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不拘多少,粗大黑紫者)上置瓶中,鹽泥固濟,炭火燒過存性,放冷,出研為細末,每服一錢,薄酒微溫調下,暑月陳米飲下。
〔潔〕保安湯治瘡托里,或已成者速潰。
栝蔞(新者一個,去皮,火焙) 沒藥(通明者一錢,研) 金銀花 甘草 生姜(各半兩)上為細末,用好無灰酒三升,于銀石器內,煎至一升,分作三盞,三次飲盡,病微者,只一服。
如服托里藥不能發散,又作瘡者用此。
〔《精》〕柞木飲子干柞木葉(四兩半) 干荷葉中心蒂 干萱草根 甘草節 地榆(各一兩)上細銼,每服半兩,水二碗,煎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一服。未成者自消,潰者自干。其荷蒂去惡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胸膈;柞木有芒刺能驅逐;地榆主下焦血病。輕小證候,或可倚仗。
〔《精》〕車螯散車螯(一兩, 通赤。本草云.車螯解酒毒) 生甘草 輕粉(五分)上一處為細末,每服四錢,濃煎栝蔞酒調下,五更服,轉下惡物為度。未知,再用。效在五香之上。(本草云∶車螯,大蛤也,一名蜃。)又方車螯(四個,黃泥固濟,火 赤,出火毒一宿) 栝蔞(一個,去皮,瓦上炒香) 燈心(三十莖)甘草節(五分)上為粗末,作一服,酒二盞,煎一盞,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勻,每用酒八分盞,車螯末二錢,膩粉少許調勻,空心溫服,取下惡物黃涎為效。
丹云∶車螯散一以輕粉為佐,一以燈心為佐,其散腫消毒下積,安詳穩重,輕小癥候,可以倚仗。
治背瘡。荊芥穗、木鱉子仁、大黃、歸頭、甘草節。除荊芥穗為君外,余各等分,酒水各一碗,煎至七分,空心向東飲,即下積,與粥便止。若結成者,用川楝子七枚,燒灰酒下。次與十四枚,又次與二十一枚。三帖后,雖結亦小之。(陶氏。)〔《千》〕漏蘆湯治癰疽丹 惡肉,時行熱毒赤腫。
漏蘆 連翹 黃芩 白蘞 枳殼 升麻 粉草 麻黃 樸硝(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上除硝外,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薄荷三葉,同煎溫服,取利為度。
〔《精》〕漏蘆湯生黃 連翹 沉香 漏蘆(各一兩) 粉草(半兩) 大黃(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下。
內消升麻湯治血氣壯實,若患癰疽,大小便不通。
升麻 大黃(各二兩) 黃芩(一兩半) 枳實(麩炒) 當歸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上 咀,水煎食前。
〔羅〕內消丸治瘡腫初生,及瘰 結核,熱毒郁滯,服之內消。
薄荷葉 皂角(不蛀者,水煮至軟。各半斤,煎膏) 牽牛(半斤,取頭末) 青皮 陳皮(各一兩)沉香(半兩) 廣術(炮) 京三棱(炮。各三錢)上為末,入牽牛頭末,用煎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送下,食后。
〔孫真人〕單煮大黃湯(脈實沉而數,膏粱食肉之輩,大腑秘者,詳審用之。)錦紋大黃(酒洗去皮)上一味,銼如麻豆大,水煮服。
〔《精》〕神仙追毒丸能解一切毒,如被狐貍、毒鼠、惡菌、河 毒、疫死牛馬肉毒、蛇犬惡蟲所傷。又治癰疽發背,及療魚臍瘡,人多不識,喚作癰疽,致命殺人者,及治諸風癰疥赤腫瘤等。
五倍子(捶破洗,焙,三兩) 山茨菰(去皮凈,焙,一兩) 麝香(二錢,研入) 千金子(即續隨子去殼,研去油,取霜,一兩) 山豆根(一兩) 紅牙大戟(去蘆洗凈,焙干,一兩半)全蝎 朱砂 雄黃(各一兩)上除千金子、麝香外,七味為細末,卻入研藥另勻,用糯米飲為丸,分四十丸。每服一丸,生姜、薄荷汁、井花水研服。昔有一女子,久年病瘵,磨一丸服之,一時吐下小蟲千余條,半月即無事。丹溪云∶神仙追毒丸,其五倍子消毒殺蟲解風為君,山茨菰、千金子、大戟皆驅逐走泄之劑,佐以麝香升散,若用之固里以發表,實非所宜,茍能灼見臟腑有積毒、異蟲深痼而體不虛者,亦是快藥。古人兵曰義兵,刑曰祥刑,戒勿輕于用也。
〔《靈》〕帝曰∶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榮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劉涓子云∶癰之痛,只在皮膚之上。又云∶癰發如火焚茅。初如黍米大,三兩日如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治。如腫冷發渴發逆,治之難愈。
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命曰疽。
劉涓子云∶疽發,或如小癤,觸則徹心痛,四邊微起如橘皮孔,色紅赤不全變,膿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悶喘急不止。又云∶始發腫高,五指忽平陷者,此內攻之候也。《精要》云∶生疽處,不熱不痛,低陷者,此為內發,難治必死。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癰疽篇《精要》云∶小按乃痛者,病勢淺。大按乃痛者,病勢深。此辨癰疽之法也。)劉涓子云∶癰疽有三等,毒瓦斯浮淺屬腑。(猶傷寒陽癥。)毒瓦斯沉深屬臟。(猶傷寒陰癥。)毒瓦斯猛烈,而行經絡,或淺或深無定,五臟六腑,皆受五毒,難為調理,唯宜急切。(猶傷寒兩感于寒,難治。)于癰發諸處,不問虛實高腫起盛光澤疼痛,只在皮膚之上,熱急脹滿,或有癢疼,別無惡候,初用溫藥平氣,次用排膿發穴。
治癰所謂平氣者,乃犀角飲之類,其方用犀角、連翹、漏蘆、甘草、當歸、肉桂,皆發表之藥也。所謂發穴者,乃棘針丈類,用皂角刺為君。甘草、川芎、乳香為佐使,亦托里之藥也。然不若潔古、東垣諸方,發表托里為穩當。
疽發諸處,不拘大小。(《精要》謂廣一尺二尺曰疽者,非。)惟起在背,廣一尺、二尺、三尺,皮濃而紫黑高腫不常,內疼如錐刺,攻擊滿悶,應四肢重疼,前心亦痛。余處發猶可,唯虛處及近筋骨處,若膿毒未潰,即傷爛筋骨肉損為疽者,屬五臟毒瓦斯深沉,多氣伏硬堅實,而不宜緩慢治之,須內實五臟,外透皮膚,令軟勻和即膿透。宜用內托實臟氣之藥,排膿勻氣乃可,不比癰之毒瓦斯浮淺也,毋作一類治之。
凡一切瘡腫,始覺患起高腫,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內攻之候也,急以內托散及內補湯藥,補填臟腑令實,最怕透膜,膜穿十無一生矣。癰之邪淺,其稽留壅遏,獨在經脈之中,而專攻于外。故初發時,自表便發熱,患處便如柁如盆高腫而痛甚者,縱欲下陷,緣正氣內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發渴發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終不焦枯,五臟終不傷也。疽之邪深,其稽留壅遏,內連五臟,而不專攻于外,故身體或無熱,患處或不腫痛,甚者聲嘶氣脫,眼黑眼小,十指腫黑,如黑多死也。治之之法,癰之初發,當以潔古法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藥以敷之,膿未成者必消,膿已成者速潰也。疽之初發,當以涓子法為主,補填臟腑令實,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歸著而不亂,則可轉死回生,變兇為吉。今世外科不分癰疽,一例宣熱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能自悟其藥之非,惜哉。
治癰疽初覺,腫結未成,可以消,散毒飲子。
黃 (二兩) 甘草(炙) 天羅(生) 山藥(炒) 鬼腰帶葉(半兩,生竹籬陰濕石岸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形生三角)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酒三盞,同煎一二沸,去渣溫服。
〔《精》〕神效托里散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 赤疼痛,憎寒發熱,不問老幼虛弱,并治之。
黃 (去蘆) 忍冬藤葉(各五兩) 當歸(一兩八錢) 粉草(炙,八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至一盞,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少頃再進,留滓外敷。
〔《保》〕諸瘡瘍痛,色變黑紫者,回毒金銀花湯。
金銀花(并梗,二兩) 黃 (四兩) 甘草(一兩)上用酒一升,重湯煮三兩時,去渣溫服。
〔《本》〕黃 散綿黃 (一兩) 甘草(半兩) 皂角刺(揀紅紫者,銼,炒黃,一兩)上細末,每服二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至七分,去渣服。
〔海〕黃 湯與四物相和,亦名托里湯,血氣齊補也。
黃 四物湯人參 黃 白術 茯苓 芍藥 甘草 生姜 當歸 地黃 川芎 多加金銀花煎服。
〔《本》〕內固黃 湯綿黃 人參(各半兩)上細末,入真生龍腦一錢,研細,生藕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溫熱水下,加至四十丸,日三服。
〔丹〕五八嬸年六十歲,背上瘡,脈洪大數,午后惡寒發熱,食少。
連翹 黃 (生,二錢) 人參(二錢) 陳皮 茯苓 五分) 砂仁(三錢) 甘草(炙) 白術(一錢)分十帖煎服。
上方皆以黃 為君,甘草、歸、參為佐,乃實內補虛之中兼托里也。
〔《精》〕阿膠飲子明阿膠(炒如珠) 粉草(各一兩) 橘紅(半兩)上 咀,分作三服,再服以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又方牛膠飲截癰疽惡瘡發險處,服之使毒瓦斯不攻于內。
牛膠(通明者,四兩) 用酒一碗,入膠內重湯煮溶透,攪勻傾出,更浸酒,隨意飲,能飲者以醉為度,此法活人甚多。
又方黃礬丸服過一兩以上,無不取效,最止疼痛,不傷臟腑,活人不可勝數。
白礬(一兩) 黃蠟(半兩)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五十丸,溫酒送下。如未破已消,已破即合,一日服百粒,則有效。能防毒瓦斯內攻,尤能護膜始終,須服半斤,瘡愈后服之尤佳。治蛇咬溶化白礬,乘熱滴傷處,痛即止。一方用明礬飛過研細,以雞子二個取清,調礬末稀稠如糊,用無灰陳好酒,放開服之。膿未成者即消,已成膿者從大小便出,神效,累驗,其功大勝黃礬丸。
國老膏治一切癰疽,能消腫逐毒,使毒不內攻,其效不可具述。
甘草大者二斤,槌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漿汁濃,去盡筋滓,再用絹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用器收之,每服一二匙,無灰酒或白湯亦可。曾服燥藥丹劑者,亦解之。(《本事方》每甘草一斤分作三服,溫酒調下,今云一二匙恐力少也。)遠志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浸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必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若七情內郁,治之必愈。
遠志(不以多少,泔浸,捶去心) 為末,酒一盞,調末三錢,澄清飲之,以滓敷于患處。
忍冬酒初發盒飯服此。或貧乏中,或居鄉僻田夫野老,百發百中。
忍冬藤(生取一把,以葉入砂盆研爛,入酒少許,調和得所,涂敷四圍,中心留一口,又取五兩,用木槌碎,不犯鐵器)甘草(一兩,生,銼)上二味,入砂瓶內,用水二碗,文武火煎至一碗,入好酒一大碗,煎十數沸,去渣,分為三服,一日連夜進盡。病勢重,一日夜可二劑。(忍冬藤補血,如氣虛及寒多人不宜用,是故田夫野老,百發百中也。)〔丹〕阿膠飲、牛膠飲,以牛皮屬金屬土,補肺氣,實大腸,壯胃止泄。黃礬丸,以蠟味甘淡,入大腸有補難化。國老膏,以甘草化毒行經。遠志酒、忍冬酒,皆有補性,歸心歸血,用之頗切。
善用者,以之配入治腫瘍之散結,潰瘍之補虛,亦奏捷功。
上丹溪實內補虛法,皆以參、術、歸、 ,又甚者獨參膏,其法并見后分經條,及散見潰瘍門虛實寒熱條,真轉死回生之捷法也。
癰疽當分經絡論六陰經,六陽經,分布周身,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也。若夫要害處,近虛處,怯薄處,前哲已曾論及,惟分經之言,未聞也。何則?諸經惟少陽厥陰經之生癰疽,理宜預防,以其多氣少血也。其血本少,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危證。
又云∶少陽經多氣少血,與厥陰經同。少陽有相火,尤甚于厥陰經者,其有不思本經少血,遽用驅毒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請述一二成敗之跡以告來者。予族叔父,平生多慮,質弱神勞,年近五十,忽右膊外側廉上生結核,身微寒熱而易怒,食味頗濃,脈之俱浮大弦數,而重似澀。予曰∶此多慮而憂傷血,時在初秋,勿輕視之,宜急補以防變證,以人參一斤作膏,下以竹瀝。病者吝費,招一外科,以十宣、五香散相間與服,旬日后,一日大風拔木,病者發熱,神思不佳,急召予視之,核稍高碩似有膿,于中起一紅線,延過肩后,斜走繞背脊,過入右脅下,不痛,覺肩背重而急迫,食有嘔意,脈同前,但弦多耳。急作人參膏,入芎、術、生姜汁飲之,用人參三斤,瘡潰膿干。又與四物湯,加參、術、陳皮、甘草、半夏、生姜,百余帖而安。此等若在春令,雖神仙不治也,幸而在秋金之令,不幸因時下暴風激起木中相火而致此,自非參膏驟補,何由得免。
(此正涓子所謂補填臟腑之法也。又一人腿外廉生紅腫,一人脅下生紅腫,皆由庸醫誤下之而死,詳見后條。)或曰∶太陰經非多血少氣者乎?何臀疽之生,初無甚苦,往往間有不救者,吾子其能治之乎?予曰∶臀居小腹之后,而又在其下,此陰中之陰也,其道遠,其位僻,雖曰多血,氣運不到。
氣既不到,血亦罕來,中年以后,不可生癰。才有痛腫,參之脈證,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舒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可不慎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