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4章

《一峰集》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羅倫撰。倫字彝正,別號一峰,江西永豐人。成化丙戌進士第一,授修撰。

釋褐甫三月,以疏劾大學(xué)士李賢,謫泉州市舶副提舉。明年詔還,復(fù)原官,改南京供職。尋以疾辭歸,退居金牛山,授徒講學(xué)以終。事跡具《明史》本傳。倫與陳獻章稱石交,然獻章以超悟為宗,而倫篤守宋儒之途轍,所學(xué)則殊。《明儒學(xué)案》云:“倫剛介絕俗,生平不作合同之語,不為軟巽之行。凍餒幾於死亡,而無足以動其中,庶可謂之無欲。”今覽其文,剛毅之氣,形於楮墨。詩亦磊砢不凡,雖執(zhí)義過堅,時或失於迂闊。又喜排疊先儒傳注成語,少淘汰之功,或失於繁冗。然亦多心得之言,非外強中乾者比也。后載《夢稿》二卷,記夢之詞至三百馀首,隱約幻渺,幾莫測其用意所在,亦文集中罕見之體。以其人足重,故得附本集以傳,今亦姑仍舊本錄之焉。

《篁墩集》九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是集為敏政所自訂。據(jù)《千頃堂書目》,尚有《外集》十二卷、《別集》二卷、《行素稿》一卷、《拾遺》一卷、《雜著》一卷。今皆不在此編中,疑其本別行也。敏政學(xué)問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談無根者比。特以生於朱子之鄉(xiāng),又自稱為程子之裔,故於漢儒、宋儒判如冰炭,於蜀黨、洛黨亦爭若寇仇。門戶之見既深,徇其私心,遂往往傷於偏駁。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鄭康成祀於其鄉(xiāng);作《蘇氏梼杌》,以鍛煉蘇軾,復(fù)伊川九世之讎,至今為通人所詬厲。其文格亦頗頹唐,不出當(dāng)時風(fēng)氣;詩歌多至數(shù)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然明之中葉,士大夫侈談性命,其病日流於空疏,敏政獨以雄才博學(xué),挺出一時。集中徵引故實,恃其淹博,不加詳檢,舛誤者固多,其考證精當(dāng)者亦時有可取。要為一時之碩學(xué),未可盡以蕪雜廢也。

其集名曰“篁墩”者,考新安有黃墩,為晉新安太守黃積所居。子孫世宅於此,故以“黃”為名。自羅愿《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載皆同。敏政乃稱“黃”本“篁”字,因黃巢而改,遂稱曰“篁墩”,為之作記,且以自號。其說杜撰無稽,然名從主人,實為古義,今亦仍其舊稱焉。

《楓山集》四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章懋撰。懋有《楓山語錄》,已著錄。懋初在詞垣,以直諫著名。今集中第一篇即其原疏。考元夕張燈,未為失德,詞臣賡韻,亦有前規(guī)。而反覆力爭,近乎伊川之諫折柳,未免矯激太過。然其意要不失於持正,故君子猶有取焉。至其平生清節(jié),矯矯過人,可謂耿介拔俗之操。其講學(xué)恪守前賢,弗逾尺寸,不屑為浮夸表暴之談。在明代諸儒,尤為淳實。《明史》本傳稱,或諷之為文章,則對曰:“此小技耳,予弗暇。”有勸以著述者,曰:“先儒之言至矣,芟其繁可也。”蓋其旨惟在身體力行,而於語言文字之間非所留意。故生平所作,止於如此。然所存皆辭意醇正,有和平溫厚之風(fēng)。蓋道德之腴,發(fā)為詞章,固非蠟貌梔言者所可比爾。

《莊定山集》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莊撰。字孔旸,江浦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南京禮部郎中,事跡具《明史》本傳。官檢討時,以不奉詔作《鼇山詩》,與章懋、黃仲昭同謫。淪落者垂三十年,世頗推其氣節(jié)。惟癖於講學(xué),故其文多闡《太極圖》之義,其詩亦全作《擊壤集》之體,又頗為世所嗤點。然如《病眼詩》“殘書楚漢燈前壘,草閣江山霧里詩”句,楊慎亦嘗稱之。其他如“山隨病起青逾峻,菊到秋深瘦亦香”,“土屋背墻烘野日,午溪隨步領(lǐng)和風(fēng)”,“碧樹可驚游子夢,黃花偏愛老人頭”,“酒盞漫傾剛月上,釣絲才飏恰風(fēng)和”諸句,亦未嘗不語含興象。蓋其學(xué)以主靜為宗,故息慮澄觀,天機偶到,往往妙合自然,不可以文章格律論,要亦文章之一種。譬諸釣叟田翁,不可繩以禮貌,而野逸之態(tài),乃有時可入畫圖。

錄之以備別格,亦論唐詩者存《寒山子集》之意也。

《未軒文集》十二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黃仲昭撰。仲昭有《八閩通志》,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劉節(jié)所編。凡文六卷、詩五卷、詞一卷,而以碑文、墓志銘附之。仲昭官編修時,與章懋、莊并以疏爭元宵煙火事廷杖謫官,當(dāng)時有“翰林三君子”之目。后懋與并以聚徒講學(xué)為事,而仲昭獨刻意紀(jì)述。《八閩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南平縣志》、《興化府志》皆所編錄。故楓山、定山之名滿於天下,仲昭幾為所掩。然三人氣節(jié)相同,居官清介相同,文章質(zhì)實亦略相同。未可以仲昭篤志勵行,不作語錄,遂分優(yōu)劣於其間也。林瀚作《仲昭墓志》,稱其作為文章,渾厚典重,無艱深聱<石堯>之語。鄭岳《莆陽文獻傳》亦稱其有《未軒集》若干卷,文詞典雅。今觀其集,雖尚沿當(dāng)日平實之格,而人品既高,自無鄙語。頡頏於作者之間,正不以坦易為嫌矣。

《醫(yī)閭集》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賀欽撰。欽字克恭,其先浙之定海人,以戍籍隸遼東義州衛(wèi)。登成化丙戌進士,授戶科給事中,謝病歸。弘治初,起陜西參議,檄未至而母歿,乃上疏懇辭。服闋,遂不復(fù)出。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此編乃其子士諮蒐輯遺稿并生平言行都為一集。前三卷為《言行錄》。四卷至七卷為《存稿》,皆雜文。第八卷為《奏稿》。第九卷為《詩稿》。以欽常讀書醫(yī)無閭山,自號醫(yī)閭山人,因以名集。欽之學(xué)出於陳獻章。然獻章之學(xué)主靜悟,欽之學(xué)則期於返身實踐,能補苴其師之所偏。嘗言“為學(xué)不在求之高遠,在主靜以收放心而已”。故集中所錄言行,皆平易真樸,非高談性命者可比。而所上諸奏疏,亦無不通達治理,確然可見諸施行。在講學(xué)諸人之中,獨為篤實而純正。文章雖多信筆揮灑,不甚修詞,而仁義之言,藹然可見,固不必以工拙論也。

《翠渠摘稿》七卷、《補遺》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周瑛撰。瑛有《書纂》,已著錄。所著詩文集曰《翠渠類稿》。此本乃其門人林近龍所選錄,故曰《摘稿》。鄭岳撰《瑛傳》,稱其文章渾成雅健,詩格調(diào)高古。瑛亦嘗作絕句云:“老去歸平澹,時人或未知。”則其自命不在以繁音縟節(jié)務(wù)諧俗耳矣。朱彝尊《明詩綜》、鄭王臣《莆風(fēng)清籟集》并載瑛《履霜操樂府》,其言怨而不怒,足正昌黎之失。此集中乃未收之,或近龍去取失當(dāng),誤佚之歟。末附說三篇、序一篇、詩十八首,共為一卷,乃康熙戊子其七世孫維鑣於家乘中鈔出,以補《摘稿》所遺者。然冠以鄭岳所撰《傳》。其八世孫成又於雍正壬子求得瑛自撰志銘,補錄於后,亦列於題跋之中。均乖編次之體。張詡作陳獻章行狀,稱瑛為獻章門人,而《成跋》力辨其非。以二人之集考之,蓋始合而終睽者。詡與成之說皆各執(zhí)其一偏。《明史儒林傳》亦稱瑛始與獻章友,獻章之學(xué)主於靜,瑛不然之,謂學(xué)當(dāng)以居敬為主云。

《家藏集》七十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吳寬撰。寬字原博,號匏庵,長洲人,成化壬辰進士第一,官至掌詹事府、禮部尚書,謚文定,事跡具《明史》本傳。集為寬所自訂。李東陽、王鏊二《序》皆稱詩三十卷、雜文四十卷,總為七十卷。今此本詩目相同,而文集實多七卷,又附以補遺文六篇。《后序》亦稱寬子中書舍人奭蒐閱笥稿,得詩三十卷、文四十七卷,與《前序》頗不合,疑七十卷以上乃寬原編,而其后七卷則出奭等所附益也。寬學(xué)有根柢,為當(dāng)時館閣鉅手。平生學(xué)宗蘇氏,字法亦酷肖東坡,縑素流傳,賞鑒家至今藏弆。詩文亦和平恬雅,有鳴鸞佩玉之風(fēng)。朱承爵《存馀堂詩話》極稱其《雪后入朝詩》,雖非高格。至謂其詩格尚渾厚,琢句沉著,用事典切,無漫然嘲風(fēng)弄月之語,則頗為得實。以之羽翼茶陵,實如驂之有靳。至其作《史彬墓表》,稱其以力田拓業(yè),代為稅長,而不載有從建文君出亡之事。后人因據(jù)以正《致身錄》諸書之訛,是尤可以資考訂矣。

《歸田稿》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謝遷撰。遷字于喬,馀姚人,成化乙未進士第一,授修撰,官至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xué)士,謚文正,事跡具《明史》本傳。遷之在內(nèi)閣也,與劉健同心輔政。

史稱其秉節(jié)直諒,見事明敏,天下稱為賢相。其文集全稿,嘉靖中倭亂被毀。此集乃其致仕以后及再召時所作。自題曰《歸田稿》,以授其子至者也。國朝康熙中,其七世孫大名府同知鐘和復(fù)加釐輯,梓而傳之。集中奏疏,類多晚年陳謝之作。凡在朝時嘉謨讜論,均已無存。即史所稱《請罷選妃嬪》、《禁約內(nèi)官》諸疏,亦不在其間,則其散失者當(dāng)復(fù)不少。然遷當(dāng)歸里以后,正劉瑾、焦芳等挾怨修隙,日在危疑震撼之中。而所作詩文,大抵詞旨和平,惟惓惓寄江湖魏闕之思。

老臣憂國,退不忘君,讀此一編,已足以知其忠悃矣。

《震澤集》三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鏊撰。鏊有《史馀》,已著錄。鏊以制義名一代。雖鄉(xiāng)塾童稚,才能誦讀八比,即無不知有王守溪者。然其古文亦湛深經(jīng)術(shù),典雅遒潔,有唐宋遺風(fēng)。

蓋有明盛時,雖為時文者亦必研索六籍,汎覽百氏,以培其根柢,而窮其波瀾。

鏊困頓名場,老乃得遇。其澤於古者已深,故時文工而古文亦工也。史稱鏊上言欲仿前代制科,如博學(xué)鴻詞之類,以收異才。六年一舉。尤異者,授以清要之職。

有官者加秩。數(shù)年之后,士類濯磨,必以通經(jīng)學(xué)古為高,脫去謏聞之陋。時不能用。又稱鏊取士尚經(jīng)術(shù),險詭者一切屏去。弘、正間文體為一變,則鏊之所學(xué)可知矣。集中《尊號議》、《昭穆對》,大旨與張璁、桂萼相合。故霍韜為其集序,極為推挹,至比於孔門之游、夏,未免朋黨之私。然其謂鏊早學(xué)於蘇,晚學(xué)於韓,折衷於程朱,則固公論也。其《河源考》一篇,能不信篤什所言,似為有見。而雜引佛典、道書以駁昆侖之說,則考證殊為疏舛。此由明代幅員至嘉峪關(guān)而止,軺車不到之地,徒執(zhí)故籍以推測之,其形響揣摩,固亦不足怪矣。

《郁洲遺稿》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梁儲撰。儲字叔厚,號厚齋,晚號郁洲,廣東順德人。成化戊戌進士。官至華蓋殿大學(xué)士。謚文康。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其子次挹所編。初名《郁洲集》,香山黃佐為之序。后其孫孜官中書舍人,從內(nèi)閣錄其奏疏,補入集中,釐為十卷,故名曰《郁洲遺稿》。即此本也。儲歷事三朝,當(dāng)武宗末造,正杌隉不寧之時,乃能岳岳懷方,彌縫匡救。集中所載奏疏,如武宗自封鎮(zhèn)國公,則上疏力阻。許給秦王關(guān)中閑田為牧地,則草敕時為危言以動聽,事遂得寢。又力請回鑾疏至八九上,無非惓惓忠愛之忱。雖辭乏華腴,而義存規(guī)諫,亦可云古之遺直矣。胡維霖《墨池浪語》乃引楊慎之言,謂“《明通紀(jì)》一書乃儲弟梁億所撰。

故以不草《威武大將軍敕》歸之於儲,其實寫《威武大將軍敕》者儲也。內(nèi)閣有敕書稿簿,綴撰文者姓名,何可誣也”云云。其說獨異,然稿簿果存,不應(yīng)終明之世無一人見而言之,《明史》本傳亦無明文,置之不論可也。至於集中詩文,寥寥無幾,體格亦不甚高。《黃佐序》稱其生平著作多不存稿,蓋非其注意之所在云。

《見素文集》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續(xù)集》十二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林俊撰。俊字待用,號見素,莆田人,成化戊戌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謚貞肅,事跡具《明史》本傳。俊始以糾權(quán)珰遠謫。及撫江右,則抗逆藩;撫西蜀,則平巨寇,為弘、正間名臣。晚年再起,龂龂持正。卒以不附合張璁、桂萼,致歿后削籍,葬以士禮,尤見后凋之節(jié)。所著詩文,《張詡序》謂俊致仕之時手編成集者五十馀卷。此本文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續(xù)集》詩文十二卷,兼及其起廢以后所作,并附以遺疏四首,與《詡序》不符。蓋已出后人裒輯,非俊自編之原本也。俊為文,體裁不一,大都奇崛博奧,不沿襲臺閣之派。其詩多學(xué)山谷、后山兩家,頗多隱澀之詞,而氣味頗能遠俗。奏議分《兩曹》、《外臺》、《內(nèi)臺》、《西征》、《起輔》、《新政》、《秋臺》六稿,無不委曲詳盡,通達事機。平生經(jīng)略,此足見其大凡矣。又案王鳳靈《續(xù)集序》,稱俊原有詩集十四卷,此本無之。別有《西征集》,凡詩歌二百二篇、跋二篇、賦一篇、書二十二篇、祭文二十四篇、序四篇、記五篇,亦不以詩為一集。觀其孫及祖《跋》,稱重梓是書而詩集尚闕。是當(dāng)時本未同刊,故流傳頗鮮。今仍其原第著錄云,《古城集》六卷、《補遺》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吉撰。吉字克修,號翼齋,又曰默庵,又曰怡窩,晚乃自稱曰古城,馀干人。成化辛丑進士,官至貴州左布政使。是編第一卷為《三朝奏議》,第二卷為《陸學(xué)訂疑》,第三卷為《貞觀小斷》,第四卷為《文略》,第五、第六卷為詩。末有《補遺》,皆雜文。明至正德初年,姚江之說興,而學(xué)問一變;北地、信陽之說興,而文章亦一變。吉當(dāng)其時,猶兢兢守先民矩矱,高明不及王守仁,而篤實則勝之;才雄學(xué)富不及李夢陽、何景明,而平正通達則勝之。且為工部主事時,則盡言直諫,忤武宗,謫官。為廣西布政使時,又以不肯納賂劉瑾貶秩。

而為肇慶府同知時,力持公議,掊擊柳璟,愿與都御史秦纮同逮,卒白其冤,尤人情所難。以剛正之氣,發(fā)為文章,固不與雕章繪句同日而論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春市| 财经| 原阳县| 大渡口区| 崇义县| 达尔| 浦东新区| 东明县| 汝城县| 富顺县| 腾冲县| 江津市| 广饶县| 临西县| 定兴县| 克东县| 阳曲县| 阿图什市| 宁陕县| 吴川市| 修武县| 永昌县| 宣恩县| 同江市| 玉林市| 黄浦区| 应用必备| 清远市| 呼和浩特市| 安达市| 通城县| 萨嘎县| 灵璧县| 南溪县| 高清| 石城县| 中西区| 兴安盟| 莎车县| 文水县|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