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95字
- 2015-12-26 16:11:54
《虛齋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蔡清撰。清有《易經蒙引》,已著錄。《明史藝文志》載清《虛齋文集》五卷,與此本合。蓋正德間葛志貞所輯,林俊為之序。其后梨棗漫漶,清族孫廷魁復為重刊,而益以《補遺》、《附錄》,分為八卷。然所增不過手簡墨跡,本無關輕重。而史乘傳贊之作一概附入,尤多冗濫,固不若原本之持擇有要矣。清學以窮理為主,篤守朱子之說。其《讀蜀阜存稿私記》中,謂:“朱、陸俱祖孔、孟,而門戶不同。然陸學未盡符於大中至正之矩,不免為偏安之業。”其宗旨所在,可以概見。然其《易經蒙引》,於朱子之解意有未安者,亦多所駁正,不為茍合。是其識解通達,與諸儒之黨同伐異者有殊。故其文章亦淳厚樸直,言皆有物。雖不以藻采見長,而布帛菽粟之言,殊非雕文刻鏤者所可幾也。《明史》本傳稱:“清在吏部,因王恕訪以時事,清上二札。一《請振紀綱》,一《薦劉大夏等三十馀人》,恕皆納用。”今檢其札,乃不見集中。即蔡廷魁增緝之本,亦復不載。蓋清不欲居功,已諱而削其稿矣。其斯為醇儒之用心歟。
《容春堂前集》二十卷、《后集》十四卷、《續集》十八卷、《別集》九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邵寶撰。寶有《左觿》,已著錄。寶舉鄉試,出李東陽之門,故其詩文矩度,皆宗法東陽。東陽於其詩文亦極推獎。當寶以侍郎予告歸,東陽作《信難》一篇以贈,稱其集“出入經史,蒐羅傳記,該括情事,摹寫景物,以極其所欲言。
而無冗字長語,辛苦不怡之色。若欲進於古之人”。且以歐陽修之知蘇軾為比,其心之相契如此。然東陽所見只有《前集》。其《后集》、《續集》、《別集》則寶后所續編,東陽弗及睹也。今統觀四集,其文邊幅少狹,而高簡有法,要無愧於醇正之目。《明史儒林傳》稱:“其學以洛、閩為的,嘗曰:‘吾愿為真士大夫,不愿為假道學。’其文典重和雅,以李東陽為宗。而原本經術,粹然一出於正。”殆非虛美。其詩清和淡泊,尤能抒寫性靈。顧元慶《夷白齋詩話》極稱其《乞歸終養上疏不允》一篇,謂其感動激發,最為海內傳誦,蓋其真摯不可及云。
《羅圭峰文集》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羅玘撰。玘字景鳴,南城人,成化丁未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謚文肅,事跡具《明史文苑傳》。玘以氣節重一時。其《乞定宗社大計》二疏及《上李東陽書》,皆言人之所難言。其文規橅韓愈,戛戛獨造,多抑掩其意,迂折其詞,使人思之於言外。《陳洪謨序》稱:“聞其為文,必嘔心積慮,至扃戶牖,或踞木石隱度逾旬日,或逾歲時,神生境具,而后命筆,稍涉於萎陋詘誕之微,雖數易稿不憚,蓋與宋陳師道之吟詩不甚相遠。其幽渺奧折也固宜,而磊落嵚崎,有意作態,不能如韓文之渾噩,亦緣於是。殆性耽孤僻,有所偏詣歟。”
然在明人之中,亦可謂為其難者矣。明制,以翰林教習宦官,謂之內館。據玘所作《白江墓碑》,蓋嘗充是任者。故集中諸文,為宦官作者頗多。雖玘之風概,可以共諒於后世,然其為微瑕,不止陶集之閑情。顧一一錄之,是所不可解也。
《因樹屋書影》稱玘集一刻於盱眙,再刻於南國子監,又有武進孫氏本,今皆未見。據此本所敘,則初刻於常州,再刻於荊州,版皆佚。嘉靖五年,陳洪謨得荊州本六卷,又得《續集》二卷、《奏議》一卷,匯而重刊。后其鄉人黃端伯又於玘曾孫寬處求得逸稿,合原集編為三十卷。是其集輾轉增入,已非其舊。茲數篇者,毋乃端伯所增入歟。此本為康熙庚午玘八世從孫美才所刊,編次頗無體例。
如文以壽文為冠,而以奏議列雜著后;詩亦以壽詩為冠,而名之曰“古樂府”。
又以詞置賦之后、詩之前,皆為顛舛。其《凡例》第二條云:“集中詳加評綴,凡有資舉業者,聯圈標出。”所見如是,則其失於刊削,以多為貴亦宜矣。
《吳文肅公摘稿》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吳儼撰。儼字克溫,宜興人,成化丁未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謚文肅,事跡具《明史》本傳。正德初,儼主順天鄉試,以《為臣不易》命題,為劉瑾所怒,以飛語罷去。瑾誅,乃復進用。其程文今在集中。史稱劉瑾聞儼家多貲,遣人啖以美官。儼峻拒之,瑾怒。會大計群吏,中旨罷儼官。即其事也。其集初藏於家。至萬歷甲申,其孫士遇始刊版。同邑王升、武進莊煦及其仲孫達可為刪而存之,故名曰《摘稿》。儼當何、李未出以前,猶守明初舊格,無鉤棘涂飾之習。
其才其學,雖皆不及李東陽之宏富,而文章局度舂容,詩格亦復嫻雅。往往因題寓意,不似當時臺閣流派,沿為膚廓。雖名不甚著,要與東陽肩隨,亦足相羽翼也。
《熊峰集》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石珤撰。珤字邦彥,藁城人,成化丁未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隱,改謚文介,事跡具《明史》本傳。珤出李東陽之門,東陽每稱后進可托以柄斯文者,惟珤一人。皇甫汸嘗刪定其集為四卷,歲久版佚。國朝康熙丁未,馀姚孫光{昜灬}為藁城知縣,得《別集》遺稿於其家,為合而重刊之。嗣聞真定梁清標家有其全集,乃購得續刊,共為十卷,即此本也。自一卷至四卷為詩,五卷、六卷為文,七卷至九卷又為詩,十卷又為文。蓋刊版已定,不能依類續入,故其體例叢脞如是也。珤詩文皆平正通達,具有茶陵之體,故東陽特許之。當北地、信陽骎骎代興之日,而珤獨堅守師說。屢典文衡,皆力斥浮夸,使粹然一出於正。雖才學皆遜東陽,而湜湜持正,不趨時好,亦可謂堅立之士矣。
《立齋遺文》五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鄒智撰。智字汝愚,合州人。成化丙午鄉試第一人。時萬安方倚內官怙權。
智上公車時,道過王恕,即立志欲發其奸。丁未成進士,改庶吉士。會星變,遂上疏擊安及劉吉、尹直三大學士,兼劾中官。雖留中不報,而奸黨銜之次骨,乃借他事羅織下詔獄,將擬死刑。彭韶力持之,得謫廣東石城千戶所吏目。卒於官,年僅二十六。事跡具《明史》本傳。金祺作《智墓志》,稱所著有《立齋集》藏於家。考集中《初到石城詩》第二首后有其友人順德知縣吳廷舉附注,記智自改定中四句事。末有附載《寄吳獻臣》一書,失其姓名,論刻集及作序事。則集為廷舉所編次刊刻。此本前有什邡縣訓導《李廷樑序》稱舊版佚闕,案臺李公芳麓重梓。蓋天啟乙丑所刊也。凡奏疏一卷、雜文三卷、詩一卷、附錄一卷。智疏劾權奸,直聲動天下。然於君國之間,纏綿篤摯,至死不忘,無一毫怨尤之意。
其《在獄詩》有云:“夢中不識身猶系,又逐東風入紫宸。”其《辭朝詩》有云:“云韶聲靜拜彤墀,轉覺嬋媛不自持。罪大故應誅兩觀,網疏猶得竄三危。盡披肝膽知何日,望見衣裳只此時。但愿太平無一事,孤臣萬死竟何悲。”與明季臺諫務以矯激沽名者,相去萬萬。故詩文多發於至性,不假修飾之功,雖間傷樸遬,而真氣流溢,其感人者固在文字外矣。
《西村集》八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史鑒撰。案憲宗、孝宗時有兩史鑒。其一長洲人,弘治己未進士,見《太學題名碑》。其一吳江人,字明古,號西村,隱居不仕,即撰此集者也。鑒留心經世之務,三原王恕巡撫江南時,聞其名,延見之,訪以時政。鑒指陳利病。恕深服其才,以為可以當一面。所著詩四卷、文四卷,嘉靖間其孫周裒而刊之,以墓表及諸人哀挽之詩附於后。周用、盧襄各為之序。其文究悉物情,練達時勢,多關於國計民生,而於吳中水利言之尤詳。第五卷皆明初諸人《列傳》,敘次簡明,疑其欲為野史而未就也。其詩亦落落無俗韻,惟古詩不知古音,所注葉韻多謬誤。文中《祭徐有貞文》及文后《跋》一篇,以私恩之故,為力辨奪門一事,未免曲筆耳。案王士禎《香祖筆記》曰:“吳江門人徐翰林電發(案電發乃檢討徐釚之字),寄《西村集》二十八卷,其鄉前輩史鑒明古著也。集中有曾祖文質府君行狀(案文質乃史彬之字),只言洪武中縛貪吏詣闕事,無一語及靖難。
集是陳繼儒仲醇選”云云。是鑒集本二十八卷。此本八卷,尚非完帙。然今未見繼儒所選本,故仍以此本著錄,而附載其卷帙之異同,備考證焉。
《胡文敬公集》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胡居仁撰。居仁有《易像抄》,已著錄。居仁本從吳與弼游,而醇正篤實,乃過其師遠甚。其學以治心養性為本,以經世宰物為用,以主忠信為先,以求放心為要。史稱薛瑄之后,惟居仁一人而已。居仁病學者撰述繁蕪,嘗謂朱子注《參同契》、《陰符經》皆可不作。故《易傳》、《春秋傳》外,於經書皆不輕為之注。講授之語,亦惟《居業錄》一編。詩文尤罕。是集乃其門人余祐網羅散失而成。雖中多少作,然近里著己皆粹然儒者之言,不似吳與弼書動稱夢見孔子也。
《小鳴稿》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秦王朱誠泳撰。誠泳號賓竹道人,太祖五世孫也。弘治元年以鎮安王襲封。
十一年薨,謚曰簡。《明史諸王列傳》稱“誠泳性孝友恭謹,嘗銘冠服以自警”。
所著有《經進小鳴集》。案朱彝尊《詩話》稱:“王年十齡,嫡母陳妃以唐詩教之,日記一首。嗣位后日賦一篇,三十年靡閑。”(案誠泳襲爵僅十一年,此云三十年當并其初封鎮安王時言之也。)既薨,紀善強晟校刻其詩。嘉靖初,王孫定王維焯表上之,詔送史館。史稱“經進”,蓋由於此。此本不題“經進”字,蓋刻在前而進在后也。自卷一至卷八皆詩;卷九為雜文;卷十為《恩賜勝覽錄》,乃弘治癸丑,誠泳請朝命養疾於鳳泉溫泉湯泉時所作。其詩古體清淺而質樸,近體諧婉可誦,七絕尤為擅場。如《秋夜詩》云“霽月滿窗明似晝,梧桐如雨下空庭”,又云“空庭久坐不成寐,明月滿階砧杵聲”,又《山行詩》云“啼鳥無聲僧入定,半巖風落紫藤花”,皆風骨戍削,往往有晚唐格意。爾時館閣之中,轉無此清音矣。
《方簡肅文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方良永撰。良永字壽卿,莆田人,弘治庚戌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告歸再起,巡撫應天,中途疾作,乞致仕,旋除南京刑部尚書,良永已先卒。謚簡肅。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為河南按察使鄭茂所編,隆慶庚午其孫山東布政使攸續刊之。良永當正德時歷仕巖疆,皆著豐采。乞休后廷推屢及,輒以養親辭。今諸疏俱在集中,進退頗為不茍。其文信筆揮灑,雖不刻意求工,而和平坦易,不事鉤棘。視后來摹擬涂飾之習,轉為本色。其論劾朱寧一疏,慷慨壯烈,猶有牽裾折檻之風。又常豫決寧王宸濠反謀。濠敗后,貽書王守仁,與論定亂大計,及其生平言學,則云:“近世學者,出天入神,超悟獨到,專以心學為言,皆附於象山,其妄如此。即所為象山者似矣,而中實未然,毋亦優孟之為孫叔敖歟。”其語皆隱刺守仁,可謂卓然不阿其所好者矣。
《懷星堂集》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祝允明撰。允明有《蘇材小纂》,已著錄。《明史藝文志》載《祝氏集略》三十卷、《懷星堂集》三十卷、《小集》七卷。本傳稱其《詩文集》六十卷。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載《祝氏集略》外,又有《金縷》、《醉紅》、《窺簾》、《暢哉》、《擲果》、《拂弦》、《玉期》等集。今行於世者惟《祝氏集略》及此集,凡詩八卷、雜文二十二卷。允明與同郡唐寅并以任誕為世指目。寅以畫名,允明以書名,文章均其馀事。寅詩頹唐淺率,老益潦倒。袁袠所輯《六如居士集》,王世貞《藝苑卮言》以“乞兒唱蓮花落”詆之。顧璘《國寶新編》稱:“允明學務師古,吐詞命意,迥絕俗界。效齊、梁月露之體,高者凌徐、庾,下亦不失皮、陸。”其推挹誠為過當。然允明詩取材頗富,造語頗妍,下擷晚唐,上薄六代,往往得其一體。其文亦蕭灑自如,不甚倚門傍戶。雖無江山萬里之鉅觀,而一邱一壑,時復有致。才人之作,亦不妨存備一格矣。
《整庵存稿》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羅欽順撰。欽順之學以窮理格物為宗,力攻王守仁良知之說。其大旨具見所作《困知記》中,已別著錄。至詞章之事,非其所好,談藝家亦罕論及之。其弟欽藹,作《儀訓錄》,嘗稱“欽順於應酬文字辭謝居多,下筆稿成,未嘗自是。
舊稿盈笥,晚年手自芟存,馀悉焚去。謂二子曰:‘此等文字世間不少,慎勿出以示人,姑留自觀可也’”云云。其志趣可以想見。然集中所作,雖意境稍涉平衍,而典雅醇正,猶未失成化以來舊格。詩雖近擊壤派,尚不至為有韻之語錄。
以抗行作者則不能,在講學諸家亦可云質有其文矣。
《東江家藏集》四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顧清撰。清有《松江府志》,已著錄。是編凡《山中稿》四卷為初集,乃未仕時作。《北游稿》二十九卷為中集,乃既仕后作。《歸來稿》九卷為后集,乃致仕后作。皆清晚年所自編,故體例頗為精審。又有《留都稿》四卷、《存稿》十卷,為其子孫所續輯,今已不傳矣。清學端行謹,砥礪名節。當正德時,諫疏凡十數上。嘉靖初,力請停遣旗校,於時政皆有所獻替。其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文章簡煉醇雅,自嫻法律。當時何、李崛興,文體將變,清獨力守先民之矩矱。雖波瀾氣焰未能極俶奇偉麗之觀,要不謂之正聲不可也。在茶陵一派之中,亦挺然翹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