臟六腑,而氣口成寸矣。今富貴之人,不知其節,法酒肥羊,雜以濃味,積久太過,其氣味俱濃之物乃陽中之陽,不能走于空竅而先行陽道,今反行陰道,則濕氣大勝,子令母實,火乃大旺。熱濕既盛,必來克腎,若不慎房事,損其真水,則水乏而濕熱之化上行,其瘡必出背上及腦,此為大疔之最重者。若毒瓦斯出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于他經,又其次也。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者,如持虛器以受物,則無不受矣。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榮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諸瘡瘍有痛,往往多以乳香、沒藥,雜以芳香之藥止之,必無少減之理,此其誤也。若使經絡流通,臟腑中去其壅滯,必無痛矣。痛則以苦寒之劑除之,無不愈者。瘡瘍食肉,與自殺無異,法當瀉氣而反補之故也。

元好問飲酒太過,脈候沉數,九月間腦下項上出小瘡,不痛不癢,如白頭瘡,凡四日后,腦項麻木,腫勢外散,熱毒 發。

又二日,痛大作,夜不得寐,醫處以五香連翹湯,后再邀東垣診視。云∶膏粱之變,不當投五香連翹湯,已無及矣。且疽已八日,當先以火攻之,然后用藥,以火艾炷如兩核許者,攻之百壯,始覺痛。次為處方云∶是足太陽膀胱之經,其病逆當反治。脈中得弦緊,按之洪大而數,又且有力,必當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以時令言之,可收不可汗,經與病俱禁下法,當結者散之,咸以 之。然寒受邪而禁咸,遂制黃連消毒飲治之。

黃連(五分) 黃芩(五分) 黃柏(五分,酒洗) 人參(五分) 知母(四分,酒炒,此以苦寒引用通經為君) 羌活(一錢) 獨活(五分) 防風(五分) 本(五分) 連翹(一錢,此以大辛解本經之結為臣) 黃 (一錢) 甘草(炙,五分,此以甘溫配諸苦寒者三之一,多則滋榮氣而補土) 當歸身(一錢,酒洗) 生地(一錢,酒洗,此以辛溫之劑和血補血) 陳皮(五分,不去白,補胃氣) 甘草梢(五分,生,此以甘寒瀉腎火之邪,補下焦元氣) 澤瀉(七分,滲淡導酒濕,扶助秋令) 防己(五分,酒洗,除膀胱留熱) 歸梢(五分) 蘇木(五分,去惡寒)桔梗(一錢,使諸藥不下沉,為舟楫之用)所用之藥,用酒洗并入酒煎者,用酒熱為因為使。

上俱作一服,水三盞,煎至半干,去渣,入酒少許,再煎,食后溫服。投劑之后,大鼾日出乃寤,瘡腫減七分,精神旺,飲啖漸進,灸瘢漸膿出而痊。服藥后,不得飲水,恐再作膿,效遲。

初患三日者,服之立效。凡瘡皆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二證而已,東垣治疽,陽藥七分,陰藥三分,名曰升陽益胃散,老人宜之,亦名復煎散?;蚣記]藥、乳香各一錢。

上東垣論膏粱肉食之變,治宜苦寒不宜芳香者,如解里條《撮要》內消升麻湯、孫真人單煮大黃湯,皆為富貴食肉之輩設也。

〔丹〕嘗治一婦人,年將七十,形實性急而好酒,腦生疽十五日,脈弦緊急且澀。予急用大黃酒煨,細切酒拌炒,為末,又酒拌炒人參入姜煎調一錢重,又兩時再與。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覺病已,此亦內托之意也。

〔仲〕排膿散方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揉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即瘥。

〔丹〕朱紹八官右腳腫,生附骨癰。吃草藥酒,多生隔痰,熱壅無力。

人參 黃連 茯苓(一錢) 栝蔞子(四十八粒)分二帖,入竹瀝熱飲。

〔《保》〕 諸瘡腫已破未破, 腫者,當歸散主之。

川芎 黃 栝蔞 木香 黃連(各等分)上為粗末,水煎一兩服。如痛而大便秘,加大黃三錢。

〔涓〕凡癰疽外冷內疼者,由陰氣外逼皮膚,用熱物熨之。大熱亦不覺者,須用熱物前后熨令透,隨手便用緊急潰膿毒藥,使膿外出盡,腫平,即用生肉暖瘡和正氣藥,令進飲食不倦。

治癰疽發背,初腫時方。

風化鍛石(二兩) 細辛(一兩)上為粗末,用熱醋敷患處,干再敷。三上其腫即消。

四虎散治發背初生,筋脈緊急不舒。

附子(生,去皮,一兩) 天南星(泡) 半夏(湯洗,七次) 野狼毒(各半兩)上四味,為末,熱酒調成膏,攤上腫處,以熟絹靨定,覺患處如火燒不妨。

凡癰疽外熱內疼者,是有客邪,內有積毒,欲作膿透之候。治背瘡初發時小,后五七日赤腫高,即罨藥令內毒散,減疼免牽引,乳香膏。

乳香(一兩) 青薄荷葉(四兩,洗干)上研勻,濃罨患處,以青絹蓋之,如干以新汲水潤之,常令濕,其熱毒自然消散。如熱毒攻結可用,氣毒攻結不可用。

貼癰毒,令內消,金黃散。

白芷 白芨 白蘞上等分,為細末,用新汲水調敷。

〔丹〕治陽癥腫毒,并金瘡。

大粉草,銼細,用竹一段,刮去青,兩頭留節,開一小竅,入草在內,滿后卻用油灰塞竅。

從冬至日放糞缸內,待立春日先一日取起,豎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驗兩竅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用水調敷。

〔世〕圍藥。

南星 草烏 黃柏 白芨(各二兩) 五倍子(一兩,炒)上為末,調如糊,隨血圍匝如墻壁,可移險處于不險處,如神。

敷藥∶白蘞 白芷 南星 白芨 貝母(各等分)上為末,水調敷,外用圍藥束定,內用敷藥提起,制之有理。

〔《藥性論》〕甘蕉根,搗敷一切癰腫上,干即更敷,無不瘥者。

〔梅〕治癰疽發背,或發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搗苧根敷之,數易效。

〔《濟》〕諸瘡腫痛不可忍者。以葵花根去黑皮,搗爛。若稠,點井花水少許,若不稠不須用水,以紙攤如膏藥貼之,立效。(《經驗方》用蜀葵敷之,亦妙。)〔世〕又方 芙蓉葉搗爛敷之,立效。曬干為末,水調敷亦妙。發背,蝸牛百個活者,置凈瓶內,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閉,自晚至曉,其水如涎,取水將真蛤粉不拘多少調之,刷瘡上效。

〔丹〕治背癰與癤,久年煙壁土、黃柏等分,細末,生姜汁捏成膏,敷之。夏以茅香湯下一二錢,妙。(《經驗》)〔《本》〕治癰疽,止痛拔毒,七寶散。干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計多少,為粗末,每用三匙,水二盞慢火煎至一碗半,放溫淋洗,干以太白膏敷之。

太白膏寒水石飛,用臘月豬脂調成膏,隨瘡大小,用薄紙攤貼之。

斂瘡內消方黃明膠一兩,水半升,熔消了,入黃丹一兩,再煮三五沸,又放溫冷,以雞毛掃在瘡口上。

如未成,即涂腫處自消。

〔《外》〕凡癰,不問已潰未潰者。以膠一片,水浸令軟,隨腫大小貼當頭上開一孔。若已潰合膿者,當被膠,急發之,膿皆出盡。未有膿者,腫當自消矣。

〔?!持伟l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極奇秘。以甘草三大兩,生搗別篩末,大麥面九兩,于一盤中相和,攪令勻。取上好酥少許,別捻入藥令勻,百沸水搜和如餅劑,方員大于瘡一分,熱敷腫上,以油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

〔丹〕隔皮取膿法,治諸般腫毒。

驢蹄(細切,一兩,炒) 蕎麥面(一兩) 白鹽(半兩) 草烏(四錢,去皮)上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出火毒,研。米醋調成膏,用白紙攤貼患處,毒自毛竅而出,其腫自退。

〔《?!贰?治瘡瘍 腫木硬,針頭散。

上以蟾酥、乳香各一錢,同研勻細,以兒乳汁和如泥,入磁石盒收之,干不妨。每用以唾調撥少許于腫處,上以膏藥貼之,毒瓦斯自消,雖然有瘡亦輕。

〔《濟》〕萬應針頭丸治一切腦背疽,惡毒大瘡欲死者,一粒即愈。

麝香(二錢) 血竭(三錢,如蠟者用,散者不用,非真) 輕粉(三錢) 蟾酥(三錢,舌試辣者) 砂(三錢) 片腦(一錢) 蜈蚣(一對,全用)上為極細末,煉蜜和丸,為劑。如瘡有頭者,用針頭挑破,微有血出。將藥一黍米大,放挑開瘡內,上用紙花周遭唾津濕,貼瘡上,不過時刻,即愈。如兩腋見無頭瘡,即是暗疔,即將兩手虎口內白土紋,用針挑破,如前法用藥封蓋。忌雞鵝酒濕面一切發熱之物。

〔子和〕一省掾背項常有痤癤,愈而復生。戴人曰∶太陽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排針出紫血,病更不復作也。予男袞,常喜熱火烘灼其背及兩足,又食自死肉,久而兩足常生癤毒,愈而復生者半年余。予以清涼飲子下之,得紫黑血積于便中去者,月余其癤毒頓除,是知積熱毒致癰腫者如此。

李世英患疽,數日后根腳開大,或腹疼泄瀉,手足常冷,脈沉微細,或自汗出,急用姜附之藥,甚者于臍下關元著艾三五百壯,待手足溫,泄瀉止,飲食知味,方可為喜。

〔《精》〕憤郁不遂志欲之人,多犯此疾。

〔無〕癰疽瘰 ,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郁而成。經云∶氣宿于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后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郁而成也。

遠志酒治七情內郁成癰疽。(方見虛實條。)〔《精》〕獨勝散治癰疽皆緣血滯氣凝而致者。

香附子(去毛令凈,以生姜汁淹一宿,焙干,研極細)上無時,以白湯調二錢服之。又云∶疽疾多因怒氣得之。若有此疾,必多怒,但服香附,進食寬氣自有效。

〔丹〕獨勝散治氣郁血滯,而諸瘡愈后,常服半年尤妙,此皆施于體實氣郁之人。予見吳兄濃味氣郁,而形實性重,年近六十,患背疽。醫與他藥皆不行,惟香附末飲之甚快,始終只此一味,腫潰恃此以安,然此等體實而又病實乃瘥,千百而一見者也。每思香附,經不言有補,惟不老湯一方,乃言于老人有益。用片子姜黃、香附子、甘草三味,而以不老為名,且引 甕先生與劉君為證,夫豈無其故哉,蓋于行氣中有補之之理耳。天之所以為天者,健而有常也,因其不息,所以生生無窮。正如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故名益母,胎前產后所恃者氣血耳,胎前無滯,產后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夏枯草治瘰 ,亦然。

〔《補遺》〕謂婦人男子,癰疽治法無異,惟月閉、血虛、氣結三證有異耳。愚謂婦人海滿則行,月閉一證固異,然婦人性情執著,比之男子十倍,雖有虛證宜補,亦當以執著為慮。向見樓氏婦早寡,善飲啖,形肥偉,性沉毒,年六十六,七月間,生背疽,近正脊。醫遂橫直裂開取血,雜以五香、十宣散,與酒飲之。月余未嘗議其寡居之郁,酒肉之毒,執著之滯,時令之熱,卒至于平陷,淹延兩三月而不救。

六脈不和,則留為癰。(全文見五臟。此則膏粱所變之癰也。)諸痛癢瘡瘍,皆屬于心。(全文見診。河間云∶人近火氣,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心火之用也?;虬W痛如針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上心火實,則為熱癰,心火虛,則為寒癰。

〔《脈》〕肺乘肝,即為癰。腎移寒于肝,癰腫少氣。(全文見診病傳變,下同。肝藏血,肝病則血從之,而榮氣逆于肉理,生癰腫是也。)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

〔《本》〕 治發背方。草決明生用一升搗碎,生甘草一兩亦碎,水三升,煮取一升,溫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為血之臟,而決明和肝氣,不損元氣也。(本草云。決明除肝熱。)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三陽,小腸膀胱也,下為癰腫獨指膀胱為病。又腦疽、背癰、臀癰之類是也。)運氣癰疽有四∶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瘍。經云∶少陽所至為瘡疹。又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初之氣,寒乃始,陽氣郁,炎暑將起,中外瘡瘍。又云∶少陽所至,為瘡瘍。又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新乐市| 元江| 松滋市| 宿松县| 花垣县| 永寿县| 天祝| 福贡县| 思南县| 蓬溪县| 丰顺县| 泰顺县| 上犹县| 安阳市| 汉寿县| 东乡县| 商丘市| 建德市| 博兴县| 长治市| 波密县| 建始县| 大名县| 台东县| 姚安县| 常山县| 临城县| 阳东县| 沽源县| 合江县| 石首市| 子洲县| 洮南市| 渭源县| 女性| 郯城县| 手机| 武汉市| 永善县|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