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地官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二曰六行。鄉行之名,所由昉歟。致仕曰鄉老,任職曰鄉大夫。莫不以面命、以耳提、以身倡率。故其時之民,父勉其子,兄詔其弟,童而習之,白首而安之。視此六者,如布帛菽粟之不可一日無,而其行之亦皆出于心之識,然而絕無迫促牽強與夫有所為而為,有所畏而不得不為之苦。自教化衰而民不興行,父母而秦越,親戚而贅瘤。以為名,則有廬墓生子者矣;以為利,則有因攘奪而散粟者矣,不亦大可嗟乎?夫志者所以信今而傳后也,今不可信,何有于后。是編所輯,不惟其事惟其人,其人而未善焉,事雖善弗取也。不則,一介之士,不忍沒也;一行之善,不忍棄也。若愛憎任心,取舍隨意,如魏收所云“舉之則升天,按之則入地”,豈維世之意也耶!志鄉行。
〔明〕
張彥銘寧化人。由鄉薦歷常州通判,致仕終養。崇正學,屏佛老,居鄉三十余年,年九十九。弟彥正年九十、彥隆年八十七。縣令鄭瑄繪其像為圖,屬詩人詠之,號曰“寧陽三老”。
張子才寧化人。永樂間,貢舉茂才,不起。課子孫耕耘為業。景泰中,納粟賑民,辭官不受。
丁致卿字克修,上杭貢生,任臨安訓導歸。購廛居,俾族人收稅以供宗祀。歲祲,焚券賑饑,家因以中落焉。
葉有忠字藎臣,清流人。與弟福相友愛。有忠主家事,必先福而后己。福亦恭順其兄,永樂癸卯舉于鄉,旋卒。有忠為之撫孤,人稱孝友。
伍祐字遵正,清流人。宣德間,邑大饑,就祐食者日千計,閱月乃已。武平陳積玉,亦喜周濟,歲祲減價平糶,富室咸效慕之。
謝禮敬清流人。和平謙遜,力田為業,五世不分居。年七十,縣令欲延為賓,謝曰:“野人疎散,足跡不敢入公門。”其高致如此。
賴添貴字景望,清流人。以鄉薦署仁和教諭。時有諸生逋官租及守糧者不能償,悉捐俸代之。升鄭府長史,穴土得金,言于官,一無所取。
林梁武平人。力學好善,建豐林橋,修伏牛徑,不靳數百金。同邑鐘浩、徐珂亦有善聲。
伊彥謙寧化人。值寇警歲兇,輸谷千石為賑,朝廷旌為義民。成化中,伊彥忠捐谷五百石備賑,有司以聞,亦賜勅旌獎。
邱人福長汀人。正統間,出粟千石賑饑,璽書旌義。
石厚字伯載,武平人。以親老無他兄弟,舍業終養。親歿未葬,適大帽山寇發,空鄉奔竄。厚撫柩號慟,寇感動去。
黃表字德彰,連城人。成化間,建彭坊、江濱、橫坑、蔣地屋橋四座、露橋二十六座。時議筑土城,表鬻產輸工。及彭坊橋毀,子守約、守慎重建,邑人頌之。
戴景禎連城人。成化間,賑濟饑民,賜勅旌義,授官。
周和長汀人。成化間,襲昭信校尉,署武平縣事,無冤獄。嘗捐金修太平橋、開烏石險道,邑人德之。
熊安福長汀人。施田二頃,入興賢莊。嘉靖間,建祠金花坊,邑令祝以事聞,奉勅獎熊氏家廟。
張友信寧化人。嘗于四門設義塜,以瘞枯骸。復捐租田。煮茗、修橋、造舟設渡,以濟行者。
謝纓連城人。少順父志,自任家督,推誠待弟,一錢、尺帛不私。嘗捐金建文川橋,鄉人德之。
鐘岳武平人,習舉子業。父老病,感泣棄去,養志為樂。正德七年,邑中兵亂,輸粟數百石贍軍,歲饑,作粥以飼饑者。
王欽誥寧化人。急病樂施。邑令陳統解組窘甚,欽誥贈金百兩,俾得發裝。又捐數百金,造起風橋石墩三座、瓦屋十楹,行者頌德。
舒經武平人。正德七年,江、廣寇來攻,邑城幾陷,經捐資犒眾,出力并御。寇息,疫興且饑,復竭資賑恤,人多德之。
林瑞字朝興,連城庠生。嘉靖中,與彭翔、胡一貫應貢赴京,翔與貫相繼死,瑞先后為殯。或勸瑞入監,不聽,出己資扶柩歸。
謝超連城人。商于外,有負官緡者鬻妻為超囗,超代償而還其妻。有盜謀劫超資,盜婦與負官緡妻善,泄其謀,超遂遁免。年八十卒。
鄭廷惠長汀人。時苗當為累,惠獨鬻己業以應。嘉靖季寇亂,兩弟被執,捐金詣壘贖之。更為弟償貸贖產,人皆服其義。
沈明經字用卿,銓子。嘉靖甲午應天舉人,知崇仁縣,自免歸,貧不能治裝。邑人資助乃得抵家。歸,杜門,無所干請,亦清而有守者。
胡輝字希大,長汀人。性孝友。嘗置祭田贍族眾。由貢為樂亭丞。子橋,以父老迎歸,能體親志,人稱其孝。
張希顯號石泉,長汀人。與弟希穎相友愛,鄉里無間言。子履祥,隆慶丁卯解元,歷曲江、石門二縣,多異政。己丑入覲,會楚大饑,馳疾計賑,以勞卒于官。
邱桂榮寧化人。嘉靖癸巳,大旱歲饑,桂榮量口貸米,貧無償者置勿問。買山為義塚,力不能殯者,施棺葬埋之。募工曲引冽泉,鑿地積水以供眾汲。鄉毀于寇,貧民寒不護體,為給冬衣一年。子秉洪、秉賢,孫萬山、萬式、萬鐘,三代歷百余年,皆好行其德,守令交獎之。
楊廷器號梅塘,寧化人。以貢為廣州教授。三司教鐸,五署邑篆,青氈之外,別無長物。著有《雪窗自觀錄》、《官游雜記》及《林下自觀稿》。
李青員連城人。孝友樂施。有張姓鬻田于青員,得價五十金,醉臥失之,號泣欲死。青員曰:“無害,金可得也。”復如數與之,張匍匐感謝。夜夢神人,授榆一枝曰:“爾多陰功,錫爾佳兒。”無何,舉一子,遂以名之。后榆以貢知靈山,判處州,有治聲。
童瑗號仁山,連城人。仁厚樂善,讓宅,賑饑。年百歲,邑令造廬。瑗曰:“某無異術,但寡欲清心,濟人利物耳。”
童九棘連城人。父早逝,事母及兄,竭力盡誠。萬歷甲午,歲大歉,九棘破產市谷,捐賑饑民。
李沔長汀貢生。性友愛,好施與。父臨終分產,一與沔,一與側室二子,沔卒三分之。遇故人于金陵,窶甚,捐貲百金以贈。嘗旅舍失金,館人不能白,愿鬻妾以償,沔止之,置不問。
李厚福寧化人。萬歷中大饑,設粥一月。又同邑陰明旦、范雪、伍忠節、黃世明、謝祥相、伍典、伍臣、周欽僎、伊商佐、陰光祥,皆于萬歷甲午、乙未間,各輸谷二百石于官以助賑。
錢文林連城人。慕義好施。邑多虎,嶺路峻險,文林捐貲除治,行人便之。又改學、建閘,多所樂輸。年八十九卒。子應魁廬墓三年。
施賢猷寧化人。父良璧,好施與,利物贍貧,力行不倦。賢猷能繼其志,嘗游汀郡羅漢寺,遇諸生林向陽,怪其色若不懌者,詢其故。林告以寄食僧寮,貧無以償,去此更無所之。賢猷解囊,贈之十金。明年,向陽登賢書,公車取道寧化,止其家,賢猷察其行李蕭索,資斧不充,復措百金付之。鄰有業縫工者,一子頗慧,賢猷為延師,辦館榖,數年,子因以成名。
吳天俊連城諸生。六世不分貲產,天俊總家政,少長有序,衣食必均,門內藹如。同邑吳煥豐亦一門和睦,七世共爨,事親更以孝聞。
羅脩連城人。事繼母以孝稱。嘗有賈人廖姓,亡金七十于橋上,脩拾之,即招還,賈人愿以半酧,卻不受。同邑李端亦還謝姓遺金八十鏹。邑令義其事,欲旌之,奔歸。
李乾連城人。少隨祖華令保定。華卒,父扶柩還里,途遇盜,窘祖母及父甚急,乾號哭告哀,愿以身代,賊為感動去。
沈長權連城人。每歲歉,恒減糶出賑。湖口溪當孔道,行人病涉,長權垂老,以語子廷翰曰:“吾必橋此而后瞑目。”長權歿,廷翰踵成之。孫文沂有祖風,嘗捐屋地廓大黌宮。值湖口橋毀,文沂曰:“我祖系心於此。”出千金重建。
雷監字懋憲,清流人,由貢生歷任興化、松溪、邵武、廣文,咸捐俸購學田。逢歲饑,士賴以存,活者甚眾,所至競立祠以祀。
莢華先清流人,官中書。性好施與,每遇歲祲,作粥以活貧民。捐二百金,倡修龍津、鳳翔二橋。
沈九祥連城人。早失怙,事寡母克孝,獨力營葬二親。兄弟連喪,待嫂如母,撫姪若兒,同居合食,不忍分爨。萬歷間歲饑,嘗出粟以賑。
謝可賢字改我,歸化人。歲大祲,嘗出谷千石以賑,又焚所貸券二千馀金。后以洸貴,贈文林郎。
李琛武平人,以貢生授海澄教諭。時山寇竊發,琛斷其歸路,領兵搗穴,招撫有功。
李焜連城人。父卒,祖母年九十余,焜偕妻周氏左右就養,朝夕不懈。崇禎己巳歲饑,傾囊賑濟,多所全活。后以恩貢授程鄉令,將赴任遘疾卒,邑人哀之。
黃志杰寧化諸生。年五十無子。嘗讀書郊外,道由廁屋,見柱懸包袱,迄暮無收者,守以待旦。果有長沙攸縣人哀號求索,志杰訊之。自言千金行賈,耗折垂盡,僅存百余,昨遺于此,今當丐死長途矣。志杰持還之,其人驚喜,出半相酧。志杰曰:“吾年五十無子女,己之家產不知遺誰,況身外物乎。”其人叩頭祝頌而去。次年,志杰生一子,名極,后即為攸縣令,人謂還金之報。同時,有連城人黃景暉者,亦還江沖樞遺金數十,不受其謝。
陰祖善寧化人。有偷兒入其室,祖善曰:“子為貧耳,可傷也。”解囊金贈之,慰勉而去。有鄒氏子為債家所窘,鬻子婦償之,將別,哭甚哀,祖善為代償,免其離異,退而焚其券。凡宿逋者盡捐之。
伍福合寧化人。三兄俱亡,遺孤六人,撫之如子。值大疫,諸侄病,福合躬湯藥,一夕數起。崇禎丙子,邑饑,福合首倡于本坊城西廟施粥,貧民賴以更生。族戚貧者皆周給之,有族子窮而鬻其女,福合贖回,治裝嫁之。邑令每稱其善行,以為民勸。
李洞連城諸生。祖文有還金、建橋之善。洞性尤孝友。親歿,廬墓三年。
羅元象上杭監生。崇禎十年,杭遭寇警,罄貲助餉,守葫蘆隘,有捍御功。
張鑌長汀人。年五十無嗣,婦為納妾,以義卻之。當花燭夕,促送女還,不索其聘。明年,婦遂生子。
〔國朝〕
胡士銓長汀人。弱冠與父避亂山中,食盡,家人不敢出,士銓潛自踰嶺,竭蹶負米,以供二親。后析產,以腴田讓弟,自取磽瘠。父疾,日夕哀禱,焚券施金,以祈父年。
沈明謨連城人。順治初年,歲饑,出粟賑貸,鄉人得活者無數。同邑謝獻民、羅元會、楊顯圣、楊楨、童介臣、羅兆麟、童上策,皆有賑饑功。
林國材武平人。慕義急公。順治戊子寇警,歲饑,出粟、制纊,遍濟窮乏。
曾锳字叔啟,汀州諸生。嘗作壽山、萬行二橋,費頗不貲,人咸德之。
李士閑汀人。事繼母孝。順治戊子歲饑,煮粥一月,不給,以豆繼之。時饑莩載路,士閑掩骼埋胔以千計。
李日覺連城人。佃戶某母死,謀鬻子以殯,日覺罄所收租贈之。
張振名長汀人。家貧,負薪供母,晨起治爨,候母盥洗畢,躬進飲食,日以為常。郡守王廷掄禮之以勵俗。
盧光萬永定諸生。當鼎革之際,土寇延蔓,官軍欲盡剿之。光萬慮株及無辜,率眾攻,擒殄其渠魁,馀悉平。
危璧宿武平人。母病,衣不解帶。順治庚子,寇犯境。出粟賑貧,全活甚眾。
伍安國寧化人。當鼎革初,民苦于供兵。安國出己財,代為區處,賴安堵者百千家。石、寧寇訌,率眾守陴。后海孽已靖,復出己財招輯,居民獲安聚焉。子應長、孫立愫,皆以孝友聞。
李君郁連城人。貿易延津,見途死者殮之。與友同客沙陽,友覆舟喪貲,計欲自盡,君郁力勸曰:“子有老母在,何敢死。”傾囊贈之。同邑沈敦臨,亦以三十金贈友之覆舟者。
張堯衍字孕元,寧化人。順治初,擊流寇,以勇聞。歲兇賑濟,數里之人賴以甦。嘗市一小力,已成券,其父不勝悲,遽還之,不取其價,且贈以粟焉。
黃應顯寧化人。嘗捐千金造石亭、建長橋,以利行者。
余生明清流諸生。事祖父母、父母,孝養備至。姊與兄嫂皆寡,祗奉惟謹,撫甥、侄有恩。六世同居,門內雍肅。上杭黃金元亦五世六十馀口同居共灶,門無詬誶之聲。
熊楚寶字珩卿,武平國學生。值歲洊饑,施粥三年,全活數千人。又構橋梁,修道路,施衣棺,恤貧乏,維日不足。同邑鍾復昌、王裔榮,亦有義行,仿佛楚寶。
鄧星弁字岳纓,清流人。孝友樂善。康熙丁丑、辛卯、雍正丙午,三次歲祲,發粟賑饑,存活無算。
鐘壎字友仲,武平恩貢生。孝事九十歲老母,處兄弟友愛,教授生徒,累谷三百余石。康熙丁巳歲饑,罄出之,減價平糶,為粥賑饑。同邑鍾承祚、林甡、曾廷英、王習基、鍾峋、王廷英、鍾期明、謝湘、鍾鏡,于康熙甲戌、庚子,雍正丙午,各有賑饑功。
陰上升寧化貢生。常發粟賑鄉里。又逆旅中,全貞婦節操,以義行聞。
徐世舉寧化人。戊子,山宼掠鄉人并其族眾十馀,拘拷以要重賂。世舉傾家貲以贖之。又建橋、修路、置塚、施棺,好行其德,至老不倦。
余有光字光宇,寧化人。嘗宿富家樓,拾金百兩,告主人還之。康熙丁巳、丙子歲祲,設粥賑饑,全活甚眾。同邑曾一正,于康熙戊子、丁巳、丁丑,亦有濟貧義聲。
曾應兆寧化人。筑亭砌路,樂善不倦。有負債者將鬻妻以償,應兆解囊代還,鄉人傳為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