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654字
- 2015-12-26 16:11:54
當元季之亂,隱居不仕。邑人艾科為作傳,稱“使天假其年,遇明太祖,必為劉基、宋濂”則沒於順帝末年也。其集兵燹之馀,僅存十一。傳稱其七歲能詩,已具作者風力,名籍籍一時,視伯生、子昂,不輸一籌。今觀所作,大都悲壯激烈,而頗病粗豪。非惟未足抗虞集,亦未足以敵趙孟頫,傳所稱者殊過。然長歌慷慨之中,能發乎情,止乎禮義,身處末季,惓惓然想見太平,猶有詩人忠厚之遺。
其在元季,要亦不失為作者也。集中《陌上花詩小序》,誤以錢镠為梁元帝,頗為乖舛。蓋興酣落筆,記憶偶疏。庾信“桂華”之語,誤讀《漢書》;王維“垂楊”之句,訛解《莊子》。取其大端,則小疵可略,論古人者正不在尋章摘句間矣。
《師山文集》八卷、《遺文》五卷、《附錄》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元鄭玉撰。玉有《春秋闕疑》,已著錄。是編《文集》八卷,前有至正丁亥《程文序》。又有至正庚寅玉《自序》,蓋即玉所自編。惟《序》稱“名曰《馀力稿》,以見吾學之不專於文詞”,則集名似后人追改。然《王祎序》及《楊士奇跋》已皆稱《師山集》,則初刻時已改名矣。《遺文》五卷,不知何人所編。
程敏政跋玉《釣臺詩卷》,稱其裔孫虬裝潢成冊。張駿《和敏政詩跋》,亦稱玉裔孫鯨虬,皆能詩。其或出虬等之手歟。《附錄》一卷,則當時酬贈詩文,及后人題詠也。玉《自序》謂:“韓、柳、歐、蘇涂天下之耳目,置斯民於無聞見之地。道之不明,文章障之;道之不行,文章尼之。”其《與洪君實書》,又力詆唐皇甫湜,其言殊妄。汪克寬作玉行狀,稱其文“以正大剛直之氣,發為雄渾警拔之詞。感慨頓挫,簡潔純粹。然紀事樸實,不為雕鏤鍛煉,跌宕怪神之作。出入馬遷、班固,而根之以六經之至理”。其推尊亦太過。然玉學術本醇,克寬所謂大抵主於明正道,扶世教者,其論不誣。其文皆雅潔不支,歐陽玄所謂嚴而有法者(案玄此語亦見克寬志中),亦為不愧。其《送葛子熙序》,稱:“陸子之質高明,故好簡易。朱子之質篤實,故好邃密。所入之途有不同,及其至也,三綱五常、仁義道德豈有不同者哉?況同是堯、舜,同非桀、紂;同尊周、孔,同排釋、老;同以天理為公,同以人欲為私。大本達道,無有不同者。學者不求其所以同,惟求其所以異,此豈善學圣賢者哉?”又《與汪真卿書》,稱:“朱子盡取群賢之書,析其同異,歸之至當。使吾道在宇宙如青天白日,萬象燦然,莫不畢見。然自是以來,三尺之童,即談忠恕。目未識丁,亦聞性與天道。一變而為口耳之弊。蓋古人之學,以所到之深淺為所見之高下,所言皆實事。今人之學,所見雖遠而皆空言。此豈朱子畢盡精微以教世之意哉?”其言皆辨別真偽,洞見癥結,無講學家門戶之見。知其授命成仁,搘拄名教,不自剽竊語錄中來矣。
《友石山人遺稿》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王翰撰。翰字用文,其先西夏人。元初從下江淮,授領兵千戶,鎮廬州,因家焉。翰少襲爵,有能名,累遷江西、福建行省郎中。陳友定留居幕府,表授潮州路總管,兼督循、梅、惠三州。友定敗,浮海抵交趾,不果。屏居永福之觀獵山,著黃冠服者十一年。洪武間辟書再至,翰以幼子偁托其故人吳海,遂自引決。翰本將家子,志匡時難,不幸遭宗邦顛沛,其慷慨激烈之氣,往往托之聲詩。
故雖篇什無多,而沈郁頓挫,凜然足見其志節。如《題畫葵花》云:“憐渠自是無情物,猶解傾心向太陽。”《送陳仲實還潮陽》云:“歸去故人如有問,春山從此蕨薇多。”《大都憔悴行吟》,不忘故國。其《絕命詩》云:“昔在潮陽我欲死,崇嗣如絲我無子。彼時我死作忠臣,覆祀絕宗良可恥。今年辟書親到門,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顧不惜,一死了卻君親恩。”蓋翰於死生之際,明決如此,亦可見其志之素定也。顧嗣立《元詩選》僅載翰詩二十七首。此本乃其子偁所輯,凡諸體詩八十四首。前有《陳仲述序》。后附志銘表詞等七篇,皆吳海所作也。
《聞過齋集》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吳海撰。海字朝宗,閩縣人。至正末,遭逢兵亂,絕意仕進。明洪武初,守臣欲薦諸朝,力辭得免。既而徵諸史局,亦力辭不赴。事跡具《明史隱逸傳》。
是集為其門人王偁所編。初,海與永福王翰善。元亡之后,海以翰嘗仕元,勸以死節。而自撫其遺撫,教之成立,即偁是也。《史》稱其文“嚴整典雅,一歸諸理”。又載海嘗言“楊、墨、釋、老,圣道之賊;管、商、申、韓,治道之賊;稗官、野乘,正史之賊;支詞、艷說,文章之賊。上之人宜敕通經大臣,會諸儒定其品目,頒之天下。民間非此不得輒藏,坊肆不得輒鬻”云云。雖持論少狹,非古人兼資博考之義。然其宗旨之正,亦於此可見矣。其題曰“聞過齋”者,海平生虛懷樂善,有規過者,欣然立改,嘗以“聞過”名其齋,偁因以名其集云。
《學言詩稿》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吳當撰。當字伯尚,崇仁人,澄之孫也。以蔭授萬億四庫照磨。薦為國子助教,預修《宋》、《遼》、《金》三史。除翰林修撰,累遷直學士。江南兵起,拜江西肅政廉訪使,左遷撫州路總管。旋罷歸,后復擢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未上官而陳友諒已陷江西,遂遯跡不出。友諒遣人召之,當堅臥,以死自誓。舁床載送江州,拘留一年,終不屈。友諒滅,乃免。洪武初,復迫致之。見太祖,長揖不拜,竟得放歸。隱居吉水之谷坪,完節以終。所著有《周禮纂言》,今已佚。
惟此集存。原本九卷,明崇仁知縣新安葉良貴所刊。此本六卷,則國朝臨川李紱重刊所并也。澄於元代,致位通顯,號曰大儒。然實宋咸淳鄉貢士。出處之間,猶不免責備於賢者。當不受僣竊之辟,則高於張憲諸人。乃天下已定,仍不降禮於萬乘,尤在楊維楨諸人上。蓋死生久付之度外,其不為謝枋得者,特天幸耳。
有元遺老,當其最矯矯乎。其詩風格遒健,忠義之氣,凜凜如生,亦元季之翹楚。
顧嗣立《元百家詩》僅摭其《潯陽舟中詩》三首,《送樊秀才詩》一首,附澄《草廬集》末。其殆未見此本歟?
《北郭集》六卷、《補遺》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許恕撰。恕字如心,江陰人。至正中薦授澄江書院山長,旋棄去。會天下已亂,乃遁跡賣藥於海上,與山僧野人為侶。善自晦匿,罕相識者,故徵召不及。
至洪武甲寅乃卒。是集其子禮部主事節所輯。《范馀慶跋》,稱其后張簡編為七卷,今考定原本為六卷。是今本六卷乃其原數。顧嗣立《元詩選》云“所著《北郭集》十卷”,或“十”字“七”字字畫相近而誤歟。集中每卷之首皆題五七言古一行,其實乃古體近體雜編,殊不可解,疑或傳錄者所妄加。《補遺》卷內附錄其子節詩六首、孫輅詩二首、又許穆詩二首,許云詩一首,則其族孫裔所續入也。恕詩格力頗遒,往往意境沉郁,而音節高朗,無元季靡靡之音。近體頗似陳與義,或其所宗法者在《簡齋集》耶。中多愁苦之詞。然如《偶成詩》之“一逕豆苗綠,獨行溪水西。繁露墜叢竹,新流漲芳堤。偶與樵者語,忽聞幽鳥啼”云云,亦未嘗不翛然清遠。蓋遭逢喪亂,故哀怨獨深,有不能率其恬夷之素者矣。
《玉笥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張憲撰。憲字思廉,山陰人。家玉笥山,因以為號。少負才不羈。晚為張士誠所招。署太尉府參謀,稍遷樞密院都事。元亡后,變姓名,寄食僧寺以沒。
《明史文苑傳》附載《陶宗儀傳》末。然二人出處不同,非氣類也。是集卷首有同時楊維楨、周砥、戴良及成化初安成劉釪四《序》,又孫大雅《玉笥生傳》一篇、楊基《玉笥生傳書后》一篇。其平生事狀,尚略具梗概。憲早歲入元都所作《紅騮馬歌》、《酬海一漚》諸篇,皆在集中,奇氣郁勃,頗有志於功名。后從淮張之招,非其本愿。故其《枕上感興詩》云:“拓疆良在念,擇木詎忘靦。
嘉猷固久抱,忠憤欲誰展。”蓋初同王粲之依劉,晚類韋莊之仕蜀,亦自知所托非人,而貧賤銜恩,不能自拔。讀其詞,可以知其志矣。憲學詩於楊維楨,維楨許其獨能古樂府。今集中樂府《琴操》凡五卷,皆頗得維楨之體。其他感時懷古諸作,類多磊落骯臟,豪氣坌涌。詩末間附評語,蓋亦維楨所點定云。
《青村遺稿》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金涓撰。涓字德原,義烏人。本姓劉,先世避吳越王錢镠嫌名,改為金氏。
嘗受經於許謙,又學文章於黃溍。嘗為虞集、柳貫所知,交薦於朝,皆辭不赴。
明初州郡辟召,亦堅拒不起,竟教授鄉里以終。所著有《湖西》、《青村》二集,共四十卷,兵燹不存。嘉靖中,其六世孫魁始掇拾散亡,編為此本。魁子江始刊版印行。以所存無幾,非涓手定之原集,故題曰《遺稿》。涓於宋濂、王祎為同學,祎《贈涓詩》有“惜哉承平世,遺此磊落姿”句,頗嗟其沉晦。而涓《送李子威之金陵詩》云:“若見潛溪宋夫子,勿云江漢有扁舟”,乃深慮其薦達,志趣頗高。然其詩則不出江湖舊派,摹寫山林,篇篇一律,殊未為超詣。觀集中有《錢塘行在》一篇,以元統、至正間人,何至指錢塘為行在?知由耽玩宋末諸集,以習熟而誤沿舊語矣。特以托意蕭閑,不待矯語清高,自無俗韻。又恬於仕宦,疏散寡營,亦無所怨尤,故品格終在江湖詩上耳。詩道關乎性情,此亦一證矣。
《丁鶴年集》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元丁鶴年撰。鶴年字亦曰鶴年,蓋用孟浩然字浩然例也。色目人。本世家子。
遭亂不求仕宦,篤尚志操,兼以孝聞。烏斯道、戴良為作傳,皆以申屠蟠擬之。
元亡避地四明,后歸老武昌山中。《明史文苑傳》附見《戴良傳》末。其詩本名《海巢集》。此本題《丁鶴年先生集》,不知何人所編。末附有鶴年長兄浙東僉事都元帥吉雅摩迪音詩九首、次兄翰林應奉阿里沙詩三首,又鶴年表兄樊川吳惟善詩五首,亦不知何人所續入也。鶴年既絕意於功名,惟覃思吟詠,故所得頗深。尤長於五七言近體,往往沉郁頓挫,逼近古人,無元季纖靡之習。至順帝北狩以后,興亡之感,一托於詩。悱惻纏綿,眷眷然不忘故國。瞿宗吉《歸田詩話》所稱“行蹤不異梟東徙,心事惟隨雁北飛”句,及《逃禪室與蘇生話舊》一篇,可以知其素志。宗吉又稱其《梧竹軒詩》,謂其時作者已滿卷,此詩一出,皆為斂衽。今考其詩中二聯、堆砌無味,徒以起二句用鳳凰事,以“棲梧桐”、“食竹實”關合;末二句用蔡邕事,以“焦尾桐”、“柯亭竹”關合,頗為工巧耳。
以是求鶴年之詩,失之遠矣。
《貞素齋集》八卷、《附錄》一卷、《北莊遺稿》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舒頔撰。頔字道原,績溪人。至元丁丑,江東憲使辟為貴池教諭。秩滿調丹徒。至正庚寅,轉臺州路儒學正。以道梗不赴,歸隱山中。明興,屢召不出,名所居曰貞素齋,著自守之志也。所著有《古淡稿》、《華陽集》,今皆不傳。
此本乃嘉靖中其曾孫旭、玄孫孔昭等所輯,績溪知縣遂寧趙春所刊。其文章頗有法律。詩則縱橫排宕,不尚纖巧織組之習。七言古體尤為擅場。卷首有頔《自序》及自作小傳,均以陶潛自比。而其文乃多頌明功德。蓋元綱失馭,海水群飛,有德者興,人歸天與,原無所容其怨尤。特遺老孤臣,義存故主,自抱其區區之志耳。頔不忘舊國之恩,為出處之正;不掩新朝之美,亦是非之公。固未可與劇秦美新一例而論也。《附錄》一卷,載俞希魯、唐仲實等所作銘記數篇。《北莊遺稿》一卷,則頔弟遠遜遺詩,亦孔昭等所采入。今并仍其舊錄之焉。
《一山文集》九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李繼本撰。繼本名延興,以字行,東安人,占籍北平。登至正十七年進士。
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考其代雄縣知縣所作《禱雨文》,內稱“洪武二十七年”,則其人明初尚存矣。此集前有《李敏序》,稱為其子方曙、方煦所輯。而景泰中《黎公穎序》則曰其孫容城教諭伸所編。意其父子相繼為之歟。朱彝尊《明詩綜》蒐羅最備,獨未錄是集。殆以未仕於明,故與楊維楨諸人一例不載。
顧嗣立《元百家詩選》亦未收入。則疑流傳頗少,嗣立偶未見也。其詩文俊偉疏達,能不失前人規范。長歌縱橫磊落,尤為擅場。中有學李白不成,流為盧仝、馬異格調者。好奇之弊,其失不免獷而野。然愈於翦紅刻翠,以詞為詩者多矣。
《江月松風集》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